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社交方与圆
34319200000006

第6章  与同事的关系要以和为贵

同事关系是办公室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最微妙的一种,同事之间既存在竞争又有合作,有互补也有冲突,同事既可以是你的朋友也可以是你的敌人。办公室就像一个战场,如果有很多朋友你就会逢凶化吉,如果周围都是敌人你就会寸步难行,所以应当积极与同事建立坦诚平等、互谅互让的和谐关系,和谐的同事关系会让你的工作和生活都变得更简单,更有效率。

1.初次交往加深印象

“社交魔方”

交际越是广泛,越是感到幸福,这就是人类社会的起因。

——福泽谕吉

每个人都希望尽快消除和新同事的距离感,拉近彼此的关系,可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般人在初次上班与同事拉关系时,总是选择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例如最典型的谈话:“今天天气不错啊!”“是啊,暖洋洋的,挺舒服。”

这种公式化的对话很安全,但根本不能给新接触的同事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的对方也会觉得你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样的交谈无异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也许有人会认为,第一次与同事见面时讲话太冒昧是不懂得社交礼节,所以有所顾忌。其实大可不必考虑这么多。例如你可以很自然地这么说:“最近我和妈妈相处不太好,可在昨天我们一起看电视,又聊了一下午,误会完全解开了……”

或者说:“这几天太热了,我干脆剃成光头,朋友们都认不出我了……”以自己的近况为题材是一种很好的开场白。

选择说话的内容,要考虑工作场合及时间。只有针对性地发话,才能加深彼此的印象。

初次见面若想给同事留下深刻印象,首先必须先消除彼此间的距离。某单位有一次邀请某位先生上台演讲,他用自嘲的语言一开始就消除了与观众间的心理距离。他说:“今天我第一次与各位见面,特意穿了一双漂亮的新皮鞋,不过我好像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你们看新皮鞋张了嘴,脚也起了泡……”

只有尽快地消除初次见面的陌生感,才能给新同事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由于我们一半时间都是在工作场合度过,因此说话有时候会流于形式。如何引起新同事注意,就在于如何选择话题。聪明的你,何不运用创意制造奇迹呢?

与任何人会话,都包括了“听”与“说”两部分,所以,这两方面都马虎不得。一般人,往往只注意自己所说的话,而很少注意去思考对方所说过的话。

一般人讲话也还会犯这种毛病:在讲话中,脑中只充满着“接下去该说什么”,而往往没听见对方所说的话。如果对方所讲的话中另有含意,那你根本不可能领会。

会说话的人,在同事们讲话时,都很注意听着,然后适时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相反,有的人在同事讲话时,总是故意随时将自己的身体抬高,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一旦有机会,马上插嘴。这种人所讲出的话,往往文不对题,引起同事反感。因此,在会话中应该注意去听同事说话。最理想的会话形式是七分听、三分说。

注意听同事的话,并不表示只听他所讲出的话,还要去注意他的身体、动作,还有眼光、表情所表达的意思,有时连服装、打扮都应该注意。如果都能这样全心全意去聆听同事讲话,那么他一定很高兴,而且会有一种踏实感,觉得你很可靠,因为他觉得他所说的话已受到你的重视,说明你是一个知己,这样也就为你在今后的工作上铺平了道路。

还有,如果你认真地听同事所讲的话,也可以适时地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例如:“为什么会这样呢?”或:“嗯!我也有同感。”如果你没有用心听,那你只能勉强含糊地回答说:“哦!是这样啊!”

前者的要领就是将同事所说的话,再一次由你的表达出来,简单地说,就是和对方同调,这说明你听得很认真,也可以说是借着言词来承认对方的人格。这样关怀的做法,会令新同事们觉得你是个温柔体贴的人,从而对你产生亲近的感觉,为你处理好同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你留给新同事的最初印象如何,往往会影响到你们日后的交往,所以初次交往时,你一定要尽己所能,加深对方对你的印象。

2.利用应酬增进感情

“社交魔方”

没有社交,没有适合我们口味的社交,人就永远得不到满足。

——杰佛逊

社交中的应酬,是一门人情练达的学问,它可以拉近距离、联系感情。同事间的应酬有很多:小张结婚、大李生子、赵姐升迁、小童生日……你一定要积极一点,帮人凑份子、请客、送礼,因为应酬是最能联系感情的办法,善于交际的人一定会抓住它大做文章。

一位同事生日,有人提议大家去庆贺,你也乐意前行,可是去了以后发现,这么多的人,偏偏来为他贺岁,他们为什么不在你生日的时候也来热闹一番?这就是问题所在,这说明你的应酬还不到位,你的人际关系还有欠佳的时候。要扭转这种内心的失落,你不妨积极主动一些,多找一些借口,在应酬中学会应酬。

比如你新领到一笔奖金,又适逢生日,你可以采取积极的策略,向你所在部门的同事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想请大家吃顿晚饭,敬请光临,记住了,别带礼物。”在这种情形下,不管同事们过去和你的关系如何,这一次都会乐意去捧场的,你也一定会给他们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

小方上班已经快半个月了,与同事的关系却还停留在“淡如水”的阶段,看着其他同事彼此间亲亲热热,小方真是又羡慕又无奈。这天是周五,行政部的王小姐大声宣布:“明天我生日,我请大家吃饭,愿意来的呢,明天下午3点,在公司门口会合!”大家听了都非常高兴,叽叽喳喳议论个不停,当然,小方依旧是被冷落的那一个。“去不去呢?人家又没邀请我!”下班后小方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最后一咬牙,还是决定去。第二天,他准时来到公司门口,当他把准备好的礼物送给王小姐时,她明显愣了一下,但马上就笑开了,并对小方表示了热情的欢迎。那一天他们玩得非常尽兴,小方还两次登台献艺,办公室里的尴尬气氛就这样打开了,小方也成功地融入了这个集体。

