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知识篇》(上)
34238500000007

第7章 动物的杀手锏(4)

黄鼠狼又机灵又狡猾,它那细长的身躯,伸属自如,能出入小洞,穿行草丛,速度很快,转眼就不见了。栖居的环境极为广泛,常见于森林的边缘低山地和灌木丛、河谷、沟坡、荒原、沼泽等地,穴居在树洞、地洞和岩石下,喜欢干燥的洞穴,有时亦栖息于树舍的草垛、仓库和房舍倒塌的废墟中。夜行动物,视觉良好,行动敏捷、性情凶悍、胆大,成兽和幼兽均有捕杀小动物的本领,能钻人鼠洞中猎食鼠类,是鼠类天敌。善爬树、会游泳,能上树寻觅鸟卵和鸟,下水捕食鱼、蛙,偶尔也潜入村寨盗食鸡等家禽,能轻易地猎杀鸡、鸭、鹅并拖走。为珍贵的皮毛兽。

黄鼠狼肛门附近有一对臭腺,是一种独特的“化学武器”。当猎物紧紧追捕时,黄鼠狼拼命逃跑。一旦猎物即将接近黄鼠狼,黄鼠狼就会从臭腺施放出臭液,其臭难当。猎物一下子愣住了,黄鼠狼就乘机溜走。一个臭屁救了黄鼠狼的命,怪不得人们叫它“救命屁”。

黄鼠狼的臭屁还另有妙用。黄鼠狼有个独特本领,专吃刺猬。刺猬一见黄鼠狼,就蜷缩成一个球形,以保卫自己。黄鼠狼专选刺猾的弱点,对准刺猬头部蟋缩后露出的小孔隙,将臭液注射进去。刺猬很快就被麻醉了,体躯重新松散开来,解除了“武装”。黄鼠狼就从刺猬软弱的腹部进攻,先咬死刺猬,然行吞吃那鲜美的肉。

黄鼠狼、白鼬和灵猫等遇到敌害,都有这种施放臭气、臭液以吓退敌害,保护自己的本能。

放屁最臭的要数北美洲的臭鼬。它同黄鼠狼同属动科动物,头小眼小,身体壮硕,四肢粗短,张开嘴巴时,锐利的牙齿显得很凶猛。身披长绒毛,特别是尾巴上那蓬松四散的长毛,模样显得更怪。臭鼬以臭为名,果真名不虚传。它散发出的臭液,顺风的时候,半公里以外的地方还能闻到。当敌害来犯时,臭鼬高高地翘起尾巴,从尾基部喷射出臭液。许多动物远远的瞧见它,就马上躲藏起来。猎犬嗅到这种臭气,鼻孔会流出涎来,勇气顿时消失,不愿再前进。连猎人都不愿接近它,因为臭液播散到眼睛里,严重的会失明;喷到鼻孔里,会起麻痹作用,使人呕吐昏厥。臭鼬凭着自己的这种独特的“化学武器”,能够大摇大摆无所顾忌地在森林里走来走去,红狐等食肉兽看到了它,都只好避开。

蟾蜍射毒避敌

蟾蜍,又名癞蛤蟆,为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

身体较大,可以达到64~107毫米,皮肤粗糙,密布大小不等的瘰疬,耳后的腺体长大而突出,雄性无声囊。前肢长而粗壮,指略扁,有缘膜,有掌突五个,圆形,棕色。后肢粗短,趾基部连成半蹼,仅头部平滑,上眼睑及头部有小疣粒,体色随季节和性别不同而有差异,雄性背面黑绿色,有的体侧有浅色的花纹。雌性的背面色浅,体侧有黑色与浅色相间的花纹。有的具黑色纹,从眼后起至胯部,腹面乳黄色与棕色或黑色形成花斑,雄性较雌性的个体略小。

蟾蜍在我国的各大省份均有分布,喜生于水塘、水库、河流、沼泽等缓水区,在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前苏联等地区。

