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书描写的就是江湖那些事,只是江湖有大小圈子区别。说得文雅点,就是时代大舞台上的那些过往。或是正在上演的精彩,抑或是不断轮回的“剩饭”。不管何种文体与文本,都无法脱离“为文必中当世之过”,只是艺术表达的手法不同而已。
刚刚问世的《狱霸》一书就是描写一个江湖的那些事。这个江湖隐藏很深,鲜为人知。仅有的信息来自港片《监狱风云》等艺术处理的表达,还有一些来自觥筹交错,道听途说“马路社”的报道,仅此而已。可想而知,那个庭院深深,荷枪实弹,电网密布的江湖世界,充满神秘与遐想。近段时间以来,“躲猫猫”事件将我们的猎奇心理再次勾起,钞票开手铐让不少人一直难以求解。逐渐浮出水面的这个江湖之事,震惊之余,让不少人有了思考的信息源,才有当局开始整治牢头、狱霸的红头文件。《狱霸》踩着热点而来,亲身经历加艺术创作,为我们呈现一个江湖的很多故事,沉重中让我们思考很多。
本人有幸,是最先读到这本小说的读者之一,之前,该文在各大报刊连载时就读了不少章节。手捧“滚烫”的《狱霸》一书,把那些未读完的章节系统地“啃”了一遍。掩卷,闭目,一幅幅连贯的画面不断萦绕脑际,令人沉重。如果要将这部洋洋洒洒40万字的小说(出版社将该书定性为小说,我怎么看都觉得是一部纪实文学,或叫报告文学。鄙人觉得没必要争论文体的实际意义)浓缩成两个字,我思索良久,觉得用“轮回”比较恰当。
牢头、狱霸古今有之,国外有之,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新鲜的是牢头、狱霸多少年来不断在轮回。一个牢头、狱霸刑满释放,或是死亡,另一个立马跟进,江湖世界不能一日无主。高墙江湖也有高低、辈分、资历之分。要当“大哥”,并非等闲之辈。《狱霸》中描述的那些“大哥”,都是灭绝人性,凶残到极致,随时随地都是一句无法无天无人性的“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话,敢于玩命,如此“人才”才有资格坐上头把交椅,这是作者之一白露亲眼所见与亲历。在我们憎恨、谩骂、鄙视那些高墙内的人罪有应得时,是否应该尊重他的生存权?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自由,任何人不得剥夺正在改造中的生命。
不断有牢头、狱霸出现,在封建社会叫“监狱自治”,不少监狱管理者认为:高墙内的这些人反正是一些废物,危害社会的“垃圾”。就让他自生自灭,生一个死一个,无大碍,随他们搅和去。这种体制下出现的冷酷、麻木、泯灭人性的改造,封存于历史中,后世不尽鞭挞。时光荏苒,天下事依然有不少在轮回。经济在进步,法制在逐步完善,然而,高墙内的牢头、狱霸依然在轮回,过着裹足不前的江湖生活。社会逐步走向文明,在文明体制下管理这些罪犯的却未必文明,从轮回中可以窥见一斑。牢头、狱霸不断新老交替,印证着高墙江湖的黑暗、残酷、粗暴、野性。在这样的江湖中行走,获取基本的生存权,随时都得提心吊胆,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要搭上小命。如果不把脑袋削尖,把脑袋中的水放掉,不圆滑,不世故,以“大拿”的意志为转移。那就只有步入“躲猫猫”和成天磨炼钞票开手铐后用鞋带自缢的路途。
外国的月亮未必比中国圆。不少西方国家,也是如此,也在轮回往复,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比如家喻户晓的电影《加里森敢死队》,二战后期,战争越来越残酷,中尉加里森从监狱里找来一些杀人犯,骗子,强盗,小偷组成一支前所未有的敢死队。这些人各有所长但极具个性,抱着各自的目的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纵横于欧洲各国,深入敌后,一次次谴入敌军,营救战友,轰炸雷达站,绑架德军元帅,偷取秘密情报,盗取德军物资,摧毁敌人计划,打击黑帮团伙,把德国人骗得晕头转向。在爱国主义面前,罪犯被活活地绑架成枪靶。电影《亡命飞车》中冒险、惊悚给观众不少刺激,监狱长无视罪犯的生命,通过网络视频让全世界都看到整个比赛过程中的血腥和暴力,以此牟取高额的利润。由于犯人可以用各种高端武器武装自己的赛车,所以在这样的竞技舞台上,纵然是壮观且引人入胜,可性命也会在瞬间陨落。还是电影《地域之王》,在有钱有势面前,被别人杀害妻子的罪犯却逍遥法外,忍无可忍,那位失去爱妻的受冤枉的丈夫当庭杀害那名仇人。在高墙内受尽凌辱,被迫成为一名武夫,成为管理监狱者的娱乐工具。电影取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深信国外的监狱内依然有“躲猫猫”的游戏,以及钞票开手铐等事件的发生。在各种凌辱,求生的本能面前,会激发更多的智慧。
不记得是哪位高人说过:“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与这个国家的监狱多少有关。”这话不完全对,但也有一定的联系。高墙内的江湖与一墙之隔的现实江湖,有着必然的联系,高墙越多,世态的问题就出现越多。失业率增加,百姓生活疾苦种种问题都可能导致犯罪率猛升,这是乎也是一个轮回。现实社会也在上演着种种轮回的故事,论资排辈,要当上各个领域“老大”的角色,不管有无能力,资历重要,背景重要,领导的看法重要。不少人为了谋取一个职位,忍辱负重,甘当孙子,即便领导的做法是错误,也在阳奉阴违地附和。如果不如此,就犯大忌,你的饭碗就保不住。还有一些女性为了工作,长期当领导的性工具,与领导“长期嫖娼”……
轮回中的狱霸,不仅仅只是一些故事!
