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之道,以圆为阳。圆,是以包容的方式掌握全局。以说话而论,圆是隐忍,是退让,是左右逢源,是滴水不漏。它讲究说话应时而动,临机而变,当软时绝不硬,当捧时绝不打。所以,说话能圆的人总会主导说话的结果。圆体现人生的大智慧,也是说话必不可少的技巧,须以十二分的努力去体悟,去修炼。
为公为私,谁都难免在一些交际场合露面:或单位活动,或客户陪同,或求人办事,等等。这样的场合说话就是要让对方高兴,起码不能扫人家的兴,他满意了,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里的圆更多地表现为掌握时机,巧与周旋,圆好场面。
善于与人套近乎
一踏入社会,应酬的机会就多了,这些应酬包括去人家做客、赴宴、会议及其他聚会等。不管你对某一次应酬满不满意,“场面话”一定要讲,套近乎的话一定要会说。
什么是“场面话”?简言之,就是让主人高兴的话。既然说是“场面话”,可想而知就是在某个“场面”才讲的话,这种话不一定代表你内心的真实想法,也不一定合乎事实,但讲出来之后,就算主人明知你“言不由衷”,也会感到高兴。说起来,讲“场面话”实在无聊之至,因为这几乎和“虚伪”划上等号,但现实社会就是这样,不讲就好像不通人情世故了。
聪明人懂得:“场面之言”是日常交际中常见的现象之一,而说场面话也是一种应酬的技巧和生存的智慧,在人世间生存的人都要懂得去说,习惯于说。为此:
(1)学会几种场面话
当面称赞他人的话——如称赞他人的孩子聪明可爱,称赞他人的衣服大方漂亮,称赞他人教子有方等等。这种场面话所说的有的是实情,有的则与事实存在相当的差距,有时正好相反,而且这种话说起来只要不太离谱,听的人十有八九都感到高兴,而且旁人越多他越高兴。
当面答应他人的话——如“我会全力帮忙的”、“这事包在我身上”、“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等。说这种话有时是不说不行,因为对方运用人情压力,当面拒绝,场面会很难堪,而且当场会得罪人;对方缠着不肯走,那更是麻烦,所以用场面话先打发一下,能帮忙就帮忙,帮不上忙或不愿意帮忙再找理由,总之,有缓兵之计的作用。
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场面话我们不想说还不行,因为不说,会对你的人际关系造成影响。
(2)如何说场面话
去别人家做客,要谢谢主人的邀请,盛赞菜肴的精美丰盛可口,并看实际情况,称赞主人的室内布置,小孩的乖巧聪明……
赴宴时,要称赞主人选择的餐厅和菜色,当然感谢主人的邀请这一点绝不能免。
参加酒会,要称赞酒会的成功,以及你如何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参加会议,如有机会发言,要称赞会议准备得周详……
参加婚礼,除了菜色之外,一定要记得称赞新郎新娘的“郎才女貌”……
说“场面话”的“场面”当然不只以上几种,不过一般大概离不了这些场面。至于“场面话”的说法,也没有一定的标准,要看当时的情况决定。不过切忌讲得太多,要点到为止最好,太多了就显得虚伪而且令人肉麻,这样就让人看出我们的真面目了。
说场面话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与对方套近乎,套近乎是交际中与陌生人、尊长、上司等沟通情感的有效方式。套近乎的技巧就是在交际双方的经历、志趣、追求、爱好等方面寻找共同点,诱发共同语言,为交际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进而赢得对方的支持与合作。
外交史上有一则通过套近乎而顺利达成谈判目的的轶事:
一位意大利议员去见埃及总统纳赛尔,由于两人的性格、经历、生活情趣、政治抱负相距甚远,总统对这位意大利议员不大感兴趣。意大利议员为了不辱使命,搞好与埃及当局的关系,会见前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最后决定以套近乎的方式打动纳赛尔,达到会谈的目的。下面是双方的谈话:
议员:阁下,尼罗河与纳赛尔,在我们意大利是妇孺皆知的。我与其称阁下为总统,不如称您为上校吧,因为我也曾是军人,也和您一样,跟英国人打过仗。
纳赛尔:唔……
议员:我读过阁下的《革命哲学》,曾把它同希特勒《我的奋斗》作比较,发现希特勒是实力至上的,而阁下则充满幽默感。
纳赛尔:(十分兴奋)呵,我所写的那本书,是革命之后,三个月匆匆写成的。你说得对,我除了实力之外,还注重人情味。
议员:对呀!我们军人也需要人情。我在作战时,一把短刀从不离身,目的不在杀人,而是保卫自己。阿拉伯人现在为独立而战,也正是为了防卫,如同我那时的短刀一样。
纳赛尔:(大喜)阁下说得真好,以后欢迎你每年来一次。
此时,意大利议员顺势将谈话转入正题,开始谈两国的关系与贸易,并愉快地合影留念。
意大利人的套近乎策略终于产生了奇效。
在这段会谈的一开始,意大利人就把总统称做上校,降了对方不少级别;挨过英国人的骂,按说也不是什么光彩事,但对于军人出身,崇尚武力,并获得自由独立战争胜利的纳赛尔听来,却颇有荣耀感;没有希特勒的实力与手腕,没有幽默感与人情味,自己又何以能从上校到总统呢?接下来,意大利人又以读过他的《革命哲学》,称赞他的实力与人情味,并进一步称赞了阿拉伯战争的正义性。这不但准确地刺激了纳赛尔的“兴奋点”,而且百分之百地迎合了他的口味,使意大利人的话收到了预想的奇效。意大利议员先后五处运用寻找共同点的办法使纳赛尔从“不感兴趣”到“十分兴奋”而至“大喜”,可见意大利人套近乎的功夫不浅。
这位意大利议员的成功,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有备而来,才能套得近乎,并且套得结实,套得牢靠。
