汉中北有高大的秦岭,向东南有像走廊一样的汉水河谷通往长江中下游平原。每年夏季,从东南海洋上吹来的温暖湿润气团,顺汉江峡谷西上,直达陕南,再向前碰到秦岭,被阻上升,结云降雨,所以汉中的年降水量超过了800毫米,这里属于湿润区。夏季风爬过秦岭以后,一方面水蒸气减少了,另方面爬过山后沿着陡坡向下吹拂,温度越来越增高,下雨的机会减少了,因此,西安的年降水量还不到600毫米,比汉中差得多,这里属半湿润区。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汉中比西安偏南些,受太阳的光热要多一些,它又处在群山环抱,热气容易积聚的汉中盆地里,照理说,汉中的夏天要比西安热一点,但拿最热月(7月)的平均温度来说,西安在27℃以上,汉中只有26℃左右。这是什么缘故呢?
大家都知道,天再热,下雨时总是凉快些。俗话说得好,“三伏热似火,一雨便成秋”。下雨的时候,地面的一部分热量被雨水吸收,引起气温的降低。更重要的是水分蒸发时要吸热,带走了很多的热量,这是下雨凉爽的主要原因。
夏季,西安经常赤日当空,万里无云,汉中却常常阴云密布,雨下个不停,有时可断断续续地持续半个月左右。这是汉中比西安凉快些的基本原因。
总的说来,西安和汉中之所以相距很近而气候差别很大,是地形、秦岭屏障和气流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边秦岭的气候屏障作用,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
我国的岭南一般是指南岭山脉以南的地方,大致包括广东和广西两省区;但从广义上说,南岭山脉向东延伸到福建西境的武夷山脉,那么福建和台湾两省也可包括在内。这四个省区的气候对全国来说是最温暖的。这里几乎没有冬季,夏季达五六个月以上,至于海南岛,则长达八个月以上。实际上这里的冬季还是非常温暖的,如广州和南宁,1月份平均温度为13℃多,福州为10℃,台北约为15℃。根据气候学上的标准,假如每五天的平均温度在10℃以下才能称为冬天,那么只有福州在一年之中才有五天算是冬天。所以在冬季除了少数的日子有些地方需穿薄棉衣外,一般只须夹衣就够了。这里常常在一天之中,从早上晚上,都是一样的热,假如你在夏季到广州的话,你会感到经常汗流浃背呢!
在这时,只有在下了一场雨之后,才会感到凉快些。难怪宋朝的文学家苏东坡曾说这里的气候是“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有时在一天之内,晴雨变化不常,因此又有“一日备四时气候”的说法。
那么,为什么我国岭南地方有“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的特点呢?这主要是由于地理纬度和地形条件决定的。
从纬度来说,我们可以从地图上看到北回归线正穿过台湾、广东和广西三个省区的中部,如果按照地理纬度来划分,这条线以南是热带的范围,这条线以北属亚热带。假如以1月份10℃的等温线来划分,这条等温线大约经过福州以北向西南经广东的韶关和广西的柳州、百色等地,线以南是全年无冬的地区。所以从地理纬度来说,我国的岭南地方正位于热带和亚热带之间,大部分地方都是无冬的地区。
再从地形条件来说,南岭山脉西起广西和广东两省区北部的五岭,东延为福建西部边境的武夷山脉,它的高度一般在海拔1000~1500米左右,它对于冬季北方南下的寒冷气流有屏障作用,虽然有时北方强大的寒潮也可以到达岭南,因而使广州和南宁等地1月的日平均温度可降至4℃以下,但这样的次数在一年中是并不多的。再则这里的地势北高南低(福建则是西高东低),有利于接受从海洋方面吹来的暖湿气流,使这里的气候更显得温暖湿润,所以地形条件也是形成这里气候暖热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以上这两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岭南地方成为全国气候最温暖的地区。实际上这里的气候并不是以四季来分,而是分为三季:即凉季,11月~2月,这时东北季风盛行,气候最是凉爽;暖季,3月~6月,这时海上的暖湿气流开始进入,气温增高,降水较多;暑季,6月~10月,常有台风吹袭,天气最热,降水最多,这个时期气温的日变化也最大,一天里面,温度升降可达6~8℃。因此“一雨便成秋”
确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说法。
由于我国的岭南一带全年高温多雨,这就给热带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贵州“天无三日晴”
贵州省是全国气候最潮湿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阴雨天最多的地区之一,一年中阴天日数在200天以上,象北部的遵义,一年有9个月是阴天,换句话说,平均4天里就有3大是阴天;又如中部的贵阳,平均每年有238个阴天,1月份阴天多达23天,阴天最少的9月份也有14天之多。贵州大部分地区,一年中下雨的日子在150天以上,贵阳平均每年有188个雨天,也就是说,一年中一半以上的日子有雨。
5月份的下雨天平均多达20天,12月份最少,但仍有13天之多。1944年1月7日至2月3日,连续下了28天雨。所以说贵州省“天无三日晴”并不过分。
为什么贵州省阴雨天特别多呢?
