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人四十中庸之道
34328300000005

第5章 掌握平衡的智慧,修习练达的学问

40岁的男人,应该能够悟透生存的智慧,能以“圆”的方法取代“方”的精神,并能屈能伸,圆融大度,能够很快适应任何新的环境,能料理妥当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样必能减少前进的阻力。

与快乐者交友,你会更快乐

阻挠一个人成功的心理障碍,包括责难、沮丧、焦虑、漠不关心、骤下评论、犹豫不决、推托、过分追求完美、怨怒之心、困惑及罪恶感,这些心态都是负面情绪的表现。具有这些心态的人不一定是坏人,但是40岁的你为了获取正面能量,要尽量与快乐的人在一起。

在一次南部非洲首脑会议上,曼德拉出席并领取了“卡马勋章”。

在接受勋章的时候,曼德拉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在开场白中,他幽默地说:“这个讲台是为总统们设立的,我这位退休老人今天上台讲话,抢了总统的镜头,我们的总统姆贝基一定不高兴。”话音刚落,笑声四起。

在笑声过后,曼德拉开始正式发言。讲到一半,他把讲稿的页次弄乱了,不得不翻过来看。

这本来是一件有些尴尬的事情,但他却不以为然,一边翻一边脱口而出:“我把讲稿的次序弄乱了,你们要原谅一个老人。不过,我知道在座的一位总统,在一次发言中也把讲稿页次弄乱了,而他却不知道,照样往下念。”这时,整个会场哄堂大笑。

结束讲话前,他又说:“感谢你们把用一位博茨瓦纳老人的名字(指博茨瓦纳开国总统卡马)命名的勋章授予我,我现在退休在家,如果哪一天没有钱花了,我就把这个勋章拿到大街上去卖。我肯定在座的一个人会出高价收购的,他就是我们的总统姆贝基。”

这时,姆贝基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连连拍手鼓掌。会场里掌声一片。

曼德拉的幽默让台下的人如沐春风,神清气爽。所以,与快乐的人在一起,他会把快乐传染给你,让你忘记烦恼和忧愁。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个地方,或是和一些人相处,你会感到焦虑不安,脖子酸痛、疲惫不堪。你不知道到底是哪根筋不对,但就是觉得不舒服。然而和另一些人相处时,你就会觉得精神百倍,身体上的不适感也慢慢消失。在这些人的陪伴下,你觉得事事如意,这些人所散发的正面能量,让你感到更快乐、更安详、更有信心。

这些现象不是偶然的,而是能量交流的结果。一个精神能量低的人如果和一个精神能量高的人在一起,前者将受惠无穷,后者则会损失一些能量。精神能量通常会在两人之间流动,直到获得平衡为止。

请你想象甲乙两个玻璃瓶,两者底部有管子相连,管内有个阀门可以控制两个玻璃瓶的液体流量。请你先把阀门关上,将甲瓶装满蓝色液体,乙瓶则什么也不装。当你把阀门打开时,这两个玻璃瓶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它们都会盛装等量的蓝色液体。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心中充满正面能量,当你碰到一个能量低的人时,能量就会从你身上流向他。不过,这个例子描述的是“量”的流向,而非“质”的交流。为了充分了解“质”,请再回到玻璃瓶的例子。

先关上阀门把甲瓶装满凉的蓝色液体,然后把乙瓶装满热的红色液体,当打开阀门时,这两个瓶子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首先,冷热液体相互交流,温度达到平衡。其次,两个瓶内的液体都会变成紫罗兰色。

如果快乐的你碰到一个不快乐的人,过不了多久,那个人的心情会好转,你的心情则会变糟,你或许不会马上受到影响,但是几小时或是几天之后,你的心情就会逐渐变糟。

所以,要想让自己摆脱消极,请接受这个建议:不要让不快乐的人感染你快乐的心情。

不要介意别人的批评

一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遭到这样或那样的批评,越是做大事遭到的批评就越多。但你绝不能因为别人的批评,就歇斯底里地反击,因为你做得再好也会有人批评你,对批评太过敏感,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

1929年,美国发生一件震动全国教育界的大事,美国各地的学者都赶到芝加哥去看热闹。在几年之前,有个名叫罗勃·郝金斯的年轻人,半工半读地从耶鲁大学毕业,当过作家、伐木工人、家庭教师和卖成衣的售货员。现在,只经过了8年,他就被任命为美国第四有钱的大学——芝加哥大学的校长。他有多大?30岁!真叫人难以相信。老一辈的教育人士都摇着头,人们的批评就像山崩落石一样一齐打在这位“神童”的头上,说他太年轻了,经验不够;说他的教育观念很不成熟……甚至各大报纸也参加了攻击。

在罗勃·郝金斯就任的那一天,有一个朋友对他的父亲说:“今天早上我看见报上的社论攻击你的儿子,真把我吓坏了。”

“不错,”郝金斯的父亲回答说,“话说得很凶。可是请记住,从来没有人会踢一只死了的狗。”

是的,没有人去踢一只死狗。别人对你的批评往往从反面证明了你的重要,你的成就引起了别人的关注。所以,在你被别人批评、品头论足、无端诽谤时,你无须自卑,走好自己的路,让他们去说吧。

马修·布拉许当年还在华尔街40号美国国际公司任总裁的时候,承认说对别人的批评很敏感。他说:“我当时急于要使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都认为我非常完美。要是他们不这样想的话,就会使我自卑。只要哪一个人对我有一些怨言,我就会想法子去取悦他。可是我所做的讨好他的事情,总会使另外一个人生气。然后等我想要取悦这个人的时候,又会惹恼了其他的一两个人。最后我发现,我愈想去讨好别人,以避免别人对我的批评,就愈会使我的敌人增加,所以最后我对自己说:‘只要你超群出众,你就一定会受到批评,所以还是趁早习惯的好。’这一点对我大有帮助。从那以后,我就决定只尽我最大能力去做,而把我那把破伞收起来。让批评我的雨水从我身上流下去,而不是滴在我的脖子里。”

狄姆士·泰勒更进一步。他让批评的雨水流进他的脖子,而为这件事情大笑一番——而且当众如此。有一段时间,他在每个礼拜天下午的纽约爱尔交响乐团举行的空中音乐会休息时间,发表音乐方面的评论。有一个女人写信给他,说他是“骗子、叛徒、毒蛇和白痴”。泰勒先生在他那本叫做《人与音乐》的书里说:“我猜她只喜欢听音乐,不喜欢听讲话。”在第二个礼拜的广播节目里,泰勒先生把这封信宣读给好几百万的听众听——几天后,他又接到这位太太写来的另外一封信,“表达她丝毫没有改变她的意见”。泰勒先生说:“她仍然认为,我是一个骗子、叛徒、毒蛇和白痴。”

面对他人的品评、批评,谁都不可能没有压力,关键是看你如何对待。如果你在心里接受了别人的批评,并暗示自己在别人眼里是多么的不完美,被人鄙视。自卑就会像一个影子随时跟着你、影响你。如果你能将别人的不公正的批评置之脑后,继续走自己的路,那么所有的批评都会不攻自破。如果你能对他们笑一笑,受害的人就该不会是你。

查尔斯·舒伟伯对普林斯顿大学学生发表演讲的时候表示,他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一个在钢铁厂里做事的老德国人教给他的。“那个老德国人走进我的办公室时,”舒伟伯先生说,“满身都是泥和水。我问他对那些把他丢进河里的人怎么说?他回答说:‘我只是笑一笑。’”

舒伟伯先生说,后来他就把这个老德国人的话当作他的座右铭:“只笑一笑。”

当你成为不公正批评的受害者时,这个座右铭尤其管用。别人骂你的时候,你可以回骂他,可是对那些“只笑一笑”的人,你能说什么呢?

林肯要不是学会了对那些骂他的话置之不理,恐怕他早就受不住压力而崩溃了。他写下的如何处理对他的批评的方法,已经成为一篇文学上的经典之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麦克阿瑟将军曾经把这段话抄下来,挂在他总部的写字台后面的墙上。而丘吉尔也把这段话镶在框子里,挂在他的书房的墙上。这段话是这样的:“如果我只是试着要去读——更不用说去回答所有对我的攻击,这个店不如关了门,去做别的生意。我尽我所知的最好办法去做——也尽我所能去做,而我打算一直这样把事情做完。如果结果证明我是对的,那么即使花10倍的力气来说我是错的,也没有什么用。”

别人的批评无论对错,你都无法制止。尤其是你行高于人时,你更须面对这样的舆论。笑一笑,已饱经人生风雨的你无须关注太多,更无须为他人的舆论自卑。

莫逞“口舌之快”

40岁男人应该明白,人有好口才不是坏事,但运用不当则会坏事。因此说话要谦让,要有分寸,因为说话树敌是最愚蠢的行为。

生活中,“多个朋友多条道,多个敌人多堵墙”,这个道理是无所不在的。树敌过多,不仅会使人在生活中迈不开步,即使是正常的工作,也会遇到种种不应有的麻烦。

要避免树敌,你首先要养成这么一个习惯,那就是绝不要去指责别人。指责是对人自尊心的一种伤害,它只能促使对方起来维护他的荣誉,为自己辩解,即使当时不能,他也会记下你的一箭之仇,日后寻机报复。

对于他人明显的谬误,你最好不要直接纠正,否则好像是故意要显得你高明,因而又伤了别人的自尊心。在生活中一定要记住,凡非原则之争,要多给对方以取胜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树敌,而且也许可使对方的某种“报复”得到满足,可以“以爱消恨”。

