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队向南行驶,穿越南海,经过现在的越南、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斯里兰卡、印度和伊朗,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进入波斯湾。在航行途中,马可·波罗记录了海上风光和沿途的风土人情,从悲天悯人的佛陀到独角兽的描述,应有尽有。经过历时两年又两个月的远航,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和狂风恶浪的冲击。他们的船队终于在1294年抵达20多年前他们放弃从海上航行的霍尔木兹港,将公主护送到波斯呼罗州。然后他们父子取道两河流域继续西行,于1295年的冬天回到了阔别26年之久的故乡威尼斯,成为当时的传奇人物。
寻找东方航线的钥匙
“航海王子”亨利虽已去世,但大海没有因此而封闭它宽广的胸怀,历史更没有停止它前进的脚步。在经历了长达15年的沉寂后,大海又迎来了新的征服者。一位名叫裘安二世的葡萄牙国王,不仅继承了亨利的事业,而且将它发扬光大。葡萄牙人的船帆又飘荡在广阔的大海上了。
1482年,即裘安登上王位的第二年,他就委派欧格·卡恩率船队向南方的海洋航行。在这次长达1360公里的航行中,卡恩先是找到了刚果河旁的王国都城,后来又发现了现在的安哥拉。
裘安二世对此虽然感到很兴奋,但当他一想到神秘的东方那些巨大的财富和弥漫着沁人喜气的香料时,他的野心就更大了。
他已不再满足于卡恩不久前创造的到达十字角(距非洲南回归线320公里)的新记录,一心所想只有一个更宏大的目标——进入印度洋!
印度洋——世界第三大洋,覆盖着地球表面的1/7,亚非大陆和无数的岛屿沐浴在它那蔚蓝色的海水中。可是在地理学史上,关于印度洋是否存在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依据自己的地球观和几何演绎推理,判定非洲大陆南端与亚洲之间由一座连绵不绝的山脉相连。而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则猜想,印度洋与大西洋是连在一起的,在非洲的西南角有一条狭窄的水道,人们可以穿越水道进入印度洋的怀抱,据传闻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人从这条水道中穿行到了印度洋。这些争论一直困扰着人们,甚至连“航海王子”亨利也相信非洲与亚洲之间根本不存在海洋。一些航海家则公开宣称,靠近赤道及赤道以南的海洋,海水是沸腾的,船只到了那里就会被销毁掉。显然,葡萄牙的海洋探险到了需要再次出现英雄的时代。
巴塞洛缪·迪亚士幸运地充当了这一历史角色。
1487年7月,葡萄牙国王裘安二世任命32岁的迪亚士为新的探险队队长,指挥由两艘快船和一艘货船组成的船队从里斯本出发,踏上了驶往印度洋的未知之路。虽然越过赤道海域船就会被销毁掉的谎言,已经被1486年航行到赤道以南20度的第奥古·坎的探险队所戳穿,但迪亚士的海上探险依然极具悲壮色彩。
库克船长险探太平洋
古希腊学者曾推测,南半球也应像北半球一样,有一块对称的大陆,就像不倒翁底部的铅坠一样,以保持地球永远不倒。古代亚洲人则传说,遥远的南海中有“黄金国”和“女儿国”。从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远洋探险,不少探险家一次次横越太平洋,发现了不少很小的岛屿或群岛,但都与超过欧洲2/3面积的南方大陆失之交臂,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众多含混不清、互相矛盾的海洋探险报告。
澄清“地理大发现”的遗留问题并为海洋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首推18世纪英国著名的海洋探险家詹姆斯·库克,史称“库克船长”。
