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洋知识篇》(上)
34220600000009

第9章 海洋探险名人谱(1)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人们一定会问:郑和七下西洋时,东南亚各国不是都有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存在吗?这些又是谁渡海送过去的呢?的确,郑和七下西洋之前中国已有不少航海家,法显就是其中较著名的一个。

法显,东晋僧人、旅行家、翻译家,中国僧人赴印度留学的先行者。俗姓龚,约公元337年生于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他的三个哥哥都不幸夭折,因此,父母怕他再夭折,让他出家当了和尚(20岁受戒)。他好学上进,钻研佛经,深感中国佛经许多地方残缺不全,便立志出国寻求经律。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法显从陆上步行到了印度。在那里他苦心修行,到处整理佛经,然后准备登船由海上回国。跟他一起去的是9人,回来时只剩他一人了。

义熙五年(409年)十月下旬,由今孟加拉国出发,在海上漂泊14天,到达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在那里见到了一位中国商人,就一起东渡回国。船在海上漂泊13天,来到一个小岛,退潮后水手们修补好船继续航行。他们白天靠太阳、夜间靠星斗辨别方向,遇到阴雨天就随风漂流,不知所向。经过90天海上漂泊,才到达今苏门答腊岛南部。法显在那里逗留5个月,又跟广东商人东渡回国。海上遇到狂风巨浪,一切东西都扔光了,法显却死死抱住佛像、佛经不放。经过海上千辛万苦70天的折腾,才于义熙八年(412年)漂流到山东崂山登陆。有人算了一下,法显在海上先后航行了5000余千米。

法显出国14年,足迹遍及30余国,不但带回了佛经(后来翻译整理出6部24卷),而且还把国外所闻所见及海上斗风战浪的经历整理成《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等),为了解东南亚各国及航行情况提供了重要史料,也为后来郑和七下西洋打下了基础。

法显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是中国航海史上有重要贡献的人物。

穿南海初访西洋国

郑和船队航行了十来个昼夜,穿越南海,蓝色的海水逐渐变成绿色、黄色,这是靠近陆地了。郑和举目一望,果然瞧见了前方一片黑影,他要访问的第一个目标占城国(今越南南部)就在眼前。他立即下令加强戒备,准备靠岸。不多时船已到岸,大船纷纷落帆下锚,他先派使节乘小船上岸去递交国书。

占城国一直跟中国友好,唐朝时就有来往,它位于中南半岛东南端。国王阅完国书心中大喜,得知中国宝船是前来通商贸易,赶紧吩咐准备厚礼,亲往码头迎接。国王骑大象,身披五彩衣,头戴锦花金冠,在众官员簇拥下,率欢迎队伍来到码头。欢迎队伍持锋刃短枪,打着小鼓,吹起椰笛,表达对中国的友好情谊。

国王向郑和送过礼单,说:“敝国国小民贫,拿不出好礼物,只是表表友好情意。”

郑和首次登上西洋国,对这里的风土人情都是陌生的,其中礼单上有许多希奇古怪的名字引起他的兴趣。国王命令左右,打开礼箱,带领中国客人一一观看。

国王指着那些奇珍异宝说:“这宝母犹如一块美石,每月十五晚上,置于海边,诸宝必集,故称宝母。”郑和问:“此像中国蚌蛤一样的,可是海镜?”国王说:“正是,其壳可射日。还有这火珠,日午当天,这珠上可燎香烧纸。这是水珠,晶莹无暇,投之清水中,杳无形影,投入浊水之中,水立即澄清。”

郑和又问:“辟寒犀顾名思义可辟寒,不知是否当真?”国王说:“辟寒犀就是犀牛角,用金盘盛之,贮于室内,暖气烘人。”

跟在身后的王景弘副帅看到一张席子,竟爱不释手,便问:“这是何物编成?”国王说:“这是象牙抽成细丝编织而成,睡在上面可除疾病。”王景弘听后一个劲儿说:“好!妙!”心里却在想:若能捞一张,也不负来过西洋国也!