假如由于你的过失而伤害了别人,你得及时向人道歉,这样的举动可以化敌为友,彻底消除对方的敌意。说不定你们会相处得更好。“不打不相识”这一民谚富含了这一哲理,既然得罪了别人,当时你自己一定得到某种“发泄”,与其等待别人“回泄”——不知何时飞出一支暗箭,还不如主动上前致意,以便尽释前嫌。

为了避免树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这就是与人争吵时不要非占上风不可。实际上,争吵中没有胜利者,即使是口头胜利,但与此同时,你又树立了一个对你心怀怨恨的敌人。争吵总有一定原因,总为一定的目的,如果你想使问题得到解决,就绝不要采取争吵的方式。

争吵除会使人结怨树敌,在公众面前破坏自己温文尔雅的形象外,没有丝毫的作用。如果只是日常生活中观点不同而引致的争论,就更应避免争个高低。如果你一面公开提出自己的主张,一面又对所有不同的意见进行抨击,那可是太不明智了,几乎等于把自己孤立起来。因为辩论而伤害别人的自尊心,结怨于人,既不利己,还有碍于人,实在是不足取。

那么,如果遇到非争论不可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1)认真听听对方的意见

首先,你不妨使对方先说出他的想法,以便仔细地听取它。否则,他总会感觉到受到了伤害,态度也就变得越强硬了。而且,人有一种欲望,那就是尽量地把心中的疑惑倾吐出来。当这种欲望未得到满足时,是无法去倾听别人意见的。因此,当你要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时,不妨先听听对方的话。如果可能的话,叫对方重复一下他的意见,并问他是否还有什么话想说。

(2)不要急于回答质问

当受到质问时,有不少人会即刻答复,速度之快,可以用“间不容发”来形容。事实上,这并非好的方法。这时,你不妨先看看对方的脸,隔一会儿之后才答复。如此一来,将能够给对方一种满足感,他认为自己所说的话,值得你思考一番。这样当然就有利于你。不过,只要稍停顿一下就行了。如果你停顿得太久的话,对方会认为你不肯明确答复,或想避重就轻,甚至认为你无意回答他的问话。

即使你不得不反对对方的想法,亦不应间不容发地提出反对之词。这么一来,你无异是在告诉他:“你的想法是不足取的,根本就没有考虑的价值。”

(3)不要彻底占据上风

每逢争论之时,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至于对方的想法呢?则往往会认为是荒谬的,完全错误的。其实不管是何种争论,每个人都会有正确的意见,也有不正确的想法。因而,当你与别人展开争论时,不妨对对方的某一项意见表示让步,这么一来,你必定能够在某一部分找出双方一致之点。你这样做之后,对方也会对你的某些意见表示让步。

在这种场合,你不妨使用“是的……可是”的说话技巧。你可婉转地说:“是啊,关于这一点,我同意你的意见,不过除此之外,不是还有这样的方法吗……”“采取此种方法,不是更好一些吗?”

如何呢?你已经知道了此种方法的要领了吧?那么,就请你赶快把它派上用场吧!

(4)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态度要温和

与人争论时,切勿感情用事,态度不要过于激烈,换句话说,当对方反对自己的意见时,切勿不顾一切地让他们接受自己的意见,因而展开激烈的争论,甚至采取过火的态度。这种方法是不会产生很好效果的。因为人们对这种恫吓的态度,往往会产生反感,当然就更不想改变自己的想法了。

相比之下,如果能够心平气和地道及事实的话,则更能够产生效果。同时,千万别摆出“我说的绝对没错”的态度,最好是能够以“我的想法或许有错”的谦逊态度去说话,这么一来,对方将会听取你的想法,不知不觉地接受你的想法。

(5)借别人之口说自己的话

当你与别人展开争论之时,最好让第三者代你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就像母亲教导孩子时,总是说:“老师不许你如此做的。”或者“这样做,老师会处罚你的……”总比以自己的想法教导他,效果要大得多。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心理倾向,那就是:很难于信服“卖瓜者说瓜甜”的说法。经过第三者的透露之后情形就不同了。在这种场合里,即使主张与你的想法不同,但你也不至于刺激了对方的自我。

比如,你想要丈夫把工资原封不动地交给你的话,不妨如此说:“据统计,把工资原封不动地交给太太的丈夫,目前已达到了97%以上……”

(6)争论时别忘了给对方留面子

当你与别人展开争论时,有一件事是非记住不可的,那就是要保全对方的面子。因为一个人在讲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即使察觉到自己的想法有差错,他也坚决不会自认错误,或者改变想法,因为一旦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之后,往往会疑心生暗鬼,惟恐他人会认为自己是撒谎者,或怕别人因此瞧不起自己。因此,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你最好为他制造下台的机会。你可以推说:“这也难怪,因为你没有真的和那个人接触过,当然会如此想了。”或者:“只要不明就里,大家都会如此想呢!”

又如,当对方弄错时,你不妨推说那是无可奈何的事:“这不算什么,以前我也屡犯这方面的错误。只要熟悉了之后,自然就能够熟能生巧,再也不会有错误了。”

总之,吐莲花,与人争辩起来所向无敌未必是什么好事,因为逞“口舌之快”而埋下仇恨的种子,实在是可悲至极。

别为说话得罪人

日常交往、办事沟通都离不开交谈,会说话的人能在社会上纵横奔走,左右逢源,而不会说话者就难免与人产生摩擦,甚至惹来是非。

社会上,有一些40岁男人自认“阅尽世事”,于是总是不分场合地说三道四,更糟糕的是,他们只图自己说得痛快,刺伤了别人还不自知,结果不知不觉中埋下了一颗颗仇恨的种子,这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

那么,哪些错误的言谈方式是必须改正的呢?

(1)在与人交谈中,总将自己放在主要位置

谈话时切忌自始至终一人独唱主角,喋喋不休地推销自己,滔滔不绝地诉说自己的故事。有个名人说过,漫无边际的喋喋不休无疑是在打自己付费的长途电话。这样不但不能表现自己的交谈口才,反而令人生厌。要知道池蛙长鸣,不为人注意,而雄鸡则一鸣惊人。这就说明过多地“说单口相声”不能交流思想,不能增进感情。交谈时应谈论共同的话题,长话短说,让每个人都充分发表意见,留心别人的反应,这样才能融洽气氛。正如亚历山大·汤姆所说:“我们的谈话就像一次宴请,不能吃得很饱才离席。”

(2)尖酸刻薄、烽烟四起地争辩

言谈交际中免不了争辩,但善意、友好的争辩更能促进彼此间的了解,活跃交际环境,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有时一场精彩的争辩会令人荡气回肠,齐声喝彩;但是尖酸刻薄得理不饶人,争得面红耳赤,以致烽烟四起,导致心情不爽,望而生叹,敬而远之,同样令人生厌。

(3)逢人诉苦,博取同情

在人的生涯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和苦难,但每个人应对的方式不同,有的人迎难而上,有的人知难而退,有的人却将苦难带来的愁苦传染给别人,在众人面前每陈辛酸,以获同情。小泉是一名税务干部,工作上难免碰到一些挫折——追税遭到冷漠,查税遭到无端谩骂等,他因而大伤脑筋,忧从中生。于是就经常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说这工作太难做了,实在不想干了,一肚子的苦水。工作之余,朋友相聚,共叙衷肠,小泉少不了将苦水倒出来。开始时,朋友也愿为之排忧解难,想一些法子,给他鼓鼓气。但是每次相聚谈话都是如此,朋友们觉得小泉太没志气,简直就是一个“苦水瓶”,以后与他的交谈渐疏。因此,交际中一味地诉苦会让别人觉得你没魄力,没能力,会失去别人对你的尊重。

(4)无事不通、无事不晓地耍能

言谈中,谈话的内容往往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古今中外、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般的话题。如果你在交谈中表现得“万事通”、“耍大能”,到时定会打自己的嘴巴,砸自己的脚。因为交谈是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方式,而不是表现学识渊博、见识广泛的舞台。更何况老子曾说过:“言者不知,知者不言。”交谈中什么都说的人其实什么都不知道。“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大教育家孔子都会在两个小顽童面前碰钉子,可见人千万不要耍能。

(5)在交谈中表现失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言谈习惯,尊重他人的言谈习惯同时也能获得他人对你的尊重。如果你发现别人都不太喜欢与你正经交谈,而你想改变这种状况时,可以做多种努力,检查一下自己在言谈习惯中有无失礼行为也是方法之一。你可以通过熟悉你的同学或朋友来了解自己是否在言谈中有下列失礼的情况:

①经常性急地打断别人的话。

②常常一口否定对方的观点,比如说:“绝对不可能像你说的……”“你说的根本不对头……”等。

③常有“别瞎说”、“胡说八道”、“你真蠢……”等不礼貌的口头语。

④喜欢模仿别人的语调和口气来取乐。

⑤以居高临下的口气说话,或常带有“懂不懂……”“我说的……”之类的口语。

你可以自我检查,也可以邀请他人帮助观察。

将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让他人有意在交谈中模仿你失礼的表现,加深对此行为的认识。

针对失礼制订小小的修正计划,加强对自己所用语言的注意。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

①每次开口说话之前,先做一个将两手的大拇指对碰一下的动作,暗示自己要尊重他人。

②开口之前先自问一句:“他的话是否说完了?”如果一开口,发现别人还没有讲完,应该有礼貌地说:“对不起,打断了你,请接着讲。”

③一旦发现对方观点与自己相左,不要急于否定,先设法去理解对方是怎么看的,考虑一下他(她)的道理,这样便不会轻易否定了。

(6)大谈特谈得意事

有些人与别人聊天时常常不欢而散。究其原因,不外乎聊天的话题平淡无味,大家兴趣索然;聊天时遇到有争论的话题,偏要与人争个高低;或开对方过火的玩笑,带有嘲弄的意思,令人不悦。此外,滔滔不绝地谈论有关自己的话题,炫耀自己也是惹人讨厌的常见不良习惯之一。

