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蒙古密藏1:发现成吉思汗陵
34247800000014

第14章 召丘处机

宝音躺在毡包里厚软的褥子上,枕着被子翻开让他内心澎湃不已的《西征纪要》,这让宝音失眠了。这本册子不但汉字写得工整俊秀,而且满篇都是清辞丽句,字字珠玉。这和他之前研究的结果不谋而合,成吉思汗的大臣耶律楚材不但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满腹经纶的学者。

《西征纪要》里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宝音。

太祖十四年,大汗西征,悬旌万里,金戈铁马,直捣花剌子模国。行军中见彗星出西北,遂以为不祥。大汗问耶律楚材曰:“彗星西出,此何征兆也?”耶律楚材曰:“臣闻宋有方士丘处机,百岁之人能与神通,且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传其洞悉长生之术,宋人皆谓之神仙也,大汗可诏召入见。”大汗曰:“神仙可来否?”耶律楚材曰:“金人贪而无道,而宋怨之。今大汗欲西征,必得西域之地,而后灭夏,金可得矣。铁骑所到之处,无有不降者,所指者无不下,天下莫敢不服。今宋人皆自危,大汗诏召入见,方士必来。臣闻方士年迈,只恐……”大汗曰:“无妨,既是神仙,自异于常人也,纵有万里之遥,如近在咫尺。”耶律楚材闻之,默然无以应。

看到这一段文字,宝音的脑海中就像放电影似的呈现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场景:黄尘埃埃的战场上,风马云车,成吉思汗骑着烈马驰骋大漠,手握苏鲁锭,所向无敌……

也许在成吉思汗的内心世界,通过战争来征服别人的土地而使自己所创立的帝国版图不断迅速地扩大,这除了能给他带来无上的骄傲之外,还有疲惫之后的松弛和成功之后的寂寞。因为岁月对生命是残酷的,没有人可以永远获得它的垂青,再伟大的人,终有一天也会被岁月尘封。

当征服了想征服的,当得到了想得到的,人就不会再去关注它,而是会转向满足另一个欲望滋生的念头。于是对于所向披靡的成吉思汗来说,他正是被这种征服世界的欲望驱动着,以至于他在得到新领土时不想去了解和认识它。因为他知道,在他的眼前,还有更多的领土,他追寻的东西永远在前方,他没有富余的时间去认识和了解身后的新世界,这也是让他感到烦恼和不安的事情。而就在这个时候,寻仙问道,无疑成为他最感兴趣的事情了。宝音想到这里沉思起来,他嘴角上翘起一点点微笑,他笑成吉思汗自己也明白,即使能够征服世界,但却无法征服岁月,虎狼之师可以吞没他所想要的任何地方,却无法阻挠岁月对生命的摧残。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神仙,那么长生不老也就不成问题了,问题就在于世上是不是真的有神仙?那么,狡黠的大汗也想知道这个答案,不妨一试这个中原人,七十多岁的老人罕见,七十多岁的老神仙更是难得一见了,神仙是不会死的,当然,神仙也不会惧怕路途遥远,即便是天涯海角,只要是神仙就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大汗心中也许在问,他真的是神仙吗?聪明的耶律楚材当然了解大汗的心思,他还能说什么呢?所有的疑问只能等丘处机来了以后才能知道。

太祖十五年春,金将武仙于真定入降。九月,木华黎驻军真定,当是时,大汗以近臣刘仲禄为使,奉《召丘神仙手诏》南下聘丘处机。木华黎闻宋、金亦遣使诏丘处机,令武仙以三千骑先遣往谒,告真人曰:“天子欲召见真人,请待来使。”丘处机犹豫未决。十月,刘仲禄至,宣大汗诏谕,乃教真人应诏西行。众皆忧劳真人,乃劝辞之,以应诏宋、金。丘则不然,谓众曰:“今大汗欲成霸业,故得数万之众不足以为疆,得千里之地不足以为广,今御驾亲征,西伐异域,难得而制也。其后必东征大金,南服宋、夏,背北而成天下王。老朽悉知铁骑过往之处,千里无烟,民不堪命,故忧之也。当此之时,弃民坠涂炭而不顾,于心何忍也?此番西行,望化枭为鸠,实乃天赐苍生之洪福也。”众复劝之不能。真人意决,携十八弟子随刘仲禄西行,自为诗曰:“辞家别袂到西壤,万里赤地话凄凉。岂我薄情绝亲友,只为苍生免灾殃。”众阅之,无不流涕而去者,遂于一夜众口交传,出行之日,万民攀送,泪别百里。

“丘处机犹豫未决”……这几个字让宝音充满了好奇和疑问。丘处机在犹豫什么?如果是担心年迈龙钟而吃不消远途跋涉,他完全可以不去,但他最终还是决定去了。看来他并不担心路途遥远的问题,而是另有隐情。

那么究竟是什么呢?丘处机是全真教的重要人物,作为一个布道者来说,全真教的发扬光大是他毕生的事业,是他生命的意义。而在那个看似永无宁日的战乱年代,民不聊生,自顾不暇,由生至死都不相闻问。全真教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事物,为生存而焦虑和奔命的人们无法想起它。

只有在昌盛繁荣的时代人们才会去注重精神上的追求,这一点丘处机是非常明白的。

宝音想,与当时那些避迹藏时而匿于山隅的道教徒相比,丘处机显然是一个聪明且有野心的人。他权衡再三,还是决定铤而走险,也许这位对自己非常感兴趣的蒙古大汗能够帮助自己实现理想。

但是,在宋、金两国也召见的同时,他为何独选择去见在万里之外的蒙古大汗呢?宝音也思索了这个问题,他觉得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也是丘处机犹豫未决的主要原因,“三国”的三个帝王来请他,无论去哪边,他始终都是要去的,但选择成吉思汗无疑是最为明智的选择,理由有三个:

一、成吉思汗当时是名闻遐迩的人物,如果接受他的召见,自己自然也会名震四海,那么这就有利于自己的道教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成吉思汗邀请自己在先,宋、金两国是听说成吉思汗要召见他时,才下诏要召见的,这就可以断定,成吉思汗是诚心想见他,而宋、金两国却别有居心,无非是不想成吉思汗从他这里得到什么好处;

三、全真教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太平盛世,只有在太平的年代人们才会去追求这些,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如果借这次机会能让成吉思汗停止东征西伐,那就是最完美的愿望了。如果真能如愿,他自己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救世主,这个功德是无法估量的。

所以,丘处机不远万里去冒险,就不难理解了。而丘处机对外可不会透露他内心这些极为隐秘的东西,因为这一去,以自己七十岁的高龄还能不能见到成吉思汗,或者见到了这位蒙古大汗会不会遭遇不测,会不会有去无回,这些都是他考虑过的问题,所以他才会告诉大家,他是为制止战乱和杀戮,为天下和平的事业而去的。这就有两个好处,一是万一他半途而死,或者客死他乡,那么人们也会记住他是为什么而去的,虽死犹荣;二是走之前先造成声势,如今人人都知道我是奉召而去的,如遇不测,或者有去无回,那么成吉思汗将会失信于天下。

宝音觉得丘处机做得太妙了,更妙的是,他借成吉思汗成功地炒作了自己,使自己成为世界名人,全真教也得以发扬光大,他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