俗语中所说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指的就是蟾蜍,这是一种农林常见的益虫,但是,它那一身特别的外衣让人感到十分的不舒服,如同是皮肤病人的脓包,样子极为丑陋。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一些食肉动物见到它的这副尊容就不愿意捕食它了,而且,它的这种体色如果呆在乱石堆中或烂泥中,一般是很难发现的。除此之外,蟾蜍还有更为厉害的保护自己的方法:它生于耳后的腺体能够分泌出一种有毒的液体——蟾酥,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同时具有毒性和麻醉作用。当它遇到敌害时,就收缩肌肉将腺体中的毒液射向敌人,最远可以达到1米,一般的动物很难承受毒液的毒性,只得敬而远之,蟾蜍也就达到了保护自己的目的。

蟾蜍一般在水中产卵,卵连接裹在透明的带状胶体中,卵带缠绕于水草上,每次可以产5000枚左右,孵化期5~9天,蟾蜍以植物或动物的尸体为食,成长的个体以农业、林业害虫为食。4月份交配产卵,8月份就可以成长为成熟的个体,有冬眠的现象。

“小老虎”飞檐走壁

壁虎,又名蝎虎,爬墙虎。

两栖动物纲蜥蜴目壁虎科壁虎属。

身体较小,一般全长在140毫米以下,头和背布满了细小的鳞片,背面的疣状鳞片很少,吻鳞切鼻孔,眼睛大而突出,头和身体长与尾长几乎相等。背腹扁平;耳孔小近卵圆形,指和趾的关节膨大,有极弱的蹼迹。背面灰褐色,或浅或深。躯干背面有不规则的深色宽纹。四肢及尾有深色的横纹。腹面污白色。

壁虎是夜间活动的动物,白天一般躲于石缝中或在屋角里一动不动。夏秋的夜晚,壁虎凭借“飞檐走壁”的绝技,在墙壁上,屋檐下、窗纱、玻璃上或电线杆上行走自如,专门捕食蚊,蝇和飞蛾等害虫。

为什么壁虎能够在光滑的墙壁和天花板上跑来跑去而不会掉下来呢?最初的时候,有人认为壁虎的足趾上能分泌一种胶状的液体,使它能够粘在天花板上。之后,又有人提出壁虎是依靠足趾膨大关节上的吸盘,产生真空的吸力,从而使它能贴在天花板上。甚至有人认为壁虎的足趾上能产生静电,使它能吸附在天花板上。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壁虎能自如的“飞檐走壁”呢?

当电子显微镜问世以后,生物学家们借助于高科技仪器的分析,才揭开了壁虎足趾上的秘密。

原来,壁虎的足趾是前端膨大成软垫,由许多板片构成,呈扇状排列,或者平行排列。这些板片是由微绒毛覆盖着的鳞片。绒毛则由角质蛋白构成,宛如一个个的小钩子。壁虎的足上有千百万个微小的钩子,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抓住物体表面的微乎其微的小突起,即使是光滑的玻璃表面,与这些微小的钩子相比也是粗糙的,而天花板和墙壁就更可以说是“坎坷不平”了。壁虎能在天花板上行走轻盈,如履平地的原因也就在此了。为了了解壁虎爬墙的具体的动作,科学家们作了进一步的观察,但大部分壁虎个子很小,动作又非常迅速,很难看清它们脚底的动作细节。而马来西亚有一种大壁虎,动作比较缓慢,以它作为研究的对象,发现它的爪和足垫强壮有力。它们爬墙时在墙上落脚,足垫往后下方压,使绒毛能够钩住墙壁,举足时,足端会向后上方卷起,使绒毛和墙壁脱钩,这样交替放下和卷起足端,就能使壁虎在墙上快速移动。如果有朝一日能够研制出仿壁虎足端的设备,那么消防员就可以自如地在高楼大厦上爬上爬下了。

除了这种非凡的爬墙本领外,壁虎的逃生本领也堪称一绝。当一般的敌害侵扰时,它会快速移动逃入墙缝。当来不及做出逃跑的反应时,它会断掉自己的尾巴,而断了后的尾巴又可以在地面上剧烈的跳动,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壁虎就可以趁机逃生了。

