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他小两岁,当时正在一个海边小屋里写东西。我描写着丛林和果园,也有些着迷,不知道还有另一个人。可是他从一个朋友手里看了我写的一部长篇草稿,竟激动得不能自已,急匆匆坐车找我来了。他说:“他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一定要找到他!”
我们第一次长谈是在县委招待所的一扇大铁门后面,当时我们都不足二十岁。我们相视而笑,紧紧地握着手……这天我们谈了很多很多,过去的生活,未来的向往,坎坷的经历。我渐渐明白我们有着很大的性格上的差别,然而我们挚爱文学的程度却是一样的。
他走后,我还清晰地记得他中等个子,黑框眼镜,常要举起又沉下的手臂。我记得当时的印象:一双细小的眼睛在镜片后边瞄着你,闪出狡黠的光;可是仔细些看又会发现,这不仅“狡黠”,还有一种“幽默”。而幽默是用不着提防的,于是我们成了朋友。
我们常常通信。有时也相聚,彻夜长谈。他谈起在话剧团的那次演出,至今还留在我的脑海里:导演让他和几个男青年演一小队匪兵,只需从场子上走一下。“太可惜了,好不容易演一次戏,只能在舞台上走走过场……我实在舍不得,等小队伍快要退出舞台时,我忍不住回头做了个鬼脸。观众‘哗’的大笑了,他们一定会记住这个‘匪兵’。”他这样说。
导演已经做了这样的安排,他在舞台上也就注定了是个不被人注意的小角色。然而他认为自己恋恋不舍地回头做了个鬼脸,情况也就为之改观。
1978年,我考入烟师中文系。到那时为止,我几乎没有发表过什么东西。他也做得十分吃力,已经像我一样,失败了上百万字。在文学之路上,他又像攀在泊子的山路上一样了,额上暴起青筋,豆大的汗珠往下滴落。有一天,我去地区文化馆找他,见他一手插在蓬乱的头发里,口中念念有词,在背地理书。他说:“我也要考烟师!”结果他真的考上了。我们在一个系,彼此都松了一口气。
我们还在不停地写小说。他和我比赛背外语单词,速度差不多;可是我忘得也快,这很使他痛快了一阵子。他想当作家,又想考研究生。他在灯下读《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用手拍打着书的封面对我说:“似乎懂了,还是不懂,真难懂啊!”
学校放假他要回那个大都市。他说要将写下的稿子给那儿的刊物看看。我虽然没有和他一起去,但我可以想象得出他手里拎着装满稿子的提包,拎着希望,蹒跚在马路上的样子。那时,他脑海中会偶尔闪过泊子重重叠叠的山峦吗?会想起那口乌黑的生铁大锅吗?他会想起枯死的葱苗、红眼睛的兔子,想那条崎岖的、有着一个个陡坡的老家的山路吗?
我毕业了,分配到千里之外的泉城工作,而他还要读完最后一个学年。不久,他在那个大都市的一家刊物上接连发表了三个短篇小说。
朋友们被震动了。因为他写出了一个老人:迈着又短又壮的双腿,轻轻抖动着手指变形的巴掌,逼视着儿子走来了!通篇写得那么深邃沉重,好似一方青黑石,重重地抛在地上,砸出了一个深坑。
继这三个短篇之后,他又发表了十几篇小说和散文。更多的读者结识了他。
他是从那条山路上滴着汗水走过来的,作为他的朋友,我太知道他付出过怎样的代价了。他在艰苦的生活中滚过,有着深重的苦难感。他抓紧一切时间,读过大量文学理论书籍,入学后,又系统地攻读了两年中文课程,他的文学准备比较充分了。
他不是带着先天的才华走上文坛的,而是倚仗后天的准备开始创作的。他似乎没有多少才情,作品写得太实;有的还嫌外露,时常有概念化的东西损害形象。但这一切,都被他另一种长处弥补了:这就是敏捷的思维、对生活巨大的热情、撞击现实生活的极其可贵的勇气!这些,是远比才情可贵得多的。
他太聪明、太敏捷!但作为一个作家,我总觉得他还缺一点在迷茫中苦苦探求的、又赤诚又痴迷的精神。明快有余,蕴藉不足。他的血管里应该流动着两种血液:山里人的笨重有力、执拗坚韧和市民的智慧聪颖、勇于创新。在性格上,他具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养兔子,要养百只;做赤脚医生,发誓两年要攻克癌症!那么写作呢?……他头脑中时常涌出一些让人惊讶的念头,不止一次悄声对我说着,像传达一个隐秘:“我是个天才呢!我不久的将来会是个大师级的人物……”这些念头成功与否是另一回事,但愿它始终会像星月一样悬在空中,辉映着他攀登的道路!