场面上说话不要太随意
有句老话叫做“祸从口出”,为人处世一定要把好口风,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可信,什么话不可信,都要在脑子里多绕几个弯子,心里有个小九九。
随便说话的害处是非常多的。比如某君有不可告人的隐私,你说话时偏偏在无意中说到他的隐私,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会认为你是有意跟他过不去,从此对你恨之入骨。他做的事,别有用心,极力掩饰不使人知,如果被你知道了,必然对你非常不利。
如果你与对方非常熟悉,绝对不能向他表明你绝不泄密,那将会自找麻烦。惟一可行的办法,只有假装不知,若无其事;他有阴谋诡计,你却参与其事,代为决策,帮他执行,从乐观的方面来说,你是他的心腹,而从悲观的方面来说,你是他的心腹之患。
你有得意的事,就该与得意的人谈;你有失意的事,应该和失意的人谈。说话时一定要掌握好时机和火候。不然的话,一定会碰一鼻子灰,不但目的达不到,而遭冷遇、受申斥也是意料中的事。有些奸佞小人,巧妙地利用了别人在说话时机、场合上的失误,拿他人当枪使,以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
有句老话叫做“祸从口出”,为人处世一定要把好口风,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可信,什么话不可信,都要在脑子里多绕几个弯子,心里有个小九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旦中了小人的圈套为其利用,后悔就来不及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一些压在心里不愿为人知的事情。同事之间,哪怕感情不错,也不要随便把你的事情,你的秘密告诉对方,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你的秘密可能是私事,也可能与公司的事有关,如果你无意之中说给了同事,很快,这些秘密就不再是秘密了。它会成为公司上下人人皆知的故事。这样,对你极为不利,至少会让同事多多少少对你产生一点“疑问”,而对你的形象造成伤害。
还有,你的秘密,一旦告诉的是一个别有用心的人,他虽然不可能在公司进行传播,但在关键时刻,他会拿出你的秘密作为武器回击你,使你在竞争中失败。因为一般说来,个人的秘密大多是一些不甚体面、不甚光彩甚至是有很大污点的事情。这个把柄若让人抓住,你的竞争力就会大大的削弱了。
小窦是某唱片公司的业务员,他因工作认真、勤于思考、业绩良好被公司确定为中层后备干部候选人。只因他无意间透露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秘密而被竞争对手击败,终于没被重用。
小窦和同事李为私交甚好,常在一起喝酒聊天。一个周末,他备了一些酒菜约了李为在宿舍里共饮。俩人酒越喝越多,话越说越多。酒已微醉的小窦向李为说了一件他对任何人也没有说过的事。
“我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有一段时间没事干,心情特别不好。有一次和几个哥们喝了些酒,回家时看见路边停着一辆摩托车,一见四周无人,一个朋友撬开锁,由我把车给开走了。后来,那朋友盗窃时被逮住,送到了派出所,供出了我。结果我被判了刑。刑满后我四处找工作,处处没人要。没办法。经朋友介绍我才来到厦门。不管咋说,现在咱得珍惜,得给公司好好干。”
此前,公司根据他的表现和业绩,把他和李为确定为业务部副经理候选人。总经理找他谈话时,他表示一定加倍努力,不辜负领导的厚望。
谁知道没过两天,公司人事部突然宣布李为升任业务部副经理,小窦调出业务部另行安排工作岗位。
事后,小窦才从人事部了解到是李为从中捣的鬼。原来,在候选人名单确定后,李为便找到总经理办公室,向总经理谈了小窦曾被判刑坐牢的事。不难想象,一个曾经犯过法的人,老板怎么会重用呢?尽管你现在表现得不错,可历史上那个污点是怎么也不会擦洗干净的。
知道真相后,小窦又气又恨又无奈,只得接受调遣,去了别的不怎么重要的部门上班。
所以说,只有恰到好处地把握好说话的分寸,才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而且也不会给自己招致祸端。
不该问的不要乱问
说话不仅要根据条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也要根据前后话语相互联系而恰当地选择语言。
阿花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份在咖啡馆做服务员的工作,却只上了一天班就被老板炒了鱿鱼。想想她的条件并不是很差,也没有做错什么事,只是不小心问了一句不该问的话。
那天,阿花刚一上班店里就进来了三位客人,她随即拿着菜单,去让这三位客人点餐,第一位客人点的是冰红茶,第二位客人点的是冰咖啡,第三位客人也是点的冰咖啡,但是,他特别强调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
很快,阿花将这三位客人所点的饮料,用盘子端了出来,一边朝他们坐着的方向走来,一边还大声地向这三位客人问道:“你们谁点的冰咖啡是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