变色大师

变色龙是树栖的蜥蜴。它的求生技术极为出色。比如,它爬到树叶丛中,体色就会变成绿色。

当爬到沙地上时,体色就会变成黄色。它能把自己的体色调节成与环境极其相似,与环境溶为一体,用以躲避敌害的侵袭。在自然界中,虽然有很多动物和昆虫能够改变自己的体色,比如蝗虫夏季变为绿色,而秋季则成为黄褐色,但很难如变色龙那样随心所欲地改变自己的体色。所以,变色龙的这种本领是很罕见的。

变色龙之所以能随心所欲地改变其体色是因为体内的“调色板”。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在变色龙的皮层里,含有各种特殊的色素细胞。譬如在外皮层下面存在着黄色和绿色色素细胞,紧接着则是蓝色、橙色和紫色色素细胞,最深层则是具有棕黑色素的黑色细胞。这种黑色色素的细胞能把色素扩散到变色龙全身,从而掩盖了其他色素,使皮肤变成黑色。当黄色色素细胞扩大和超越了蓝色色素细胞时,皮肤就会变成柔和的绿色。因为变色龙经常栖息在树上,所以它的颜色要经常地与周围的颜色保持一致。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虽然变色龙能具有与树皮一样的保护颜色,但变色龙为了使自己引人注目,能根据光线、温度和性情等来改变自己的体色,决不仅仅是保持与环境相一致。比如,在强光的照射下,变色龙的求爱与领地防卫本能会使它们的皮肤出现明显的戏剧性的变化。又比如,杰氏变色龙在发怒时能在一分钟内从淡绿色变成炭黑色,而它们在屋顶上的绳子上紧张移动的时候,又会出现金刚钻形花纹。

在捕食方面,变色龙也堪称一绝。它用舌的技巧无与伦比。它的舌头伸出口外时,像一根圆筒形的长棒,长度约为身长的1.5倍,最长的可以达到80多厘米。其舌头还可以像弹簧一样的弹射出去,射速高达每秒5米,而且往往“弹无虚发”。它爱吃昆虫等小的无脊椎动物,配合上善变体色的本领,捕食成功率也很高。

然而变色龙的舌头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果猎物沾了较多的水分,变得湿漉漉的,那么它的舌头上的粘液也无济于事了。有人曾放在变色龙面前一条蚯蚓,是湿的,距离10厘米,变色龙伸出舌头命中目标,但没能粘住,于是移动身子再次弹出舌头,又落空……如此反复,直到离蚯蚓只有2厘米远时,才改变方法,用爪子抓起蚯蚓放入口中。

会报警的猴——非洲长尾猴

生长在非洲的长尾猴,体大小与大的家猫差不多,体灰色,黑脸,有极长的尾,还具有颊囊及大臂胝。别看这其貌不扬的长尾猴,它能发出不同的报警声,告知同类危险的情况,并采取不同的防卫行动以保平安。这个发现首次证明了动物能把声音同实物联系起来,这有点类似原始的语言。

国外科学家将非洲长尾猴这种警报声录下重播放后发现,播放豹的报警声的录音使这种长尾猴跑进森林;鹰的报警声使它们往天上看,而对蛇的报警声使它们往地看。豹、鹰、蛇三种动物是非洲长尾猴的主要天敌。

动物语言大致有三种:一种起到警告的作用,好像通知伙伴危险降临;二种用来吓唬强敌,以得到逃脱的机会;三是以惊叫招来更多强敌,期望发生相互格斗,借之逃之天天。

动物语言也像人类语言一样不是单一的,而是极其复杂的。如鸟类的语言至少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寻找食物或遇到危险的叫声,以此向伙伴们传递一种信息;另一种是欢乐的歌声,以歌声表达“爱情”或是以歌声建立自己的“地盘”警告不让其他鸟儿闯入。

动物的语言,不仅运用于动物之间,并用也影响到与动物朝夕相处的人类,使人类得到许多启示。如矿井塌方前,一些穴居动物(如鼠)可较人类预先感到矿井崩塌前的发声面发出“支支”的报警声,这已成为有经验的矿工判断是否崩塌的一种重要根据。又如1966~1970年在河北省邢台地震现场观测动物地震前异常反应时,曾观察到饲养的一只警犬“红琬”在较大地震前常常伸着脖子发出“嗡嗡”的凄惨叫声,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故常常把它列为观测的一项预报地震。