山路,漫长的、险峻的山路!愿我的朋友成功!
山路(下篇)
时光一晃,距离我写“上篇”的时间已有了十年。在1994年春天的一个早晨,省作家协会正在一个军队招待所的大厅里举行五年一次的换届大会。他兴高采烈地坐在大厅第一排。这一次要选举新的主席、副主席。
因为他的突然出现,他的归来,我有说不出的惊喜。我赶紧告诉他房间号码,邀请他。
然而他在会上太忙了,终于没有来;我找了他两次,都不在。会议刚结束他就不辞而别。非常可惜,我们许久没有见面了!
我对他在异常繁忙之中能抽出时间、从遥远的南方坐飞机来赶这样一个会,有些费解。后来,大约是几个月之后,他所在的那个地区也召开文联换届大会,他同样从南方匆匆赶回,也坐在前排……
其实他已经许多年不再写东西了。自从市场经济复苏,越来越多的人弃文经商之后,他就告别了文坛。
他以超人的敏感率先投入,先后在那个小城里开过小卖部、发行部、肉铺,又着手搞馄饨摊、牛仔裤、服装厂……由小到大,后来闯到南方。
于是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少了。我无论如何不能忘掉过去的岁月,忘不掉我们在文学之路上共同走过的坎坷。回忆中我不止一次展读了他留下来的作品。它们现在看有些粗糙,但也有力、有内容……整个的时代风气变了,文学及作家的世俗地位一落千丈,于是他就放弃了“文学大师”的念想,改为“亿万富翁”的企盼。
我在惋惜中还是真诚地祝愿他在商业上的成功。我仅仅为他的天资而祝愿。一个过分聪颖的人、生命力极强的人,往往是非常焦躁的。这种焦躁也许在某种较大的欲望满足之后才会消失。我期待着他成功之后的归来。
这种期待未免太长了。我忍不住去找他。他说自己再不能忍受以前的生活……
我没有反驳他。
时代啊,时代对人的催逼和教化啊。
不久后传来了关于他的各种消息:股票,赔与赚,官司,房产……
他偶尔对人说:想念我。
有一次,他来到了我在半岛的旅居地。在我有些简陋的住处,我们畅谈了两天一夜。那是令人激动的回忆。谈得多极了,话题芜杂,但主题始终围绕文学。
“你还记得,我们在那个县城招待所大门后边吸烟、紧紧握手的情景吗?”
他点头。那时我十七岁,他十九岁。两个青少年,浑身炽热。特别令我难忘的是,当时我正读高中,几乎没有什么文学人士敢与我来往;而他读了我的作品后,竟激动不已地从遥远的小城赶来!
我是没法忘记那一幕。人是不能忘记昨天的。
我想,在挽留他、牵扯他回归文学的过程中,我已倾尽全力。我并不过分鄙视商人和商界。我只是说:在这个世界上,亿万富翁是数不胜数的;而写出人类的心灵、写出一个人的心灵长卷的,却永远不会太多。是的,精神不会死灭,而高贵的思想就尤其不会死灭……
我身体当时已非常不好。我躺在床上坚持自己的观点。大约是午夜三点,他听了一部长篇的片断,沉默了。他吸着烟,吸了很久。他注视着窗外的黑色说:
“原来,文学在默默前进……”
就是这个夜晚,他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从明天开始,结束。他知道重新开始是困难的,因为心荒了。“再困难也要开始!”他说着举起两手,往上、往下,然后又是一沉。
我无比愉快,甚至是幸福。
第二天,无论我怎么劝留他都待不下,急急地登车走了。
几天之后我打电话。我急于知道他的状态。
没有人接。只得给朋友打电话,他们离他不远。朋友听了我的询问,叹气、苦笑:他已回到南方搞房地产去了,想重振旗鼓。我不信,我说他肯定是回去收摊子的。朋友反复强调并终于让我相信:他的确是搞生意去了。
……后来偶尔还能听到关于他的一些消息,模糊而矛盾。但他终于没有再写作品。
他现在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作家算个……”
……
没有那么多对话的机缘了,人人都忙。人生的山路啊。
“作家”不算什么,“作家”只是一个劳动者、艰辛的精神掘进工——当然,我这儿仅指真正的作家。
写到这儿记不下去了。我只想着让他归来……
人和芳草
读过《楚辞》的人,都不会忘记诗中写到的那些芳草,那个花团锦簇的世界。诗人全身都披挂起香草和鲜花,将此视为美的极致。这也是对人格操守的一种象征和比喻。《诗经》里也有大量类似的文字。诗人不仅披戴鲜花,而且还啜饮露滴吞食花瓣,可以想见这是一个怎样清洁和高贵的生命。
