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时尚生活指南——茶道与酒文化
34415400000011

第11章 工夫茶

《茶经·六之饮》曰:“天育万物,皆有至妙。”“所庇者屋,屋精极。”接着,他列举了茶的“九难”,意即从采造、鉴别、用具、用火、择水、烤炙、碾末、烹煮、饮用等九个方面,都应力求其精。

精,正是工夫茶最突出的特点,它体现在烹制、品饮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而不仅仅是“器具更为精致”而已。

“热”字上文章

潮州民间流传一则“笑话”:茶座中来了一位新客,主人请他品茶。饮罢,主人问:“如何?”客答:“好”。主人又问:“好在哪里?”客答:“哙烧。(够热)”一座皆窃笑。

其实,被笑的应该是茶座中人或“笑话”的编造者。因为,来客的回答尽管只有两个字,却道出了品茶的真谛:热。

李时珍《本草纲目·茶》引陈藏器曰:“饮之宜热,冷则聚痰。”又引李廷飞曰:“大抵饮茶宜热宜少。”饮用工夫茶,“乘热连饮”便有了切实保存证:一系列的烫罐淋杯,罐外追热、高冲低斟的程序,能有效地减少泡、斟过程中热量的散失;杯小如核桃,几可一口啜尽,可避免先一口、后一口冷热不均的弊病;壶小如鸡子,故冲工夫茶要分多轮(潮人称“巡”)进行。这样能不断续入沸水,使壶中持续保持高温。

完美地体现了“茶性俭”的特点。

“茶性俭”的“俭”,含有贫乏、不丰足的意思。也就是说,茶汤的水浸出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不多,因此,泡茶的水不宜多,多了滋味就淡。小壶小杯的功夫茶。最能体现“茶性俭”的特点。而多轮冲泡法对于准确把握泡茶时间、恰到好处地体现茶的香味亦极其有利。

工夫茶艺中的刮沫就是去除泡沫的妙法。纳茶时之“分层结构法”,又可使经过粗茶叶层过滤的茶汤澄澈无渣。此外,工夫茶因杯小,香浓,汤热,故啜后杯中仍有余香,这是一股比从茶汤上溢出的香气更深沉、更浓烈的“山韵气”,“嗅杯”因此为其它茶饮法所无而。

红泥小火炉

红泥小火炉,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好看极了。同样有各种形式,特点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小炉门边往往还有一副很文雅的对联,益发增添茶兴。

砂铫

“砂铫”,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茶锅”,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这时的水冲茶刚刚合适。至于用钢锅,铝锅来煮水冲共茶的,虽然也尤不可,可是金属的东西,用以煮水冲茶毕竟要差一,不算工夫了。

羽扇与钢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时既须用劲,又不可煽过炉门左右,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洁白鹅翎编制成的扇,大约过掌,竹柄丝穗的精雅,衬托着红,绿,白……各种颜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浓茶,自然别有风趣。钢筷则不但为了钳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双手保持清洁。

冲泡工夫

标准的工夫茶艺,有后火,蟹目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

潮汕功天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

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

洗过茶后,再冲入蟹目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

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煮茶要诀

煮茶要诀,“水常先求,火亦不后”。苏东坡诗云:“活水仍须活火烹”。活火,就是炭有焰,其势牛猛之谓也。潮州人煮茶用的叫倔“绞枳炭”,“绞枳”是一种很坚硬的树木,烧成炭后,绝无烟臭,敲之有声,碎之莹黑,是最上等的燃料。还有用乌榄核作炭的,火焰浅蓝,焰活火匀,更是特别。

古人还讲究火候。水煮得嫩、老与适中,加茶的时间与方法,煮茶的方式与“汤花”的好坏多少,其关键都看会不会掌握汤候,许次纾在《茶疏》中这样叙述道:“水一入铣,便须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呈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敌,决不堪用。”《茶经》中也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彭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五三煮”)。这是煮水。

择水

水,是茶的载体;离开水。所谓茶色、茶香、茶味便无从体现医此,择水理所当然地成为饮茶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代论水的主要标准不外乎二个方面:水质和水味。水质要求清、活轻,而水味则要求甘与冽(清冷)。

清,是对浊而言。用水应当质地洁净,这是生活中的常识,烹茶用水尤用澄沏无垢,“清明不淆。”为了获取清洁的水,除注意选择水泉外,古人还创造很低多澄水,养水的方法。田艺衡《煮泉小品》说:“移水取石子置瓶中,虽养其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这种以石养水法,其中还含有一种审美情趣。另外,常用的还有灶心土净水法。罗廪《茶解》说:“大瓷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热投之,”有人认为,经这样处理的水还可防水虫孽生。