就凭阿花的这一句话,老板当然会毫不客气地炒她的鱿鱼,因为谁也不会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工作中,要讲究说话的方式,同样,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要把握好说话的分寸,恰到好处地说好该说的话。
有一年全国高考结束不久,一名记者去采访一位外语专业的优秀考生。原先设想好的问题中有:“你父母是否具有辅导你学习英语的能力?”但是到了现场,看到考生的父母也陪伴在场,如果按照原先准备的提问方式来交谈,就显得唐突而不礼貌。于是他将原来的提问改为“你们一家是不是常常在一起讨论学习英语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既能有效地获得所要的信息,又显得相当自然。
说话不仅要根据条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也要根据前后话语相互联系而恰当地选择语言。
几位年轻的领导干部去慰问一位退休老工人,见面以后问道:“您老身子骨真够硬朗,今年高寿?”老工人回答说:“七十九啦。”“人生七十古来稀,厂里数您最长寿吧?”“哪里,××活到了八十四呢!”“那您老也称得上长寿将军啊。”“不过,××去年归天了。”“唷,这回可轮到您了。”谈兴正浓的老工人听到这句话,脸色陡变。毛病就出在“这回可轮到您了”这句话上。前面老人刚说完“归天”的事,他们却接下去说“轮到您”,这不就使老人产生误会吗?如果这几位年轻干部能控制好前后话语,把话说成“这回长寿冠军可轮到您了”,也就不会出现不快了。
讲究说话的艺术对于迅速有效地传递信息,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果只贪图自己一时的痛快而无所顾忌地说了不该说的话,则只会给自己制造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始终明白自己要表达什么
说话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所以说,动口之前一定要先想一想从哪个角度说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有两个年轻的修士同时进入一所修道院修道,两人过去都有抽烟的习惯。
为了能一解烟瘾,其中一位去问老院长:“能不能在祷告的时候抽烟?”结果此人被臭骂一顿回来。
另一个修士问老院长:“可不可以一边抽烟一边祷告?”这人居然被院长大大地夸奖一番,称赞他连抽烟都想到要祷告。
这两个修士,所做的事是一样的。只因说话的角度不同,而招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可见,我们在说话之前,得好好地打打腹稿。
另有一个人为了庆祝自己的40岁生日,特别邀请了四个朋友,在家中吃饭庆祝,三个人准时到达了,只剩一人,不知何故,迟迟没有来。
这人有些着急,不禁脱口而出:“急死人啦!该来的怎么还没来呢?”
其中有一人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对主人说:“你说该来的还没来,意思就是我们是不该来的,那我告辞了,再见。”说完,就气冲冲地走了。
一人没来,另一人又气走了,这人急得又冒出一句:“真是的,不该走的却走了。”
剩下的两人,其中有一个生气地说:“照你这么讲,该走的是我们啦!好,我走。”说完,掉头就走了。
又把一个人气走了,主人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
最后剩下的这一个朋友交情较深,就劝这人说:“朋友都被你气走了,你说话应该留意一下。”
这人很无奈地说:“他们全都误会我了,我根本不是说他们。”
最后这朋友听了,再也按捺不住,脸色大变道:“什么!你不是说他们,那就是说我啦!莫名其妙,有什么了不起。”说完,铁青着脸走了。
言者无心,可听者有意。语言表述不慎,往往存在歧义。因此,我们在说话之前,一定要考虑周全,脱口而出的话,往往会得罪了别人。
说话给人面子才算画满一个圆
如果你是个对面子不在意的人,那么你必定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如果你是个只顾自己面子,却不顾别人面子的人,那么你肯定有一天要吃暗亏。
有位文化界人士,每年都会受邀参加某专业团体的杂志年终评鉴工作,这工作虽然报酬不多,但却是一项难得的荣誉,很多人想参加却找不到门路,也有人只参加一两次,就再也没有机会。问他为何年年有此殊荣,在他届龄退休,不再参加此项工作后才公开其中秘诀。
他说,他的专业眼光并不是关键,他的职位也不是重点,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请,是因为他很会给人留面子。他说,他在公开的评审会议上一定把握一个原则:多称赞、鼓励而少批评,但会议结束之后,他会找杂志的编辑人员,私底下告诉他们编辑上存在的缺点。因此虽然杂志有先后名次,但每个人都保住了面子,而也就因为他顾虑到别人的面子,承办该项业务的人员和各杂志的编辑人员,都很尊敬他、喜欢他,当然也就每年找他当评审了。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视自己的面子,为了面子,小则翻脸,大则会闹出人命;如果你是个对面子不在意的人,那么你必定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如果你是个只顾自己面子,却不顾别人面子的人,那么你肯定有一天要吃暗亏。
那么,在待人处世中,怎样才能顾及别人的面子,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面子问题”呢?
