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或彼生”。
现在写出这样五个字来,问问读者:是什么意思?
倘使在《申报》上,见过汪懋祖先生的文章,“……例如说‘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文言只须‘此生或彼生’即已明了,其省力为何如……”的,那就也许能够想到,这就是“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的意思。
否则,那回答恐怕就要迟疑。因为这五个字,至少还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这一个秀才或是那一个秀才(生员);二,这一世或是未来的别一世。
文言比起白话来,有时的确字数少,然而那意义也比较的含胡。我们看文言文,往往不但不能增益我们的智识,并且须仗我们已有的智识,给它注解,补足。待到翻成精密的白话之后。这才算是懂得了。如果一径就用白话,即使多写了几个字,但对于读者,“其省力为何如”?
我就用主张文言的汪懋祖先生所举的文言的例子,证明了文言的不中用了。
六月二十三日
解读
本篇作于1934年6月22日,最初发表于同年6月30日《中华日报·动向》,后收入《花边文学》。
当时苏州中学校长汪懋祖曾经鼓吹中小学尊孔读经和课本改用文言,并在《申报》上发表文章,举例“此生或彼生”,想说明文言文“明了”“省力”。鲁迅就抓住这句话,说明“此生或彼生”可以有多种解释,可以理解这个学生或那个学生,也可以理解为今生或来世。只有用白话文注解、补足,才能明白它是什么意思,说明文言文反而费力,证明“文言的不中用”。文章巧妙地以其之矛,刺其之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