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禅的故事
34403000000029

第29章 青原行思

江西吉安东南20里的青原山,海拨316米,山中峰峦迭嶂,佳景棋布,古木成荫,苍翠欲滴。古有诗日:

到处青山到处家,旋敲石火煮新茶。

老僧携我前溪去,共看悬崖剪雪花。

乘兴浑忘老步难,还过虎穴看飞湍。

岭头一道银光落,散着空山六月寒。

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于青灯黄卷之中聆听梵音,再在僧人的相伴之下敲石火、煮新茶,在禅茶一味中尽情地感悟人之本原的超然和落拓,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佳境。

走进青原山,沿着曲径通幽的小径,在叮叮咚咚的泉水声中,顺着一条小涧继续前行,不一刻便来到一座山口,于是,一座石雕牌坊矗立于道。牌坊上“祖关”二字苍劲有力,此乃唐代书圣颜真卿之手笔。祖关之后,便是名闻天下的禅宗道场净居寺了。净居寺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因背靠安隐岭,初名安隐寺。玄宗开元二年(714年),行思和尚从曹溪来到这里,扩建庙宇,开拓道场,门徒云集,禅风大振。从此之后,青原山始名闻天下。宋崇宁四年(1105年)徽宗赐额,改安隐寺为净居寺。

净居寺雕梁画栋,气势雄伟。寺门横额“青原山”三字,则出自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之手。走进净居寺,便也走进了一幅苍然的历史画卷。大雄宝殿两边的墙壁上镶嵌着北宋文人黄庭坚的诗文碑刻;斋堂的墙上,镶嵌着南宋宰相李纲的诗文碑刻。更有唐代诗人杜甫、北宋诗人苏东坡、南宋大臣周必大等人的墨宝、诗篇,从而为一座净居寺增添了无限的人文色彩。

青原山净居寺为什么会吸引得这么多文人墨客留连忘返,这还得从它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说起。中国禅宗自六祖慧能以后一花五叶,而青原山净居寺正是禅宗曹洞、云门、法眼三家的重要发祥地。而三宗的开创人,即是青原行思禅师。

行思(?~740年)又称靖居,俗姓刘,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少时出家,后赴广东曹溪见六祖慧能大师。受到六祖的器重,居于首席。得法后回归于故乡青原山,并在此开辟道场,广收徒众,很快便声名远播,故又被称为青原行思。

此有即彼有,此生故彼生,佛教认为,凡世间一切事物,无生也无死,无善也无恶,只有让心的本源回归到空无的境界,不起分别心,才能达到大圆镜止的目的,才能不落入圣凡、尊卑等相对的观念之中,从而开启心灵的空间,达到智慧的目的。多少年来,这一问题一直是禅者致力参究的生死大事,行思自然也不例外。就像其他一切有着独特禅思的僧人一样,当走进韶州曹溪时,行思也许正是带着一种急迫的心情而来,因此行思便单刀直入地问慧能说:“请问大师,怎样做才能不落人次序、等级之中?”

善于开启弟子智慧空间的慧能并没有立即回答行思的询问,他反问行思说:“你曾经做过什么?”

听着大师这样的问话,年轻的行思愣了一下,他似乎立即意识到r什么,于是说:“呵,我什么也没有做,甚至连佛家的所谓四圣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也不曾有过。”

慧能又问:“既然如此,你又因何而落入次序、等级之中呢?”

行思说:“我当然不是说我,我连释迦牟尼的东西也没有,哪里还有什么次序等级呢?”

青原真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啊,也许他正是带着种种羁绊种种思索而走进韶州曹溪的,而当慧能反问他为此都做了些什么,并以此启发他进行自省时,行思立即顿有所悟,于是,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像是突然之间的电光石火,行思的禅思在刹那间活泼的灵动之中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升华,于是,他开悟了。

当年以一句《金刚经》中的偈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顿时开悟的慧能毕生所主张的,正是这种电光石火的顿悟法门。看着这位寻上门来的年轻求道者,慧能的眉宇间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于是,他收下了这名弟子。虽然当时慧能的门下人才济济,但他还是果断地让这位新来的年轻人做了首座。

行思得到慧能亲传后的某一天,慧能忽然将行思叫到面前说:“以前都是衣和法同时流传,各代祖师递相授受。其实,衣钵不过是传法的信物,心法却是两心的相印。你既是我合适的传人,又何必在意那衣钵信物?我从五祖弘忍大师处受衣钵以来,几十年里不知遭受多少磨难,何况后代,衣钵相争必然更激烈。依我所想,衣钵还是留镇山门吧,你应该分立门庭,去教化一方,别让我顿悟法门断绝才好。”行思听后,当即回到他的家乡吉州青原山,并以此作为道场,大弘慧能的禅法。

有一次,一位弟子前来向行思求教,弟子说:“师父,我跟随你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是佛法大义呢?”

行思终于明白,这位愚顿的弟子为什么经过许多年的苦行苦修,至今仍没有开启智慧的原因了,原来整天盘踞在他脑子里的全都是先贤们所解说的理论和经验。行思在内心里叹息说,可怜的弟子,为什么你就不能从自己的内心去思索究竟什么才是智慧的佛性呢?为什么你总是拿别人的经验作为本本,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纲领呢?所谓的佛法大义难道会有一个共同的文本吗?殊不知那是每个人体悟的结果啊。

行思反问他说:“你知道庐陵的米现在是什么价吗?”

这愚顿的弟子似乎立即意识到,这一阵以来,他一直在寻思着佛法大义,而把这些本该他关心的日常事务生生地忘却了。原来佛法大义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它就体现在这些日常的生活小事上,人只有在柴米油盐这样的小事上细细体味生活的真谛,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

菏泽神会禅师原是北禅宗神秀的弟子,后来他来到韶州曹溪慧能的门下。在跟随慧能多年之后,慧能决定让这位中年闻法而终得智慧的禅师去拜会青原行思。于是,神会来到了青原山。刚一见面,行思便问他:“大德从何处而来?”

神会说:“从曹溪而来。”

行思又问:“你在慧能大师处带什么来了?”

自以为明白的神会用抖动全身来回答行思的问题,那不言之意是说:“本来无一物啊!我能带什么来呢?”

神会自以为这样的回答够高妙的了,不想行思却盯着神会的身子反唇相讥说:“原来你还是夹杂着一些瓦砾碎片来了啊。”

神会也终于明白,虽然他来自慧能的身旁,但他还是带着一个实在的身体来了,这又怎么叫“本来无一物”呢?从此以后,神会开始虚心地向行思求教。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行思圆寂,《归真之塔赞》称:“圣谛不为,落何阶级?火里莲花,雪中红日。显发大机,掀翻古辙。千古绳规,三宗(曹洞、云门、法眼)鼻祖。”充分肯定了青原在中国禅宗史上“三宗鼻祖”的重要地位。

据说曹洞宗的另一位重要的立宗者希迁(700~790年)在师父慧能即将迁化前曾问慧能说,师父若是离世,我去哪儿求学?慧能回答他说:“寻思去!”直到很多年后,当希迁在青原山拜见青原行思,并从行思处得到禅法后,希迁才明白当初慧能回答他的意思。

今天,当社会正处在急速变化的时期,当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至人们普遍处在高度的精神压力的时候,我们似乎更应该重温一句慧能当初回答希迂的话:“寻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