第一,要善于择善弃恶。在待人处世中要多夸别人的长处,尽量回避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好汉愿提当年勇”是事实,可又有谁愿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页呢?特别是如果有人拿这些不光彩问题来做文章,就等于在伤口上撒盐,无论谁都是不能忍受的。
有一位年轻的姑娘长得很胖,吃了不少的减肥药也不见效果,心里很苦恼,也最怕有人说她胖。有一天,她的同事小张对她说:“你吃了什么呀,像气儿吹似的,才几天工夫,又胖了一圈儿。”胖姑娘立马恼羞成怒,“我胖碍着你什么了?不吃你,不喝你,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小张不由闹了个大红脸。在这里,小张明知对方的短处,却还要把话题往上赶,这自然就犯了对方的忌讳,不找麻烦才怪哩。
第二,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时,要顾及场合,别伤对方的面子。有一个连队配合拍电影,因故少带了一样装备,致使拍摄无法进行。营长火了,当着全连战士的面批评连长说:“你是怎么搞的,办事这么毛毛躁躁,要是上战场也能装备不齐?”连长本来就挺难过的,可营长偏偏当着自己的部下狠狠批评自己,心里自然觉得大失面子,于是不由分辩道:“我没带是有原因的,你也不能不经过调查就乱批评!”营长一下懵了,弄不懂平时服服帖帖的连长怎么会这样顶撞他。事后,在与连长谈心交换意见时,连长说:“你当着那么多战士的面批评我,我今后还怎么做工作?”从这个事例中不难发现,假如营长是背后批评,连长不仅不会发火,还会虚心接受批评。营长错就错在说话没有注意时机和场合。
第三,巧给对方留面子。有时候,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无法回避,必须直接面对,这时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说法,淡化矛盾,以免发生冲突。古时候,吴国有个滑稽才子,名叫孙山。他与乡里某人的儿子一同参加科举考试。考完后,孙山先回到了家,那个同乡的父亲就向孙山打听自己的儿子是否考上了。孙山笑着回答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孙山的回答委婉而含蓄,既告诉了结果又没刺到对方的痛处;如果孙山竹筒倒豆子,直告对方落榜,那么对方的反应就可想而知了。可惜的是,在现实的待人处世中,我们周围许多人说话往往太直接,结果好心办了坏事。
此外,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为了“面子上过得去”,还必须对对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做到既了解对方的长处,也了解对方的不足。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讳,如果你对交际对象的优缺点一无所知,那么交际起来,就会“盲人骑瞎马”,难免踏进“雷区”,引起别人的不快。
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要想与他人友好相处,就要尽量体谅他人,顾及别人的面子。
学会找话说以免冷场
不善言谈在交际场中很容易陷入尴尬局面。要想成为求人办事的高手,首先必须掌握场面上善于没话找话的诀窍。
没话找话说的关键是要善于找话题,或者根据某事引出话题。因为话题是初步交谈的媒介,是深入细谈的基础,是纵情畅谈的开端。没有话题,谈话是很难顺利进行下去的。
好话题的标准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谈;大家感兴趣,爱谈;有展开探讨的余地,好谈。
那么,怎么找到话题呢?
