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艺术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34408900000015

第15章 音乐治疗的概述

一、音乐治疗的源流

音乐治疗(music therapy)是一种借音乐陶冶性情、表达和释放情绪,表现自我,提升自我价值和自信心,协助精神分析,促进心身健康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音乐治疗的思想源于远古时期,原始人用人声或乐器来模仿和再现自己在自然界中听到的声音,是人类试图使自己的行为与环境协调一致的最早的一种尝试,这种模仿和再现逐渐成为一种有组织的富有某种意义的表达方式或象征。在人类历史的童年时代,诊治疾病几乎主要是巫的职能。《说文》里解释:“巫,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也。象人两袖舞形。”据人类学考察,巫医在给病人施加影响和干预的过程中均使用乐器,通过发出单调而无休止的节奏并伴以舞蹈来表现其控制病魔的神秘力量。音乐舞蹈是古人与神沟通的手段,凡遇大旱,帝率民众用盛乐和舞而呼吁,祈甘雨。古人以为神愉悦才会降雨于人间,在今天,我们可以将这种行为理解为:人只有相信奇迹,振奋精神,才能战胜疾病和自然灾难。5千多年以前,埃及病人都向鹰头人身的贺鲁斯神求医,因为他有用药材制成的竖琴和符咒,他那把具有治病救人魔力的竖琴慢慢演变成今天医生处方签上方的R符号,意味着处方中的药物组合有如一首乐曲,具有激发生命活力与和谐的性质。有趣的是,希腊人祀奉的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既是医神,也是音乐之神,正如中国古人说的“藥”和“樂”为同源词一样。希腊人相信和谐与优美的音乐是神的智慧,是一种超然的力量,是人神之间交流的一种手段。在古代世界的许多地方,在医治疾病的仪式中常常伴有一种具有空灵感的祈祷神灵的音乐,它在客观上给病人营造了一种具有暗示性的神秘氛围,并为其带来了希望的心境;而那种载歌载舞的狂欢式的宗教仪式在生理和心理上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情绪发泄的出口。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提倡音乐治疗的先驱。他们认为情绪失制的病人听了音乐后先是心醉神迷,然后情绪被净化,最后神智恢复正常状态;认为拨浪鼓有助于儿童发泄有破坏性的能量。据说当时的医生还专门为情绪紊乱的病人谱写和选定了音乐曲目。毕达哥拉斯最早把运用音乐治疗精神病人的实践称为“音乐医学”,并且还具体分出了治疗情欲、忧郁、愤怒等心理问题的音乐旋律与歌曲。

音乐最早是人类抒发情绪情感的一种艺术方式,如《乐记·乐象篇》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从《诗经》等古籍里记载的内容来看,“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音乐首先是穷人或弱者创造和发出的声音。《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传说中远古部落首领朱襄氏治理天下的时候,风多而阳气过剩,万物散落解体,果实不成,于是朱襄氏命臣子创造出五弦瑟,用来引导阴气,调和阴阳,安定众生。另一个叫陶唐氏的部落所在地则阴气过剩,阳气阻塞不通,百姓精神抑郁,气血不畅,筋骨蜷缩不舒,所以他们创造出舞蹈而加以宣泄。据《礼记·乐记》上说,先圣创作《雅》、《颂》一类的乐曲都是为了消除子民心中的压抑和不快,使人得到快乐,而又不至于放荡,感动人的仁厚之德而不至于有邪恶之心。认为人若有了平易、正直、慈爱和体谅之心,就会感到愉悦和内心安和,而内心安和生命就能长久。所以,从事音乐活动与修身养性、延年益寿是完全一致的。

在古代,诗、歌、舞三者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乐记·师乙篇》中说:“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疗法其实是融语言表达、情绪宣泄和身体运动于一体的综合疗法。

古人很早就知道什么样的人应该听或唱什么样的音乐。传说:子贡去见乐官乙请教自己应该唱什么样的歌曲为好,乐官回答说:一般说来,宽厚沉静、柔和正直的人适合于唱《颂》(颂者:宗庙之乐歌),开朗而安静、畅达而诚信的人适合于唱《小雅》(雅者:正乐之歌。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会朝之乐),正直清廉而谦虚者适合于唱《风》(注:风者,民俗歌谣之诗),爽直慈爱的人适合于唱《商》,温良而果断的人适合于唱《齐》。可见,唱歌就是抒发自己性情,表达自己德性的过程。

欣赏音乐能使人流连忘返,废寝忘食。据说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曲,三月竟不知肉味。他感叹说:“真没想到听音乐竟有如此美妙的境界!”(《论语·述而》)他称赞《韶》“尽美矣,又尽善”(《论语·八佾》)。《论语》中有专论古时乐舞的篇章,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根本。孔子提倡君子要经常温习音乐,“如果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论语·阳货》)。

把音乐应用于调节心理和治疗疾病早有古诗为证。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体验是:“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白香山诗集》)音乐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量,听乐者常有泪湿襟裳的时候。相传唐代有一位从印度来长安的叫颖的和尚琴艺精湛,能使欣赏者动容,如是卧床病人,听到他演奏的琴声,便会起床倾听,顿觉病情减轻。有一次诗人韩愈慕名来听,随着琴声变化起伏,诗人感慨万分,情不自禁,泪流满面,涕湿衣襟,他甚至伸出手来阻拦琴师不要再演奏下去了,可见琴声对他情感冲击的力量。宋代文豪欧阳修亦有一诗写自己听琴的体验:“不听哀筝二十年,忽逢纤指弄鸣弦。樽前笑我闻弹罢,白发萧然涕泣泣。”(《李留后家闻筝》)据欧阳修自己的记录,他还听从医生的建议,用弹琴来治疗自己手指抽筋的毛病:“昨因患两手中指拘挛,医者言唯数运动以导其气之滞者,谓唯弹琴为可。”