如果你是与人聊天中说话最多的一个,那么可以检查自己在聊天过程中有没有以上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习惯中有不妥之处,应马上做个改变。

喜欢别人注意到自己的爱好或长处是人们常见的心理需求。自信的做法是,在与人交往中以行动表现出来,或者是在别人向你提问时谨慎回答。当别人没有注意到你或是没打算听你自我介绍某些优势时,你所说的话容易被人看成是自我炫耀。此时,对方的面部表情会自然地表现出冷淡。你若想确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是上策。如果一个人总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得意之情,一方面会暴露出自己肤浅的见识,另一方面会损失无价之宝——友谊。

举个例子来讲,一个嗜赌如命的人,看到不会赌钱的人,很可能会揶揄他一番:“你连这个都不会,那人生还有什么快乐可言?”这话传到朋友的耳里,肯定不会让他感到愉快的。

所以,每逢开口说话,不管是什么内容,都要注意别让别人产生己不如人的感觉。有一次,一位先生约了几个朋友来家里吃饭,这些朋友彼此都是熟识的。他们聚拢来主要是想借着热闹的气氛,让一位目前正陷于低潮的朋友心情好一些。

这位朋友不久前因经营不善,关闭了公司,妻子也因为不堪生活的压力,正与他谈离婚的事,已到不惑之年却内外交困,他实在痛苦极了。

来吃饭的朋友都知道这位朋友目前的遭遇,大家都避免去谈与事业有关的事,可是其中一位朋友因为目前赚了很多钱感到春风得意,所以,酒一下肚,忍不住就开始炫耀他的赚钱本领和花钱功夫,那种得意的神情,在场的人看了都有些不舒服。那位失意的朋友低头不语,脸色非常难看,一会儿去上厕所,一会儿去洗脸,后来他提早离开了。

人人都会经历人生的低谷,人人都会遇上不如意的事情,这时,在失意的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得意之处,无异于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既伤害了别人,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

因此提醒你,与人相处,切记不要在失意者面前炫耀你的得意。

如果你正得意,要你不谈论不太容易,哪一个意气风发的人不是如此?所以这种做法也没什么好责怪的。但是谈论你的得意时要看场合和对象,你可以在演说的公开场合谈,对你的员工谈,享受他们投给你的钦慕眼光,就是不要对失意的人谈,因为失意的人最脆弱,也最多心,你的谈论在他听来都充满了讽刺与嘲弄的味道,让失意的人感受到你“看不起”他。当然有些人不在乎,你说你的,他听他的,但这么豪放的人不太多。因此,你所谈论的得意,对大部分失意的人是一种伤害,这种滋味也只有尝过的人才知道。

与为人处世一样,说话也要舍方取圆。圆通得体、把握分寸的言谈,才能够让你在社会上左右逢源,成就辉煌的人生。

办公室哲学

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后,40岁男人发现一方小小的办公室才是“炮火”最密集的是非之地,要想在办公室中站稳脚跟,就要学会八面玲珑,圆滑世故的处世方法。

你对于办公室的印象如何?有人认为它是“人间地狱”,有人则视它为实现理想的地方,当然也有人把它当作一个社会的缩影。在办公室里,最让你头疼的,恐怕就是与同事的关系吧!如果你要认真计较的话,每天你随便都可以找到四五件生气的事情,如:被人诬陷、同事犯错连累他人、受人冷言讥讽,被同事排挤等等。有人不便即时发作,便暗自把这些事情记在心里,伺机报复。但这种仇恨心理,不单无法损害对方分毫,会影响自己的情绪,更重要的是会影响你与同事的人际关系,从而自食其果。

为此,我们总结出办公室里的几种典型矛盾,对症下药,提出一些解决矛盾的建议,仅供各位参考:

——你是个尴尬的中层领导,上司十分难缠,事事独断专行,下属又往往把你的话当作“耳边风”。每天,你都需要耗掉不少精力在这种人事纠纷上,但事情的效果却未必理想,令你产生极大的挫折感。你渴望息事宁人,大家合作愉快,消除各人的误解与隔阂。问题是,你应该怎么做呢?

你要首先搞清楚究竟自己对什么事情感到不满,你能否准确地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假如你发觉那只是自己一时的偏见或自以为是的弱点在作怪,就应该马上阻止这种负面情绪的发展。

无论何时何地,也不管你对着什么人说话,千万别抱着“说也没有用”的消极思想,或乱讲一些晦气的话。你应该坚定地把自己的看法简明道出。

在你未肯定自己的意见必定会对以前,为人为己要留一点余地。换言之,当你将自己的抗议说出来后,切勿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度。你应该停止说话,大家好好冷静一下,让真相自己显露出来。

——你偶然发现某位对你关心备至的同事,竟然在背后议论你的不是和缺点,这时你才发觉,原来平日的亲亲热热,完全是对方的表面文章!

这时,你会痛心地想,跟这种小人一刀两断吧!然而大家是同事关系,你若公然摆出敌视态度,一定会吃亏。一则外人以为你主动跟他反目成仇,问题必然出在你身上。这无形中使对方又多了一个借口去伤害你,这样做太不理智了。更何况你俩还有合作机会,加上老板最不喜欢下属因私事交恶而影响工作。所以,你应该冷静地面对。暗中将自己跟对方的距离拉远,因为你知道这是一个不可信任的人,但表面上最好保持以往跟他的关系。

——你发现自己竟然被某些同事孤立起来,处于一个十分不利的地位。他们凡事一起行动,对公司的各项政策,全采取相同的反应,只剩下你不知所措。

“双拳难敌四手”,和他们公然做对吃亏的只会是你。所谓当局者迷,你应该尝试去找一个走中间路线的同事,恳切地或旁敲侧击向他探问,究竟同事们对你有什么不满。然后努力将他们看着不顺眼的地方,加以改善或改变。这样不是懦弱,也不是妥协,而是有诚意。而诚意在与同事相处中是十分重要的,大家相处融洽,合作起来才能事半功倍。当知道了问题所在,请冷静地检讨,认定自己可以做出哪些改变,然后首先让步,努力显示自己的改变。

当然,工作上仍要坚守原则,公事公办。同时,切莫将此事向上司或老板告状,因为他们只会认为你太小家子气,这对你一点好处也没有。

——你十分注重在办公室里的人际关系,自以为在同事间颇有人缘。然而一位同事来向你告密,指出原来有不少人其实是不喜欢你的,甚至仇视你。

你愤怒不已,甚至想找他问个明白,但这样于事无补。请保持冷静,并告诉对方:“多谢你的提醒,可我受不住刺激,就此打住吧,我不想多知道了。”这样,对方惟有告别。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少知一点为妙。一来以免自己失去控制,二来以免对方控制你的情绪。

冷静想想对方的来意,“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如果此人是你的心腹,有可能是受别人利用;与你的交情泛泛,有可能不怀好意。总之,别完全相信就是。最好离开一下,使情绪平静下来,再反省自己平日的行事为人,有过则改之,无过则勉之。虽然没有人能够讨好全世界的人,但作为一个成功的强人,深谙处理人事之道是必须的本领。记着,这亦是青云路上的必然路障。要做到遇事不怒,避免情绪化是很重要的。

不管同事怎样冒犯你,得罪你,或者你们之间产生什么矛盾,总之“得饶人处且饶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你也许认为,这样畏畏缩缩,活得未免太累。以为完成分内工作,尽量避免卷入同事之间的是非圈子里,便能明哲保身,最终有飞黄腾达的一天,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聪明人不会把自己孤立起来,他很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身为公司里的成员之一,你要想办法与每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气氛,成为这个小圈子里的一分子。

若要真正在单位里获得好人缘,你要注意自己的表现,千万不要盛气凌人,恃宠而骄,做出令人憎恶的事情。

你要学习与每一个你喜欢或不喜欢的人融洽相处,表现出你的随和与合作精神。面对同事的时候,不要忘记你的微笑与热忱的招呼,还有要多与对方眼神接触,在适当的时机赞美一下他们的长处。

如你不得不对某位同事的表现予以批评,你也要小心你的措辞。先把对方的优点说出来,令他对你产生好感后,他才会接受你的建议,还会视你为他的知己良朋。

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要努力控制自己的脾气,切勿把心中的闷气发泄到同事的身上,这是自找麻烦的愚蠢行为。没有人会愿意跟一个情绪化的人相处,上司更不会对他期望过高。所以,替自己建立一个随和而善解人意的形象,这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明的办公室人士知道,与同事之间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们会聪明地将自己的棱角削平,把这种摩擦降到最低限度,因为他们知道,与同事处好关系,也就是在为自己的前途奠定基础。

学会向对手“投降”

做人处世不能太“方”,不能太“硬气”,否则就会在社会上撞个头破血流。比如,在社会上遇到敌手,你便没必要和他们硬碰硬,不妨先退一步,这样也许会有不战而胜的效果。

一个人在现实中,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敌人,大大小小的敌人;一个人在生活中,也会事出有因或莫名其妙地遇上各种各样没有善意的事情。逢着这种时候,人便容易动怒、较真、较劲,大都会拼个你死我活,鱼死网破。由此可以说,人有一种天生的对抗情结。遇到敌对或敌意的事情便容易以死相争。如果针对生命攸关的事情,原则性事情,倒还情有可原,说得过去。若为那些非原则性问题,寻常小事而大动干戈,殊死相争,则毫无意义了。很多人却偏偏难以悟得这种道理,常常为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情而打得头破血流,甚至命归黄泉。我们其实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解决这些事情,也许还显得更省事一些。比如在关乎无所谓的利害时节,不妨放弃对抗,“向对手投降”,就是消除这些敌灾的一种优良方式。《射雕英雄传》中的“老顽童”,就用这种不战自败的方式,把他的对手打得七窍生烟。