观赏宝物后,国王请郑和一行人进王宫赴宴。

席间郑和还是对此地风土人情感兴趣,想抓紧一切时间多了解西洋国。话题扯到了男女婚姻问题,国王说:“我国跟贵国不同,男子先入女家成亲,过了十日半月之后,男家父母诸亲友,用鼓乐到女家迎回新郎夫妇,并饮酒作乐。”

宴毕,郑和下令,将中国青瓷荷盘100个、青瓷荷碗30只、丝绸20匹、绫绢20匹,以及许多金银珠宝,回敬国王。第二天,双方平等互利地交换了货物。

当然,那些密探,早已到城里调查暗访先皇的踪影。不日,船队离开占城国,前往爪哇、苏门答腊、满刺加、旧港等国。

郑和七下西洋建功勋

郑和船队在爪哇国分成几路,去同其他国家传友谊、话通商。船队穿过马六甲海峡,横越印度洋孟加拉湾,绕过印度半岛,又访问了古里国。郑和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他们向各国国王宣讲来意,赠送礼物,然后跟当地官府和商人进行贸易。双方互看货物,逐一议价。在古里,货价议定了,还互相击掌,表示不再更改。船队带去的货物到处畅销,丝绸和青瓷碗特别受欢迎。他们从各国收购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等。

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率船队返航,有些国家的使臣,也搭宝船来中国访问。

宝船返回的消息,早报到朝廷。朱棣皇帝闻信大喜,传旨升殿,要亲听郑和船队下西洋的情况。郑和、王景弘率领大小官员三呼万岁,奏明皇帝。

皇上问:“去了多少国?”

郑和道:“去过之国很多,一一有表文和礼单在此,还有随宝船前来之西洋国家使节名册。”

郑和献上表文、礼单和名册,接着又把各种奇珍异宝呈上,请皇上观看。皇上说:“诸将士出使西洋,宣朝廷之威德,示中国之富强,越海泛舟,搜奇索异,立下汗马功劳,明天偏殿赐宴,款待各国使节和下西洋将士,文武百官出席作陪。”说罢散朝。

我们且不说次日宫廷宴席之热闹,而是说说那个王景弘副帅。下西洋他弄不到珍宝,便仇恨郑和,恶人先告状,通过有关大臣,传到皇上耳里,说郑和把大量奇珍异宝据为己有。皇上大怒,就把郑和召进宫来,兴师问罪。郑和心胸坦荡,他说:“郑和孑然一身,无家室之累,无声色之好,视钱财如粪土,从西洋换来的珍宝已如数具表上送,决无丝毫据为己有,请皇上明察。”

听了郑和申诉,又看了册表,皇上怒气渐平。郑和说:“倒是有人居心叵测,贪赃枉法,损我中国国威,实在有负皇恩。”

“你说的是不是王尚书?”

“既然皇上圣明,何需奴婢多说。”

“你如实奏来!”

郑和只好把王景弘贪色贪财之丑事一一讲出,皇上听后又对王景弘一肚子恼火。

过了一段时间,皇上又令郑和船队再下西洋。

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后一次出洋年已60,满头白发。他指挥宝船不但到了东南亚各国,而且穿过几个海峡,沿红海北上,直到今天的索马里,为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立下了不朽功勋。他下西洋历时28年,访问30余国。船队的航线之长,航海技术之先进,造船技术之高超,在当时来说都是世界领先的。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是中国人的骄傲。他不愧是中国空前绝后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下西洋时,南洋一带已经有不少华侨居住在中印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和吕宋等地。郑和下西洋后,我国人民去南洋的就更多了,来去的航线也更熟悉。这些华侨,多数是贫民,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在开发南洋和促进居住国的经济发展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给探险家的美梦