在中世纪,阿拉伯人继承了希腊医学的许多传统,其中包括应用长笛治疗精神病人。他们认为长笛产生的声音振动最为接近纯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坐骨神经痛等疾病的康复。那时的牧师已深知音乐对人灵魂的巨大影响并会有意识地运用这种影响,在教堂里的用管风琴(也是最接近发出纯音的乐器)音乐增加神圣的气氛,把祈求中的人置于不可抗拒的精神境界之中。16世纪,有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叫Ambraise Pare,他认为医疗技术再熟练也不能完全治好一些心理疾病。他极力提倡在病人的康复期使用音乐治疗,坚信美的欣赏所具有的治疗价值。那时甚至把跟随音乐的狂舞当作治疗舞蹈病唯一有效的方法。

据文献记载,1737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五世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终日不理国家大事。在百药无效的时候,王后召请了当时最知名的意大利歌唱家法里纳利(Farinelli)进宫,让他在国王的邻室里演唱,希望用感人的音乐打动委靡不振的国王。当动人的歌声飘进国王的耳朵后,他渐渐从沮丧中苏醒了过来。此后法里纳利成了国王的私人歌手,直到菲利浦五世去世前的十年里,他每天晚上都为国王演唱相同的四首歌。在音乐治疗的帮助下,菲利浦五世终于逐渐恢复了治理国家的能力。据史料记载,18世纪,英国一位叫理得·勃拉克尔斯基(Richard Bracklesky)的医生用音乐疗法治愈了一位绅士的抑郁症。这位绅士在战场上中失去了两个儿子,这使他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打击,陷入了极度的忧郁状况中,他一度绝食和拒绝与人交谈。在药物疗法一愁莫展的时候,医生了解到他过去喜欢弹竖琴的情况,于是决定请他的一位朋友为他演奏竖琴,经过一段时间,柔美的音乐终于打开了他闭锁的心,慢慢地,医生鼓励他自己演奏,让陪伴他的亲戚朋友充当他的听众,同时引导他开始表达与交谈。不久,这位病人就开始进食,服药,最后完全恢复了健康。

在18~20世纪,关于音乐治疗引发的生理心理效应的研究报告逐渐增多,许多医生把音乐运用于各种病人的治疗实践之中,一些医生还开始尝试总结音乐治疗的原则。20世纪40年代,美国密执安州成立了音乐治疗学会;1946年,堪萨斯州国立大学开设了音乐疗法专科;1950年美国成立了全国性的音乐治疗协会,音乐治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流行的心理治疗手段。许多著名演奏家的歌曲和音乐磁带被广泛地用于心理治疗的实践当中。音乐治疗的学术组织和专为那些因生理或心理原因失去社交能力的人提供娱乐节目的“康复唱片社”之类的机构层出不穷,关于音乐治疗的研究论文和专著也日渐增多,音乐治疗协会已成为世界心理咨询机构中的一员。据估计,专门从事音乐对人体生理影响功效研究的机构在全世界就有上百家。至于将音乐运用于医院手术等实践场合的则更是不胜枚举。现在,音乐会、卡拉OK、家庭舞会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音乐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不可缺少的朋友。

二、音乐治疗的效应

音乐促进心身健康的作用主要通过如下三个方面的机制和效应来实现:

1.音乐的生理心理效应

《礼记·乐记》在肯定了人的感情受外界刺激会发生变化的生理规律的基础上,发现了音乐作为一种刺激物也可以使人心改变的生理心理效应:细微、急促的音乐使人感到忧郁;宽和平缓、曲调曲折而节奏徐缓的音乐使人感到康乐;激烈勇猛、奋发昂扬的音乐使人刚毅;正直、端庄、真诚的音乐使人肃敬;宽畅圆润、流利和顺的音乐使人慈爱;邪恶、疾速、放纵的音乐使人淫乱。因此,古代先贤发明音乐和制定礼乐的制度就是为了顺应人天赋的情性,促使人体内的阴阳刚柔相济,流畅平衡,阳明而不流散,幽阴而不郁结,刚强之气不暴怒,柔顺之气不怯懦,各得其所,阴阳刚柔四者顺畅交汇于内而表现于外,都安于其位而不相侵凌。

从现代乐理来看,音乐治疗的效应首先在于音乐的音频、力度、音色和音程都是一种可以施加于人的物理刺激,如快速的音频振动具有强烈的神经兴奋或紧张的作用,而缓慢的音频振动则具有松弛神经与肌肉的作用;洪亮与高昂的力度给人以鼓舞前进、强壮有力的感觉,而柔和的力度则使人感到亲切、友好和温馨;花腔女高音的旋律使人感到绚丽多彩,而女低音的旋律则使人感到深沉宽广;大三和弦明亮辉煌,而小三和弦柔和动人;摇篮曲的轻慢节奏给人以平静和安祥的感觉,而进行曲明快坚定的节奏使人精神振奋,等等。音乐作为感觉刺激物所引起的反应,既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

观察和实验表明,音乐节奏与人体内部的紧张与松弛、运动与静止等生理节奏存在相似性,如音乐的节奏可以刺激肌肉的活动而引发人肢体行为的节奏。音乐节奏具有一种使人蠢蠢欲动的作用,它不需要通过话语就可使人产生一种同时活动的“共鸣”。生物学家发现,如果按生物大分子的遗传密码顺序谱写音符,可以谱写出动听的“遗传音乐”,他们认为,基因重复产生进化的假说与相似的旋律组成乐章的原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发现,人体胰岛素中碱基序列的遗传乐谱与肖邦《葬礼进行曲》第三乐章中的部分音符序列极其相似。据此有人推论,音乐或许就是人体遗传密码的不自觉释放。

实验证明,音乐可使被试者的皮肤电反应和血管容积反应低于基线水平,表明音乐具有降低被试唤醒水平的作用,尤其是幽静柔和的音乐可以使人的血压趋于稳定。音乐可以促进人的嚼肌运动、胃和肠的蠕动以及食物的消化,所以它被广泛地运用在餐馆和宴会中作为一种心理境遇的背景。歌唱、舞蹈或演奏乐器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体力,而且需要全神贯注,身心投入,可见,唱歌或演奏本身就是一种强度适中的健身调心活动。

