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电影文学故事(下)
34234500000018

第18章 印度支那

“出品”法国Canal

“编剧”LouisGardelErikOrsenna

“导演”雷吉·瓦尼叶

“主演”卡特琳娜·德诺芙、文桑·贝雷兹

“首映”1992年

“故事梗概”

近处,是个畸情的故事:

母女两个。卡美睁开眼睛的时候,看到让冰凉而温柔的眼神。卡美终于知道:爱情,就是那一刹那的感觉。她爱上了这个年轻的法国军官,并且在第一时间告诉了她的母亲。

伊莲从卡美陶醉的眼睛里读到了幸福,爱一个人的幸福,但那幸福却要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女儿的爱正是让,那个令她魂牵梦萦,却又痛苦不堪的男人。伊莲知道自己的分寸,她只能以母亲的身份给让一个最深切的祝福。

卡美的生日宴会上,让姗姗来迟,从他的眼睛里,依然可以读出对伊莲的情意,但他却什么都没有表达,甚至还粗暴地打了伊莲,为了她在橡胶园里的剥削与控制。让不是那些蒙昧的劳工,他需要平等,伊莲给不了这最基本的相爱准则。让因为对伊莲不敬被调到北方的海防。

伊莲迅速地消沉下去,直到卡美被安排结婚的前一天,伊莲才出现。这是一场皇室婚礼,程序繁琐,也不允许外国人参加,伊莲看着自己年轻的女儿嫁做他人妇,心中无限惆怅。

第二天,惊人的消息传来,卡美逃走了,帮助她逃婚的是她的革命党丈夫。卡美心中的方向是荒凉的北方,她要找到让,永远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生活。卡美在路上遇到难民苏和她的一家,他们的目的地就是边境。一路艰辛,终于到达了海防的警戒线。这里的法国守卫正在进行贩卖人口的勾当:难民们像牲畜一样过秤、检查,分成不同的组别,卡美与让就这样相遇了,让捧着卡美憔悴的脸,千言万语而只能沉默。苏和她的家人被拆散,他们奋力地反抗,却得来了惨死的命运。卡美愤怒地举枪射杀了法军军官,让带着她逃走了。

两个人得到卡美丈夫的帮助,躲在了北方革命党的藏身之地。他们乔妆打扮,随着戏班踏上了去中国的旅程,期望可以取道回法国。卡美的“红色公主”传奇故事被民间剧团搬上了戏台,让与卡美也成为整个印度支那的传奇人物。整个印度支那的军队都在通缉他们,伊莲焦急地等待着女儿与让的消息。卡美在路上产下一个男婴艾迪,让带着艾迪到水边洗礼,被法军擒获。那是一次永远的分离。让被带回受审,在遣返法国前,他被假释,却死在与伊莲第一次相爱的房间的床上,是自杀?是他杀?不得而知。伊莲决心要找到卡美,当她在大赦的监狱门口看到自己女儿的时候,卡美已非当年离去时那个小小的女孩儿,她已经蜕变成坚定的革命者,她的志向已不在儿女情长或者橡胶园之上,卡美把艾迪托付给伊莲后离开了。

眼见这片土地已风雨飘摇,伊莲变卖财产,带着艾迪离开越南。印度支那已成为历史,1954年,法国签订日内瓦条约,正式承认印度支那独立。伊莲带着艾迪来到会议现场寻找艾迪的母亲,现在的卡美已经是重要的政坛人物。但艾迪只是远远地看了看,而后回到伊莲的身边:“你才是我的母亲。”伊莲背过身,眼中泪光闪动。

“电影欣赏”

《印度支那》是个悲剧,虽然它结束在一个起点,但那只关乎政治,关乎外世,它的悲哀,其实缘于内心,预示着某种信仰和守望的终结,预示着永恒的消亡。华丽的背后,是巨大的落寞。我想法国人,或多或少是沉溺在这末世的情怀中不能自拔了罢。

不得不特别地提到她——卡特琳娜·德诺芙。那一袭带有掠夺性质,却孤寂得令人心痛的美丽,仿佛要把整个西贡点燃,又悲怆得融化在湄公河的泪水之中。那泪水的源头,她眼角的皱纹,都是对美的无声诠释,一个女人背后的故事,令你仅仅与她对视,便爱上。她并不是男人心中的温柔,却是女人心中的痛苦,因为任何一个女人,都可以从卡特琳娜的眼中看到自己的一生。

曾经听到一个法国人这样说:“好几年没有看《印度支那》这部电影了,应该去看看……”它成为一个民族心灵的功课,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关照,他们究竟要从这部电影中得到什么?当我们也能如那个法国人一样,与一部电影爱恋着、神交着、热盼着,而后不经意地再一次亲近,余音绕梁般,任你独自回味、品摩,该是怎样的幸福!煽情之极、小资之极,也浪漫得无以复加——原来,一个人与一部电影,也可以有这样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