(1)众人都关心的话题
面对所求的对象,要选择人家关心的事件为话题,把话题对准他的兴奋中心。这类话题是他想谈、爱谈、又能谈的,自然能说个不停了。
(2)借用新闻或身边的材料
巧妙地借用彼时、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有人善于借助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服饰、居室等,即兴引出话题,常常收到好的效果。“即兴引入”法的优点是灵活自然,就地取材,其关键是要思维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联想。
(3)提问的方式
向河水中投块石子,探明水的深浅再前进,就能有把握地过河;与陌生人交谈,先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谈得更为自如。如“老兄在哪儿发财?”“您孩子多大了?”等。
(4)找到共同爱好
问明对方的兴趣,循趣发问,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如对方喜爱足球,便可以此为话题,谈最近的精彩赛事,某球星在场上的表现,以及中国队与外国队的差距等,都可以作为话题而引起对方的谈兴。引发话题,类似“抽线头”、“插路标”,重点在引,目的在导出对方的话茬儿。
(5)搭上关系,由浅入深
孔子说,“道不同,不相谋”,只有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拢。我国有许多“一见如故”的美谈,陌生人要能谈得投机,要在“故”字上做文章,变“生”为“故”。下面是变“生”为“故”的几个方法:
①适时切入
看准情势,不放过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插入交谈,适时地“自我表现”,能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
交谈是双边活动,光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同样难以深谈。陌生人如能从你“切入”式的谈话中获取教益,双方会更亲近。适时切入,能把你的知识主动有效地献给对方,实际上符合“互补”原则,奠定了“情投意合”的基础。
②借用媒介
寻找自己与对方之间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语言,缩短双方距离。如见一位陌生人手里拿着一件什么东西,可问:“这是什么?……看来你在这方面一定是个行家。正巧我有个问题想向你请教。”对别人的一切显出浓厚兴趣,通过媒介物启发对方表露自我,交谈也会顺利进行。
③留有余地
留些空缺让对方接口,使对方感到双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谈是和谐的,进而缩短距离。因此,和对方交谈,千万不要把话讲完,把自己的观点讲死,而应是虚怀若谷,欢迎探讨。
善于快速拉近双方距离
日常交往并不总是在熟人间进行,常常要闯入陌生人的领地。进入一个陌生的家庭环境里,要迅速打开局面,首先要寻求理想的“突破口”。
有了“突破口”,便可以以点带面或由此及彼地发挥开去,从而实现让对方在感情上接受你的效果。老人、小孩容易接近,也喜欢你接近,融洽全家气氛,这样就能达到水到渠成的“套近乎”的目的。
人常说:要讨母亲的欢心,莫过于赞扬她的孩子。聪明的人应该利用孩子在交际过程中充当沟通的媒介,一桩看似希望渺茫的事,经过孩子的起承转合,反倒迎刃而解。
纽约某大银行的乔·理特奉上司指示,秘密进入某家公司进行信用调查。正巧理特认识这一家大企业公司的董事长,这位董事长很清楚该公司的行政情形,理特便亲自登门拜访。
当他进入董事长室,才坐定不久,女秘书便从门口探头对董事长说:
“很抱歉,今天我没有邮票拿给您。”
“我那12岁的儿子正在收集邮票,所以……”董事长不好意思地向理特解释。
接着理特便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可是董事长却含糊其词,一直不愿作正面回答。理特见此情景,只好离去,没得到一点儿收获。
不久,理特突然想起那位女秘书向董事长说的话,邮票和12岁的儿子。同时,也联想到他服务的银行国外科,每天都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件,有许多各国的邮票。
第二天下午,理特又去找那位董事长,告诉他是专程替他儿子送邮票来的。董事长热诚地欢迎了他。理特把邮票交给他,他面露微笑,双手接过邮票,就像得到稀世珍宝似地自言自语:
“我儿子一定高兴得不得了。啊!多有价值!”
董事长和理特谈了40分钟有关集邮的事情,又让理特看他儿子照片。一会儿,没等理特开口,他就自动地说出了理特要知道的内幕消息,足足说了一个钟头。他不但把所知道的消息都告诉了理特,又召来部下询问,还打电话请教朋友。理特没想到区区几十张邮票竟让他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其实,再强硬、再难打交道的人,只要能找到他感情的软肋事情就好办。人心都是肉长的,你的话如能让他的心窝子热乎乎的,再生冷的场面也会圆满起来。
说话把礼让放在前头
中国是礼仪之邦,办事能否顺利达到目的,说话会圆场面有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忽见一位老汉从这儿路过,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汉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气跑了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话骗人,非得回去教训他一下不可。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拨转马头往回赶。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便说:“客店已走过去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这是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它通俗而明白地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讲究礼貌的重要性。“人而无礼,不知其可”,粗俗的言行与得体的礼貌将产生截然不同的交际效果。
和别人打交道,总是以称呼开头,它好像是一个见面礼,又好像是进入社交大门的通行证。称呼得体,可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基础。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双方陷入尴尬境地,致使交往梗阻甚至中断。那么,怎样称呼才算得体呢?