2.音乐的心理效应

《礼记·乐记》认为,音乐产生的根本在于人的内心活动,而心理活动又源于有感于外界事物的刺激。人所发出的声音与内心的情绪情感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即有“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从生物进化和比较学的角度来看,动物亦有“哀嚎”和“欢雀”等表现,但音乐并不就是动物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声音的有意识的组合。所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可见,音乐是人类创造出用于表达情绪情感的独特的文化形式。音乐舞蹈是人内心世界的真情流露,不象言说可以花言巧语,乔装打扮。儒家认为,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三者本于心,感情深厚而音调清明,意气旺盛而变化神妙,积蓄于心的情感华发于外表,因此,音乐的快乐是不可以伪装作假的。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创作音乐的目的就在于调动和释放内心的。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音乐等艺术是压抑的本我唯一可以被社会允许释放的文明形式。音乐既能激发人的原始本能,也能抑制这种本能;音乐既有助于增强自我,帮助释放和控制不良情绪,也能使人获得真、善、美等情感体验,使认知和情绪得到升华和满足,使超我得到净化与坚定。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是有一些记忆深刻的乐曲相伴随,熟悉的音乐有助于当事人和精神分析师找回被遗忘的潜意识,触动深藏的某些情感。例如,我在讲座中播放钢琴曲《给母亲的一封信》后,常有体验者因想起辛劳慈爱的母亲而当场被感动得泣不成声。可见,音乐中的自由联想具有与精神分析相似的,让时光倒流,使潜意识浮现的功能。公园里常见不少老人家呤唱年轻时唱过的戏剧或歌曲,这也许不仅仅是怀旧,或许它可以再现曾有的自信或某种情感。此外,音乐有助于消除心理防御机制,唤起回忆,如果将音乐治疗先于精神分析或其他治疗,将有助于揭示患者被压抑的潜意识,使心理晤谈见效更快。

音乐还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可以表现超越现实的世界,激发人并没有看到的色彩和形象的意象,让人展开任何不可言语而又不能压抑的幻想和虚拟的内心体验,满足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需要,替代其在现实世界中不能满足和受阻的愿望。可见,音乐可在现实与非现实、意识与无意识、清醒与梦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音乐的社会教化效应

音乐既可以表现德行,也可以感化德行。如《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乐者,通伦理者也”,“乐者所以象德也”,音乐“通乎政而改风平俗”。但音乐也有好坏、高雅低俗之分,所谓“德音”可使人之间和敬,和亲,和顺,“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音正而行正”,“乐和民声”;而“溺音”则乱世,乱心。“角乱则忧,其民怨。”(角谓木音,调而直)“徵乱则衰,其事勤。”(徵谓火音,和而美)“宫乱则荒,其君骄。”(宫谓土音,大而和)“商乱则陂,其宫坏。”(商谓金声,轻而劲)“羽乱则危,其财匮。”(羽谓水音,沉而深)

中国古人认为,不同的调式旋律具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德育影响。汉代司马迁说:“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畅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喝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史记?乐书》)

古人还认为,不同的乐器对人的社会情感和德行也有影响,如《礼记·乐记》中说,钟声铿锵使人振奋勇武,石声磬磬使人明辨和忠诚,丝弦声哀婉使人廉正,竹管声收敛使人聚集,笙箫声使人想起安抚,鼓声喧嚣使人鼓动。清代文人孙宝宣说,琴瑟为养人德器之乐,笙箫是调人性情之乐,鼓鼙为发人志气之乐(《忘山日记》)。乐器的这种社会教化作用并不源于人在听音乐时所听见的音调的铿锵作响,而在于其由此而引发的相应的社会情感和德行内容。古希腊的哲人也认为,一定的音乐调式具有伦理教化和医疗上的价值。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拨浪鼓能帮助儿童发泄有破坏性的能量;利底亚(Lydian)调式音乐可以抚慰灵魂,尤其适合于儿童;而多利亚(Dorian)调式则具有勇敢的精神。

音乐还是一座人与人之间情感交往的桥梁。《诗经》里早就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的记载,中国历史上流传的许多名人轶事,如伯牙摔琴谢知音,都说明音乐与情感沟通有不解之缘。当疾病使人与外界的正常联系减少,产生孤独感的时候,音乐是弥补患者情感需要的一种良好手段。即使是一群互不认识的人,他们没有共同的语言,音乐也能使他们获得融合于一体的体验,所谓“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音乐还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喻教于乐的教化手段。《礼记·乐记》中认为,音乐就是快乐,是人们满足情感需要不能缺少的东西。人快乐则必发之于声音,行之于动静,这是人的天性。对此如果不加以引导的话,就可能引起混乱,于是,先人制作了《雅》、《颂》等声乐来加以引导。它们的声调足以使人快乐而又不至于放荡,乐章生动而又不至于呆板;它们的旋律时而起伏时而平直,时而清淡时而丰满,时而激进时而平缓,足以感动人心而使那些放纵的邪恶之气不再对人发生影响。所以,在宗庙里,一同听乐曲的君臣上下,没有不和谐而肃静的;在乡里家族中,一同听乐曲的长幼老少没有不和谐畅顺的,在家庭内,一财听乐曲的父子兄弟没有不和谐亲近的。因此,听到《雅》、《颂》之类的音乐可以使人心胸开阔,行为端正,举止合乎规范。所以,音乐是人际关系和谐的纲纪,是情感满足不可缺少的东西。《礼记》中认为,人伦中的亲疏、贵贱、长幼、男女都可以喻于音调高低、节奏变化的乐章之中,音乐节奏是人伦关系的一种隐喻。通过音乐可以深刻地观察社会。古人云:“音者,乃一以乘万,万乘无极,天下毕矣”。(汉代《太平经抄》壬部)音乐被认为是可以知自然之理,匡扶政治,延年益寿,以致无忧的法宝。