“雪上飞”——紫貂

大家都知道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从这一说法中人们便了解到我国的东北产貂。其实这里说的貂,只指紫貂一种。此外还有松貂、石貂、水貂、渔貂、北美貂等等。

紫貂的皮之所以成为东北三宝之一,是因为紫貂皮毛光润,毛绒软柔丰厚、致密轻细,皮面耐磨而富于弹性,是皮毛中的珍品。皮质的出类拔萃,再加上紫豹数量又极稀少,就使紫貂皮成为宝中之宝了。

紫貂的外形与黄鼬(俗称黄鼠狼)相似。它的体重在0.5~1.5公斤之间,饲养于动物园中的紫貂形体可能还大一些。一般雄性紫貂又较雌性紫貂个头大些。它的体长在40厘米至60厘米之间,尾巴长达15厘米以上。紫貂的毛色并不呈紫色,它的毛色由黄棕色至棕褐色深浅不一,背部毛色较深,胸腹部毛色较浅。有的紫貂毛色近乎黑色,因而人们又称它为黑貂。

紫貂的头部呈近似圆形,鼻、嘴部位呈锥状向前突出,嘴部还有二十余根较长的挺直而有弹性的触毛。它的腿较短,脚有五趾,脚下有肉垫。

紫貂生活于寒冷地带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深处,尤其喜欢活动于原始森林中。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长白山,内蒙东部和新疆的阿尔泰山一带,正具备这种地域特点,因而紫貂栖息于此处。

紫貂生活在深山密林中,并且善于登攀树木,但是它却不住在树上,而是活动于山林的地面上,只是当雌性紫貂生儿育女时才住到树洞中去,为的是保护幼仔安全成长。另外,在受到惊扰或觅食时偶尔上树。一般紫貂是不上树活动的。它的窝大多安在树根下或乱石堆中。紫貂喜欢夜间活动,每当夜幕降临时它就忙起来了。一会奔跑于密林之间,一会儿觅食于树木的枝干之上。但是当食物缺少时,为了生存,它也会在白天频繁活动的。一般情况下,在白天紫貂大多酣眠于自己的窝巢里,养精蓄锐,以便夜间大显神通。在严寒到来之前,它把食物储备得好好的,因而,在严寒的日子里,紫貂极少在白天出来活动。

紫貂的性格极为孤独,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单独活动,只有当交配期到来的时候,繁殖后代的本能才使雌雄紫貂短暂地生活在一起。紫貂的行动非常机敏,在密林中跑动跳跃十分灵活迅捷,可谓稍纵即逝,人们因此送了它一个“雪上飞”的美称。因此,捕捉紫貂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猎人们等待、跟踪,常常数十天而一无所获。紫貂的脾气很暴躁,猎人们捕到它之后,如果不能顺着它的习性管理、饲养,它会生气而死,至少也会气得数日滴水不进,饿得生命垂危。捕获、饲养一只活紫貂的难度之大,由此又可见可见。

紫貂的食性比较杂,生活在森林中的蛙、鼠、虫、鸟、蛇、鸟蛋以及植物的浆果都可成为它的食物。甚至奔跑快速的野兔也会被它逮住,成为它的口中食。然而紫貂也有成为其他动物的口中食物的时候。它的天敌主要是黄喉貂和雕鹗,其次是猞猁。狼、狐狸有时也捕食它,但是狼、狐狸不善于攀援树木,所以对紫貂的危害小一些。

紫貂的珍稀,还因为它的繁殖率极低。雌雄紫貂一般两年才交配一次,它们的发情期在6至7月,雌性受孕后孕期长达9个多月,有趣的是受精卵在雌貂的子宫中有七个月左右的时间不见发育,直到最后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迅速发育。紫貂每胎产1~4仔,刚产下的幼仔毛色发白,但数小时后就变成灰红或肉红色。幼仔无视觉,一个月后才有视觉。幼仔的哺乳期约40~50天,经过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长为成貂,性功能发育成熟。每只紫貂的寿命6~10年不等。

野生紫貂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极为珍贵,如今已数量日见稀少,幸运的是我们已经取得了人工饲养繁殖的经验,在东北、新疆的毛皮兽饲养场中,已经人工养育紫貂。但短期内不会出现数量激增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