(1)考虑对方的年龄特征
见到长者,一定要呼尊称,特别是当你有求于人的时候,比如:“老爷爷”、“老奶奶”、“大叔”、“大娘”、“老先生”、“老师傅”、“您老”等,不能随便喊:“喂”、“嗨”、“骑车的”、“放牛的”、“干活的”等,否则,会使人讨厌,甚至发生不愉快的口角。另外,还需注意,看年龄称呼人,要力求准确,否则会闹笑话。比如,看到一位二十多岁的妇女就称“大嫂”,可实际上人家还没结婚,这就会使人家不高兴,不如称她“大姐”合适。
(2)考虑对方的职业特征
我们在社会上看到一些青年人,不管遇到什么人都口称“师傅”,难免使人反感。可见在称呼上还必须区分不同的职业。对工人、司机、理发师、厨师等称“师傅”,当然是合情合理的,而对农民、军人、医生、售货员、教师,统统称“师傅”就有些不伦不类,让人听着不舒服。对不同职业的人,应该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对农民,应称“大爷”、“大娘”、“老乡”;对医生应称“大夫”;对教师应称“老师”;对国家干部和公职人员、对解放军和民警,最好称“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改革和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日渐频繁和复杂,人们相互之间的称呼也就越来越多样化,既不能都叫“师傅”,也不能统称“同志”。比如,对外企的经理,对外商,就不能称“同志”,而应称“先生”、“小姐”、“夫人”等。对刚从海外归来的港台同胞、外籍华人,若用“同志”称呼,有可能使他们感到不习惯,而用“先生”、“太太”、“小姐”称呼倒会使人们感到自然亲切。
(3)考虑对方的身份
有位大学生一次到老师家里请教问题,不巧老师不在家,他的爱人开门迎接,当时不知称呼什么为好,脱口说了声“师母”。老师的爱人感到很难为情,这位学生也意识到似乎有些不妥,因为她也就比这位学生大10多岁左右。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称呼呢?按身份,老师的爱人,当然应称呼“师母”,人家因年龄关系可能不愿接受。最好的办法就是称呼“老师”,不管她是什么职业(或者不知道她从事什么职业)。称呼别人老师含有尊敬对方和谦逊的意思。
(4)考虑自己与对方之间的亲疏关系
在称呼别人的时候,还要考虑自己与对方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比如,和你的兄弟姐妹、同窗好友、同一车间班组的伙伴见面时,还是直呼其名更显得亲密无间,欢快自然,无拘无束,否则,见面后一本正经地冠以“同志”、“班长”、“小姐”之类的称呼,反倒显得外道、疏远了。当然,为了打趣故作“正经”,开个玩笑,也是可以的。
在与多人同时打招呼时,更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一般来说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疏后亲为宜;在外交场合,宴请外宾时,这种称呼先后有序更为重要。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招待会上这样称呼:“总统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这种称谓客气、周到而又出言有序的外交家的风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5)考虑说话的场合
称呼上级和领导要区分不同的场合。在日常交往中,对领导、对上级最好不称官衔,以“老张”、“老李”相称,使人感到平等、亲切,也显得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明智的领导会欢迎这样的称呼的。但是,如果在正式场合,如开会、与外单位接洽、谈工作时,称领导为“王经理”、“张厂长”、“赵校长”、“孙局长”等,常常是必要的,因为这能体现工作的严肃性、领导的权威性,是顺利开展工作所必需的。
(6)考虑对方的语言习惯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习俗各异。在重视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各地的语言习惯。违背了当地的语言习惯,就可能碰钉子。
有人在承德避暑山庄碰到这样一件事情。几个年轻人结伴去旅游,这天他们从避暑山庄出来,想去外八庙,为了抄近路,两个小伙子上前去问路,正遇上一个卖鸡蛋的农家姑娘。一个小伙子上前有礼貌地叫了声:“小师傅!”开始这姑娘没有答应,小伙子以为她没听见,又高声叫一声,这下可激怒了这位姑娘,她嘴上也不饶人,气呼呼地说:“回家叫你娘小师傅去!”两个小伙子还算有涵养,压了压火气,没有发作。本来是有礼貌地问路,反倒挨了一顿骂。这是为什么?后来才知道,当地的农民管和尚、尼姑才称“师傅”,一个大姑娘怎愿意听你称她“小师傅”呢?两个小伙子遭到痛骂也就不奇怪了。