如果没有参加这次应酬,小方可能还得在办公室的“北极地带”继续徘徊,可见应酬确实是联络感情的最好办法,吃喝笑闹间,双方的距离就被拉近了。

重视应酬,一定要入乡随俗。如果你所在的公司中,升职者有宴请同事的习惯,你一定不要破例,你不请,就会落下一个“小气”的名声。如果人家都没有请过,而你却独开先例,同事们还会以为你太招摇。所以,要按约定俗成来办。这是请与不请、当请则请的问题。

重视应酬,还有一个别人邀请,你去与不去的问题。人家发出了邀请,不答应是不妥的,可是答应以后,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对于深交的同事,有求必应,关系密切,无论何种场面,都能应酬自如。

浅交之人,去也只是应酬,礼尚往来,最好反过来再请别人,从而把关系推向深入。

能去的尽量去,不能去的就千万不能勉强。比如同事间的送旧迎新,由于工作的调动,要分离了,可以去送行;来新人了可以去欢迎。欢送老同事,数年来工作中建立了一定的情缘,去一下合情合理;欢迎新同事就大可不必去凑这个热闹,来日方长,还愁没有见面的机会吗?

重视应酬,不能不送礼,同事之间的礼尚往来,是建立感情、加深关系的物质纽带。

同事在某一件事上帮了你的忙,你事后觉得盛情难却,选了一份礼品登门致谢,既还了人情,又加深了感情,同事间的婚嫁喜庆,根据平日的交情,送去一份贺礼。既添了喜庆的气氛,又巩固了自己的人缘。像这种情况,送礼时要留意轻重之分,一般情况礼到了就行了,千万不要买过于贵重的礼品。

同事间送礼,讲究的是礼尚往来,今天你送给我,我明天再送给你,所以,不论怎样的礼品,应来者不拒,一概收下。他来送礼,你执意不收,岂不叫人没有面子?倘若你估计到送礼者别有图谋,推辞有困难,不能硬把礼品“推”出去,可将礼品暂时收下,然后找一个适当的借口,再回送相同价值的礼品。实在不能收受的礼物,除婉言拒收外,还要有诚恳的道谢。而收受那些非常礼之中的大礼,在可能影响工作大局和令你无法坚持原则的情况下,你硬要撕破脸面不收,也比你日后落个受贿嫌疑强。这叫作“君子爱礼,收之有道”。

应酬,是处理好同事关系的法宝之一,嫌应酬麻烦而躲避它的人,会被人说成是不懂得人情世故,处理好应酬的人必定会受到同事的欢迎。

3.不做对头做对手

“社交魔方”

有人用网网住了一只天鹅、一只乌龟和一条鱼,后来它们趁那个人不注意就一起拖着网跑掉了。可是该去什么地方呢?天鹅拼命往天上飞,乌龟拼命往岸上拽,鱼一心想往水里拉,不一会儿那个人追了出来,轻而易举地把它们又追回去了。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同事是对手”,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同事之间不但有竞争,还有合作。

坐在一起的同事常常侃大山,云山雾罩,欢声笑语,气氛可说十分融洽。可谁知,在这种氛围背后,却会阴霾密布。因为是同事,因为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同资同辈,他们之间就存在竞争。存在竞争就容易让人抛掉正常的心态,于是笑里藏刀、绵里藏针、排挤迫害等等招术便纷纷登场,因为“同行是冤家,同事是对手”。

韩非是名传千古的集法家之大成的思想家。当初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见到《孤愤》、《五蠹》这些文章,深有感触地说:“我如果能见到这个人,并与他交往,就是死了也没什么遗憾的了。”李斯说:“这是韩国的韩非所写的文章。”秦王为了得到韩非就立即攻打韩国。其实,韩非在韩国并没有受到重用,韩国国君是在亡国之际,才想起韩非的用场,派他出使秦国。

韩非入秦之后,眼见强秦之势,不但忘记了出使秦国的重任,反而上书秦王,直陈己见。秦王阅毕,正合胃口,更添对韩非的敬慕,便欲封官重用。

然而,韩非入秦,却引起了李斯的恐惧。他与韩非曾同时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李斯深知自己才华不及韩非,现在二人同事一主,日后定然韩非占尽风头,而自己则屈居其下。

于是,李斯向秦王进谏道:“韩非是韩国的公子,现在大王要兼并诸侯,韩非终究会帮助韩国,而不会帮助秦国,大王既然不用他,但久留在秦国然后再放他回国,这是自留后患,不如找个罪名杀了他。”秦王认为他讲得有道理,便下令将韩非囚禁。李斯既怕秦王反悔,又怕韩非上书自辩,便派人送毒药逼韩非自杀。

一代旷世奇才,只因可能与李斯同事秦王便遭毒害,韩非也只能有“既生非,何生斯”的悲叹了。因为韩非的到来威胁了李斯在秦国的地位,视名利为生命的李斯焉能等闲视之?哪管你我曾是同学,哪管你我同在异乡为异客,去死吧。因为“同行是冤家”。

才华过人、锋芒毕露就容易让人感到受威胁,所以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就要用你的行为让同事感觉到,你的存在不会威胁他的地位,使他有安全感,不可妄自尊大,事事处处占尽上风。这样,同事就会认为你既是忠实可靠的同事,又是朋友,就会毫无顾虑地与你交往、合作了。

同事间的竞争应该是明刀明枪,因为竞争过后还得继续合作更不宜与同事争名夺利,当事业有成时,要与同事谦让一些。为了一些蝇头小利争来夺去,把属于同事的东西夺来归于自己名下,就不会有人愿意与你合作、相处的。你以后的发展也好不到哪里去了。

同行不幸成为“冤家”,同事成为“对手”,就是因为同行、同事之间存在着竞争,往往有这样的情形,同事之间还不甚了解,尤其是刚到一单位的同事之间,他们对单位、工作都感到陌生。这时,同样的安全需要、同样的地位、相同的境况使他们可以成为好朋友。但过了若干年后,你会发现情况出现了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出现了,他们便不再推心置腹、无话不谈,就会出现隔阂。而开始在意领导对每个人的评价,以及别人和自己的升迁、前途了。为什么会这样呢?究根寻底,只有两个字在作怪:竞争。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竞争就非得让友情走开?!