4.音乐治疗效应的心理机制

音乐所具有的广泛的心理和伦理社会功能,在于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具有一种普遍的联觉(synesthesia)和联想的关系。所谓联觉是指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例如,音响刺激听觉器官,引起听觉,而听觉又引起颜色视觉和空间知觉等另一些感觉。所谓联想(association)则是指经过学习,由一种事物的观念而自然想到另一种观念的心理活动。联想的形成依赖于同时获得两个感觉经验的学习过程,使一些中性刺激成为能够引起个体作出特定反应的条件刺激。

实验研究发现如下一些关于音乐联觉的心理规律:①音高与视觉亮度、情绪体验和空间等知觉具有联觉上的对应关系,即频率越高的声音,给人的感觉越亮,情绪体验越倾向于兴奋,空间知觉的高度越高,视觉感觉物体越小、质量越轻,离自己的距离越远;频率越低的声音,给人的感觉越暗,情绪体验越倾向于抑制,空间知觉的高度越低,视觉感觉物体越大、质量越重,离自己的距离越近。于是,在音乐作品中总是用高音和上行的调式描写光明的,兴高采烈、积极向上的、乐观的,想象、怀念的心境,而用低音和下行的调式描写黑暗的和哀伤、悲痛、沉重和压抑的心境。②音强与情绪、力量、物理属性的知觉之间具有联觉上的对应关系,即音越强,情绪体验越强,越感到有力,物体感觉越大、越重,空间距离越近;音越弱,情绪体验越弱,越感到无力,物体感觉越小、越轻,空间距离越远。③音长与个性、情绪、行为、空间知觉之间具有联觉上的对应关系,即音长、慢、疏,使人感到事物的运动缓慢、安静,物体较大、较重,空间开阔,感到情绪平和,行为稳重端庄,个性开放;反之,即音短、快、密,使人感到事物的运动急速、变化快,物体较小、较轻,空间狭窄、局促,感到情绪兴奋、急躁,行为随便、轻佻,个性狭隘、拘谨。④音乐的起音也可引起相应的态度和情绪联觉,即起音快可以引起坚决果断、急躁、凶险、可怕,生硬的态度、情绪和行为的联觉;而起音慢可以引起缓和、柔和、可爱、迟疑,犹豫的态度、情绪和行为的联觉。⑤人对音乐的和声和音色的知觉体验还会产生一种听觉紧张度,进而引发相应的视觉颜色、空间容纳性、知觉复杂性和情绪紧张度等知觉的联觉,即协和性低的音程与紧张性情绪、颜色的混杂、触觉的粗糙不平、利益的竞争、需要的不满足、人格的狭隘、矛盾心理相对应;而协和性高的音程与松弛性情绪、纯净的颜色、流畅的线形、自然单纯的视觉、触角的光滑平坦、需要的满足、人格的宽容等相对应。

三、中医音乐治疗的学说

在许多传统文化的观念中,自然事物之间大都被认为是互相关联的,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人仰观象于天,近取法于地,仿禽兽虫鸟,应树木花草之物候,顺应四时自然,是生成健康的基本方法。中医认为,人的脏器在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生理状况,而且脏器与乐音之间存在着“同声相应”的规律。根据五行学说,五音与五脏之间具有如下对应规律:

中医五脏与五音相应的基本理论

脏腑调式/旋律节奏与旋律的特点

及人的心理反应同声相应

同音导引法则 五行相克

亢害承制法则

脾宫音

(1)其声极长极下极浊;其性冲和、沉静、庄重、典雅在声为歌

在志为思思胜恐

宫音克惊恐

肺商音

(2)其声次长次下次浊;其性清彻、高昂、肃静在声为哭

在志为忧 悲胜怒

商音克怒

肝角音

(3)其声长短、高下、清彻之间;其性柔和、畅快、舒达在声为呼

在志为怒怒胜思

角音克思之过

心徵音

(5)其声次短,次高,次清;其性活泼热烈、心奋、欣慰 在声为笑

在志为喜喜胜忧

徵音克忧愁

肾羽音

(6)其声极短,极高,极清;其性流畅,奔放、开阔在声为呻

在志为恐恐胜喜

羽音克喜之过

中国文化认为,音乐是天地阴阳五行之语言,所以不同的季节应该以不同调式和旋律的音乐来实施治疗。

1.春季

中医理论:东方生风,风生木。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志为怒。怒伤肝。

古典音乐学说:角谓木音,调而直也。《乐记》说:“角乱则忧,其民怨。”

中国民乐曲目举例:《阳春白雪》(古琴),旋律清新流畅,节奏活泼轻快,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春风和暖,阳光明媚,万物向荣,一片生机勃发的初春景象。

其他参考曲目:《彩云追月》、《光明行》(二胡)、《春耕时节》(笛子)、《姑苏行》(笛子)、《早晨》(笛子)、《春到沂河》(柳琴)、《红河的春天》(扬琴)、《春天来了》(筝、高胡、扬琴三重奏)等。

心身调理作用:补益肝气,散寒解郁。

适应证:肝郁气滞、眩晕耳鸣、夜寐多梦、肢体麻木;情绪压抑,忧郁,缺乏自信心。

2.夏季

中医理论:南方生热,热生火。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志为喜。喜伤心。

古典音乐学说:徵谓火音,和而美。《乐记》说:“徵乱则衰,其事勤。”

中国民乐曲目举例:《出水莲》(筝),本曲为传统的客家筝曲,旋律清丽、典雅,柔美动听,以缝缝补补的手法表现出水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神韵,其气质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呈现出夏日雨后,空气爽洁,彩虹明丽,荷花清香四溢的景色。

其他参考曲目:《渔舟唱晚》(筝)、《高山流水》(古琴)、《蕉窗夜雨》(筝)等。

心身调理作用:补益心阳,养心安神。

适应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失眠多梦,忧郁症。

3.长夏

中医理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志为思。思伤脾。

古典音乐学说:宫谓土音,大而和也。《乐记》说:“宫乱则荒,其君骄。”

