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玩味
34248100000063

第63章 中国企业闯荡世界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近年来,不少做大做强的中国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寻求新的增长点。一些中国企业有志于向海外发展,比如TCL、华为、中兴、海尔、联想等等,已经走在前列,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这是一个良好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纷纷走向世界,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良好成果。也是中国企业如何全球化,参与全球竞争的一个积极的信号。

从这些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来看,基本上以消费类电子产品为主。作为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产品走向世界,并取得一定声誉的却寥寥无几。河南华英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可谓屈指可数的少数农产品企业之一,这家企业在18年的潜心经营与开拓创新中,实现了从“中国鸭王”到“亚洲鸭王”再到“世界鸭王”的“三级跳”。时值“世界鸭王”阔步走向世界之时,华英农业如何在世界上站稳脚跟,将中国的农产品推向世界每一个角落,并打下坚实基础,构筑全球品牌,塑造全球竞争格局,面临哪些挑战?我国有哪些企业可以参与全球竞争,如何在竞争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企业闯荡世界要处理好哪些关系?是不少跃跃欲试以及已经试水的中国企业一直在思考的重大课题。

世界格局与差异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地球村的概念得以实现。世界经济的融合与影响,随着互联网等通讯科技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快捷与狭小。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给我国企业迎来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机。不少国家瞄准庞大的中国市场,纷纷想尽一切办法占领逐渐开放的人口大国。这是中国企业需要学习的,别人如何进入我们的市场,他们是如何开拓的。我要学习外国企业如何进入中国,同时还要学习中国率先步入世界的企业。

纵观全球经济扩张的形势,不难发现,很多国家的企业走向世界,都以本国的强势产业走向世界。例如:德国汽车工业,日本家电、汽车,美国汽车、电脑、通讯,瑞士钟表,新西兰乳业,澳大利亚乳业,印度软件,中东石油等。反观我国走向世界的企业,与不少西方国家的强势硬碰硬,正面交锋。西方国家经济发达,技术领先,甚至不少国家的企业掌握着核心技术,电脑的中央处理器由英特尔掌握,电视技术被日本一直领先。我们走出去的企业都是带着别人的核心技术,在加工组装上动脑筋,在人力资本上琢磨,赚取微薄的利润。而并为发挥我国的优势产业,进行有效组合后再走出去。

我国目前走向世界的企业,消费类的电子产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不强,他们闯荡世界的路还很长,也将交很多学费。在多少国家都窥觑着中国市场时,不少中国企业首先要守土有责,不少外国企业“打”进中国来,到我们家门口来分“蛋糕”时,如何将自己的产业份额和产业价值链上争取更大的份额,让他们灰溜溜地滚回老家去,这也是一种成功。无论从技术、资金、人才在国内都做到名列前茅,树立品牌效应时,才可以考虑走向世界的打算。否则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商道上有句精辟的话:“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简而概之曰:差异化。在面对全球经济化的竞争格局下,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合适,不要以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其实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我国在参与国际化竞争的格局中,应该打差异化,重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己之长,克人之短。”作为农业大国,应该以我国农业产品为主,打造像华英农业这样的龙头企业,成功了一个“世界鸭王”,随着“世界鸡王”、“世界猪王”、“世界鱼王”……如此种种,都是可以打造。这需要上升到国家政策的引导,做大做强,鼓励他们走向世界,将中国农产品散播到世界各地。

国际性人才与发展的关系

“人、机、料、法、环”,人是第一要素,人才是第一要素。不管在国内,还是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目前都面临着人才匮乏的窘境。人才的问题的确是很多企业,不但是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挑战,很多跨国企业,较为成熟的跨国企业,他们在海外发展企事业面临同样的问题。

不少日本企业进入中国来,派到中国来的管理者可谓中国通,不但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他们掌握的不少中国文化比不少中国人还精通。这与他们的教育很有关系,在不少日本企业走向世界的时候,日本不少大学就有相关的专业推出。我们目前缺乏这样的人才,综合素质较为全面的管理者可谓难觅。这与我国高校培养人才与专业设置有密切关系。我国不少大学在培养人才上多数重视世界贸易,而有关全球经济管理型人才培养却较少。不少出国留学的学生中,却忽略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急缺人才的契机,顺应时代潮流,去学习有关中国企业到国外“服水土”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开拓的专业知识。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是一个机会,有需求就会产生供给。我国的大学与去海外留学的学生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随时准备为中国企业培训人才,造就人才。满足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需要。

“世界鸭王”走向世界,目前只打进了一些国家,如何遍布全球,全世界的人都爱吃中国鸭,同样面临着人才的问题。要找到适合华英农业企业文化的人才,需要企业有很好的体系,能够把新人能塑造成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贸易型人才,驻地养殖、加工开设分厂,需要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如何本土化,适应水土,将面临挑战。也是不少中国企业走向海外需思考的问题。

