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禅的故事
34403000000003

第3章 嵩山遄壁待来者

达摩刚刚离开京城,梁武帝接着迎来另一位客人,他就是当时最有名的宝志和尚,人称志公长老。他是武帝最尊敬的长老和帝师,也是武帝最交心的朋友。

看着梁武帝神志恍惚的样子,宝志知道梁武帝一定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情。

宝志说:“陛下的禅心,一定受到什么外尘的干扰了吧。”

看到宝志,武帝很高兴,连忙说:“呵呵,刚才要是禅师在,我也许就不会遇到如此的尴尬了吧。”于是,他把达摩来访,以及与达摩对话不契的情形一一告诉了宝志禅师。

宝志在武帝面前一向以直臣自居,这也是他与武帝投契的原因所在。宝志说:“啊,陛下遇到一位了不得的人了啊,从他的言行来看,一定是佛陀的再世,他是来试探陛下禅心的啊。”

听到宝志如此一言,武帝的懊恼更甚,他连连拍着自己的脑袋说:“该死啊,我怎么就错过了这样一个大好的机会呢?”

一旁的大臣们连忙说:“估计还没有走远吧,我这就赶紧派人前去追赶。”

宝志挥了挥手说:“不用了,真正神通自在的人你是追赶不及的。”

梁武帝更加懊恼,知道自己真的失去了一次与圣僧交心的机缘,从此便更加用心坐禅,更是把所有的财力和物力都投放到斋僧供佛的事业上去。然而粱武帝并不知道,他越是在斋僧供佛的路上走得越远,越是与那种“圃融无碍”的功德相去更远。而且,直到梁武帝最后落得个国破身亡,饿死台城时,也没有弄清这个道理。

中原大地以其特有的气象迎接着这位西来的僧人。

那正在建造中的龙门石窟以其巍峨的气势让第一次踏入洛阳的菩提达摩叹为观止,而永宁寺那高耸入云的宝塔更是让自言活了150多岁、足迹踏遍了世界各地的菩提达摩发出由衷的赞叹。与在广州不同,走在洛阳的大街上,菩提达摩再也不会招引来无数好奇的目光,再也不会有一群群孩童像看一件稀罕一样追随在他的身后。

早在公元396年,与晋室通婚以后的北魏拓跋氏从道武帝即信奉佛教。走过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北朝的佛教在宣武帝(499~515年)

时更是得到了大兴。中原大地的浩浩大气自然吸引了一批批外邦的僧人,于是,宣武帝花数十年时间建造了宏大的永宁寺,寺内房舍一千余间,以供上千名外邦僧人居住。在这些人中,有著名的译经师昙摩流支、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等。而至孝明帝时,太后胡氏又在熙平元年(516年)营造了高耸入云的永宁寺塔,从而让古城洛阳成为真正的佛教大都市。

然而那些住在深广大院里的僧人们,是无法理解这位西竺的僧人所推行的所谓“二入四行”的禅法的,他们热衷的只是在一片供佛的浪潮中所带来的物质上的欢愉,他们沉浸在欲望的欢歌中,从而使得中原的佛教处于一种危险的边缘。达摩很快便从这种繁荣的大背景下看到了隐藏在其中的种种危机,他开始失望,于是,他来到相对冷寂的嵩山少林寺,这里让达摩的身心得到一种真正的安宁。他选定了一处幽深的洞窟,开始了长时间的面壁禅坐,他相信,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终究会有一位坚定的禅者来继承他的衣钵。

在这座幽深而潮湿的山洞里,达摩迎来的第一个客人是当地的一位官员。

“弟子久于官场,深知官场的险恶,然而弟子一心向善,从未做过对不住自己良心的事情,虽然如此,却总是被一种无法摆脱的苦恼纠缠着,就像一个被束缚了手脚的囚犯。”

达摩说:“既不要看到恶而生厌恶之心,也不要看到善而努力行善。”

官员说:“那么,弟子该怎去做呢?”

“不思善,不思恶。”

达摩迎来的第二个客人是一个商人。

“在生意场上,精明总是比愚笨来得好,但是,有时候,精明反被精明误,大师,我该怎样做才是上乘之道呢?”

达摩说:“既不要摒弃智慧而变得愚笨,也不要抛却迷惑而偏于精明,要不愚不贤,不迷不悟。”

“那么,大师究竟要我怎样去做呢?”

“不厌不弃,不要执着。”

一个又一个漫长的日子,他已经失去了时间和空间;一轮又一轮逝去的太阳,他已经不知道自己坐烂了多少个蒲团。人们说,那位古怪的婆罗门僧人已经在山洞里面壁禅坐快9年了,他高大的身影早已被映在洞中的那一方潮湿的石壁上,于是,人们称他“壁观婆罗门”。

在此期间,一批又一批崇拜者来到洞口,他们长时间地跪拜在达摩的面前,希望能成为他的弟子。然而,达摩就像是一尊冰冷的石头。经不住时间折磨的年轻人一批批地去了,惟有那个名叫神光的僧人却坚定地守候在洞窟外,任凭霜打雨淋,任凭烈日寒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