马可·波罗

是意大利的旅行家,出身于威尼斯商人家庭,其父和叔父是有地位的富商,一向在近东经商。

1260年他们迁往伏尔加河流域蒙古帝国西部的拔都汗国经商,后又向东方旅行,1265年到达蒙古帝国夏都——上都(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与大汗忽必烈建立了友谊,并被任命为大汗特使,访问罗马教皇。

1269年回到威尼斯,马可·波罗时年15岁。1271年波罗兄弟第二次旅行东方,马可·波罗随同启程。1272年上半年经土耳其东部,穿过伊朗北部,进入阿富汗国境,休息一年后,离开阿富汗,攀登帕米尔高原,进入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走上丝绸之路,1275年再次抵达上都,向忽必烈大汗递交教皇的书信。在此后的16~17年中他们留在蒙古帝国,受到蒙古皇帝的尊敬和重用,经常派他出巡。到过中国的黄河上下、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云贵高原和许多名城。除了为皇帝当差,马可·波罗似乎做过食盐专卖的管理工作。

1292年(元至元二十八年),蒙古国公主阔阔真下嫁给波斯的伊儿汗为王后,波罗一家奉命护送。由14艘桅帆船组成的出嫁船队,从当时天下第一大港泉州港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向目的地进发。经过两年零二个月,船队终于到达波斯(今伊朗)呼罗州。马可·波罗完成护送使命之后,又继续西行,于1295年的冬天回到了阔别25年的故乡威尼斯。故乡亲友邻居以为他们早已不在人世,马可·波罗成了当时的传奇人物。

1298年,威尼斯与热那亚发生战争,马可·波罗出资造了一艘舰,并亲自任舰长参加战斗。威尼斯舰队大败,马可·波罗被俘,关押于阴森的监狱。在狱中他对东方20多年的神奇生活很留恋,当时的另一囚犯作家鲁斯蒂恰诺根据他的口述,写成了《马可·波罗游记》,没想到这部书成了世界一大奇书,对沟通东西方文化和以后新航线的开辟均有巨大影响。也是13~14世纪的欧洲人认识东方世界最有价值的书,它整整影响了几代欧洲人对神秘东方的了解。欧洲的探险家枕边几乎都放着这部书。

《马可·波罗游记》对欧洲人的最大诱惑力便是书中将东方描绘成黄金遍地、珠宝成堆的神奇世界。这就刺激了几代航海探险家要探索通向东方世界的航线,成了他们寻找黄金遍地、珠宝成堆的神奇世界的强大动力。

哥伦布是受这本书诱惑的第一位探险家。

因此,后来史学家在研究航海历史时,发现许多探险家都受《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尽管这部书在地理知识方面有许多错误,但它给了航海家们一种诱惑力,神秘东方成了欧洲探险家们争先恐后要见到的圣地。而神话般的东方世界,是马可·波罗描绘出来的,因此,他也成了刺激航海事业发展的有功之臣。

哥伦布发现“海上草原”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从帕洛斯港西行探险,寻找神奇东方大陆。他的探险队只有三艘破旧船,最大的“圣马利亚”号才120吨,另两艘“平塔”号、“尼尼亚”号更小。那时信地圆之说的人很少,多数人认为海洋是个无底洞,吸进去活不了。因此,哥伦布在招志愿人员时没有人愿意去送死。于是,国王答应他的要求,打开了监狱大门,哥伦布在那里招到一批罪犯志愿者组成探险队。他成了队长,是海军上将,佩带着剑和枪,够神气了。

