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寻找平山团
34322800000014

第14章 抗战“沸点”洪子店(5)

一个炎炎夏日,我追寻平山团来到洪子店,登上延寿寺旁的山头,面对茫茫湖水,倾听村民诉说当年的往事,他们已讲不清平山团组建时的故事,但平山团豪迈之气犹存,说起来也是一番自豪。村民指点说,那里是练兵场,那里是二高校园的旧地,他清楚地讲述二高的两位校长如何持续地支持革命,二高的学生如何踊跃地参加平山团……

延寿寺两位僧人为我们讲了庙宇当年的劫难,讲今天重修庙宇的情况。忽见一队中学生涌进寺内参观。我兴冲冲向前询问,却没有一个孩子知道平山团,更不知道庙宇曾经的大火。我并不遗憾,血脉相连,故土犹在,文化的链接也不会断裂的。

2013年春,我采访了92岁高龄,参加保卫洪子店的老战士李永庆(后为华北炮兵第41团政委,多次立功受到嘉奖,抗美援朝中他率41团出征,以“战争之神,炮兵之威”的美誉扬名汉江南北)。老人是洪子店人,二高毕业,在1937年平山团组建之时,他报名参军,后转为平山县武装总队特务排副排长。几次参加了洪子店的阻击战,以及多次秋冬季反“扫荡”和破击战,配合四分区七、八大队作战,随五团参加回舍铁牛山伏击战、石羊沟阻击战等等战斗,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这位平山子弟兵保持着英勇本色。

李永庆老人记忆力非常好,讲述清晰有序,从跟随栗再温、王昭发传单,到李家老坟接头开会,直至平山团成立,协助五团、韩增丰部队大战的细节,准确生动,许多细节鲜为人知。

晚年的李永庆对家乡洪子店十分牵挂。洪子店镇因1958年的岗南水库建设,多数良田淹没水中,多数村镇搬迁移民到外地,他们含泪放弃了平山最富饶的田地,搬迁到高岗旱岭上,而今依然十分贫困。他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无数次回乡与村民一起为重建新洪子店奔走。他还勤于笔耕,写下许多回忆资料,参与编辑出版《冀西重镇洪子店》等书籍,写下许多回忆老战友的文章,把平山子弟兵的精神传递和弘扬。

辛 庄 作 证

保卫洪子店的第一战,鲜血把一个辛庄染红;陈锦秀,一个优秀的八路军团长牺牲在弹坑里;韩怀智,一个没有来得及参加平山团,而加入到115师688团的平山学子,第一次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在与日寇的厮杀中迅速成长,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授中将军衔,是平山子弟兵里最高职位的将军。

郄晋武,也是一名参加过洪子店、温塘保卫战的689团平山子弟兵。689团是115师在平山扩编的一个团,大部分的战士是平山人。郄晋武后来随部队转战冀南、山东,在1950年,他率领一个由平山人为骨干的“先遣团”进军西藏(我得知这一段故事后十分感慨,原来,进军西藏的又是一个“平山团”!)。郄晋武后成为西藏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副司令员。

2014年6月,在成都,我采访93岁的郄晋武,他清晰地记得他和二营的战士们一起埋伏在山坡,阻击敌人的情形。前些年,老人在女儿的陪同下回平山,去辛庄、温塘等地,寻找他战斗过的地方。打了一辈子仗的军人依然在唏嘘辛庄惨状,慨叹人生的第一战……

当时,韩怀智因岁数小有文化,留在团部当测绘员,亲历了第一任团长陈锦秀的牺牲过程。陈锦秀(河南固始县人,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第75师师长,八路军整编后任688团团长)是身经百战的老红军,在平型关大捷中,陈锦秀跟随号称“徐老虎”的344旅旅长徐海东建奇功。后驻扎洪子店一带扩军。

1938年1月21日,春节将近,年味已弥漫在村庄中。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联合平山驻防日军,两千敌军进逼洪子店。688团团长陈锦秀、689团团长韩先楚奉命率部在温塘、辛庄一带阻敌,保卫洪子店。688团伏击地点在辛庄河一带,指挥部设在河西岸的西凉山坡。