库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颗明星,他于1728年出生在英国的一个贫寒之家,青年时代曾在运煤船上工作,1756年后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两年后,库克奉命对北美的圣劳伦斯河流域进行探险考察,他绘制了很多地区的海岸线图,并对北美大陆东海岸作了精细的勘测工作,出色的成绩使他获得了卓越的“海图绘制家”的声誉。
其后,库克给皇家海军写了申请报告,要求专门进行海洋探险。他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不久库克即指挥纵帆船“格伦维勒”号到达纽芬兰,专门对那里的海岸带进行调查。正当库克准备对北极海域进行考察时,一顶新的任命降临到他的头上,这项任命决定了库克将以海洋探险为终身职业。
1768年8月25日,“努力”号探险船在库克船长的指挥下,载着几十名科学家从英国普利茅斯港起航。这次远航探险的表面任务是到南太平洋塔希提岛进行天文观测,实际上是奉英国政府之命到南纬40度寻找带有神奇色彩的“南方大陆”。
他们抵达塔希提岛时,正是1769年的夏季。在此完成了观测金星凌日的科学活动后,库克开始实施此次出航的真正任务。
南太平洋的秋天,气候非常恶劣。
库克驾驶着“努力”号向南纬40度航行,在大洋上航行了一个月,可眼前仍是茫茫大海,没有任何陆地的影子。库克遂转航西行,和风浪搏斗了近两个月,意外地发现了新西兰岛。
后来他们到达了克尔格伦岛和克罗泽群岛,这是库克在南纬40度以南看见的唯一陆地。然后他们向东驶向澳大利亚。海上罕见的大风和大雾,使“决心”号和“冒险”号失去了联系。
人类的“海底龙宫”
作家别里亚耶夫曾描绘了一个水陆两栖人,他生就一双凸出的大眼睛和青蛙一样的脚掌,身上长满闪着蓝幽幽光泽的银鳞,靠鳃在海中呼吸,能长时间地在水下生活。这个人物虽然是科幻故事里的形象,但却寄托了人类对深海生活的无限情思及不懈的追求。
为了突破人类传统的居住环境,到海洋中去生活,美国前飞行员爱德华·林克迫不及待地加入到海底探险的行列。就在林克跃跃欲试准备尝试遨游海底时,传来了美国海军军医乔治·邦德创立的“饱和潜水理论”。该理论认为,只要深度不变,潜水员在高压环境下经过24小时后,机体内吸收的中性气体就达到了饱和,而一旦达到饱和,人不管在水中停留多长时间,气体的总量就不会改变,出水后的减压时间也不会增加。饱和潜水理论的诞生,使林克极为震惊和欣喜,他的脑海中立时萌发了“海中人计划”的设想。
水下住房为了加快进程,年过半百的林克决定亲自进行试验。1962年8月27日,在地中海沿岸的维尔佛朗什,林克乘水密电梯下到了水深18米处的“水下住房”,在里面呆了8个小时,一切正常。不久,林克又一次下到“水下住房”,呼吸着283.71千帕(2.8个大气压)的氦氧混合气体,还在那里用了餐,依然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但水面上的人却抱怨林克在水下说话太快,而且尖声细气的。后来才明白,这是混合气体中的氦气在作怪。
这次林克在水下呆了14个小时,“海中人计划”看来确实可行。当然林克的目标绝不仅限于十几米深的海中,现在他决定向60米深度进军,不过这回他挑选了一位当时世界上最出色的潜水员——比利时人罗伯特·斯特尼。1962年9月6日上午9时55分,斯特尼顺利潜到地中海水下60米深的“水下住房”里,这座“水下住房”直径1米,高3米,房内四周安装了各种仪表后,所剩空间极为狭小,斯特尼只能坐在折叠椅上睡觉。他在“水下住房”里休息一会儿,又走出来到水中游泳,考察海底,再回到“水下住房”内吃饭。天黑以后,“水下住房”越来越冷,斯特尼连忙穿上毛衣,打开房内的电热器。他成为人类迎来海底之夜的第一人,一直躺到夜里10点多钟才进入梦乡。翌日早晨8时,斯特尼已经顺利地在海底度过了20个小时了。
汉诺西越擎天柱
公元前2000年前后,生活在地中海和黎巴嫩山脉之间狭长地带的腓尼基人,用山上的巨大杉树造船,在地中海进行航海活动。公元前1500年前后,腓尼基人就已航行到波斯湾进行交易。