“老顽童”是金庸所著《射雕英雄传》中的一个人物,此人武艺精绝,技压群雄,武林中没有几个人是他的对手。但是他立身为人却很豁达,笑傲江湖,游戏江湖,不以胜败论英雄。他常常以“逃跑”的绝招,把对手气得发抖。遇到高手,不上几个回合,他便跳出拳脚之外,搓一搓身上的油泥,团成一个小泥球,远远地抛给对方,然后扮个鬼脸,说声:不跟你玩了。便逃之夭夭,把对手孤单单丢在那里气得发僵。有时遇上很臭的对手,他也全不认真,有一下没一下地和对手过招,真真假假一会儿,又抽身自退,一走了之。对手常常被他这种单方面的投降,气得浑身冒火,但又找不到出气的地方。尤其是那些涉世不深,不知道天高地厚,心高气傲者,更是无名之火不打一处出,几乎要疯狂。可是对手早不在了,“老顽童”早忘了这些,不知道他又到别的什么地方潇洒人生去了。“老顽童”的“投降”绝招真是高超无比。其实这种“投降”,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那种丧失骨气的丢脸行为,而是替换了一种竞技尺度,通过价值准则的提升,把那种简单而意气用事的英雄对抗,上升到了一种更微妙和更复杂的境地。

在基督教文化中,也有这种不以恶抗恶的“境界”主张。《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六章上耶稣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不要与恶人作对,要爱你们的仇敌。耶稣说这些看似简单、矛盾、不能做到的话,但这些话后面却蕴藏着十分精深的哲理思辨和境界主张。因为恶不能抗恶,以恶抗恶只会恶性循环,了无终止。世界必须由善来终止恶,人类才有最终的光明和希望。

从另一个角度说,人一生的时间太有限了,多则两三万天,少则千把万天。而一个人要做的正经事却太多了,没有时间和心情陪着他人,更没有时间和心情陪着敌人。和敌人争着去做那种恼人和扫兴的事情,实在没有道理。没准连命也赔上了,那就更加晦气了。

因此而言,在人生的竞技场上,也应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像“老顽童”那样,向对手“投降”,让他们去做“英雄”,我们不做“英雄”。

向对手投降这种单方面放弃对抗的行为也不容易做到,一方面你要超越你自己狭小的胸襟,另一方面你也必须具备单方面放弃对抗的能力和资格。只有势均力敌者,甚至比敌人强大者,才能这样潇洒而富有胸襟。弱小则没有“投降”的可能。这样看来,向对手投降,更多不是弱小和怯懦者所做的事情,向对手投降,更多的只是强者与对手斗争的另一种选择。在整个后现代文化中,单方面撤离战场是众多实力人物和集团普遍采用的斗争方式和策略。消解敌人或敌意,注重自我发展和自有主张,胜过打击敌人或消灭敌人。尝试一下比敌人高一个层次的斗争方略吧。

真正的聪明人要懂得“糊涂一点”

人到四十,你就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太精明了不是什么好事,即使你是一个明白人,偶尔也不妨做几次糊涂事。

所谓糊涂,是指一个人头脑不清楚,不明事理。《宋史·吕端传》上有这么一段:“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同样,当我们看见一个人做事不合常理,或者是有什么错误,我们总是不留情面地教训人家:“你老糊涂了不成?”

而所谓难得糊涂,是说一个人一生精明过人,从不犯迷糊,这类人则最好犯几次糊涂,因为对于他来说,太不容易犯糊涂了。

从古到今,除非是那些傻子白痴之类的人,常人都能认识几个字,知道点人生道理,懂点人情世故,哪个不以为自己是属于人精那一类别的?说不上绝顶聪明,也该是聪明绝伦的,谁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糊涂蛋呢?

就是那些表面上看着木呆呆的,半天不吭一声的,人们都不说他们糊涂,而是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所以在这个社会中,人人都精明得像峨眉山上的猴子,只有玩人的份儿,哪有被人玩的份儿,你找不到一个类似于糊涂蛋的人。

精明有什么不好?处世精明些才不会吃亏,为什么大家反要提醒自己“难得糊涂”呢?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聪明反被聪明误。王熙凤何等的冰雪聪明,简直就是人中之尖子,恐怕这世上有很多男人都不及她。她八面玲珑,九面处世,外柔内刚;她表面向你微笑,心里却在给你下套子。一个看上她美色的贾瑞被她的计策整得一缕孤魂上青天;一个看上她老公的尤二姐被她的两面三刀给逼得吞金自尽;而她的“偷梁换柱调包计”李代桃僵,则送掉了颦儿脆弱的性命。

至于王熙凤的本事那可大了,整个荣宁两府在她的整治下服服帖帖,一个秦可卿出殡这样的大事到了她手里简直是小菜一碟。她能说会道,贾府上下没有不知道她琏二奶奶的。

可王熙凤却是一个精明过头的女人,处处好强,事事争胜,哪儿都落不下她,因而得罪了大太太,得罪了众人,加之贾母撒手人寰,她的靠山没了,终于落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地步,最后惨淡收场。

这样一个精明能干的女人最终结局如此悲惨,全在于她毕竟是一女流,毕竟没有看透官场上的处世哲学——难得糊涂。她被她的聪明给害了。

一个人在处世中学会难得糊涂,那么他才能有个好人缘。

(1)避免矛盾和纷争

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如果我们采取糊涂的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容易小事化了;而如果你一点都不糊涂,一是一,二是二,矛盾、纷争,甚至流血牺牲都有可能发生。

一对夫妻为争电视频道,如果一个糊涂一下,让着对方,对方看什么就跟着看,电视嘛,哪个频道不都是娱乐么,大家就会继续看电视,而不是两个人对打起来。结果丈夫恼羞成怒,用酒瓶砸向妻子的头,导致妻子伤重不治,丈夫收监候审。

生活中有很多精明的人总是喜欢揪别人的辫子,抓别人的缺点,以为这样做显示自己比他人高明,实际上这种语言、行为上的丝毫不糊涂却是造成两个人关系疏远、分道扬镳,甚至成为仇敌的根本原因。

(2)可以使自己心态平和

与人交往、处世关键要使心情愉快,而心态平和是心情愉快的前提,难得糊涂就可以使一个人心态平和。

如果你是一个牙尖嘴利、眼尖手快的人,你必然会发现一些别人注意不到的东西,如果你一笑置之,不加追究,不久你就会忘掉这些东西;而一旦你觉得自己无法不指出来,非要给他人一个昭示,既弄得他人满心不快活,恐怕你自己的心也难以平静下来。

两个和尚来到河边,一个年轻姑娘正犹豫着如何过河,看到和尚们来了便求和尚帮助。

大和尚念了一声“善哉”,便抱着姑娘过了河,姑娘千恩万谢地走了。

两个和尚又走了相当长一段路程,小和尚突然问:“出家人不近女色,师兄你犯戒了。”大和尚哈哈大笑道:“我早就放下了,怎么你还抱着?”小和尚面红耳赤。

很多人在处世时就像这个不懂真谛的小和尚,使自己心态处于不平和之中。

(3)让自己轻轻松松

人常说:“给人方便,与己方便。”难得糊涂无非就是给人方便,别人就会对你也难得糊涂。两个过于精明的人就像两只正在酣斗的公鸡一样,非要分出个你胜我败来,这于健康的身心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如果你是一个处处不糊涂的人,总是圆睁双眼,提高警惕地生活,那你累不累呀?你有没有身心疲惫的时候?你何不像一个大智若愚的人那样难得糊涂一下!

①要做到难得糊涂,一个人就应具备宽容的美德。有了宽容心,你完全可以对那些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付诸一笑,你完全可以对并不重要的事糊涂一下,你完全可以对无关紧要的事网开一面。

如果你这样做了,你会处于一个快乐的心境之中,正如人们常说的,“原谅使人快活”。

②像宋代的吕端一样“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要分清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如果你是一个检察官,对于贪污腐败、行贿受贿之类的事绝不能糊涂;而对同事的把你一盒烟拿了、不小心碰了你一下这种小事完全可以糊涂一下。

③别成为一个过于精明的人。过于精明的人常好为人师,指手画脚,求全责备,对人苛刻,眼睛里容不得半点不合他意之处。这种精明人为了显示其精明处,常常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从来都不会难得糊涂一下的,这种人在现实属于招人厌的那一类。就像王熙凤一样,表面上大家都对你唯唯诺诺,可在暗地里,恐怕人人都恨你自以为是的样子。

当然,你必须遵循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原则,这样在社会上你才会少碰到很多阻力,生活得才会更洒脱。

在不得罪人的前提下敢于说“不”

许多40岁男人都感叹:“‘不’其实是最难说出口的一个字。”在社会上混了多年,40岁的你在别人看来是风光无限:有事业,有人脉,有权力,上门求助的人必然不少。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忙你都帮得到,在该拒绝的时候就不要勉强自己。

一个有点小权力的40岁男人应该注意,因为你有权,亲戚朋友托你办事儿的人肯定多。这时你应该讲点策略,不能轻易答应别人。有的朋友托你办的事儿可能不符合政策,这样的事最好不要许诺,而是当面跟朋友解释清楚,不要给朋友留下什么念头,不然,朋友会认为你不给办事儿;有的朋友找你办的事儿可能不违反政策,但确有难度,就跟朋友说明,这事难度很大,我只能试试,办成办不成很难说,你也不要抱太大希望。这样做是给自己留有余地,万一办不成,也会有个交待。

当然,对于那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还是答应朋友去办,但答应了后,无论如何也要去办好,不可今天答应了,明天就忘了,待朋友找你时,你会很不好看。

我们在这里强调不要轻率地对朋友做出许诺,并不是一概不许诺,而是要三思而后行。尽量不说“这事没问题,包在我身上了”之类的话,给自己留一点余地。顺口的承诺,只是一条会勒紧自己脖子的绳索。

对待朋友的要求,要注意分析,不能一概满足。因为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满足,有可能引火烧身。因此,必须搞清楚朋友的要求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是不是符合原则或规范。千万不能碍于情面,有求必应,有求必办。

然而,拒绝朋友一定要讲究艺术,如果你的拒绝方式不恰当就很可能会使对方心生不满,以致影响彼此的交往,更有可能导致关系亲密的朋友形同陌路。那么,拒绝别人有哪些方法呢?