礼仪看起来好像简单,但处理不好会耽误大事。三国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后,向曹操献了一计,致使袁绍失败,他自恃功高,在曹操欲进冀城城门时一句“阿瞒,汝不得我,焉得入此门?”为自己掘好了墓坑。所以,有一日,许褚走马入东门,他再次以“汝等无我安得入此门”自夸时,被许褚怒而杀之了。并且将其人头献给了曹操。虽然曹操深责许褚,但从许褚献头时所说:“许攸无礼,某杀之矣!”的理由看,不能不说许攸是死于曹操之手,因为光其对许褚“无礼”是不可能被随便杀之的,最起码曹操有默许之嫌。可见礼与无礼有生死之别。
中国是礼仪之邦,办事能否顺利达到目的,说话会圆场面有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据说有这么一件事。一位妇女抱着小孩上火车。车上位子已经坐满,而这位妇女旁边,一位小伙子却躺着睡觉,占了两个人的位子。孩子哭闹着要座位,并指着要他让座。小青年假装没听见。这时,小孩的妈妈说话了:“这位叔叔太累了,等他睡一会儿,他就会让给你的。”
几分钟后,青年人起来客气地让了座。
这位妇女无疑处于一个“求人”的地位,她能靠一句话把尴尬的场面圆起来,聪明之处正在于以一个“礼”字把对方架在了很高的位置:他应该休息,而且他是个好人,因为如果他不“睡”了,他会主动让给你的。显然,一个再无礼的人面对这样的礼貌也不会无动于衷。
谁都愿听顺耳话,何况是在被人求的时候,明白了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
特定情况下说话要有弹性
在一些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时候,利用“模糊”语言让你的表意更有“弹性”。
生活中还有一类问题,也是我们怎么回答都不对的,面对这样的问题,聪明的人通常会想办法巧妙地避开。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百兽之王狮子想吃其他兽类,但得找借口。于是张开大口让百兽闻自己的口是香还是臭。首先轮到狗熊,它闻后如实地说:“有股肉的腥臭味。”
狮子怒道:“你不尊重我,留你何用。”将它吃掉了。
第二天,轮到猴子来闻。鉴于头天狗熊的教训,它乖巧地说:“哟,好一股肉的清香味啊!”
狮子又怒曰:“你溜须拍马,留你何用。”又将它吃掉了。
第三天,轮到兔子来闻。它知道,说臭要被吃掉,说香也要被吃掉,于是它凑到狮子嘴边,故意闻得十分认真,但却老不开口。
狮子急了,催它快说。
它便说道:“报告大王,我昨晚受了风寒,感冒鼻塞,闻了这么久,实在闻不出是臭还是香。等我好了,鼻子通了,再来闻吧。”狮子无奈,只好放了它。
兔子正是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难于答复的问题,才得以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汉高祖刘邦非常熟悉这种“回避”的技巧。
项羽自尊霸王后,想谋杀刘邦。范增出主意说:“等刘邦上朝,大王就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如果他说愿意,你就说他意图养精蓄锐,有谋反之心,可以绑出去杀掉;如果他说不愿意去,你以其违抗王命杀掉他。”
刘邦上殿后,项羽一拍案桌,高声问道:
“刘邦,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
刘邦答道:
“臣食君禄,命悬于君。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命是听。”
项羽一听,无可奈何,只好说:
“刘邦,你要听我的,南郑你就不要去了。”
刘邦说:
“臣遵旨。”
刘邦的语言,避开了项羽问话的前提,故意说对项羽衷心耿耿,“唯命是从”,从而使项羽找不到借口杀自己,为自己日后卷土重来保留了机会。
为了保全自己的某种利益,你可以设法避开这类难于应付的问题。有时候为了照顾自己的面子,你也要学会避开别人的提问。
有这样一个善于闪躲质问的人,他的回避问题的本领简直令了解他的人想大喊一声“太妙了”。例如,如果有人问他:“你可曾读过《堂吉诃德》?”他会回答:“最近不曾。”其实他根本没读过,然而谁会煞风景去破坏融洽的谈话气氛?
另有一次,有人问他可曾读过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他回答:“英文本没读过。”旁人不禁肃然起敬。他这句百分之百的真话会让人产生三种误解:他读过这诗篇,他精通十四世纪的意大利文;他是文学纯粹主义者,不屑读翻译本。真高明。
另外,当你想指出别人某些缺点的时候,最好也不要直接地说出来,而要避开问题的关键,换一种方式来表达。
我国古时候,有一个县官很喜欢附庸风雅,尽管画术不佳,但兴致很大。他画的虎不像虎,反而像猫。并且,他还每画完一幅作品,都要在厅堂内展出示众,让众人评说。大家只能说好话,不能说不好听的话,否则,就要遭受惩罚,轻则挨打,重则流放他乡。
有一天,县官又完成了一幅“虎”画,悬挂在厅堂,又召集全体衙役来欣赏。
“各位瞧瞧,本官画的虎如何?”
众人低头不语。县官见无人附和,就点了一个人说:
“你来说说看。”
那人战战兢兢地说:
“老爷,我有点怕。”
县官:“怕,怕什么?别怕,有老爷我在,怕什么?”