中国民乐曲目举例:《秋收》,本曲以优美热烈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了一幅金秋时节,夕阳映照万顷麦浪,农民们满怀收获的喜悦心情满载而归的画面。

其他参考曲目:空山鸟语(二胡)等。

心身调理作用:升阳益气,宽胸固表,健脾。

适应证:食少腹胀,神疲忧郁。

4、秋季

中医理论:西方生燥,燥生金。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志为忧。悲伤肺。

古典音乐学说:商谓金声,轻而劲也。《乐记》说:“商乱则陂,其宫坏。”

中国民乐曲目举例:《雁落平沙》(古琴),全曲静中有动,起而又伏,优美动听,描写了“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秋高气爽,风静杀平,云程万里”之景,借鹄鸿之远志,表达了逸士意适心闲之心胸。

其他参考曲目:《二泉映月》(二胡)、《月儿高》(琵琶)、《渔樵问答》(古琴)、《汉宫秋月》(筝、二胡)等。

调理作用:补益肺气,润肺生津,滋阴清热。

适应证:干咳少痰,喘咳无力,身心烦热,自汗怕风,情绪冲动。

5.冬季

中医理论:北方生寒,寒生水。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志为恐。恐伤肾。

古典音乐学说:羽谓水音,沈而深也。《乐记》说:“羽乱则危,其财匮。”

中国民乐曲目举例:《寒鸭戏水》(筝),全曲音色清越,余音悠长,音韵委婉,表现了寒鸭不畏寒冷戏水的情趣。

其他参考曲目:《良宵》(二胡)、《梅花三弄》(古琴)、《飞花点翠》(琵琶)、《闲居吟》(二胡)等

心身调理作用:温补肾阳,固精益气,滋肾定志。

适应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滑精阳萎、宫寒带下,意志衰退,行为退缩。

四、音乐治疗的形式

音乐治疗按其实施的理论、操作方式和人数,可以分为多种形式。世界上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即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被作为音乐治疗的理念与指导思想。

1.达尔克罗兹律动音乐教学的临床应用

达尔克罗兹(1865-1950)是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授。他认为,以往的音乐教育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是不符合音乐之本性的,因为音乐的核心是律动,而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达尔克罗兹提出了“体态律动学”的音乐教学方法。他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地用于舞蹈、戏剧、运动等方面的训练,而且还推广到音乐治疗、残疾与弱智儿童以及康复医疗等领域。

达尔克罗兹认为,人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将内心的情绪转译为音乐的,人体本身就是乐器。因此,音乐教学只训练耳朵、嗓音、手指等是不够的,必须练好人的体态、姿势及各种形体动作,必须启发受教育者进入产生乐曲的激情中去,把乐曲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以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谐,使感情更加细腻敏锐,使儿童更加健康活泼,促进其各方面学习能力的发展。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立足于听音乐,最好以教师的即兴伴奏为主;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用动作把所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发现个别学生松懈、涣散时,立即变换乐曲,永远处于新鲜、有吸引力的状态;教师要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诱导各方面的即兴能力。由于节奏感和节奏表现能力都是天赋的,因此,不论受教育者的音乐基础高低如何,年龄大小如何,职业如何都是适合这种训练或治疗的。

达尔克罗兹体系的教学实践由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音乐活动三部分内容组成。所谓体态律动,就是要求受训者把身体作为乐器,根据所听到的音乐节奏而将其再现出来。体态律动不同于舞蹈,它并不源于自发的内心表达,而是通过身体动作,体验听到的音乐节奏的速度、力度和时值变化,培养受训者利用听觉获得轻松、协调自如的节奏感为目的。一般可以先从伴随音乐“走”的练习开始,让接受教育或治疗者按规定的速度走路或摇摆,然后加上喜、怒、悲、惧等感情,继而探索不同的方向感,如向前、向后、向右等,探索紧张和放松的感觉,想象在水中、泥沙中划动臂和脚等,探索不同的走路方式,如蹦、跑、跳等,启发受训者的想象。

作为体态律动教学的教师或治疗师应该具备即兴创作的才能,并能熟记许多童谣、民歌和作为例证的或有戏剧性效果的其他曲调,具备用音乐再现受训者的动作节奏和为孩子们即兴设计音乐的能力,以便训练、支配、指挥和促进受训者的动作。

2.柯达伊合唱音乐教育的临床应用

柯达伊?左尔坦(1882-1967)是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十分热爱匈牙利民间音乐,潜心研究学校的音乐教育,走遍全国,收集整理各地民歌。他认为,民间音乐代表着活的艺术,最适合作儿童的音乐教材,并主张儿童应该先学习本国、本民族的音乐,然后再学习外国音乐。他采用自己编写的教材和倡导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实验,结果大获成功,使匈牙利的音乐教育水平和国民音乐文化修养,特别是青少年的音乐素质得到了迅速提高。

柯达伊教学法的基本观点和内容是:①主张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把提高全民族的音乐素质,并一代代传承下去作为音乐教育的最高目标,这样的民族不是把音乐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是看成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多采用匈牙利民歌为主的五声调式音乐为素材,使孩子们从小就熟悉和热爱自己的民族音乐,进而培养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达到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目的;②主张以唱歌为基础进行合唱教学,认为通过多声部的合唱训练,不仅能够使受训者体验到和声的丰富色彩与平衡的声部配合,还能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和互相协作,配合的能力以及集体荣誉感;③重视早期教育,主张胎教;主张用“儿童自然发展法”来进行音乐教学,即要求根据正常儿童在其成长中各个时期的能力来编排课程的顺序,使之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例如,用母亲呼唤幼童吃饭时的音调和孩子们自己唱歌时的小三度音调来教儿童节奏概念要比全音符更为合理;④严格选择教材,重视教师的选择。认为幼儿所用的音乐教材只能源于真正的民间音乐,真正的儿童游戏和儿童优秀的创作音乐;一名普通学校的音乐教师要比一个城市歌剧院的指挥重要得多,因为一位糟糕的音乐教师将会在未来的三十多年里扼杀许多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因此,严格选择优秀教师来进行音乐教育是极为重要的。