只有个人的自由,才有普遍的利益!
(2010年2月3日《重庆公共人物》杂志 东南网 新华网 光明网 中国图书商报 中国文化报)
浙江打破义务教育阶段,设重点学校任重道远
新修订的《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将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介绍,重新修订的《条例》中,讲得最多的就是素质教育。“比如说不再允许学校办快慢班,不允许在义务教育阶段搞重点与非重点学校,要求学校必须确保学生的休息时间、锻炼时间。”(《青年时报》3月1日)
浙江省立法禁止义务教育阶段设重点学校令人欣喜。此举体现社会公平,为每个公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国家教育资源做出了积极的推动与努力。
为我国的素质教育推动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赖以可能实现的空间,为社会多元化需求,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提供了保障。
时代在发展,社会需求呈现多元化需求,教育也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简单粗暴的填鸭式教育,强制地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应该要打破,需要破除。作为全国教育强省的浙江,打破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一些弊端,走在前列,值得为其欢欣鼓舞。各地应该紧跟步伐,打破单一乏味的教育方式,提供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孩子得到兴趣式教育,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在普遍中充分尊重个性发展的空间。
多少年来,社会各界,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不断论证,不断奔走呼吁,加强素质教育,满足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而僵化的教育体制限制着我国教育这艘“航母”的轻松改变方向,上至国家各级领导到普通黎民百姓,都在历数和诟病现行教育体制的僵化与弊病,甚至感叹一竿子插到底的危害。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与误区,一下子调转“航向”势必有难度,船大不好调头,要在短时间内改变,不太现实。素质教育以及现行教育体制的问题牵涉面广,涉及的问题很多,只有逐步地试点以及改变根本性问题才是其关键。从2010年起,云南省将取消全省统一组织的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简称中考),改由各学校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两项指标择优录取高中新生。云南的中考改革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可喜的一步。在社会各界大呼素质教育的今天,不时为顺其民意,对强烈的呼声做出了实际的回答。此番浙江省立法禁止义务教育阶段设立重点学校,不失为一个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打破择校风盛行,体现社会公平,做出了一个示范。目前正在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此也有明确的规定。
浙江省要打破现行教育存在的弊端,落实好这项法律规定,并非一早一夕。多少年来,全国各地的择校风盛行,教育质量优劣明显,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社会不公平的现实存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差别较大,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而乡村,尤其是偏远农村,真是天壤之别,无论在软硬件上都差距极大。要打破重点学校不再有优势,各位家长和教师不再趋之若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增加硬件投入,改善教育环境,需要有一个时间表。在软件上,教师质量的提高,如何合理分配,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落实。只有城乡学校在软硬件上发展均衡了,才可以消除重点学校的优势。
现行的教育体制未能真正“一条龙”地改革,仍然以分数论英雄的机制挡在面前,势必会造成不少家长以及学生还是以现行的教育模式隐性地学习与选择。不少孩子要想上大学,而大学阶段以及上一阶段的选拔人才模式未改变,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虽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而家长和学生却不自觉地进行妥协,而学校和教师也在为此“暗战”?套在教师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头上的升学率这个怪圈不拿掉,就会形成外甥打灯笼——照旧的局面。
如何才能让孩子更快乐地学习,发挥各自所长,顺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打破重点学校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整体教育的改革,真正给孩子的成长道路提供多元化发展的道路。试想,义务教育阶段得到了个性化的发展,而后的道路又是“独木桥”,多少人又会重蹈覆辙,变成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埋没多少个性人才的发展。用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话说,“说实话,素质教育很难。让孩子享受到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路还很长,但是我们会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浙江省立法禁止设立重点学校任重道远,中国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2010年3月2日 红网 东南网 光明网 中国教育报)
“需捐”不是“逼捐”,值得提倡
11月4日,贵州省荔波县教育局出台一项新规定,其中一条明确规定:该县教职工本人及亲属患重病后,教育局将发动全县师生爱心捐款救助,全县教职工需积极捐款。新规定出台后,在当地引起不小的反响。(《贵阳晚报》11月8日)
教育系统出台重大疾病众人救助规定,弘扬我国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标准较低的现实情况下,不得已的一条出路。一旦有人患上重大疾病,犹如晴天霹雳。为了救治家人,几乎倾家荡产。众人拾材火焰高,发动系统内的教职工积极奉献爱心,学生捐款,形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的“小社会”,有助于帮助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共度难关。该政策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消除了教职工工作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这个规定提倡全县教职工“需积极捐款”,对于学生是发动“爱心捐款救助”,而不是硬性规定,实施“逼捐”,规定中也未硬性规定捐赠的数目。由此可见,这个规定仅对这种互帮互助的行为进行了规定,至于捐赠的数目,由各人量力而行,多少由自己决定。这样的行为规定,恰到好处,并未超越爱心救助的范围。
教育系统发动师生对系统内重大疾病捐赠,也是一个不错的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教育,以及不断强化,从实际行动中受到教育,这是生动的一课。体现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让学生从小懂得关心他人,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方法。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群体。当个体遭遇不测、不幸时,我们应该慷慨解囊,奉献爱心,伸出援助之手,拉别人一把。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自己有难时,别人也会站过来,替你分忧。
(2010年11月11日 贵阳日报 荆楚网 汉网 南海网 大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