(1)坦言相告

对于有些过分或无理的要求,当自己不能给予对方满足时,我们必须坦言相告,如果遮遮掩掩、拖拖拉拉,反倒令对方心生反感而产生不满情绪。

李新是某电视台广告部的业务员,她的舅舅开了一家经销保健食品的公司。一天舅舅找到李新,让李新在负责的节目段给公司的产品做一下广告,广告费用以产品的形式付酬。李新非常清楚,这种做法违反台里的广告播出规定,于是李新直截了当地对舅舅说:“这不行,不付广告费是不能做广告的。台里有明文规定,我没有这么大权力。”李新的舅舅知道了这是台里的规定,也非常理解。

(2)陈明利害

在遇到亲属朋友托办的事而无法办到的时候,要讲清道理,陈明利害关系,明确加以拒绝。这样,朋友会理解你,而你只要讲清自己的原则,大家以后也不会“麻烦”你了。

小林的伯父是一家石油大厂的厂长。小林同朋友一起合开了一家加油站,想让伯父给批点“等外品”,这样可降低成本。伯父诚恳地对小林说:“我是厂长,的确,我有这个权力。但是,我不能为你说这个话,这是几千人的厂子,不是我厂长一个人的。我只有经营权力,没有走后门的权力。你是我的侄子,你也不愿意看到我犯错误,而让大家指指点点吧?生活有什么困难,我可以帮助你,这个要求我不能答应,违反原则的事我从来不做。”

小林听了伯父的话,什么说的也没有了,从此他再也不向伯父提类似的要求了。

(3)托他人之口

当别人有求于你,你当前还难以回绝或由自己来说不妥时,便可托他人之口,请一个与双方关系较好的第三者代劳。

(4)另指他路

面对朋友所求感到力不从心或主观不愿意相帮而想要拒绝时,你可以不表示自己能否帮忙,而是为其介绍另外几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并表明这比自己帮助要好得多。

老李听说一家公司需要一名从事文秘工作的大学生,想让自己的女儿去那里工作,可女儿是大专毕业,这家公司要求本科学历。恰巧老李听说这家公司的经理与同科室的小张是同学,于是请小张从中帮忙。小张怕落下埋怨,不想帮忙,但又考虑到老李的面子,于是对老李说:“咱们科的小姜跟那个经理最好,上学时形影不离,你找他帮忙,这事准成。”小张这么一说,不但回绝了老李的请求,还为老李指出一条“捷径”,让老李好一番感动。

(5)假托直言

直言是对人信任的表现,也是与对方关系密切的标志。但是,有时直言可能逆耳,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要拒绝、制止或反对对方的某些要求、行为时,可采取假托由于非个人的原因作为借口,而加以拒绝,这样对方就容易接受。

某报社的推销员登门要求你订阅他们发行的报纸,可你不想订阅。你可以很有礼貌地说:“谢谢。你们的服务很周到,可是我家已经订阅了其他几家报社的报纸了,请谅解。”

(6)书信传意

对生活中一些较为敏感的问题,如别人的求爱,恋人间提出的某些要求,朋友、亲属间向你借钱借物等等,如果你觉得当面回绝有点无法开口,则可以借助婉转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取得对方的谅解。

(7)敷衍含糊

敷衍是在不便明言回绝的情况下,含糊回避请托人,这种方法运用得好会取得良好效果。

有一次庄子向监河侯借贷,监河侯敷衍他,说道:“好!再过一段时间,等我去收租,收齐了,就借你三百两金子。”监河侯不说不借,也不马上就借,而是说过一段收租后再借。这话含有多层意思:一是目前没有,现在不能借;二是我也不富有;三是过一段时间不是确指,到时借不借再说。庄子听后已经很明白了,但他不怨恨什么,因为监河侯并没有说不借给他,只是过一段时间再说而已,给了他希望。

(8)转移话题

当对方提出某项事情的请求,你不能满足,这时你可以有意识地回避,把话题引到其他事情上。这样,既不使对方感到难堪,又可逐步减弱对方的企求心理,对方通过你的谈话,感觉到你是在拒绝,这样就达到了你的目的。

总之,拒绝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我们必须委婉地予以回绝,以免不必要地开罪于人。

总之,该说“不”时就一定要大胆说出来,但你应该想办法尽量降低拒绝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只要你选用的方法适当,就一定能达到既拒绝了请求又不得罪人的效果。

太有“骨气”难成事

有“骨气”是好事,但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办事的时候,太有“骨气”的人往往做不成事情,很多时候做事情就要有点赖皮脸的劲头。

世上的人千奇百怪,你要想求人办事,什么人都可能遇上。就有那么一种人,生就一副硬面孔,死不开面。遇此情形,千万不可脸皮太薄,别人给你个冷脸,你立即像遭了霜打的茄子,而应像俗话说的“热脸贴向冷屁股”,拿出死皮赖脸、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功夫,只要事情能办成,一时的卑躬屈膝算不了什么。说到底,只有达到目的,你才最终赢得了面子。

一位“热脸贴冷屁股”的高手,用一个“贴”字概括了自己的经验:

“要说热脸贴冷屁股,咱可是大行家了。有用得着的人,想什么办法也能把他贴上。老薛,就是在轻工业局管材料的那个老薛,在咱们那儿号称‘非金属大王’,简直就是我们衣食住行的父母,不‘贴’上关系还行?”

“你看他现在跟咱吃吃喝喝,有说有笑的,当年见到我却连个招呼都不打。那时候我只是在办公室里和他见过一面。人家连正眼都没瞅咱一眼。我可不怕你架子大。我很快就把他的底摸清了。当天晚上,我买了一个高级儿童玩具,就往他们家去了。”

“他还是不理我,脸阴得快要下雨了。我假装没看见,拿出玩具和他小儿子玩起来了。他想撵我走,但这句话他硬是没说出口,他最疼他小儿子,我这叫‘贴’而有法。”

“从此之后,我三天两头往他家跑,每次都买点儿玩具,挑比较便宜的买。这时候礼太重了,反而让他生出防范之心。老薛对我还是爱理不理的样子,我还是假装看不见,与他小儿子一起玩儿。我这人最烦小孩,在家里连自己的小孩都不抱,现在可真有耐心,40岁的人跟个七八岁的小孩泡上了。我那个样子也够人瞧的,但我不在乎。”

“我就这样每次都是跟他儿子玩儿,一句也不提正经事。终于有一天,他耐不住性子,找我来扯闲话。我暗地里松了一口气,冷屁股总算被我给贴上了。人嘛,都长着心,处长了自然就会有感情,只要你能熬得住就行。”

“我知道有人说我这叫死皮赖脸,真是书生之见!天下谁能不求人,你能房顶开门、锅台打井吗?求人就得低三下四,难道还让人家反过来跟你说好话不成?我丢了面子,但办成了事,挣了钱。你没丢面子,但是什么事也办不成……”

“我的经验只有4个字,那就是‘死皮赖脸’,也可以说只有一个字,那就是‘贴’。咱不是大官,也没当官的亲戚,所有的关系都得现‘贴’……”

听起来虽然“恶俗”,却是日常人际交往中的常理。非但求人办事要遵此法则,就连求爱,用此锲而不舍,穷追猛打的“贴”招,也大有收获。

生活中也有一些40岁男人,他们过分看重面子,脸皮太薄,经不住拒绝的打击,办事略一受阻,他们就脸红,就气恼,拂袖而去,再不回头。

表面看来这种人似乎很有几分“骨气”,其实这是心理素质过于脆弱的表现,只顾面子而不想千方百计达到目的的人,很难办成事情,对事业的发展更是不利。

因此,我们在办事时,不要抱着自尊不放,为了达到目的,必须增强抗挫折的能力,碰个钉子脸不红心不跳,不气不恼,照样笑容可掬地与人周旋,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要全力争取,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有这种坚定的意志,才能把事情办成。

另一方面,办事需要消耗时间,而时间恰恰是一种办事武器。时间对谁都是宝贵的,人们最耗不起的是时间。所以。如果你以足够的耐心,摆出一副“打持久战”的姿态与对方对垒时,就会对对方的心理产生震慑,足以促其改变初衷,加快办事速度。所以,你要沉住气,耐心地牺牲一点时间,这样就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有个拉保险的40岁的业务员,到一家餐厅拜访餐厅老板,老板一听到是保险公司的人,脸色马上晴转阴。

“保险这玩意儿,根本没用。为什么呢?因为必须等我死了以后才能领钱,这算什么呢?”

“我不会浪费您太多的时间,您只要给我几分钟的时间让我为您说明就好了!”业务员并不后退。

“我现在很忙,如果你的时间太多,何不帮我洗洗碗盘呢?”