柯达伊认为,儿童的音乐教育必须从本国语言的韵律和音调入手。歌谣在儿童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培养儿童的基本音乐能力、感知音乐要素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儿童时期的音乐活动是音乐、语言、律动、舞蹈综合的音乐行为方式,所以特别是对于年幼的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可以始自歌谣。我们可以通过歌谣培养他们对稳定节拍律动的体验、感受;感知节拍与节奏;感知节拍重音和二拍子、三拍子的节拍规律;感知休止拍节奏;发展节奏听觉、节奏记忆;感知声调的强弱、高低;感知速度的变化,等等。

3.奥尔夫即兴音乐教育的临床应用

卡尔?奥尔夫(1895-1982)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即音乐教育要从人的音乐本性出发,每个人都有音乐的本能,每个人天生都是喜欢音乐的。所谓原本性的音乐就是指原始起点的音乐,不只是单独被欣赏的音乐,而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活动。原本性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尤其适合于儿童的音乐形式。

因此,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综合性,即将音乐与语言、动作、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戏剧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教学;②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最核心、最吸引人的部分:奥尔夫音乐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和结构,只是一些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不注重结果,只注重过程;③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被誉为是从钢琴凳上(教师)和从座位上(孩子们)解放出来的音乐教育;它是一种动态的音乐活动,孩子们并不需要事先就懂乐理知识,而只需通过自己亲自参与,从亲身的体验中感受音乐;④从本土文化出发的多元文化教育;⑤适于开端:奥尔夫音乐活动是开放式的,它允许任何答案的出现,只要孩子做了就是好的。⑥为所有人,有教无类:不要求每个孩子有雷同的模仿,而是引导孩子和老师共同创造;着眼于培养受训者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受训者在游戏中探索声音,尝试用字词、语言、动作即兴做些什么,如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通过一些简单的道具,儿童可以自由组合自由创作。

以上三种音乐教育方法既可以应用于正常儿童的音乐教育,陶冶其性情、塑造其人格,也可以应用于特殊教育和医学康复训练。

4.创意性音乐疗法

创意性音乐疗法(Creative Music Therapy)是由D。Paul Nordoff和Dr。Clive Robbins两位博士所创立的一种音乐疗法。它指在治疗师的带领下,根据被治疗者的实际能力,使其以人声、乐器做即兴互动式的表演,经过内在的创造力和自我实践的过程来克服肢体、情绪、语言、认知等心理上的困难。即兴演奏(Improvisation)的表演形式可以是唱、弹、敲、跳等多种方式。这种治疗方法尤其适合自闭症、情绪困扰、心智障碍、肢体障碍、学习障碍、以及其他心理疾患者。

5.意象音乐治疗

意象音乐治疗(Method of Guided Imagery and Music,GIM。)由小提琴家Bonny女士创立。它是在有选择性的古典音乐背景下,通过治疗师的诱导诱发出被治疗者的某些视觉、情绪、空间、记忆、肢体状况的联觉,以促进其肌肉放松,平复情绪和情感释放,投射出当事人某些独特的心路旅程,从而刺激更深的自省力量,诱发出高锋体验,促进其转变、成长的一种疾病治疗的方法。意象音乐治疗的方式主要是聍听音乐。尤其适合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失眠等对象,也可以用于精神分析的前奏。

6.节奏性听觉刺激法

由美国Michle。H。Thaut博士提出。它是指在选定的音乐背景下,以听觉活动为媒介,引导被治疗者运用有限的身体运动能力与节奏性的运动同步进行,以促进脊椎动作神经元的兴奋。实施中往往配合脑电、摄影等技术,可综合成神经音乐治疗(Neurologic Music Therapy)的方式,这一方法尤其适合儿童脑性麻痹及柏金森病、脑中风、脑伤、肢体协调平衡问题的患者。节奏性听觉刺激法的治疗方式主要为聍听和律动活动。

7.行为矫正音乐治疗法

行为矫正音乐治疗法(Behavior Modification Principle to Music Therapy)。这种治疗方法着重音乐表演和律动技巧学习时的行为改变,即过程取向;或旨在获得学习乐器、歌唱的能力,即成果取向。行为矫正音乐治疗的方式为律动或音乐游戏。尤其适合多动症、行为异常儿童和精神障碍的患者。

8.完形音乐治疗法

完形音乐治疗法(Gestalt Approach Music Therapy)根据完形心理学的理论,以音乐为手段,诱发被治疗者“此时此地”的感知觉和认知,促进人的顿悟。治疗方式可以是聍听、表演等。适合对象为各种一般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者。

9.心理动力取向音乐治疗法

心理动力取向治疗法(Psychodynamically Oriented Music Therapy)着重强调治疗中人与音乐、个案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音乐本身。治疗方式可以是伴随音乐的自由联想。尤其适合于梦的分析、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者的精神分析。

10.旋律声调治疗法

旋律声调治疗法(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MIT),这是专为失语症或失用症患者设计的音乐治疗方法。根据个案说话的缺失情况,治疗师以说话性的语韵短句,附加夸张明显的音乐旋律声调要素(如音高、节奏、重音等)促进个案语言能力的恢复。尤其适合于中风患者、语言表达和语言沟通障碍者。治疗方式可以是念、说、哼、唱等。修正旋律声调法是由上述方法改进而成。治疗方式为:念、说、哼、唱。强调“唱”句子多于“说”句子,并以和声伴奏,促进当事人的记忆。

11.听觉整合治疗法

听觉整合治疗法(Auditory Integration Therapy,AIT),它是通过聆听已过滤及调整后的音频音乐,来修正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失调的现象,刺激脑部活动,促进行为和情绪改善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方式为用耳机聍听经过处理的不同音频。尤其适合于自闭症、听觉讯息处理异常者。

此外,音乐治疗还可以按个人参与的方式,分为欣赏、演奏和创作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多具有移情和顿悟效应,第二种形式具有较好的直接抒发效应,第三种形式则多具有投射效应。