基于此,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就必须正确认识竞争、正确对待竞争。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每个单位都有晋升、提薪的机会,而在众多的同资同级人中,晋升谁、提谁的薪,或者说谁能提级提薪,就全靠个人表现,这便出现了竞争。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之心,竞争本身又有利于促进每个人的成长,有利于个人抱负的实现。对一个集体而言,竞争则有利于提高效率。

但是,竞争存在,不是不择手段存在的理由,竞争应该是正当的,同事之间的竞争,更不应该把对手理解为“对头”,竞争对手强于自己,要有正确的心态,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是我一生的主张。只有在能者面前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才能不断进步。”因此,同事之间的竞争要以共同提高、互勉共进为目的,以积极的竞争心态投入到竞争当中去。

竞争总是要分胜负的,就看你能否正确地对待胜与负这两种结果了。有人在竞争中不择手段,就是无法正视结果,不能认清这样一个道理:竞争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有成功者,就有失败者,胜要胜得光明磊落,输要输个坦坦然然。同事之间的竞争,胜负只说明过去,他胜了,你向他祝贺,你要从中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利于你以后的发展。同事之间的竞争,竞争中是对手,工作中是同事,生活中是朋友。竞争后,胜者不必得意忘形,输者不必垂头丧气。

要能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孟子说:“养心莫善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意思是说,人修心养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欲望。欲望很少的人,就是得到的不多也不觉得少;欲望很多的人,就是已经得到了很多仍然觉得少。

“知足者常乐”,谁不想得到晋升,获得提薪呢?但现实中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得到,于是就有了竞争。竞争总有失败者,何必那么在意结果而沮丧呢?又何必为了此名此利而不择手段,费尽心机呢?既然没能获得,还可以退而修身长智,下次再争取嘛。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有一句名言:“人啊,把你的生活限制于你的能力,你就不会再痛苦了。”说的就非常有道理。

同事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要搞好团结协作,又要谨慎小心地守住自己的发展领域,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求一种平衡。同事应当是互相尊敬的对手,而不是冤家对头,只有理清了这一点,你才能与同事和平共处,你才能在仕途上昂首阔步。

4.别用嫉妒来折磨自己

“社交魔方”

嫉妒毕竟是一种卑劣下贱的情绪,因此它乃是一种属于恶魔的素质。恶魔所以趁着黑夜到麦地里种上稗子,那是因为他嫉妨别人的丰收啊!

——培根

同事之间最容易出现嫉妒,嫉妒别人升迁比自己快,嫉妒别人比自己有才华……嫉妒是一种对人对己两不利的情绪,嫉妒别人其实就是在折磨你自己。

胡某、王某两人同年大学毕业,进入同一个单位工作,业务上经常互相交流。但经过几年以后,胡某以其熟悉的业务、精干的办事能力而获得领导的赏识,还评上了高级技术职称。而王某则平平淡淡,无所建树。但他对胡某很不服气,对胡某所获得的一切也很嫉妒,于是给领导写了一封匿名信,诬陷胡某。最终事情败露,被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正所谓偷鸡不成反而蚀一把米。

嫉妒,最容易在同事间出现。因为同事大都年龄相仿、职务相当,因此当别人事业上取得了进步后,人们总喜欢拿来与自己比较。一比才发现,自己不如人。但又总觉得不服气,结果便是嫉妒别人。

同事之间如果因嫉妒而你整我、我整你,冤冤相报,何时能了?而每个人每天都要绷紧神经,生活岂不是累死人。自然也就不能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了。

并且,爱嫉妒别人的人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整天嫉妒别人,自己心里也烦恼,老觉得别人比自己高明,对此又不能平静,要嫉妒还要想如何算计别人。这种人活得也很累。

嫉妒,就如心灵上的肿瘤,折磨着有此“偏好”的人。嫉妒还会引发生理上的一些不良反应,医学研究表明,嫉妒容易引起头痛、高血压、胃病、心脏病等,甚至还有因嫉妒而死的事情。

三国时年轻有为的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华,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断送了自己的生命。其时周瑜在东吴很受孙权赏识,为孙权的股肱之臣。且年仅三十多岁,正值壮年,却为嫉妒而亡。晋代刘伯玉的妻子因为听到刘伯玉对曹植《洛神赋》中洛神的形象赞不绝口,竟也嫉妒得不行,投河自杀;而奥塞罗的嫉妒则使他杀死了自己的爱妻戴芬莫娜。嫉妒如此让人短寿、伤人性命,人们是不是该去此“痼疾”,活得更滋润、更长寿,恬然自得呢?

嫉妒心理是一种低级趣味,而恰恰有不少人都有这个毛病。其实,社会给每个人提供的创造和进取的机会是平等的,完全用不着彼此嫉妒与排挤。同事之间存在竞争,应该是你追我赶式的正常竞争,而不是拉别人的腿、拆别人的台的竞争。

一些国人的嫉妒,其重要原因就是不求上进,又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似乎别人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的失败。我吃糠咽菜,你就不能吃大米白面,哪个敢吃,就群起而攻之。于是“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正如韩愈所说:“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好嫉妒者是不能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的,因为容易眼红、生事,也没人愿与之交往。正如荀子所说:“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

与同事相处,不要嫉妒同事的长进、成功。但反过来被别人嫉妒了又怎么办?

