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禅的故事
34403000000038

第38章 法眼文益

一个7岁的孩子站在浙江新定(今严州)智通院的法堂里,与一群老和尚进行认真的对话,这件事无论是发生在什么时代,都会让人们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这个孩子就是后来在中国禅宗史上法眼宗的开宗人法眼文益禅师。

这是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一大早,智通院的知客师就向寺院的住持金伟老和尚报告说,来了一个小不点儿,说是要来出家。知客师强调说,不像是一个胡闹的小孩子.小孩子的神情和说话都很成熟,很认真的样子。

于是,金伟长老就来到了法堂,见到了这个7岁的孩子。

“孩子,你姓什么?”老人亲切地说。

“姓鲁,”孩子耸了耸肩,故做出一派老练。

“你是哪儿人呢?”

“余杭,”孩子又说。

“今年几岁了?”

“7岁。”

一切都回答得清清爽爽,金伟老和尚知道,这果然不像是一个前来胡闹的孩子,而且这个孩子明确地告诉老和尚说:“我要出家,请为我剃度吧。”

对于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的要求,金伟老和尚当然不能随便就答应了,于是,金伟长老继续与孩子进行着对话,例如父母、家世、亲戚等等。

孩子明显不耐烦了,他打断了老人的问话,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何必再问,徒生烦恼呢?你到底答应不答应收我为徒,让我出家呢?”

这实在是一个不好拒绝,也不能拒绝的孩子,就这样,一个未来的大德在他7岁的那一年走进了佛门,成为一名小小沙弥。师父给他取法名:文益。

又过了一些年,文益长到20岁的年纪,师父便让他出门参学,以增进更多的知识。

文益与他的三名同学一起第一次走出故乡浙江,向北方广袤的大地上走去。那是一个严寒的季节,文益与他的同学一直走到关中的一座号日地藏的寺庙里。天色已晚,下着大雪,四人决定就在此寺中挂单歇息。

大雪阻住了几位青年学子出行的计划,直到第二天上午,雪仍在下着,寺外到处一片银妆素裹的世界。不能出门.几个人便围在寺里的一只火炉上,一场并非刻意的“围炉恳谈”便开始了。大家围绕着“三界惟心,万法唯识”的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正是踌蹰满志的年龄,又是一个佛教的黄金时期,每一个人的谈话都是飘逸的,而且充满奇幻的色彩。谁也没有注意到,寺里的老和尚桂琛坐在他的丈室里一直在注意地听着这几个年轻人的谈话。这时候,老和尚走了过来,走到熊熊的火炉旁。几个年轻人连忙给老和尚让座。老和尚慈爱地看着这些年轻的后生说:“各位上座是要到哪里去呢?”

年轻人回答说,只是行脚,没有确定的地方。长老点了点头说:“没有确定的地方才好,刚才听几位上座说到‘三界惟心,万法唯识’的话题,老衲也很有兴趣,那么,这山河大地,究竟是与我们自己同还是异呢?”

几个年轻人一时就怔在那里,无一能够言对。只有文益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同了。”

听到他的回答,老和尚立即竖起自己左手的两根指头,默默地看着文益。

看到老和尚的神情,文益又说:“应该是异吧。”

老和尚见说,又竖起右手的两根指头,依然是一言不发。

场面显得有些尴尬,然而这时天终于放晴,同学们说:“天晴了,我们行脚去吧。”

四个年轻人提出行李,热情的老和尚一直把他们送出山门。这时,太阳出来了,寺外的山野在大雪的作用下银光闪烁。尤其是山门对面的一块巨大的山石,由于雪已成冰,那阳光在山石上放射出一道耀眼的光芒,那石也如同一座晶莹剔透的宝玉。几个年轻人又对着这块大石大发起感慨,一行行诗句也就脱口而出了。老和尚忽然说:“刚才的谈话似乎还没有结束,所谓三界惟心,万法唯识,那么,这块石,是在仁者的心内还是心外呢?”

几个同学又被老和尚奇怪的问题弄得尴尬万状,惟有文益回答说:“当然是在心内了。”文益的回答也许不错,三界惟心,山河大地,哪一样不是由自己的内心感觉而存在的呢?然而老和尚却忽然叹息说:“好好的一个人,何必要把一块大石头放在心里呢?”

文益听到这里,心头猛然一震,他忽然觉得,这是一个不简单的老和尚,自己的此次行脚,不正是要寻找大德高僧而向其问法吗?师父说得不错啊,法无处不在,一切都是现成,又何必四处寻找呢?于是,文益当即宣布:“我不走了,我要留在这地藏寺里向老和尚求法。”

这正是桂琛老和尚的意旨,他在几个年轻人一走进山门之际,就开始留意文益了,于是,老和尚便以自己的智慧,留住了达个年轻人,也留住了一个未来的大德。

所以史书上就说,法眼文益最终是在地藏桂琛老和尚处得到了开悟。老和尚打开了文益深藏在心间的智慧的大门。从此以后,文益开始成熟,以至后来他成为法眼宗的创始人。

法眼文益的毕生成就除r写作了针砭佛门时弊的《十规论》,更在于他接引学人,开启学人智慧大门的方法。用现在的话来说,文益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方法被人认为是“法眼家风,对症施药,垂机迅利,扫除情解……”

他的门下有一个十分傲慢的家伙,名叫玄则,自以为已经开悟,因此就把一切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文益突然将他叫到法堂,说:“玄则,为什么不入法堂?”

玄则虽然进来了,却说:“当年我在青林禅师处已经‘入处’了,哪还等到今天?”

文益说:“能把你在青林禅师处悟道的经过方便一说吗?”

玄则就说,那一次他去向青林老和尚求法,他问道:“佛,如何求得?”青林老和尚同答说:“丙丁童子来求火。”

“好极了,”文益说,“那么你说说看,你是如何看待青林老禅师的这句话的呢?”

“那还不好理解,按照中国五行说,丙丁属火,以火求火,老禅师的意思是说,佛而去求佛,不正是印证了我已取得正果,我已成佛了吗?”

“差矣,差矣,”文益说,“正所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佛在自身,无须去求,以佛求佛,不就等于自己去求自己吗?然而这傲慢的家伙理解错了,仍得意地认为自己早已成功了呢。但文益并不把这其中的道理说出来,他觉得玄则迟早会理解的,别人说出来和自己理解了,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听了文益的结论,玄则当即十分恼火,说:“法眼老朽,是你老昏了,青林禅师就是认为我已开悟了,已成佛了,你还有什么话说?”说完,玄则气呼呼地走了。文益知道,他还会来的,等他再来,他也就悟了。

玄则想了一夜,似有所悟,似有所不悟,第二天一早,玄则就来到文益的法堂,他希望能听到文益最后的结论。

“佛,如何求得?”玄则说起,已没有了昨天的傲慢。

文益说:“丙丁童子来求火。”

只这一句,玄则立刻就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