按音乐治疗时参与人数的多少,可以分为个人与小组团体两种方式。后一种方式有助于参与成员之间的互动,促进人际沟通,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孟子就十分主张“君与民同乐”的方式,他认为,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比一个人独自欣赏音乐更快乐,同多数人欣赏音乐比与少数人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第二篇)

按音乐治疗时是否有医生直接参与的情况,可以分为指导性和非指导性两种方式。在前一种方式中,治疗师对音乐的背景、乐思,作品和心理治疗的关系可以给予必要的讲解,引导和鼓励即兴音乐行为;在后一种方式中则主要依赖被治疗者自己的领悟和患者之间的交流。如使用音乐作为精神分析的辅助手段的话,则应该有专业医生的参与。

五、音乐治疗的注意事项

在专业治疗的意义上,音乐治疗也并不是完全脱离心理咨询关系和准备的治疗方法,而是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咨访关系之上,当事人对音乐要有亲近和不排斥的态度,对治疗师要有信任感,对音乐活动要有参与的兴趣和勇气,等等。除此以外,以下是应该注意的技术事项:

1.实施音乐治疗前,切记一定要先对当事人作一般性的心理诊断和评估,弄清当事人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性质、原因和症状表现,应对当事人的人格、个人成长史、婚姻、性生活史、文化程度、家庭背景、个人爱好等资料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评估。不能仅仅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管音乐治疗一事。

2.根据患者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性质,以及当事人个人的具体情况和治疗目的,选择适合的音乐作品或歌曲。如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中老年人可以考虑使用中国民乐,而对青年人则可以考虑使用西洋乐或流行乐。作品声响应丰富多彩,长期治疗时应注意更换作品。

3.告诉当事人,音乐治疗的效果或他们所体验到的生理心理反应主要取决于他们把注意力投入作品以及把自己融化到作品意境之中的程度,而并不取决于其所具有的音乐修养高低。因此,任何文化程度和音乐修养的患者都不必有什么畏难情绪和担忧。

4.欣赏性音乐治疗应选择一个环境安静的地方,光线不宜过强;根据当事人的意愿选取坐、卧、躺任一舒适的姿势;治疗时让当事人轻轻地闭上眼睛,告诉当事人唯一要做的就是排除一切杂念,将精神集中于所听到的音乐作品,思维与情感跟随作品的描写而起伏并进行想象。古人对自娱自乐演奏乐器的地点、时间和心态也很讲究,如认为最好选择在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驰,气血和平,灵与道合之时;如不遇知音,宁对清风明月、苍松怪石、或对月,或对岩桂、江梅、茉莉、占卜、剑兰、夜合、玉兰等香清色素花,或临水,或对轩窗池沼,荷香扑人,或竹边林下,清漪芳泽之处而鼓琴。

5.播放音乐的声音应由小逐渐增强,音量要适中,恰到好处。《吕氏春秋·适音》中说,声音太大,耳朵不仅难容,而且心志就会摇荡不安;声音过小又使人心志得不到满足;声音过清使人空虚疲困,兴趣情致减退;声音过浊使人心志低下,情志躁动。古人认为,以适宜的心情欣赏适宜的音乐就是人乐和谐的境界。

6.欣赏音乐治疗每次进行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来说,以15~30分钟为宜。

7.在耳痛、头痛剧烈、情绪极度激动的情况下应暂时避免使用音乐治疗。

六、音乐治疗的适应证

1.各种神经症:音乐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旋律,而且还有乐思的标题,尤其适合于焦虑症、恐惧症、抑郁症、疑病症、强迫症等神经症患者的情绪抒发,缓解其对自身心理问题的凝视,帮助其解脱情绪的困扰。

2.失眠:失眠患者的一个共性是睡前胡思乱想,而音乐有助于当事人减少这类刨根问底、纠缠不清的强迫性思维,如摇篮曲的节奏有助于使快速紊乱的脑电波恢复为慢波,使脑神经放松,促进睡眠。

3.心身性疾病:心身性疾病是主要由心理因素引发的躯体性疾病。音乐治疗有助于患者释放压抑的情绪而促进躯体症状的改善,尤其适合于冠心病、心肌梗塞、高血压、心律不齐、甲状腺功能亢进、更年期综合征等内分泌失调疾病。

4.神经性疾病:演奏音乐和歌唱本身就是一种肌肉运动,对于患有肌肉协调障碍的病人,音乐节奏可引发肌肉的节律运动,帮助病人建立肌肉的节奏感。如嚼肌功能失调、口腔畸形、某些呼吸系统疾病等适合于采用吹奏练习;拉奏乐器可促进肌肉萎缩、肢体麻痹者的相关肌肉运动;节奏感强的音乐适合坐骨神经痛和脑瘫等患者。几乎所有广播操和团体操都同时播放音乐,可见音乐有助于营造一个更有节奏的机能锻炼氛围,也可以使锻炼者的注意力更为集中。

5.老年病和临终病人:歌唱或欣赏音乐治疗非常适合于老年痴呆、孤独症和情绪低落、沮丧、悲观等消极情绪的老人。有报道表明,经常给患老年痴呆的人播放他们曾熟悉的歌曲,有助于他们记忆的康复。音乐治疗还可用于减轻各类终末期病人的焦虑、抑郁情绪和身心痛苦。

6.智力发育障碍和残疾者:音乐可以促进智障者感知觉的发展和情绪情感的表达。据报道,让自闭症的儿童打鼓,治疗师在一旁即兴伴奏,如当孩子主动接近治疗师或陪伴治疗的父母时,音乐的强度增加,当孩子避开父母时,音乐的强度减弱。这种音乐互动的方式增进其与人的沟通,有助于帮助这些特殊孩子走出孤独的世界。经验表明,在家庭内,父母鼓励孩子进行摇摆身体、拍打、抚摸等富有韵律的游戏动作,或在游戏时伴随哼唱,互相模仿对方,将有助于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音乐治疗可以逐渐延长自闭症孩子与别人相处的时间。