首先向你道喜,因为你如果不是有几分才气,谁会嫉妒你?如果没有吸引人的魅力,谁会嫉妒你?如果什么事都干不成,谁会嫉妒你?瞧你不起还来不及呢。

被别人嫉妒,是你有本事,“能遭天磨是铁汉,不为人嫉乃庸才”。如果没人嫉妒你,那你可是太平庸了。

其次是你大可不必斤斤计较,要吸收别人嫉妒中的合理因素和有利成分。如剧作家周振天所说:“不必怨恨嘲讽与嫉妒,它的每一次到来,都是前进的动力。”要正确地对待别人、对待自己,发现自己的“白璧微瑕”,加以完善,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对于一些毫无根由的嫉妒,大可不必理会。这一点我们要向我国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老先生学习。黄炎培,字任之,他在解释为何取这个字时,说:这有两重意思。其一是对自己该做的事、对国家该负的责任,坚决勇敢地担负起来,任之。其二是对无所谓的事、无聊的流言等等,不管它,由它去,任之。这是对待同事嫉妒有效的态度。

总之,嫉妒别人就是在折磨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如果你只知道在比较后嫉妒别人,那你就会被人远远抛在后面,但如果你能真心欣赏别人的进步,并虚心向对方学习,取长补短,那你就有机会迎头赶上,甚至取得更大的成就。

5.让“黑状”无用武之地

“社交魔方”

坚持自己的本份,保持沉默,这是对中伤的最好回答。

——华盛顿

工作中,同事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如果你不幸得罪的是“小人”之辈,那你就要当心了,说不定什么时候他就会在领导面前告你的“黑状”。

在单位中,“黑状”都是告给领导听的,如果领导英明机敏,那这种“黑状”也起不到多大作用,但如果领导是个易信人言的人,“黑状”就会给你带来严重的威胁。

那么,怎样才能将“黑状”带来的危害降至最低呢?你不妨试试下面这几招:

(1)先发制人

一般而言,那些散布流言蜚语告“黑状”的人,为了使自己编造的谣言发挥陷害人的功效,总是要研究人们的心理。他们这些人在陷害人的实践中,也逐渐“摸索”到这样一个规律,即:从总体来说,人们往往对第一印象来得深刻,一经形成,常常会积淀为一种思维上的定式。比如说,经理对李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既没有好感,也没有恶感。如果在这时,有人对他说李四其人是如何品行不轨、道德败坏等等,那么,即使他对于该人的话并不言听计从,可是,在内心深处却着实地对李四的人品如何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心理上也对其呈现出恶感的苗头;及至李四自己或者另外的人再为之辩白,说那些攻击李四品行的话语纯系无中生有、颠倒黑白,这时,已经大大落后了。因为这些观点同前面形成的第一印象发生了冲突,所以,很难入脑;除非这个后来的印象特别强烈,或是不断地进行多次重复,才有可能改变或是冲淡先前的第一印象。

那些善于制造“黑状”的人正是抓住人们的思维和心理上的这一特点,想方设法地做到捷足先登,先发制人。而被“暗箭”伤害的人往往由于疏于防范,棋输后手,所以大多处于辩诬的不利地位,有些人甚至连辩解的机会都不可得,白白地被人坑了一下。

我们知道,先发制人的厉害,在于告黑状的人抢了先手。但是,如果是有可能被诬陷的人事先采取措施,积极进行自我保护,或者是一闻风吹草动,就积极行动起来,自己抢夺了先手,局势岂不完全改观了吗?所以,对于防范和反击“黑状”的每个人来说,要做到克敌制胜,就不能总是“棋行后手”,也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在那些打小报告的恶人告“黑状”之前,抢夺先机,从而击败流言蜚语对自己的造谣和诬蔑。

汉景帝时,晁错为内史,很受景帝信用,提出过许多革新的建议。丞相申屠嘉因为晁错的建议触犯了他的利益,一直在伺机构陷。晁错的府第在太上皇本庙外空地上的短墙里,出入很是不便,于是晁错在矮墙南面开了个门,申屠嘉借此大做文章,状告晁错凿庙墙为门,奏请杀头。晁错听到申屠嘉的图谋后,赶到申屠嘉之前,将真实情况报告了景帝。所以待到申屠嘉告状时,汉景帝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不是庙墙,是庙外空地上的短墙”,便否决了申屠嘉的小报告。申屠嘉回家后大发脾气,说:“我应当赶在他的前面,他赶前了,我反而被他卖了。”晁错的机警使他躲过了一次谗言的灾祸。

(2)针锋相对

采取“针锋相对”的对策防范和反击“黑状”最为关键之处是选准目标,并且针对滋事生非的奸人的逆行,采取公开论战的方法,对其所散播的流言蜚语进行大胆揭露和坚决批驳,贬斥其所做的这种卑劣行为。这就要求:

首先,主动出击,把所发生的事情的原委详细客观地公布给大家,使人们对此都有一定知晓;

其次,与告“黑状”的奸人进行公开论战,把客观事实与那些偷偷摸摸上报的“黑材料”以及背后的各种不实之辞等都摆到桌面上来;

再次,帮助和引导人们把正确的客观事实与“黑材料”相互对比、推敲,进行参照。

这样一来,那些所谓某些人所提供的“材料”、“报告”、“证明”和“肺腑之言”等等的真假虚实也就昭然若揭了。

(3)利用第三者

利用第三者来对付小报告,可以给人们一种真实可靠的印象。

汉武帝是个能干的皇帝,但到晚年,也变得糊涂起来。他任用一个名叫江充的无赖,江充为了自己的私利,制造了一起起冤假错案,最后冤案竟做到了太子头上,说太子诅咒武帝,并在太子房中挖出了事先安置的木偶。太子说不清楚,恼恨江充,便把江充杀了,但自己也只好逃亡在外。

汉武帝晚年疑心病极重,以为周围的人都要害他。江充利用了这一点,诬陷太子,在这种情况下,要当事人自己去辩诬,已无可能。这时,有一个叫令狐茂的山西上党人,上书汉武帝指出太子无辜、江充奸诈,并举出历史上种种事例,希望汉武帝不要听信谗言。这样,才使汉武帝有所觉悟。不过,那时太子已被追捕的人杀害了。

如果没有比较超脱的旁观者勇敢地介入,江充的谗言是很难被拆穿的。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歪。如果为人办事都做到襟怀坦荡、正直无私,不给小人以把柄,那么小人想告“黑状”也无从告起,自然也就避免了祸患的发生。

6.闹矛盾是跟自己过不去

“社交魔方”

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先了解彼此的优点、缺点,同事之间,这种了解更是非常必要的。

——松下幸之助

同事几乎天天见面,各人的性格脾气禀性、优点和缺点也暴露的比较明显,尤其各人行为上的缺点和性格上的弱点暴露的多了,就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

宋蕾越来越讨厌财务部的王会计,每次到她那里去取报表什么的,都要费半天劲,结果还被经理说成是“办事慢吞吞”!王会计也非常讨厌宋蕾,觉得她整天咋咋呼呼,不尊敬老员工,结果两人越弄越僵,宋蕾摔东西、使脸色,王会计就说东道西、指桑骂槐。宋蕾真想换工作,可除了与王会计的矛盾外,一切都很顺利,她还真舍不得这份工作,她该怎么办呢?