入乡随俗与中国文化推广

究竟是入乡随俗还是固守自己文化元素的产品,让不少中国企业很纠结。有不少实例让我们从中可以借鉴,比如:德国汽车,他的技术保持着德国人严谨扎实的传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经久耐用的特点。而附加在汽车上的品牌文化为了迎合当地市场的需求,可以做一些修改,兼顾入乡随俗,满足当地文化的需求。再如美国的肯德基,它到每个国家的文化元素与融合都做得很细致,充分了解本国的饮食文化,如何做到兼顾并融。中国企业如何做到不丢失中国文化元素,又能入乡随俗,兼顾产品到达各个国家后,得到各个国家人民的认可,顺应他们的文化,投其所好,产品畅销。需要对别国的文化有一个通透的了解,然后进行兼容。

比如,联想电脑的世界品牌打造后,回到中国以后却丢失了中国文化元素。“失去联想,世界将将会怎样?”具有遐想空间的广告语至今却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反而让别的文化元素所取代。很多中国企业喜欢将自己的产品打造成世界品牌以后,却忘记了自己姓啥名谁,将老祖宗的文化抛到九霄云外。全身都是英文,以为就身价倍增,其实,很多中国人非常反感如此做法。否定自己文化的产品,是很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参与世界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质量和各种服务的竞争,最终却是各国文化的竞争。

“世界鸭王”河南华英农业生产的英国樱桃谷鸭,进入英国推广很容易达成共识,英国人民也容易接受来自中国生产的具有英国血统的樱桃谷鸭,但是,到了其他国家,是否被认可?产品品种是英国的,由中国人生产,如何让人认可,附加了中国元素后,有哪些区别,都是需要兼顾的。如何彰显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上的特色与责任,必须在中国文化元素彰显无遗的时候,兼顾入乡随俗。不仅有中国自有的产品,蕴含中国文化元素,这是华英农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要传播中国文化,不仅要了解受众对中国文化的需求与期待,还要弄清楚中国人与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在认识与理解上的不同。并洞彻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中国企业承担着跨文化交流,市场推广,信息共享的责任。其中,跨文化营销,跨文化管理就成了最受瞩目与亟待解决的要点。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在跨文化传播中彰显自己的民族特色,就更需要合理的推广中国文化元素,从而使世界跨文化交流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除以上重点需要思考的课题外,在品牌建设上,在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同时,纳入全球的视野与高度,赋予更多情感,并长期坚持,不断深入人心。同时,产业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建设供应链的时候,必须要想到,我是不是已经关照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由我自己建设。全球产业的发展是非常快速的,并且很多活动都是以有机的方式进行的。以至于财务管理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发展密切相关,不能有所脱节,还是按照我国的财务制度来建设,是否能够及时地向我的供应链支付货款呢,是否能够进行流畅的货款支付呢?如果不能的话,就会遏制你进一步向新的市场发展,不能有效地与客户和厂商打交道,是否能够为投资商或者说贷款商提供有效的财务数据,让他们信服,以及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信息,让他们信服我们的商业模型。这些,都是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中国企业正在迈步走向世界,希望我们能供给世界具有中国味十足的产品,实现差异化。像不少外国企业进入中国一样,取得不错的市场效益,同时担负更多的责任,尤其是推广中国文化的使命。

(2011年8月15日 华声在线 河南商都网 新加坡联合早报 求是理论网《饲料科技与经济》杂志)

房地产调控,应切实还利于民

房地产调控历时一年半,房价拐点开始显现,然而在5次加息、取消7折利率的基础上,购房成本不降反升。开发商的暴利时代终结了,暴利转移到了银行。总之,目前看来,离‘还利于民’更加遥远。(《证券市场周刊》8月16日)

有多少望眼欲穿的普通老百姓寄望全国房地产调控,房价真正降下来后,通过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血汗钱去购买一套住房,很多人甚至是用一生的心血为此努力拼搏。可是他们的愿望将落空,在房价调控一年半以来,房价已经有所下降,幅度在10%左右,但是,购房成本未降反升。房价成本从房开商的口袋转移到了银行的口袋里。

当然,银行调节存贷款准备金利率并非从房地产商手中抢钱,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现状是通货膨胀,这是由于市场上流通中的货币多于市场所需的货币量,造成经济过热,这也是由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决定的,所以国家采取上调存贷款准备利率来减少市场中的货币流量,这是一种财政紧缩的手段。他可以使人们的生活稳定,市场秩序井然有序,使社会稳定。

从本月发布的CPI数据来看,通货膨胀率依然严峻。银根紧缩,旨在调节市场秩序。购房成本受到影响,依然是房价过高,还需进一步调控,将房价调控到合理的位置。根据科学测算,各地的房价要调控下降20%以下,才能真正降下来,购房者的成本才不会因为银行的贷款利率升高而增加。

根据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来看,暂时还不会降低贷款利率。根据不少“西医理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购房成本过高,在于贷款利率过高,是不是直接降低贷款利率呢?显然是不可取的,银根紧缩关乎整个国家经济命脉,房地产只是其中受到影响的一个领域,如果只为了房价而降低贷款利率,将会对整个社会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时期,不利于调节物价。

房价过高,依然要找房地产产业链,从土地到开发,以及相关产业,切实降低成本,挤掉泡沫,将过高的房价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让老百姓真正能买得起房,供得起房,切实还利于民。

(2011年8月18日 大众生活报 南方都市报 新华网 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