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同事的孩子,小学毕业考试时在800多名考生中独占鳌头,以全镇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初中。可是3年过后,孩子的成绩却一落千丈,通过补考才拿到初中毕业证。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巨大的反差?原来当她升入初中后,其父卷入了“麻将”的旋涡不能自拔,经常夜不归宿。工作敷衍塞责,应付差事,家庭矛盾不断升级,使孩子的情绪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直接影响了她的学习效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让子女成才,父母必须敬业。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生廉洁奉公,俭朴自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子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都成了智勇足备、令人敬服的将军。诸葛乔南征北战,年仅25岁就以身殉国;37岁的诸葛瞻,严拒魏国的诱降,偕年仅17岁的儿子诸葛尚,英勇战死在疆场。后人吟诗赞叹道:“当年诸葛留嘉胤,节义真堪继武侯。”诸葛亮一家真可谓“子继父业,满门忠烈”。
诺贝尔的父亲是对发明有浓厚兴趣的人,他热衷于科学研究,一心想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制造出世界上还没有的东西。他家里到处都是实验机械,一有空老诺贝尔就钻进实验室里,埋头做实验。父亲对于科学研究的热爱和家庭的良好创造气氛,对小诺贝尔日后走上发明之路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他19岁时,小诺贝尔就已经确定了自己的终生道路:他决定像父亲一样当个科学家,用自己的发明为人类造福。
不论哪个家庭,客观上都是一个教育的“行为场”。对此,卓娅和舒拉的母亲有过精彩的论述:“教育孩子是一项特殊的工作,是在每一件琐碎的事上,在你的每一举动上,每一眼色上,每一句话上。这一切都可以教育你的孩子:连你怎样工作,怎样休息,你在健康时是怎样的,在病中是怎样的——这一切,你的孩子都会注意到的,他们是要在这一切事情上模仿你的。”
中央党校兼职教授李振霞的三个儿子,一个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一个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一个是中国航空研究院的博士,而大女儿金萤则是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的博士后。李教授坦言,“老实说,我们并没有刻意要把孩子培养成名成家,我们只是用爱心、信心、恒心、苦心织了一张网,谁料到它们竟给我网回了四个博士。”在四个孩子眼里,父母嗜书如命,忘情工作,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孩子和书是父母生活中的主角。无言的行动有力地传达出做人和做学问的真谛。
父母的道德素养、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行为习惯等都深刻地影响感染着孩子。如果父母具有忠于职守的精神,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高度强烈的职业道德感,孩子的责任意识就会不断增强。譬如父母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时间观念特强,那么孩子就会养成惜时如金的良好习惯;父母经常在家中读书看报、撰写文章,孩子也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如果父母沉溺麻将舞场,醉心于吃喝玩乐,对事业马马虎虎,工作上拖拖拉拉,那么孩子就很难成才。正如美国教育学家雷丁所说:“儿童早期在家庭中,最主要是通过观察成人的言行及结果作为自己言行的榜样进行模仿,并经过反复实践而形成一定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他们从父母身上将获得关于生活和人生行为举止的最初概念,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
居里夫人母女均获诺贝尔奖,王羲之父子均为书法大家,苏洵苏轼苏辙彪炳文坛,谭元寿家族京剧名角辈出……无不说明父母影响之深远,家教功效之显著。
诚然,人生起点不同,才华天赋不一,环境条件各异,职业千差万别,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成功。但是每个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可以普普通通,但不可以庸庸碌碌。只要能够担当起生活的责任,工作上恪于职守,家庭中竭尽父母的天职,同样会赢得社会的尊敬和子女的爱戴,同时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树立了榜样和标杆。以本人浅陋的见识,很少遇到父母吊儿郎当,子女出类拔萃的例子。
实践告诉我们,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往往是父母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人父母者,切不可掉以轻心。应该是掏粪就做时传祥,当兵就做金春明,售票就当李素丽,做官就当焦裕禄……把敬业爱岗作为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结束本篇拙文前,恭录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我希望每个儿子做成什么样子的儿子,我将把我自己先做成那样一个儿子”与年轻的父母们共励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