处在一个办公室里,低头不见抬头见,如果跟同事闹矛盾,不但伤害感情,也影响工作,事情闹大了,还容易引起领导不满,影响你的前途,所以跟同事闹矛盾就是在自找麻烦。

其实同事之间有了矛盾,仍然可以来往。首先,任何同事之间的意见往往都是起源于一些具体的事件,而并不涉及个人的其他方面。事情过去之后,这种冲突和矛盾可能会由于人们思维的惯性而延续一段时间,但时间一长,也会逐渐淡忘。所以,不要因为过去的小意见而耿耿于怀。只要你大大方方,不把过去的事当一回事,对方也会以同样豁达的态度对待你。

其次,即使对方对你仍有一定的成见,也不妨碍你与他的交往。因为在同事之间的来往中,我们所追求的不是朋友之间的那种友谊和感情,而仅仅是工作、是任务。彼此之间有矛盾没关系,只求双方在工作中能合作就行了。由于工作本身涉及到双方的共同利益,彼此间合作如何,事情成功与否,都与双方有关。如果对方是一个聪明人,他自然会想到这一点;这样,他也会努力与你合作。如果对方执迷不悟,你不妨在合作中或共事中向他点明这一点,以利于相互之间的合作。

同事之间有了矛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面对现实,积极采取措施去化解矛盾,同事之间仍会和好如初,甚至比以前的关系更好。

要化解同事之间的矛盾,你应该采取主动态度,不妨尝试着抛开过去的成见,更积极地对待这些人,至少要像对待其他人一样地对待他们。一开始,他们会心存戒意,而且会认为这是个圈套而不予理会。耐心些,没有问题的,将过去的积怨平息的确是件费功夫的事儿。你要坚持善待他们,一点点地改进,过了一段时间后,表面上的问题就如同阳光下的水,一蒸发便消失了一样。

如果是深层次的问题,你可以主动找他们沟通,并确认是否你不经意地做了一些事儿得罪了他们。当然这要在你做了大量的内部工作,且真诚希望与对方和好后才能这样行动。曾见到有些人坐在一起,表面上为了解决问题,而实际上却是大家更强硬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他们可能会说,你并没有得罪他们,而且会反问你为什么这样问。你可以心平气和地解释一下你的想法,比如你很看重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也许双方存在误会等等。如果你的确做了令他们生气的事儿,而他们又坚持说你们之间没有任何问题时,责任就完全在他们那一方了。

或许他们会告诉你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或许不是你心目中想的那一个问题,然而,不论他们讲什么,一定要听他们讲完。

同时,为了能表示你听了而且理解了他们讲述的话,你可以用你自己的话来重述一遍那些关键内容,例如:“也就是说我放弃了那个建议,那你感觉我并没有经过仔细考虑,所以这件事使你生气。”现在你了解了症结所在,而且可以以此为重新建立良好关系的切入点,但是,良好关系的建立应该从道歉开始,你是否善于道歉呢?

如果同事的年龄、资格比你老,你不要在事情正发生的时候与他对质,除非你肯定你的理由十分充分。更好的办法是在你们双方都冷静下来后解决,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地挑明问题和解决问题都不太可能奏效。你可以谈一些相关的问题,当然,你可以用你的方式提出问题。如果你确实做了一些错事并遭到指责,那么要重新审视那个问题并要真诚地道歉。类似“这是我的错”这种话是可能创造奇迹的。与同事相处千万不能太较真,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让它过去,斤斤计较只会使彼此都不愉快。度量大一点,你也不会吃多少亏,反而会有个好人缘。

7.办公室里的十大忌

“社交魔方”

请觉悟“与人共同生活”的重要性,常怀感恩的心,以不忘恩、不忽略感谢、尊重义气的心与人交往。

——松下幸之助

同在一个办公室里,有人能和同事打成一片,有人却孤孤单单,除了重大问题上的矛盾和直接的利害冲突外,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细节也是一个原因,下面这些言行是办公室中应避忌的,检查一下你自己是否疏忽了!

①好事不通报

陆群的表姐是管后勤的,所以单位里有什么好事,比如发几箱水果了、组织看电影了,陆群总能最先得到消息,自然他每次都能领到最好的。但不知出于什么想法,有好事时陆群从来不向大家通报,大家自然也就离他远远的。现在看到陆群一个人行动时,同事就会冷笑着说:“瞧!不知道又有什么好事了!”

单位里发物品、领奖金等,你先知道了,或者已经领了,一声不响地坐在那里,像没事儿似的,从不向大家通报一下,有些东西是可以代领的,也从不帮人领一下。这样几次下来,别人自然会有想法,觉得你太不合群,缺乏共同意识和协作精神。以后他们有事先知道了,或有东西先领了,也就有可能不告诉你。如此下去,彼此的关系就不会和谐了。

②明知而推说不知

同事出差去了,或者临时出去一会儿,这时正好有人来找他,或者正好有他的电话,如果同事走时没告诉你,但你知道,你不妨告诉他们;如果你确实不知,那不妨问问别人,然后再告诉对方,以显示自己的热情。明明知道,而你却说不知道,一旦被人知晓,那彼此的关系就势必会受到影响。外人找同事,不管情况怎样,都要真诚和热情,这样,即使没有起实际作用,外人也会觉得你们的同事关系很好。