22日上午,日军由井陉方向沿着河道前来,侦察机在低空盘旋,并没有发现我军行踪。又派人侦察,问辛庄的老百姓:“有红胡子吗?”老百姓早就看到我军埋伏,却异口同声说没有埋伏。日军放心地走进了688团的埋伏圈。瞬间,猛烈的战斗打响,敌人的长队被切割成数段。我军因占据了有利地形,战士们非常勇猛,冒着枪林弹雨冲锋,辛庄河前,阵地反复争夺,敌我双方伤亡都很大,枯叶沙石伴着炮火硝烟,杀红了冬日的天空。

日军的炮兵部队,突破了689团的防线,进入了射程,前来支援辛庄一带受困的日军。一时间,我军所占高地弹落如雨。当时我军多数是新兵,不知如何躲避炮弹。久经沙场的老兵都知道,爆炸后的弹坑常常是最安全的地方,新兵却茫然。688团伤亡激增。突然,西凉山坡后的团指挥所周围连续爆炸,政委刘震劝陈锦秀隐蔽。陈锦秀让他率领团部隐蔽,他留下来继续指挥战斗。政委他们刚刚撤离,一发炮弹正中指挥所。那一刻,硝烟散去的那样缓慢,688团迎来了最沉重的一击。陈锦秀等7名指战员殉国。

我军被迫撤出了战斗,陈锦秀等300多名烈士和辛庄的冻土凝结在一起……

那天傍晚,辛庄的炊烟没有升起……日军泄愤屠杀,全村108人被杀,33人受伤,几乎所有的房屋都被烧毁。屠杀场面极其残忍。日军驱赶村民到崔锡家门前排成三排枪杀,唯恐有人未死,又在每个尸体上刺上两刀。当时9岁的崔石锁被叔叔压在身下,侥幸逃脱。孕妇李玉清遭到日军轮奸后,又被开膛,其腹中胎儿被日兵挑死。李玉秀被日军开枪杀死,她的儿子被日********从****穿进挑起来摇晃几下之后摔死在地上。张桂的儿媳侥幸从大火中逃出,抱着8个月的婴儿逃到村外,也被日军一枪射杀。当时可能没死,她的手愣是把身下的冻土扒出一个小深坑,血流成冰疙瘩,婴儿也活活冻僵在身边。这个母亲用最后的一点力气挖坑,也许是想让大地给婴儿一个温暖的小窝吧,但她已不能做到……

幸存者杨卓妮当时三岁,稚嫩的肚腹被日军刺入几刀。她的父母都被捅死,奶奶肩部中枪,躺着装死躲过。日军走后,奶奶看她还有一口气,就用一只胳膊把她抱回家。突然,屋里传来微弱的呻吟声,在院外被日军剖腹的六岁的姐姐苏醒了,她抱着留在肚外的肠子,挣扎着蹭回了屋里。六岁的孩子不知死亡将至,睁大渴望的眼睛看着奶奶,忍着剧痛,哀求奶奶把她的肚子“缝上”。奶奶的心疼痛得要掉下来了,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姐姐的眼睛闭上,小手渐渐地冰凉。奶奶号啕大哭整整一夜。次日抱着杨卓妮回到娘家,至死都不愿再回辛庄。

被凄惨的场面惊吓过的孩子们,疯了一样往茅厕里、柴草垛里乱钻,任凭大人呼喊,就是不肯出来。几十年后,他们都不能从噩梦中挣脱,精神的损伤无法恢复。

崔天保是当地有名的西调秧歌演员,号称“盖三县”,在冀西几个县很有名气,弟子多达几百人,他组织了平山县历史上唯一的一支专业秧歌剧社。屠杀中崔天保及其剧团成员全部被杀,最悲美的西调秧歌团从此绝响……

战争过后,辛庄惨景惊心动魄。次日,栗再温、王昭发动临近村庄的共产党员去帮忙埋葬烈士和遇难者。郄俊生(后来担任过平山县长)就是辛庄惨案的见证者。他带领着崔家沟、白家楼以及附近村庄的人们埋葬死者。当时天气滴水成冰,战场和村庄的死者都冻成了冰块。他们流着泪,一边搬尸体,一边对着死者发誓:“你们在天之灵看着,我们一定要为你们报仇,不赶走日本鬼子,誓不为人!”