现代人室内也有插花,当表示爱意和敬意的时候,也会献上一大束玫瑰之类。饮食中也少不了用香味植物做调料,有的地方还保留了食醋菊、饮用花蕾茶的习惯。这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风气,它表现出人与芳草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但是现代的花房比起古代“遍野斑斓皆为我拥”的情势,还是有极大的区别。现在不过是意思一下,是程式化的点缀,是商品化工业化时代生活流水线上的一部分。
古人当中痴迷和沉醉于自然芬芳的人更多也更深,他们专注到了今天的人难以理解的地步。屈原和孔子都极为推崇兰花,陶渊明则植了很多菊花。古人写下的花谱花纪不计其数,关于它们的栽培方法甚至是各不相同的性情和姿容,都有详细记录。有人从极安逸的居处搬到了一座荒凉的山坡下,竟然就为了能够推窗赏兰。北宋的林逋,即那位写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著名诗人,一生爱梅惜鹤成癖,结庐孤山,没有家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想一想搬家定居从来都是一件慎重的事,这不仅麻烦,而且常常要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方便。所以被一种花所吸引以至于迁居,就可以想象是怎样罕见的人了。问题是古代类似的人举不胜举,因为此种理由而举家迁到山中野地者大有人在,他们都是花痴,并且这种痴劲要大到足以说服家人一起行动才行。离开市镇村落,去开辟一块田地耕种糊口,只为了一片鲜花一窗野色,这在今天真是不可理喻的事。
他们相信花的气质和香味可以与人发生更深刻的联系,于是就千方百计与之建立起特别的接触方式。不仅是嗅和食,而且还悟出一种特殊的观花法:微眯双眼并轻轻使用目力,就像害怕目光灼伤了鲜嫩的花瓣一样,只浅浅地将目光落在花朵之上;而与此同时,内心里泛出的却是一种吸纳力,这力量会将鲜花的热情和洁美,顺着视线摄入自己体内。当然这只是一种想象,但这样的想象实施久了,也就成了一种修身的方法。
不仅如此,各种花束的性味功能以及它们的品格作用,在日久厮磨中都会摸得一清二楚,就像朋友间相互早已熟知了脾气一样。他们将不同的花草置于不同的地方,或厅堂或廊前,或卧室或户外;有的在视界之内,有的在嗅觉之间。有一种树木的果壳到了秋天会在风中发出动听的声音,那么这种树木就栽到了房前屋后。
古人还将花草做成各种香囊戴在身上,置于案上,既是一种上好的手工,又是怡养性情和改变周边气息的方法。令美好的气味无处不在,并且这气味又因人因地因时不同而各个不同,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它们的气息把全部空间都占据了充满了,人活动在这些空间里就是来往于它们的世界中,呼吸着它们的呼吸。现代工艺制作的香水,其中最高级的即是从花草中直接提炼,而非化学合成,可以说是提取和集中了花卉的精魂。但是这又缺少了制作香囊的享受,没有了亲手摘取花草和将其相互搭配的快乐。
当时人们用花草制作的各种薰香已经数不胜数,方法精良到了不可言喻,既有香膏、香条、香饼,还有香匣。檀香丁香木香乳香麝香都是最常用的,像馥兰藿香甘松柏香白芷芸香大黄也不少见。制香饼时还要使用蜂蜜和榄油。有的香饼会做成狻猊和小兔的形貌,有的还要装入可爱的小动物模型中,让淡淡的香气从其口中徐徐吐出。嗜香的人认为不可一日无香,他们的居所也就终日为花香所笼罩了。
花草的食用是更为要紧的事情。不知有多少种花卉被食用,做成茶饮和糕饼。玫瑰花瓣粥,松子糕,松粉丸,桐籽羹;甚至将松脂熬制成强身的丹丸。花草的根茎和叶片都是盘中餐,是比地粮还要珍贵的摄生养护之物,人们很早就相信它的功用,并且认定这已经超出了生理的范畴,而会从更高的精神方面补充自己。
如此信赖和迷恋花草的并不全是闲适富贵之人,更不全是衣食无忧的一班浪子。恰恰相反,辛勤劳作的人更有亲近山野物产的机会,也有更加深入的体味。有人甚至一生处于贫寒状态,像陶渊明,常有饥饿忍耐的时候,却能爱菊。贫富从来不是中国古人衡量人格高下的标准,并认为富而不仁还不如贫而好礼,看来对物质贪欲的腐蚀性早有警觉。所以爱花不但不可以看作人的闲情逸致,相反却折射和表达了他们的心愫和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