③进出不互相告知

你有事要外出一会儿,或者请假不上班,虽然批准请假的是领导,但你最好要同办公室里的同事说一声。即使你临时出去半个小时,也要与同事打个招呼。这样,倘若领导或熟人来找,也可以让同事有个交待。如果你什么也不愿说,进进出出神秘兮兮的,有时正好有要紧的事,人家就没法说了,有时也会懒得说,受到影响的恐怕还是你自己。互相告知,既是共同工作的需要,也是联络感情的需要,它表明双方互有的尊重与信任。

④不说可以说的私事

有些私事不能说,但另外一些私事说说也没有什么坏处,比如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的工作单位、工种、学历、年龄及性格脾气等;如果你结了婚,有了孩子,有关爱人和孩子方面的话题,在工作之余,都可以顺便聊聊,它可以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倘若这些内容都保密,从来不肯与别人说,这怎么能算同事呢?无话不说,通常表明感情之深;有话不说,自然表明人际距离的疏远。你主动跟别人说些私事,别人也会向你说,有时还可以互相帮帮忙。你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让人知道,人家怎么信任你?信任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之上的。

⑤有事不肯向同事求助

轻易不求人,这是对的,因为求人总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但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的,有时求助别人反而能表明你的信赖,能融洽关系,加深感情。比如你身体不好,你同事的爱人是医生,你不认识,但你可以通过同事的介绍去找,以便诊得快点、诊得细点。倘若你偏不肯求助,同事知道了,反而会觉得你不信任人家。你不愿求人家,人家也就不好意思求你;你怕人家麻烦,人家就以为你也很怕麻烦。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互相帮助为前提的。因此,求助他人,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的。当然,要讲究分寸,尽量不要使人家为难。

⑥拒绝同事的“小吃。”

同事带点水果、瓜子、糖之类的零食到办公室,休息时间,你就不要推,不要以为吃人家的东西难为情而一概拒绝。有时,同事中有人获了奖或评上职称什么的,大家高兴,要他买点东西请客,这也是很正常的,对此,你可以积极参与。不要冷冷地坐在旁边一声不吭,更不要人家给你,你却一口回绝,表现出一副不屑为伍或不稀罕的神态。人家热情分送,你却每每冷拒,时间一长,人家有理由说你清高和傲慢,觉得你难以相处。

⑦喜欢嘴巴上占便宜

在同事相处中,有些人总想在嘴巴上占便宜。有些人喜欢说别人的笑话,讨人家的便宜,虽是玩笑,也绝不肯以自己吃亏而告终;有些人喜欢争辩,有理要争理,没理也要争三分;有些人不论国家大事,还是日常生活小事,一见对方有破绽,就死死抓住不放,非要让对方败下阵来不可;有些人对本来就争论不清的问题也想要争个水落石出;有些人常常主动出击,人家不说他,他总是先说人家……这种喜欢在嘴巴上占便宜的人,实际上是很愚蠢的。他给人的感觉是太好胜,锋芒太露,难以合作。因此,讲笑话、开玩笑,有时不妨吃点亏,以示厚道。你什么都想占便宜,想表现得比别人聪明,最后往往是人家对你敬而远之,没人说你好。

⑧神经过于敏感

有些人警觉性很高,对同事也时时处于提防状态,一见人家在议论,就疑心在说他;有些人喜欢把别人往坏处想,动不动就把别人的言行与自己联系起来;有些人想象力太丰富,人家随便说了一句,根本无心,他却听出了丰富的内涵。过于敏感其实是一种自我折磨,一种心理煎熬,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苛刻。同事间,有时还是麻木一点为好。神经过于敏感的人,关系肯定搞不好。过分的敏感,就像天平,米多了一粒,就马上显出重了;米少了一粒,就马上显出轻了。如此灵敏的东西,多么难以操作!人与人也相同,你太敏感,人家就会觉得无法相处。

⑨该做的杂务不做

几个人同在一个办公室,每天总有些杂务,如打开水、扫地、擦门窗、夹报纸等,这些虽都是小事,但也要积极去做。如果同事的年纪比你大,你不妨主动多做些。懒惰是人人厌恶的,如果你从来不打开水,可每天都要喝,报纸从来不夹,可每天都争着看,久而久之,人家对你就不会有好感。如果你自己的房间收拾得非常干净,可在办公室里却从不扫地,那么人家就会说你比较自私。几个同事在一起,就是一个小集体,集体的事,要靠集体来做,你不做,就或多或少有点不合群了。

⑩领导面前献殷勤

对单位的领导要尊重,对领导正确的指令要认真执行,这都是对的。但不要在领导面前献殷勤,溜须拍马。有些人工作上敷衍塞责,或者根本没本事,一见领导来了,就让座、倒茶、递烟,甚至公开吹捧,以讨领导的欢心。这种行为,虽然与同事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但正直的同事都是很反感的。他们会在心里瞧不起你,不想与你合作,有的还会对你嗤之以鼻。如果你的上司确实优秀,你真心诚意佩服他,那就应该表现得含蓄点,最好体现在具体工作上。有些人经常瞒着同事向上司反映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同事们平时在办公室里谈论的。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献殷勤,同事得知后,也极其厌恶。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些小细节看起来不起眼,却可能对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不注意纠正的话,你就会成为办公室里不受欢迎的人。

8.办公室里防小人

“社交魔方”

要真正了解一个人,需在不幸中判断他。

——拿破仑

正所谓“人在对小人不应一味逃避,你应该准备一瓶”杀虫刹“江湖,身不由己”,办公室里总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耍手段,所以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得一边应付工作,一边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就算你憎恨弄权,自己又不会耍弄手段,却不能保证别人不会向你打主意。尤其是当你既有才干又有野心时,有的人便想把你踢出去。这种人多数好大喜功,而且狡猾万分,通常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来一招,全无痕迹。你想揭穿他的诡计却又没有证据。

当然,你不必和别人一样地耍手段,工于心计。如果你喜欢现在的工作,不想辞职,而你所在的机构又流行这种玩意的话,那你便要了解别人玩的手段,打起精神,妥善应付,防患于未然。