7.手术中和手术后: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等疾病患者体内的β内啡呔水平要比健康人低得多,而人高兴或针刺麻醉时,β内啡呔水平就会增高。古希腊人曾用音乐治疗关节炎和痛风症,现代也有不少医院在做拔牙等小手术时为病人播放音乐以缓解疼痛。1975年7月23日,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毛泽东让工作人员播放岳美缇演唱的《满江红》,在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词曲声中他老人家安静顺利地完成了手术。观察研究证明,在手术之前、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给病人播放音乐可以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恐惧,减少麻醉药物的需要量,减轻手术后的不适应,增进病人的踏实感。

8.注意缺陷性障碍:据估计,人群中约有10%~15%的人患有注意缺陷性障碍(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ADD),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集中困难,心情起伏不定,与人沟通困难。对一组患有注意缺陷性障碍的病人通过播放莫扎特的《小夜曲》等曲目进行音乐治疗,结果显示,病人脑部的θ波降低,并逐渐与音乐的频率趋于一致,注意力也逐渐增强,心情逐渐平稳,行为冲动减少,社交关系改善。在接受治疗并情况得到改善的病人中,70%的人在随后半年的追踪研究中,即使没有再接受进一步的音乐治疗,也可以维持改善后的情况,说明音乐治疗的疗效不短暂的。

9.癌症:音乐可以减轻癌症病人接受化疗所产生的呕吐现象,增进肌肉的运动能力,提升病人的自尊和自信。法国音乐家和医学科研人员合作研究发现,音乐还可能对癌细胞具有直接的破坏作用。实验者在距癌细胞约一英尺远的地方敲木琴,每隔4~5秒敲一次A音,音量大约为30~40分贝,持续21分钟,反复进行数次。结果发现,癌细胞核和细胞膜因此而破裂,而健康细胞却保持完好。实验还发现,长音阶和半音阶的组合可以加速癌细胞的破裂。两名乳腺癌患者接受了人体音乐治疗实验,她们每天拉小提琴三个半小时,每次21分钟,一个月后再进行检查,结果原来的肿瘤一个缩小了,一个消失了。在爱尔兰癌症治疗中心,许多病童在接受每天半小时的音乐治疗后,免疫力普遍增强了,在实验组病童的唾液中免疫球蛋白A也有所增加。音乐还可以调动癌症患者对抗疾病的斗志和信心,改善情绪,促进免疫能力的提高。

10.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实验表明,用音乐治疗精神分裂症有助于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延缓精神活动的衰退,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功能、社会兴趣和活跃情绪,改善缺乏活动的精神症状而且主动参与性的音乐治疗优于被动性的音乐治疗。

11.情感受害者和性骚扰者:对那些受性侵害的儿童和女性来说,音乐是一种有助于表达不可不言但无法言明的情绪情感的最佳方式。例如,以自然的海浪声和交响乐引导他们发泄压抑的情绪;用圣乐测评其宗教观;以某些爱情音乐评估其爱情观和贞洁情结,等等。

12.药物滥用与酗酒者:运用音乐治疗药物滥用和酗酒者有助于其转移注意力,增进自我价值观,促进内省和顿悟,减轻对药物和毒品的依赖。专家建议使用能缓解身心疲劳,令人心情为之开朗和愉悦的音乐。

七、常用的音乐治疗曲目

哪些音乐作品同情绪反应相关联,能改变哪些不良的情绪,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我们在运用音乐治疗方法时,应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工作经验来选择合适的音乐素材。

1.具有镇静作用的音乐作品

《月夜》(二胡)、《出水莲》(古筝)、《碧间流泉》(古筝)、《关山月》(古筝)、《高山流水》(古筝)、《阳光三叠》(古筝)、《西江月》(古筝)、《普庵咒》(古琴箫)、《流水》(古筝)、《平湖秋月》(古筝)、《闲居吟》(二胡)、海琼斯的《小夜曲》、柴可夫斯基的《小夜曲》、舒伯特的《小夜曲》、莫扎特的《小夜曲》、海顿的《小夜曲》、肖邦的《E大调练习曲》等。

适应证:心情浮躁,情绪紧张,焦虑不安,失眠,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等。

2.具有抒发情志作用的音乐作品

《早晨》(笛子)、《三五七》(笛子)、《河南筝歌》(琵琶)、《春江花月夜》(琵琶)、《渔舟唱晚》(古筝)、《飞花点翠》(古筝)、舒曼的《梦幻曲》、贝多芬的《春天奏鸣曲》、柴可夫斯基的《天鹅》、贝多芬的《月光》、巴赫的《蓝色的多瑙河》、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等。

适应证:心情压抑、萎靡不振,气郁气滞、消化不良。

3.具有振奋作用的音乐作品

《姑苏行》(笛子)、《渔歌》(江南丝竹)、《步步高》(广东音乐)、《阳春白雪》(琵琶)、《彩云追月》(琵琶)、《金蛇狂舞》(二胡)、《赛龙夺锦》(广东音乐)、门德尔松的春之歌、贝多芬的《命运》、海顿的《创世纪》、德彪西的《伊伯利亚》、西贝柳斯的《忧郁圆舞曲》、贝多芬的《黎明或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等。

适应证:自信心缺乏、有劣等感者,萎靡不振,抑郁情绪等。

4.具有激发灵感或想象的音乐作品

《广陵散》(古筝)、《平沙落雁》(宋琴)、《渔樵问答》(琴箫合奏)、《帝舜楚辞》(编钟)、肖邦的《C小调即兴幻想曲》、德彪西的《明月之光》、布鲁赫的《神日》等。

适应证:激发想象,超脱尘世。

5.具有诱发回忆作用的音乐作品

《秋思》(二胡)、《二泉映月》(二胡)、《汉宫秋月》(古筝)、《妆台秋思》(笛子)、马思聪的《思乡曲》、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克莱斯勒的《爱的忧伤》、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等。

适应证:引发回忆,医治失恋,协助精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