公元前609年,腓尼基人奉埃及法老尼科二世之命,组织了一支3艘木船50把大桨的探险船队,想了解一下地中海以外的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模样。船队从苏伊士港启航,驶出红海,顺着非洲东岸一带南下航行,绕过非洲南端的风暴角,航行了两万多公里,终于从一条狭小的海峡驶进了地中海返回埃及,完成了历时3年绕非洲航行一周的航海壮举。这是迄今所知人类第一次大规模的远航。尽管探险者本身并无任何文字记载,当时人们也没能从中得到有关海洋的理性认识,但它谱写了人类海洋探险史上的新的一页。
汉诺的船队每到一处都为后来的移民留下必要的生活用品和几条船后便不再多管,用这种方法他们迅速在非洲西北海岸上先后建造了6座殖民城市。在继续向南航行的途中,他们依据前方地平线上闪烁的微光判定,前面是一片广阔的沙漠地带,这片沙漠正是撒哈拉大沙漠。
汉诺一行人在利克索斯河口补充淡水时,遇到了非洲的游牧民族。他们和土著人交上了朋友,并且在那里休整了一段时间。
汉诺挑选了几个土著人到船上当翻译,然后用了9天时间绕过撒哈拉大沙漠。这时船队的方向也由向南转为向着日出的方向航行。他们在一个海湾深处占领了一个名叫克尔内的小岛,据说现今有个海湾内也有个名叫赫尔内的小岛,可能就是汉诺当年发现的那个小岛。那个海湾,被命名为奥德奥罗河港。
现在,船队已经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得很远了,还可以继续向南航行吗?不少人想返航,可汉诺考虑到自己还有好几艘船和较多的补给,就放弃了返航回到迦太基的计划,继续向南航行。对汉诺来说,这种对非洲沿海带有冒险精神的考察比建立殖民城市更让人着迷。
此后不久,船队沿着新发现的一条大河逆流而上,在这条既长且宽的大河中有着许多鳄鱼和河马,令人不寒而栗。由于当地“野人”的驱赶,汉诺一行不得不放弃深入内陆的念头,重新退回河口,继续向前航行。经过12天的海上漂泊,汉诺的船队已经绕过了佛得角,驻扎在森林密布的群山下面。
皮西厄斯勇闯天涯
公元前240年的暮春,皮西厄斯乘坐着一艘重约100吨的商船由马萨利亚港出发,指挥着25名水手和一个领港员开始了他的海上探险生活。马萨利亚的居民们对这位讲究实惠的海员、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的北方之行寄予了厚望,他们相信皮西厄斯会利用他那天才的计算和观测能力驶向正确的航向。
皮西厄斯的船向西贴着岩岸航行。尽管迦太基人封锁了直布罗陀海峡,皮西厄斯好像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就来到了欧洲西部的海格立斯巨柱。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脉高峻的山峰和一堵拔地而起几乎遮蔽了半边天的巨大岩石,皮西厄斯利用苍茫的暮色开始了偷越海峡的冒险行动。天刚微亮,他们的船就成功地越过了海格立斯巨柱,驶向了大西洋汹涌的怒涛中。
皮西厄斯越过海峡后,沿西北方向航行,一帆风顺地抵达西班牙的加的斯。5天以后,他们在葡萄牙的圣维森提角开始向正北方向航行。皮西厄斯用星盘测量纬度,以保证船的位置始终在北纬43度,在航行到离马萨利亚大约600多公里的地方时,发现伊比利亚原来是一个仅靠比利牛斯山那几百公里的狭长地段与欧洲大陆相连的半岛。
皮西厄斯的船以每天航行80公里的速度,沿着法国草木葱翠的大西洋沿岸缓慢地航行。在法国卢瓦尔河河口的圣纳泽尔港补充了食物和淡水后继续向前,到了法国最西面的韦桑岛,皮西厄斯决定离开海岸向北驶向大洋,也就是向现在英国的康沃尔半岛西部驶去。当时的希腊人认为,这里就是地球的边缘。皮西厄斯在离开欧洲大陆向北方海域航行的时候,不无惊异地发现,在北方的高纬度地带,夏天的白昼竟延续了整整16个小时!
一路上,尽管遇到了寒冷的海水和灰氵蒙氵蒙的天气,以及不断遭受狂风和高达20米的巨浪的冲击,使船只走得很慢,但经过艰苦的搏斗,皮西厄斯先后抵达了奥克尼群岛和设得兰群岛,最后在设得兰群岛最北部的安斯特岛停泊休整。正是在这里,皮西厄斯依据他那天才的演算能力推算出一个惊人的结果——他们是在北纬60度的方位上!整个欧洲大陆的形状就像一个三角形,北边那个角离马萨利亚有1000海里,这在当时是一个很精确的计算。安斯特岛的白昼竟长达将近19个小时,这使皮西厄斯自己都感到有些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