有的人善于将谣言作为一种犀利的武器,最大的目的就是想破坏对手的声誉,好突出自己的才干。假如被攻击的对手是一个能干的女同事,他们最容易见效的方法就是用“性”攻击。说她的成功就是因为她和上司和客户之间如何如何,所以才保得住生意,得到老板赏识,以至加薪升级。

有的人对于一般暧昧行为最为敏感,也最津津乐道,若这种暧昧行为发生在公司里,哪怕只有一点蛛丝马迹,他们也会加盐添酱,把事情夸张得有声有色;就算没有其事,也会被他们渲染得“确有此事”一般。

有一位女白领在某外企做事,她的工作能力有口皆碑,职位也频频上升。每当人们一提起她,个个都竖起大拇指,称赞这位小姐聪明、有学问、有见地、办事一流而且口齿伶俐,不论对上对下,都能把关系搞得极为融洽。这情形引起了某些同事的妒忌,高级职员也很小气,互相猜忌,所以对她也就更加眼红。这位白领的工作需要经常和外界接触,包括她的外国上司。没有多久,便有人传出她的擢升是靠和上司发生关系才得到特别青睐的。这个谣言,刹那间便传遍了各个部门。

谣言使这位白领极为恼火。幸好她修养功夫到家,没有发作,相反倒想出澄清问题的高招。

她没有向上司投诉,而是在一个周末,邀请了上司夫人到她家里做客,同时还邀请了一位平日一起出入的白领做伴。女白领平易近人,转眼间,上司太太便和她非常友善,并于下个周末,回请她俩去野营晚餐。在往后的日子里,她们有来有往。

果然,这个策略产生了效果,没有多久,谣言便平静下来。她的上司当然了解她这份苦心,只是没有道破而已,并对她独自处理这事的方式大为赞赏。

事情虽然烟消云散,但遗憾的是,没有能查出谁是这个谣言的制造者。否则她一定会把这个人叫到上司那里当面质问,令造谣者无地自容。

还有一位女白领在投资公司做事,也遇到同一情形,被男同事说她和客户关系暧昧,才使营业数字直线上升,后来,她稍加考虑后便辞职而去。因为这种看法在原公司不仅难以解除,而且还会愈演愈烈,与其如此,不如离开。

多数公司都是由处事严正、高尚的人管理,有此种事情发生时,如果你大胆要求恶意中伤你的人一同到上司面前分清是非曲直,通常都会令造谣者被辞退或被警告。

另外一种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同事有意向你泄露消息或提供假情报,令你在紧要关头措手不及。

譬如,你需要某些重要的资料方可以完成一项决策,而拥有这些资料的同事却有意无意间把重要部分“忘记告诉你”,以致你的计划难以完成,或因此而做出错误决策。又或者会议本来是后天开的,妒忌你的同事明知你赶不完计划,却突然不动声色地和你上司商量提前到明天开会。使你的工作无法在开会前完成,给上司造成你懒散的印象。

另外女性多数知道自己上司的意图,而同事之间也时常闲谈,也可从她们身上获取很多信息。不过要记住,若你已经是主管,有的女同事会妒忌你的地位而有意排斥你。若你工作表现突出,又处在相当高的职位,自然不希望恶性的谣言来伤害你,但如果你没有上级的支持,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谣言未造成大害之前就使其难以存在。

记住千万不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不是上策。成功的正确途径是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靠挑剔别人的失职。如果你所在的公司部门人事斗争太激烈,那就会影响你的工作,而且“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说不定什么时候你就会中招,所以提出调转或辞职或许是你的明智选择。

9.维持八小时的友谊

“社交魔方”

一切用得恰到好处的力量,会殊途同归,互为补充。

——杜伽尔

与同事相处千万要拿捏好“距离”,太远了人家会认为你不合群、孤僻,太近了人家又会说闲话,而且也容易让上司误解,认定你在搞小圈子,所以只有不远不近的同事关系才是最理想的。

有人认为“好朋友最好不要在工作上合作”,有一定道理。

一天,公司来了一位新同事,他不是别人,正是你的好友,而且,他将会成为你的搭档。上司将他交托与你,你首要做的是向他介绍公司分工和其他制度。这时候,不宜跟他拍肩膀,以免惹来闲言闲语。

大前提是公私分明,在公司里,他是你的搭档,你俩必须忠诚合作,才可以制造良好的工作效果。

私底下,你俩十分了解对方,也很关心对方,但这些表现最好在下班后再表达吧,跟往常一样,你俩可以联袂去逛街、闲谈、买东西、打球,完全没有分别,只是,奉劝你一句,闲暇时,以少提公事为妙。

当一位旧同事吃回头草,重返公司工作时,你有必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因为旧人对你和公司都有一定的了解,即是说他并不需要时间去适应。

首先,你得清楚,这位仁兄以前的职级如何?与你的关系怎样?他的作风属哪类型?如今重返旧巢,他的地位会改变吗?

此君若以前与你共过事,请不要在人前人后或他面前主动再提以往的事,就当是新同事合作吧,避免大家尴尬。要是他过去与我不相干,如今却成了搭档,不妨向对他有些了解的同事查问一下他以往的历史,但要装作轻描淡写,不留痕迹。

某位同事生性暴躁,常因小事就“唠叨”不已,虽则事后他会不把事情放在心上,但事前的粗声粗气或过烈反应,却叫你闷闷不乐。

暗自纳闷,只会害苦了自己,何不想个改善之法呢?须知道,同事相见的时间往往比家人还多,经常如鲠在喉,太难挨了吧,恐怕间接还会影响工作情绪。

对付这些脾气刚烈之人,最佳办法是以静制动。然而,不要误会,并非是采取凡事“忍耐”的策略,相反,却是积极和主动。

细想一下,有同感的肯定不只你一个人,所以不妨就由对方猛烈诉说下去,你却处之泰然,保持缄默。即使有其他同事表示不平,你也坚守原则。直至事情明朗化,对方的态度平和下来,你再摆出明白事理的态度来,细心将事情分析,如此,你必能打败对方。

只有和同事们保持合适距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受欢迎的人。你应当学会体谅别人。不论职位高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范围和责任,所以在权力上,切莫喧宾夺主。不过记着永不说“这不是我分内事”这类的话,过于泾渭分明,只会搞坏同事间的关系。在筹备一个任务前,谦虚地问上司:“我们希望得到些什么?”“要任务顺利完成,我们应该在固有条件下做些什么?”