来人:“老爷,你也怕。”
县官:“什么?老爷我也怕。那是什么,快说。”
来人:“怕天子。老爷,你是天子之臣,当然怕天子呀!”
县官:“对,老爷怕天子,可天子什么也不怕呀!”
来人:“不,天子怕天!”
县官:“天子是老天爷的儿子,怕天,有道理。好!天老爷又怕什么?”
来人:“怕云。云会遮天。”
县官:“云又怕什么?”
来人:“怕风。”
县官:“风又怕什么?”
来人:“风又怕墙。”
县官:“墙怕什么?”
来人:“墙怕老鼠。老鼠会打洞。”
县官:“那么,老鼠又怕什么呢?”
来人:“老鼠最怕它!”来人指了指墙上的画。
新来的差役没有直接说县太爷画的虎像猫,而是从容周旋,借题发挥,绕弯子似地达到了批评的目的。
巧妙回避不宜直言的问题,还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你可以采用类比的方式,借助事实说话,也可以含糊其辞,在一些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时候,利用“模糊”语言让你的表意更有“弹性”。
说话也要讲究拒绝的技巧
任何人都有得到别人理解与帮助的需要,任何人也都常常会受到来自别人的请求和希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谁也无法做到有求必应,所以,掌握好说“不”的分寸和技巧就显得很有必要。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一个人有求于别人时,往往都带着惴惴不安的心理,如果一开口就说“不行”,势必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而如果话语中让他感觉到“不”的意思,从而委婉地拒绝对方,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拒绝、制止或反对对方的某些要求、行为时,你可以扯一些原因作为借口,避免与对方直接对立。比如,你的同事向你推销一套家具,而你却并不需要,这时候,你可以对对方说:“这样的家具确实比较便宜,只是我也弄不清楚究竟怎样的家具更适合现代家庭,据说有些人对家具的要求是比较复杂的。我的信息也太缺乏了。”
在这种情况下,同事只好带着莫名其妙或似懂非懂的表情离去,因为他们听出了“不买”的意思,想要继续说服你什么,“更适合现代的家庭”却是一个十分笼统而模糊的概念,这样,即使同事想组织“第二次进攻”,也因为找不到明确的目标而只好作罢。
先不要急着拒绝对方,因为你应该尊重对方的愿望,从头到尾认真听完对方的请求,先说一些关心、同情的话,然后再讲清实际情况,说明无法接受要求的理由。由于先说了一些让人听了产生共鸣的话,对方才能相信你所陈述的情况是真实的,相信你的拒绝是出于无奈,因而也能够理解你的。
例如有个朋友想请长假外出经商,来找某医院的医生朋友,想让对方出具一份假的肝炎病历和报告单。对此作假行为医院早已多次明令禁止,一经查实要严肃处理。于是该医生就婉转地把他的难处讲给朋友听,最后朋友说:“我一时没想那么多,经你这么一说,我也觉得这个办法不行。”
这样的拒绝,既不会影响朋友间的感情,又能体现出你的善意和坦诚。
拒绝对方,你还可以幽默轻松、委婉含蓄地表明自己的立场,那样既可以达到拒绝的目的,又可以使双方摆脱尴尬处境,活跃融洽气氛。
美国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在就任总统之前,曾在海军部担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神秘地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问道:“你能保密吗?”“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地看着他,“我也能。”
弗兰克林·罗斯福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委婉含蓄地拒绝了对方,在朋友面前既坚持了不能泄露机密的原则立场,又没有使朋友陷入难堪,取得了极好的语言交际效果。以至于在罗斯福死后多年,这位朋友还能愉快地谈及这段总统轶事。相反,如果罗斯福表情严肃、义正辞严地加以拒绝,甚至心怀疑虑,认真盘问对方为什么打听这个、有什么目的、受谁指使,岂不是小题大作、有煞风景?其结果必然是两人之间的友情出现裂痕甚至危机。
委婉的拒绝能让对方知难而退。例如,有人想让庄子去做官,庄子并未直接拒绝,而是打了一个比方,说:“你看到太庙里被当作供品的牛马吗?当它尚未被宰杀时,披着华丽的布料,吃着最好的饲料,的确风光,但一到了太庙,被宰杀成为牺牲品,再想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可能吗?”庄子虽没有正面回答,但一个很贴切的比喻已经回答了,让他去做官是不可能的,对方自然也就不再坚持了。
其实,拒绝别人的方式有很多种,你可以给自己找个漂亮的借口,或者运用缓兵之计,当着对方的面暂时不做答复。或者用一种模糊笼统的方式让对方从中感受到你对他的请求不感兴趣,从而达到巧妙的拒绝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