辛庄誓言,久久在平山回荡。随后,郄俊生等人召集群众为八路军捐粮捐款,动员参军。开春发动群众耕种辛庄无人耕种的土地,他们说打下的粮食送给八路军,让战士们多杀鬼子就是为逝者报仇了。

在西凉山上的一个弹坑里,烈士们的遗体七零八落。郄俊生和乡亲们努力挖开坚硬的冻土,把这些素不相识的烈士掩埋了。一个封面“血红”的笔记本赫然散落在弹坑,那是烈士鲜血沾染而冻结的。郄俊生是二高的毕业生,有文化,打开笔记本去看。“陈锦秀”三个美好的字入目。郄俊生当时并不知道,笔记本的主人是扬名平型关的陈团长,他只把这个名字深深记在心里。连同辛庄的伤痛,永世不能释怀。

直到1973年,郄俊生四处呼吁,带头捐款,建立起“辛庄惨案纪念亭”。当时,他致信北京军区,询问“陈锦秀”烈士情况,才知道他是英雄团长。20世纪80年代初,郄俊生陪同北海舰队司令员杨力和济南军区司令员赵炳安(时为688团司号长)来到辛庄,故地重返,追忆牺牲在这里300名战友,当郄俊生告知陈锦秀团长尸骨还在冰冷的弹坑里,两位将军跪在弹坑旁,放声大哭!半个世纪过去,和陈锦秀同为团长,同时战斗在这里的韩先楚等人,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上将军衔,而他们的老团长还孤凄地睡在冻土下……几个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哭倒在弹坑边,终于解开“陈锦秀”之谜,他的纪念碑终于在1998年竖立在辛庄烈士陵园之中。

采访手记:

2010年初夏,我来到辛庄纪念碑前。村民们指点着西凉山,缅怀陈团长。我刚刚去过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陈锦秀团长的塑像和聂荣臻等将帅们一起耸立。陈团长有着一双俊秀的眼睛,嘴角挂着淡淡的微笑。一个27岁的八路军团长永远长眠于辛庄,秀目不能看到日本侵略者投降……所幸,平型关记得他,平山人民也没有忘记他……

我采访了平山县********张大平,他是郄俊生的外甥,这段惨痛的历史片段,曾深深地植入他的记忆。张大平告诉我,他的姥爷郄俊生,舅舅郄振武、郄步武、郄继武,母亲郄振书等人都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辛庄惨案后的那个晚上,母亲听着姥爷和王昭谈了一夜的话,研究怎样报仇,怎样组织群众积极抗日,怎样捐粮捐款参加八路军。

辛庄惨案也成为这个革命家庭的“心结”。在新中国成立后,郄家人从来没有忘记英雄和死难乡亲,全家人共同省吃俭用,和周边的乡亲们一起,想尽一切办法筹集资金,于1973年建立了“辛庄惨案纪念亭”。亭子的正面镌刻着郄俊生写下的挽联:

大战马冢川我军英勇杀敌为国为民;

血染辛庄河同胞宁死不屈可歌可泣。

张大平记得,在纪念亭落成的那天,姥爷捎信让母亲和几个舅舅带上所有的孩子们参加仪式。姥爷含泪在亭前讲述惨案经过,讲述陈锦秀烈士们牺牲的场景……几十口老少肃立碑前,立下誓言:要牢记民族仇恨,要像烈士们一样用不怕死的精神奋发努力,兢兢业业、廉洁奉公……

这家人始终坚守着在纪念亭前的诺言,代代相传。20多年后,纪念亭在一次暴雨中损毁严重,当时郄俊生老人已经过世,张大平接力成为重建纪念亭的主力。他带头捐款,又多方协调了4万多元的资金以及树苗,终于在1998年新建了辛庄革命烈士陵园,增建了陈锦秀团长的纪念碑。

在平山人的怀抱里,300多名英烈安息,108名死难者永记!

被烈士精神感染和熏陶的郄家人,都将勤俭和奉献当作人生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