也永不道人长短。比较小气和好奇心重的人,聚在一起就难免说东家长西家短,成熟的你切忌加入他们的一伙。偶尔批评或调笑一些公司以外的人,倒是无伤大雅,但对同事的弱点或私事,保持缄默才是聪明的做法。记着,搞小圈子,有害无益。公私分明亦是重要的一点。同事众多,总有一两个跟你特别投机,私底下成了好朋友也说不定。但无论你职位比他高或低,都不能因为要好这原因,而偏袒或恃势。一个公私不分的人,是做不了大事的,更何况,老板们对这类人最讨厌,认为不能信赖。所以你应该知道取舍。好同事不等于好朋友,你应该随时提醒自己这一点。同事关系好,就把你们的友谊留在八小时之内吧,下了班后还是不要侵入别人的私人空间,与同事建立起良好的友谊很好,但也要注意火候,太“热”了也不是一件好事。

10.办公室里的助人为乐

“社交魔方”

如果你想要快乐、被爱,那么就不要去要求,不要希望得到任何回报,只是默默付出。

——戴尔·卡耐基

同事之间少不了互相帮帮忙,你对这种事情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应该有乐于帮忙的热心,但也要有分寸。

只要是人,都会有善、恶之分,但是在办公室里交朋友却不可以如此任性,最好是一视同仁地与他们打交道。

同事之间要能同甘共苦。“今天如果不加班的话,工作是怎样也赶不完的!”假如有一位同事一边看表,一边叹气地说这些话时,你也许会说:“唉!真是够辛苦啦!要不要我来帮你忙啊!”若能对他这么说的话,那位加班同事的内心该会多么感激啊!今天我帮你忙,明天也许变成你帮我忙了,这种情形在工作上也是经常发生的。但要注意的是,热心不能太过,你是同事,不是管家婆。

A女士非常重视同事间的交情,待人极其热心:同事夫妻不和,她权充“和事佬”,讲尽好话,决心要令破镜重圆;同事弟弟过了适婚年龄仍无女朋友,她知道后自动请缨当红娘,把所有自己认识的未婚姑娘都拉去介绍给他认识;同事要约会、要办事,有未完成的工作往她桌上一放,她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干……她虽然是热心助人,但却常帮倒忙,同事们干脆送了A女士一个外号“管家婆”。领导对她的做法也不太满意,认为各人的工作就该各人做,A女士实在很困惑,为什么一心助人却还落了一身不是?

A女士的问题就出在她没有把握好“度”,她的帮助施的太滥,这样“助人”自然就不会再有任何乐趣了。

生活中,工作认真、乐于助人的你,终日忙得团团转。因为除了本身的工作,你还是“清道夫”,对其他同事的要求援手,一概接纳。

但不妨检讨一下,这样做,是否经常弄得你透不过气来,甚至要超时工作,如果达此程度,奉劝你应该重新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态度了。

谁都需要休息,要是你没有停下来喘息和“加油”的时间,对本身的工作肯定有坏处。其次人是不能纵惯的,长久做“好人”,人家是不懂珍惜的,即使说你可能是辛苦了自己,却吃力不讨好。所以你应该学习去拒绝别人。

当然不是叫你一反常态,只顾自己,而是请你预先分析一下,那一件工作需要花多少时间,自己的能力和精力又可以承受多少工作。别以为自己是超人,没有人可以长期在巨大压力下工作的,请解放自己。

好了,你确实有剩余时间,不妨“择人而助”,那就是研究一下哪种工作可以让你学到新技巧,或在人际关系上有好处。否则,请婉转地拒绝吧。

同事意欲另谋高就,且坦白向你要求做其介绍人。这位同事跟你颇为投契,甚至视你为“好友”,所以你总不应袖手旁观。

然而,在伸出援手之余,请注意自己的身份。

对工作不满意的,是你的同事,不是你,所以,你是绝对不值得为此给自己的工作造成坏影响。即使插手,也得聪明点、理智点。

首先,同事仍服务于公司,你若给他介绍工作,等于跟公司作对,即使老板不怪你,要是有人拿此做话柄,在背后中伤你,多少对你是不利的。

如果刚巧确有份工作十分适合这同事,不妨考虑以下方法:请公司以外的第三者给同事做介绍人,就是两全其美之策了。

当然,若同事已离开公司,即已不是你的同事,以朋友身份向你求助,你就可以放开手去协助他了。因为没有了利害关系、同僚关系,许多问题都不会发生,你要伸出援手,对你和他都是有益无害了。

不知是什么原因,你的同事竟然在公在私均十分依赖你。

“没有你,我真不知怎么办!”同事就常公开这样表示。

千万别沾沾自喜,这绝不是一个好现象。试想,别人会怎样想?以为你控制他别有妙法!何况,同事永远不能“站起来”,对你或多或少是一种障碍,你俩只会一起停留在原职位。你实在有必要终止同事处处依赖你的情况。

若是厉言正色,或十分公式化,或公然的向对方表示,你不会待他如过去的迁就,请他凡事自己决定和实行。这样,当然会弄巧成拙,对方一定以为你嫌他烦,或是要独自邀功,对你的好印象当即打折扣。

不妨婉转和间接一些。例如对方要求你照例伸出援手时,可以打趣地说:“其实这件事很简单,你一定可以应付自如的,被我的意见左右可能不妙。”这番话是间接在提醒他:一个成功人士,必须独立、自信。何况,这样说一点也不会损及大家的情谊。

总之,办公室里“助人”要因时、因事、因人制宜,而且热心也要有度,这样才能给你带来乐趣,才能让双方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