他的多年梦想变成现实,当他登上驾驶台,看到他的船队航行在大洋上时,他兴奋得彻夜难眠。那时的船没有机器,完全是靠风帆航行,这些帆上都绣着十字架。出发时,有数百人为他送行,连国王和王后伊莎贝拉也来了。他们离开西班牙本土,朝着加那利群岛航行,在那里补充淡水、粮食,同时发现“平塔”号底部漏水,要在那里修理。9月6日,船队从戈梅腊岛起航,驶向无人知晓的西方茫茫大洋,开始了第一次远航。头几天很顺利,风平浪静,每天早晨第一缕阳光刚浮出海平线,海上的白云被染成玫瑰色,漂亮极了。到中午时,许多船员还跳进大海洗澡游泳,非常开心。3天之后,水手们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洋,不见陆地,心里发生变化,牢骚多了起来。9月14日,他们见到一些鸟群,哥伦布根据葡萄牙人的航海经验,他告诉大家离陆地或岛屿不远了。再过2天,他们又发现海上有绺绺漂草,大家都认为陆地就要到了。可是用绳子砣一测海深,却有几百米深,大家心里又凉了半截。

很快,他们看到一大片一簇簇的绿草,这些草长得很茂密,好像整个海洋被绿草覆盖着,天气也变得很热。实际上哥伦布已进入亚热带的马尾藻海,遇到了漂浮的海藻块,船好像在海洋草原上航行,大家都被这奇异景象吸引住了。

风很小,几乎感觉不出来,航行非常艰难而单调。

火热的太阳几乎要晒裂船板,水手们要不断给船板泼海水。一些装酒的木桶被晒裂,木工不断在修补,低矮舵房里闷得像个蒸笼,一天到晚一身臭汗。只有桅杆上端的望哨是最舒服的“雅座”,能享受一丝丝凉风。最令人头痛的是食物开始腐烂,面粉、肉类都不得不掺进大量的盐。面粉跟盐拌成糨糊,肉腌得发苦。吃肉时要割下一块,泡点海水和淡水,然后放在铁锅里先用水煮,稍为淡一点才能吃。整整两个星期才走出这片“海上草原”。可是,眼前依然是一望无际的海洋。

水手们情绪烦躁,不断地骂哥伦布鬼迷心窍,要求改变航向。哥伦布怕这些罪犯闹事坏他大事,不得不作点让步,改变航向向西南方向航行。又三天过去了,还是大海茫茫,没有见陆地的影子。水手们要求返航回西班牙。哥伦布对他们耐心地说服,好言相劝,答应给他们加薪。还向水手们宣布:谁第一个发现陆地,就给谁一年薪水的奖励。

他思想工作加奖金的做法,稳定了军心,水手们夜间值班警惕性高了,责任心强了,谁都想第一个发现陆地啊!

10月12日凌晨2点,值班的水手罗德里戈·德特里阿纳,突然在望台上大喊大叫起来:“陆地!陆地!

我看到陆地了!”船员们被他的喊声惊醒,蜂拥地跑向甲板,在月光下,人们果真看到了平坦的沙滩和起伏的陆地。船员们疯了,互相拥抱亲吻,有的跳起舞来。

哥伦布激动得双膝跪在甲板上,捧着挂在胸前的十字架,喊了一声:“上帝!你终于赐给我们陆地!”

接着,哥伦布以海军上将的身份,举行了仪式,给水手罗德里戈奖励。他曾答应,谁第一个发现陆地,就给谁一件绸缎上衣和国王夫妇规定的一笔年薪。

哥伦布第三次远航探险

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没有第一次那样隆重的欢迎仪式,只有看热闹的平民,贵族和王室里的人都对他很冷淡。

哥伦布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对国王说,他已经到亚洲,在海地岛中心发现了一个叫奥菲尔的国家,《圣经》里说的所罗门曾从这个国家到达黄金装饰的耶路撒冷教堂。他还建议国王,把罪犯送去开发新大陆,这样费用会大大减少。哥伦布的这些花言巧语再次打动了国王和王后,批准他第三次远航。

1498年5月30日,哥伦布的船队离开了圣卢卡尔港,第三次驶上横渡大西洋的航程。这次船队不是王家公费,而是花去一年时间的奔波自筹的6艘小船和人员。在戈梅腊岛附近,哥伦布把船队一分为二,其中3艘直奔伊斯帕尼奥拉岛。其余3艘由哥伦布率领顺海流向南驶去,曾发现特立尼达岛并登上南美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