老板本来是以开玩笑的口吻戏谑他,没想到年轻的保险员真的脱下西装外套,卷起袖子开始洗了。老板娘吓了一跳,大喊:“你用不着来这一套,我们实在不需要保险!所以,不管你怎么说,怎么做,我们绝不会投保的,我看你还是别浪费时间!”

这个业务员每天都来洗碗盘,老板依旧是铁石心肠地告诉他:“你再来几次也没用,你也用不着再洗了,如果你够聪明,趁早找别家吧!”

但是这位有耐心的业务员依然天天来洗,10天、20天、30天过去了。到了第40天,这个讨厌保险的老板,终于被这个青年的耐心打动了,最后答应他投高额保险,不仅如此,而且还替这位有耐心的年轻业务员介绍了不少桩生意。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双方认知距离有多大,只要你耐心周旋,坚持住,不轻易放弃,用行动让对方感到你十分有诚意,就会促使对方改变初衷,进而理解你的苦心,从固执的框子里跳出来,那时你就将有希望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按照别人的逻辑做自己的事

每个人都喜欢按自己的意图做事,强迫别人做事往往只会起到反效果。因此40岁男人应该学会一种更加圆通的办事方法:顺着别人的意图做自己的事。

罗斯福做纽约州长的时候,完成了一项特殊事业。他与其他政治首脑们感情并不好,但他却能推行他们最不喜欢的改革。

他是如何做的呢?

当有重要位置需要补缺的时候,罗斯福请政治首脑们推荐。

“最初,”罗斯福说,“他们会推荐一个能力很差的人选,一个根本不能胜任这个位置的人。”

“我就告诉他们,任命这样一个人,我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因为公众不会同意。”

“然后,他们向我提出另一个工作不主动的候选人,是来混差事的那种人。这个人工作没有失误,但也不会有什么很好的政绩,我就告诉他们,这个人也不能满足公众的期望,我请他们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更适合这个位置的人。”

“他们的第三个提议是一个差不多够格的人,但也不十分合适。”

“于是我感谢他们,请他们再试一次。他们这时就提出了我自己选中的那个人。我对他们的帮助表示感谢,然后我说就任命这个人吧。我让他们得到了推荐人选的功劳……我请他们帮我做这些事,为的是使他们愉快,现在轮到他们使我愉快了。”

他们真的这样做了。他们赞成各种改革,如公民服役案、免税案等等,这使罗斯福工作愉快。

艾登·博格基尼是美国著名的音乐经纪人之一。他曾做过许多世界著名演唱家的经纪人,并且十分成功。

众所周知,明星是最难相处的,由于舆论和社会的吹捧,他们的身价十分高。这从客观上使他们养成了一种孤高、不可一世的气质。他们那种不合作的态度时常令一些音乐经纪人十分头痛。

卡尼斯·基尔勃格是美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明星,他那浑厚、激昂的嗓音赢得了众人的青睐。但就是这种青睐,使他养成了一种坏脾气。但是,艾登·博格基尼却成功地做了他的音乐经纪人达5年之久。说到其中奥妙,艾登·博格基尼谈了一件令他难忘的事:

一次演出的头天晚上,卡尼斯·基尔勃格在与朋友的聚会上不小心吃了一块辣椒,结果可想而知。万幸的是及时采取了措施,还没有什么大的妨碍。

但是当天下午4点,卡尼斯·基尔勃格打电话给艾登·博格基尼,说他的嗓子又痛了起来,无法演出。这下急坏了博格基尼,他立刻赶到了基尔勃格的住所,询问他的情况。他十分明智,没有提当天晚上的事,只是叮嘱他好好休息。下午6点,博格基尼又来询问了一次,基尔勃格看起来仍十分难受,博格基尼只好压住焦急的情绪,安慰了他几句。

晚上7点,仍不见好转,博格基尼对基尔勃格说:“既然你仍不能进入状态,那就只好取消这次演出了,虽然这会使你少收入几千美元,但这比起你的荣誉来,算不了什么。”就在博格基尼驱车前往纽约歌剧院,打算取消这次演出时,基尔勃格终于打电话来了,他说他愿意今天晚上参加演出,因为,如果他不这样做的话,他就对不起博格基尼了,是博格基尼的慰藉使他恢复了状态。

在这两个故事中,罗斯福和博格基尼都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思,而是顺着对方的意图,晓以利害,这样就使他们不自觉地改变了当初的想法或做法,而正好让当事人达到了目的。所以说,这其实是一种高明的策划手段,虽达到目的,却不露痕迹。

比尔是专门为一家设计花样的画室推销草图的推销员,对象是服装设计师和纺织品制造商。一连几个月,他每个礼拜都去拜访巴黎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他从来不会拒绝我,每次接见我都很热情,”他说,“但是他也从来不买我推销的那些图纸: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跟我谈话,还很仔细地看我带去的东西。可到了最后总是那句话:‘比尔,我看我们是做不成这笔生意的。’”

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比尔总结了经验,他太遵循那老一套的推销方法,一见面就拿出自己的图纸,滔滔不绝地讲它的构思、创意,新奇在何处,该用到什么地方,客户都听得烦了,是出于礼貌才让他说完的,比尔认识到这种方法已太落后,需要改进。于是他下定决心,每个星期都抽出一个晚上去看处世方面的书,思考为人处世的哲学,以及发展观念,创造新的热忱。

过了不久,他想出了对付那位服装设计师的方法。他了解到那位服装设计师比较自负,别人设计的东西他大多看不上眼,他抓起几张尚未完成的设计草图来到买主的办公室。“艾里先生,如果你愿意的话,能否帮我一个小忙?”他对服装设计师说,“这里有几张我们尚未完成的草图,能否请你告诉我,我们应该如何把它们完成,才能对你更有用处呢?”那位买主仔细地看了看图纸,发现设计人的初衷很有创意,就说:“比尔,你把这些图纸留在这里让我看看吧。”

几天过去了,比尔再次来到服装设计师的办公室,他对这几张图纸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尔用笔记下来,然后回去按照他的意思很快就把草图完成了。结果,服装设计师大为满意,全部接受了。

从那之后,比尔总是去问买主的意见,然后根据买主的意见绘制图纸。买主订购了许多图纸,都非常满意,因为这相当于他自己设计的。比尔从中赚了不少的佣金。“我现在才明白,那么多天过去了,为什么我和他不能做成买卖。”比尔若有所思地说,“我在以前总是催促他快来买,还告诉他这是他应该买的,买了对他很有用,而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这里不合适,那里不新颖。而现在我按他的意思去做,他觉得是他自己创造的,实际上还有别人的功劳。这样就满足了他内心中那种渴望——自己的优越感表现欲,他再也不排斥我推荐给他的东西了。这就变成了他要而不是我推销,工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没有人喜欢觉得他是被强迫购买或遵守命令行事。有人会说:“我们宁愿觉得是出于自愿去购买这些东西,或者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我们很高兴有人来了解我们的愿望和我们需要的东西,以及我们的想法。”

要想顺利地让别人顺着自己的意图做事,关键是要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把他的思路引导到你的思路上来,让他站到你搭建的舞台上,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违心有时也是一种自保

人们通常把说违心话、办违心事看成是一种圆滑刁钻的处世方法,然而这种看法是过于偏颇的。在很多时候,违心其实是一种不得不为之的自保策略,是一种深合方圆之道的处世智慧。

如果说世界是一个矛盾复合体,那么处于这个复合体中的人,必然会领受许多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物质客体与精神自我的不协调和不统一。矛盾的错综决定了人们在解决它时出现大量“二律背反”。为了外部世界的那些需求,不得不做出一些牺牲自我的抉择,于是,产生了说违心话和做违心事。

许多时候,我们在做着自己并不想做的事,说着自己并不想说的话,甚至还很认真。因为慑于压力、屈于礼仪、拘于制度、限于条件,我们进了不想进的门,陪了不想陪的客,送了不想送的礼,笑了不想笑的笑……

人都想自由自在,都想随心所欲,但是,世界从来不是看你的眼色行事的,倒是相反,我们每个人都在被动地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因为,我们不仅有自身还有环境,不仅有现在还有未来,不仅追求实现自我还在追求安全、友爱和形象。奉献出自己的一部分心愿换取平静、换取尊严、换取良好的环境还是十分必要的,尽管你对这种自我背弃并不很乐意。

有一对情侣,一个脆弱,一个诚实。忽然有一天诚实的一个得知脆弱的一个患了绝症,如果直言相告必然加速脆弱者的死亡。于是,他平生第一次编出一段绝症可治,治愈不难的谎言,这可是一个最不愿说谎的人对一个最需要诚实的人说的谎啊,那滋味不是可想而知吗?再说“文革”期间,每人每天都必须进行“早请示”、“中对照”、“晚汇报”,面对这一日三颂,未必每个人都不晓得它的愚昧和可笑,未必心里不反对。但是,如果你真去反对,是要坐牢甚至杀头的。一个人头只有一个,要求人们那样去做显然是苛求,那么,你只有违心顺应。顺应对一个麻木的人倒也无所谓,可对于一个清醒的人,那是怎样一种痛苦啊!所以,违心在多数情况下无异于折磨和受刑。