冬季,来自北方大陆的冷空气,经过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已经大大削弱,爬上地面崎岖的贵州高原后,气流移动十分缓慢,当它和原来停留在贵州的暖空气接触后,由于双方势均力敌,长期相峙在那里,就产生阴雨连绵的天气。
春季,南方的暖空气已渐渐加强,频频而来,北方的冷空气也不甘示弱。冷暖空气相互冲突,因而忽晴、忽阴、忽雨,天气变化多端。
夏季,北方冷空气已大规模北撤。来自南方海洋上的暖湿空气活跃在贵州高原上。贵州高原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面高低起伏,暖湿空气受到地形的抬升和扰动,容易形成云和雨。有时从四川来的冷空气,跟南方来的暖湿空气相遇,更容易形成阴雨天气,或产生较大的雷、暴雨。
秋季,北方冷空气开始南下,暖湿空气还来不及撤退。
冷暖空气不断交锋,也常常产生阴雨连绵的天气。
总之,贵州高原地面崎岖不平,空气受到抬升、扰动、阻塞、摩擦,冷暖空气接触机会特别多,是形成贵州多阴雨天的主要原因。由于贵州大部分地区气候湿润,非常适宜于林木的生长,树木种类有2000种以上,著名的林产有生漆、栓皮栎等。
四川盆地多夜雨
四川盆地多夜雨,所以有“巴山夜雨”的谚语。根据气象观测统计,四川盆地里的北碚〔bèi〕(在重庆北面),平均一年中夜雨占全年降雨次数的61%,春季尤多,夜雨占70%;四川盆地西部的峨眉山,平均一年中夜雨占67%,春季夜雨占69%。我国其他地区,夜雨率没有四川盆地那样大,象南京,一年中夜雨平均只占38%,湖南衡阳一年中夜雨只占36%。
四川盆地多夜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云层遮挡了部分太阳辐射,白天云下气温不易升高,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能够吸收来自地面辐射的热量,再以回辐射的方式,把热量输送给地面,因此云层对地面有保暖作用,使夜间云下气温不致过低。可是云层本身善于辐射散热,其上层由于辐射散热,温度降低很快,这就形成云层上冷下暖的显著温差。于是上下空气就发生对流、翻腾,使云层发展,出现降雨现象。
四川盆地的夜雨,在冷暖空气交锋频繁的春季最多,如北碚,春季的夜雨率比夏季高23%。
四川盆地多夜雨,不影响农民白天在田野里工作,对农业生产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春雨贵如油”
我国黄河以北地区,冬春季冷空气的控制下,雨量稀少,很干燥。地里的麦子,有些地方还有油菜和蚕豆,在严寒的冬天几乎是停止生长的。但当大地春回、燕语莺啼的时候,这些越冬农作物都好像是从睡梦中醒过来,又恢复了旺盛的生命力。譬如小麦,春天到来时,开始进入“返青”
时期,茎和叶由黄逐渐变青,这时,就特别需要充足的水分。三、四月份,油菜正是准备抽薹(tái〕开花的阶段,对水分的需要也十分迫切。再拿蚕豆来说,情况也一样,春天到来后,如果没有足够的水分,蚕豆会枯死。这样看来,在春天,水分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显得特别重要了,这个时候,如果能多下几场雨,当然特别宝贵。
可是,春季暖空气的势力还很弱,不能影响到黄河以北地区,主要的雨区还停留在长江以南,黄河以北地区雨量仍然很稀少,下雨机会不多,在那里,下一场春雨是非常可喜的,因为田里的庄稼这时非常需要雨水来滋润,所以那里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至于南方,春天下雨的机会较多,这种说法就不适用了。
多雨的森林地
雨,是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后落下来的。水汽的多少,是降水多少的先决条件。森林地区之所以多雨,首先就是因为森林地区水汽多。
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它们在生长发育中,利用根系不停歇地吸收着地下的水分,经过生理作用,又将水分不间断地通过枝叶散发到天空。有人计算过,林木在长大发粗的过程中,形成一份重量的干物质,一般大约需要蒸腾300~400份重量的水分。一亩山毛榉〔jǔ〕林,一个生长季节即蒸腾186000公斤水,一年要蒸腾383000公斤水。这样强大的蒸腾作用,好象抽水机一样,将水从地下抽上来,再喷向空中去。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林区上空的水汽。
森林地区的土壤渗水性和植被保水性也很强,替森林植物的蒸腾创造了有利条件。林区降水时,雨水先经过林冠后再落到地面上,所以大部分水能够逐渐地渗入土中。林地由于太阳直射少,温度变化缓和,融雪时间比无林区长,雪水也能慢慢地渗入土中。林地上的植被,如枯枝落叶和草丛等,吸水力都很强。这样,林地能够蓄积大量的水分,源源不断地供给森林植物蒸腾的需要。
此外,林区降雨,一部分雨水,被林冠阻截,停留在枝叶上,即可直接蒸发到空中去,增加了森林上空的水汽。
科学家的研究资料表明:15亩阔叶林面积里,在温带一个夏季蒸发最旺盛时期,蒸发的水分比同等面积的无林区要多20倍。
其次,森林地带与森林外边的无林地带,夏季在太阳强烈照射下,受热后增温程度不同,容易发生局部对流,使空气上升,这也是成云致雨的条件。
另外,由于森林比平地高,森林又是空气流动的障碍,平流的空气向森林区移动时,受到起伏不平的林冠的阻碍,就会在动力作用下被迫上升,使森林上空的空气垂直交换运动加强,林冠表面的湿空气迅速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因气温降低,湿空气中的水汽就会大量凝结出来,成云致雨。
正因为上面这些原因,所以森林地区降雨较多。
华北的春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