当然,并不是所有违心都有痛苦,弄巧时也可以是人生一面风光。如果,你的上司十分喜欢听好话,偏偏你又不得不指正一下他的差错,这时你开门见山直言要害当然既省时间,也符合你痛快为人的个性,但是,那样无论是对单位还是本人都将很糟。如果你试着先讲一通上司的成绩,再讲出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尽管那些优点是勉强的,有些还不单属他一个人,然而,却使上司既改了差错又让他刮目看你,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就是我们自身,出于片面和执迷,也并不是处处都在为自己着想,给自己设路障、捅娄子的事也常有,违着自己的心愿接受一下旁观者的点拨和训导,也可能有别番风光。有位年轻人小时候很不想读书,迫于父母的强制和周围的压力,才不得不违心于书本之中。后来,18岁考上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他分进一家化轻公司工作。公司只缺财会人员,经理要他改行为单位解难,他很爱自己的专业,出于无奈,服从了需要。谁知后来他在会计与电脑的交叉点上又开发出了会计电算化软件,不仅专业未丢,还成了单位的技术骨干和后备干部。可见,违心也有利己的时候,至少利于纠正主观偏见、克服个人膨胀、和谐全局。

这个世界上,我们不仅要自己高兴,同时也要大伙高兴,世界如果因为你的服从和委屈而有了风光,也不会少了你的那一份。当然,这风光也不会无限。如果你处处由别人支配,事事处于无自我状态,把自己规范成一个盆景,只要别人喜欢,别人满意,自己扭曲成怎么奇怎么怪都可以,那就怎么也风光不起来了。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环境、制度、礼仪、习俗无不作用并制约着你。台湾作家罗兰早有所告:“我们几乎很难找到一个人能够成天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他自己所想过的生活。”随着社会文明的深化,人际间的纵向联络会日趋淡漠,但横向间的联系只会加强。如果你在交际中没有妥协、忍让和迁就的准备,那只能处于四面楚歌之中,纵使有三头六臂,也将牵制得你疲惫不堪而无法前进。所以,虽然妥协、迁就都有“不得不”的那种心态,但仍不失为人际间的“润滑剂”。

几乎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能力、智力和贡献做着偏高的估计,为了保护这种偏高带来的进取心和期望值,我们,特别是领导都应当多看他人的优点,少说他人的缺憾。当然,这一多一少,无疑偏离了真实,显然也有了违心的成分。但是,这确实是促成并发展企业凝聚力和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成功经验。只要优点是存在的,都应挖掘;只要缺憾无损大体或可通过暗示而改正,都应避讳。其实,为了群体和未来我们都有过献身和忍受;为了增强实现目标的合作我们都不应以自己为中心;为了避开更大损失都有过委曲求全;为了争取人心甚至我们都有过“这样想却去那样做”的经历,都曾扮演过“两面派”。为了融洽和顺利,违心应当允许。

当然,这都不包括虚其表面,用以心计(除非对付敌人)那种“违心”,因为,那是超出道德规范、蓄谋策划的行为。

当然,我们要注意让违心违在情分上,不能违背天理良心,不要把它用作是遮蔽祸心的奸诈手段。

第一的位置要慎坐

在现实生活中,在摸爬滚打了多年以后,你可能已经发现了,未必凡事都要争第一,很多时候不前不后会更稳当。

“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这类古训俗语常用来告诫人,要警惕环境险恶,人心叵测,要韬光养晦,不露锋芒,不动声色。因为,风头出尽的人容易遭人妒,容易首先受到攻击。

现实中,确有那么一些人,虽说其能力、才学的确令人钦佩,可正因为他们比别人所起的作用大一些,便总以为一切高、精、难的工作必须自己插手才会马到成功,他人纯属“跑龙套”的配角,俨然离了他地球就会不转。难怪“枪手们”总忍不住先打这样的“出头鸟”。尤其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史的国度里,更是有很多人因才华出众而遭受贬斥,或丢掉了性命。在这里我们并不是否定那些勇往直前、凡事争第一的人,只是强调前与后的分寸,古人不也是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吗?

有一位工商界的老板,他从事电脑业。这位老板给自己的企业定位就另有一论——采取“第二战略”。因为他认为,当“第一”不容易,不论是产品的研究开发、行销,还是人员、设备等,都要比别人强,为了怕被别的公司赶超,又得不断地扩充、投资。换句话说,做了“第一”以后要花很多的内力来维持“第一”的地位!因为提到某一行业,人人都会拿“第一”去作对手,并拼命赶超。这样未免太辛苦了,而且一不小心,不但第一当不成,甚至连想当第二都不可能了。

这位老板的想法也许并不完全科学合理,并不一定当“第一”就一定会很辛苦,当第二或第三就轻轻松松了。这只是他个人的一种观念而已。但结合现实细想一下,其中也不乏实在的道理,我们不妨借鉴。

当“第一”者确实要费很多的力气来保住自己的地位!大至一个企业,小至一个人,都可能有这个问题。一个企业要想位居第一,其所冒的风险也应该是最大的。产品的研制开发、资金的投入、设备的引进、人员的录用、产品的销售与服务等等,都比别人要多、要大、要好。好不容易排到了“第一”,又一下子成为了众人的“眼中钉”,都想超过你,甚至弄垮你!

对于上班拿工资的人来讲也是如此,一位主管可以说是该部门的“第一”,为了保住这第一,他不但要好好带领手下,也要和自己的上司处好关系,以免位子不保;如果有功时,主管当然功劳第一,但有过时,主管当然也是首当其冲。如果是一位副主管恐怕就好一点,表面上看来他不如主管风光,但因为上有主管遮风避雨,可省下很多辛苦,减轻很多责任,所以很多人宁可当副手而不愿当“一把手”。

当然,我们这里绝非教你别当第一!如果你有当第一的本事,也有当第一的兴趣和机会,那么就去当吧!如果你自认能力有限,个性懒散,那么就算有机会,也不要去当第一,因为当得好则好,当不好一下子就变成了老三老四,这样不但对自己是个打击,而且在现实社会中更会招致这样的批评:“某某人不行”、“某人下台了,听说很惨”……这些批评对你都是不利的。中国人一向扶旺不扶衰,当你从“第一”的位子上摔下来时,落井下石的有,打落水狗的也有,于是本来还可当第二的,却连当老三老四都有问题了。经营企业也是如此,“龙头第一”的位子一旦不保,就会给人“某某公司倒了”的印象,于是兵败如山倒。要想力挽狂澜,恐怕没那么容易!

因此,现实生活中并非要去争个第一,耐心做一个会等待的高手,的确也有好处。例如:可以静观“第一”者如何构筑、巩固、维持其地位,他的成功与失败,都可作为你的经验和警戒;可趁此机会培养自己的实力,以迎接当“第一”的机会。由于你志不在“第一”,所以做事就不会过于急切,也不会勉强自己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这样反而能保全自己,降低失败的几率。

让我们更现实一点,40岁男人在工作中,在与同事相处时,应该怎样把握不前不后的分寸呢?

首先,必须掂一掂自己在工作中的位置和在单位中的角色。属于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则责无旁贷,必须尽心尽力去完成。自己工作之外的事情,则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原则,不该涉及的尽量不去涉及,尤其不要以“内行人”、“明白人”或者其他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对同事、领导指手画脚。即使人家请你去帮忙,也应以谦逊的态度诚恳待人。

其次,在名誉、利益面前,尽量不要表现得过于热衷,以避免成为众人妒忌、排挤的对象。即使有所追求,也应该在表面上含而不露,应该通过为人与处世的技巧去赢得大家和领导的认同。要知道,很多事情的成功,正如战场上作战一样,迂回包抄要比正面直接进攻有效得多。

不前不后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处世技巧,它的根本点就在于明哲保身。这种策略可以保证你在一个群体之中四平八稳步步为营地向前推进。

不前不后是欲望控制的结果,是理智的化身。它要求你在工作办事过程中沉着、稳定,不以情绪支配言行,不受心理欲望蛊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正是这种不前不后处世态度的体现。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不前不后只是说在同事之中,在利益与荣誉面前,不过分张扬自己,不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攀登。不前不后只是一种过程,但从结果——自己的前途与事业而言,则必须是在他人的前头,必须从同事之中脱颖而出。到那时,其情势将不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是“众星捧月”、“众望所归”。这正是恰当地把握不前不后分寸为自己的事业赢得人缘与机缘。

我们在观看一场马拉松比赛时,通常会看到在前半程跑在最前面的人反而不容易夺到金牌,而跑在第二位置或稍后一点的队员却在更多的时候夺取了桂冠,而位置太靠后的落伍者也同样与冠军无缘。这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竞争和相处何其相似,人生的奋进过程其实就是一次马拉松比赛,只有恰到好处地保持不前不后的位置,把握不前不后的分寸,才有可能更多地获得成功。

退步意味着进步

40岁以后,我们就应该知道做人不要事事处处争强,好胜,不要遇事就和人硬顶,应该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主动退让并非示弱的表现,而是一种圆融的处世技巧。

一次,苏格拉底在大街上与人辩论,结果被对方踢了几脚,可苏格拉底却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有人对此迷惑不解,苏格拉底解释说:“我没有必要去踢一头驴子。”苏格拉底将对方比喻成一头驴子,也就是说,智者是不应该跟一头驴子计较的。驴子是动物,它们没有意识、思想,控制不了自己的言行,所以会做出一些粗鲁的事情来。但是人类是有智慧的,如果与动物较劲,那与动物又有何区别呢?苏格拉底运用这样的思维,避免了一场“战斗”。

试想,如果换作别人,可能会冲上去与那个人扭成一团,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后果可想而知了。

有时候,退一步是为了进三分。因为只有先后退才能跳得更高,只有收拳才能出拳有力,只有退一步才能进两步。

以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是人情关系学中不可多得的一条锦囊妙计。你先表现得以他人利益为重,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开辟道路。在做有风险的事情时,冷静沉着地让一步,尤能取得绝佳效果。

比如,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如果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或者市场形势不好,在某些领域自己的商品前景无望时,应抽身而退,转移投资方向。

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日立公司为了扩大企业规模,发展生产,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新建厂房建筑材料,新添置一些设备。这时,正赶上了整个日本经济萧条时期,现有产品滞销,卖不出去。面对这一严峻情况,日立公司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路是继续投资,另一条路是停止投资施工。日立公司经过了大家认真讨论、分析、研究,最后,果断决定走后一条路,停止投资,实行战略目标转移,把资金投放到其他方面,积蓄财力,待机发展。经过实践证明,日立公司的决策是正确的。从1962年开始,日本三大电器公司中的东芝和三菱的营业额都有明显下降,但是日立则一直到1964年仍在继续上升。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一个新的经济繁荣时期来到了,蓄势已久的日立公司不失时机地积极投资,1967年投入了102亿日元,1968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就突破了千亿日元大关,达1220亿日元。5年内销售额提高了17倍,利润提高了18倍。

日立公司就是及时运用了“退出”的策略,抓住了时机,保存了实力,获得了成功。

因此,作为企业决策者,当企业在危难关头,要有胆有识,看准新的门路,当机立断,实行战略转移,及时转产,调整投资方向,企业就能渡过难关,转危为安。

这里的“退”,并非是消极地退出市场,“退”与“不退”有时的确需要经营者有过人的胆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营者应冷静、客观、全面地分析市场形势,预测市场前景,正确掌握“退”的艺术。

做人必须要灵活,该进就进,该撤就撤,不能盲目行动,以致失败。更不可为一时赌气、争面子,导致全盘皆输,从而丧失了从头再来的机会。

以退为进的心理诱导法,用在商场上是非常有效的。心理学家为推销员提出一种推销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推销员把自己想象成买主,即从买主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当买主对于推销的产品提出批评意见时,要以退为进,装出忘记自己推销使命的样子,同意对方的观点,站在对方一边说话。

比如,您推销的是电风扇,顾客对这种产品挑剔很多,并声称不买电风扇也可以。这时候您就顺着对方的意思说话:“这种产品确实不太好,花那么多钱买到一件不如意的东西真不合算!”这种话一说出来,对方的感觉就好像正在使劲推一扇门,门突然不见了,自己有劲也使不上。这样一来,他的反对意见反而显得不重要了,即使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话也觉得没有必要说出口了。

接下去,推销员可以乘势转变,以富有同情心的语调真诚地为对方设想。“一般电风扇都有毛病”,“今年夏天虽然不太热,但电风扇还是用得着”,“如果不在乎价钱的话,可以买好一点的”,在这样的交谈中,对方无形中就把您当作帮助拿主意的人来看待,对推销员本能的戒心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买主很容易在推销员的暗示之下,做出购买电风扇的决定。

按照常理,推销员要推销自己的货物,必定要极力吹嘘,吹得过分一些,就难免有水分,长此以往,人们对推销货物者普遍形成了一种偏见,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真的。广泛宣传的产品收效甚微,其道理也就在这里。而当推销员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出现时,顾客就会被你的真诚所感动,从而被说服。

又比如,你有求于人,那人也对你的意图心知肚明。即使如此,两人见面时,你也万万不可直截了当地把你的要求提出来,而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多说一些困难,“这个忙不太好帮”、“如果困难太大,也就算了”。这样一来,对方就会不太注意你求助的迫切心情,没有机会产生被求者常见的桀骜心理,反而会觉得这件事如果不帮忙,显得自己太无能或害怕困难了。

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戴尔·卡特逊在纽约举办训练班时,租用的是一家大饭店的大礼堂。训练班办至中途,他忽然接到通知,要他付比原来多3倍的租金。后来打听到,原来是饭店经理为了赚更多的钱,打算把场地出租给另外的人举办舞会或晚会。

卡特逊找到了饭店经理,对他说:“假如我处在您的地位,或许也会写出同样的通知。您是这家饭店的经理,您的责任是让饭店尽可能地多盈利。您不这样做的话,您的经理职位就难保住。大礼堂不出租给讲课的,而出租给举办舞会的、晚会的,那你可以获大利了。因为举行这一类活动的时间不长,他们能一次付出很高的租金,比我这租金当然多得多。租给我,显然,您吃亏了。”

卡特逊松弛了对方的戒备情绪,缓和了气氛之后,继续说:“但是,您要增加我的租金,结果将会是降低收入。因为,实际上等于您把我赶跑了。由于我付不起您所要的租金,我势必要再找别的地方举办训练班。要知道,这个训练班吸引了成千的有文化的、受过教育的中上层管理人员,这些人到您的饭店来听课,实际上起了免费为饭店作活广告的作用。可以这么说,您即使花5000元钱在报纸上登广告,也不能邀请这么多人亲自到您的饭店来参观,可我的训练班给邀请来了,这难道不合算吗?”在卡特逊的说服下,饭店经理终于放弃了增加租金的要求,让训练班继续办了下去。

《菜根谭》中说:“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涉世一极安乐法。”因此,我们遇事要做退一步想,以退为进是更圆通、更柔韧的处世智慧。

在上司面前要放低姿态

40岁男人在工作中也大多担任着领导的角色,不过无论你官大官小,在你的上层总还有领导。因而为了事业的顺达,你就必须学会如何与上司融洽相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上司面前要学会退却。

被别人比下去是很令人恼恨的事情,所以你的上司被你超过,对你来说不仅是件蠢事,甚至会产生致命的后果。

一般来说,握有一定权力的上司都有着非常强的尊严和成就感,行使权力,发布命令,使事情向着自己所预想的目标发展,会给他带来这种感觉。因此,对于上司来说,侵犯其尊严等于是对他的污辱和蔑视,是绝对不能被容忍的。

很多人在讲自己的成绩时,往往会先说一段套话:成绩的取得,是上司和同志们帮助的结果。这种套话虽然乏味得很,却有很大的妙用,显得你谦虚谨慎,从而减少他人的嫉恨。

好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喜欢;越是好吃的东西,越是舍不得给别人,这是人之常情。要是你有远大的抱负,不要斤斤计较成绩的取得究竟你占有多少份,而应大大方方地把功劳让给你身边的人,特别是让给你的上司。这样,做了一件事,你感到喜悦,上司脸上也光彩,以后,上司少不了再给你更多建功立业的机会。否则,如果只会打眼前的算盘,急功近利,则会得罪身边的人,将来一定会吃亏。对上司让功一事绝不可到处宣传,如果你不能做到这一点倒不如不让功的好。对于让功的事,让功者本人是不适合宣传的,自我宣传总有些邀功请赏,不尊重上司的味道,千万使不得,宣传你让功的事,只能由被让者来宣传。虽然这样做有点埋没了你的才华,但你的同事和上司总有机会设法还给你这笔人情债,给你一份奖励。因此,做善就要做到底,不要让人觉得你让功是虚伪的。

把功劳让给上司,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得罪人的事情我揽下,出头露脸的好事归上司。这样做,肯定是好处多多,受益无穷。

因此,作为下属,绝对不能跟上司抢功。如果你与上司的交往中总是咄咄逼人,不知道给上司留面子,就会引起上司的反感。更有甚者,把本该属于上司的光辉硬往自己脸上贴,完全忘了自己的身份,老做一些“越位”的事,抢上司的功劳,恐怕离被上司“炒鱿鱼”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逼虎伤人”,这话讲得还是十分有道理的。因此,在与上司打交道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给上司留足面子,则很可能会收到更佳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巧妙地给上司留面子,把功劳让给上司呢?

龚遂是汉宣帝时代一名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宣帝派年已70余岁的龚遂去任渤海太守。

龚遂单车简从到任,安抚百姓,与民休息,鼓励农民垦田种桑,规定农家每口人种一株榆树、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口母猪、五只鸡。对于那些心存戒备,依然带剑的人,他劝喻道:“干吗不把剑卖了去买头牛?”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他去为好!”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

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终日还是沉溺在醉乡之中,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处来,我有话要对他说!”

一副醉汉狂徒的嘴脸,龚遂也不计较,还真来了。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王先生连连摆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任以显要而又轻闲的官职。

喜好虚荣,爱听奉承,这是人类天性的弱点,作为别人的上司和领导,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在处理上下级关系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时时处处表现出对上司应有的尊重。当他向你交待任务或发出指示时,你要仔细聆听,不要显得无精打采,漫不经心。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必然会大大伤害上司的尊严和面子,他会觉得你缺乏对他应有的尊重。

(2)无论上司是对是错,你都要先听他说,然后再婉转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3)千方百计把上司交办的事办圆满,特别是私事更要办好。细心的人可能都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单位里,同样都是服从上司、尊重上司,但每个人在上司心目中的位置却大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这就是能否掌握做下属的艺术。有的人肯动脑子,会表现,主动出击,经常能让上司满意地感受到自己的命令已被圆满地执行,并且收获很大。相反,有的人却仅仅把上司的安排当成应付公事,被动应付,不重视信息反馈,甚至“斩而不奏”,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4)将自己的功劳归成上司的,把本该属于自己的镜头悄悄地让给上司。擅长处理上下级关系的人,都会对自己的功劳淡化,不显山不露水,必要的时候将一切功劳、成绩、好名声都归之于上司,而将过错骂名留给自己,用当今一句流行的话就是:“干得好是由于上级领导的英明、伟大,干得不好是由于我们没有很好地理解上级的意图,执行上级领导决策时出了偏差,水平不高。”试问对于这样的下属,哪一个上司能不喜欢、宠信呢?

如果你在与上司打交道的过程中,总是这样笑脸相迎,处处“退却”的话,那么上司心里就会对你有好感。因而,一旦有晋升机会时,自然就会优先想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