水虽贵活,但瀑布、湍流一类“气盛而脉涌”、缺乏中和淳厚之气的“过激水”,古人亦认为与主静的茶旨不合。水之轻、重,行点类似今人所说提软水硬水。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和铁盐等矿物质。能增加水的重量。用硬水泡茶,对茶汤媳色香味确有负面影响。甘洌,也称甘冷、甘香。明田艺衡说“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泉而能洌,证明该泉系从地表之深层沁出,所以水质特好。这样的洌泉,与“岩奥阴积而寒者”有本质的不同。后者大多是潴留在阴暗山潭中的“死水”,经常饮用,对人不利。而被称为“天泉”的雪水,却甚宜于烹茶。

目前,茶界对饮茶用水所认定的水质主要标准是:色度不超过15度,无异色;浑浊度小于5度;无异臭味,不含有肉眼可见物:pH值为6.5~8.5.总硬度不高于25度;毒理学及细菌指标合格。潮州的名泉,比比皆是:潮州西湖的风栖泉、处女泉;潮安石庵的山泉、桑浦山的甘露泉;汕头鸵浦的龙泉;澄海之风泉、狮泉、象泉、灵泉、玉泉;惠来的甘泉、君子泉;潮阳的卓锡泉;普宁马嘶岩的流泉;揭阳的狮子泉、茉莉泉、八功德水泉……这里所开列的,是名副其实的“挂一漏万”,真要作一番普查的话,正不知要开出多长的一串名单。何况,还有很多“养在深闺未识”的深山大岭中的“未知”泉。

除了山泉,潮州境内的韩江、榕江、练江、凤江等等,只要未受污染,亦皆是水质纯美的江河。从前,沿江居民多有入江心取水烹茶者,有时江水稍浑,亦不用加什么白石、伏龙肝或施于“拆洗”手段,只须投入一点明矾,搅动几下,静置片刻便成清甘澄碧的好水,其味不下山泉。

此外,遍布城乡的水井,亦是工夫茶客最方便而巳取之不竭的烹茗源泉。在幽静的古城中,每家都有一口以上大小不一的水井,有客登门,几句寒喧之后,马上开炉升火,再亲临进边,抖动长绳短绠,颤悠悠地汲起一小桶夏冽冬温的井水来。望着水面摇漾不停的波光,听着那淅淅沥沥的滴水声响,自有一番舒心的意趣。

择茶

铁观音原产福建安溪,至今仍为工夫茶客所钟爱、在诲内外多次名茶评比中,铁观音经常名列前茅。铁观音滋味醇厚,向有“七泡有余香”之美誉。期外观色泽油亮,茶条表面凝集有一层白霜;又因揉捻手法精巧,条索紧结如镙头,纳茶人罐十分方便,故成为工夫茶之佳选、但从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凤凰水仙茶系的崛起,铁观音的“霸主”地位已发生动摇。

凤凰水仙产于凤凰山区,该区海拔高度在1100米以上,最高的乌岽顶达1498米,是广东第一高峰。山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层深厚,云雾多,日照短而漫射光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是理想的植茶之地。

风凰水仙叶型较大,叶面平展,前端多突尖,叶尖下垂似鸟嘴,故当地称为“鸟嘴茶”。清明前后到立夏开采者为春茶;夏茶在立夏之后至小暑秋茶在立秋至霜降间采制;立冬至小雪间采到的称雪片。

近午来,凤凰水仙茶系品类日趋繁富。质量不断提高,名茶迭出,令人目不暇接:凤凰单丛、白叶单丛、群体单丛、黄枝香、黄金桂、奇兰、蓬莱茗、八仙、浪菜……面对茶叶店中繁多的品种,有时还真叫人感到无所适从。

喝茶讲究色、香、味,喝工夫茶还要讲究“喉底”,即啜茶后,齿颊留香,舌底回甘,有一股奇妙特殊而难以言状的“山韵”。山韵一般是只有高山茶才具有的,且随品种、产地而迥异的独特韵味,品味时须合口屏气并略作吞咽状,方能较明显地体味到。喝茶而能喝出山韵,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享受,亦是工夫茶最诱人的神妙境界。

选购好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今惑于金玉其外的包装,迷信“分钱分货”的而专拣贵的买,把茶购回家冲泡后却连呼“上当”昔,颇不乏人。一般来说,选茶时一要观形:茶叶外形是否匀齐,条索是否紧实,颜色是否润泽;二是要掂重:以手权衡,厚重沉实者为佳,轻飘松散者次;三要嗅味:仔细嗅辨有无霉气、烟焦气、异杂气、好的茶叶,有一种纯正的令人愉悦的茶香,行家里手甚至能辨认具蕴含的花香弄。

烹法

烹茶之前,当先升火烹水。候沸期间,可将一应茶具取出陈列、就位。

水初沸,提铫倾水淋罐、淋杯使预热、洁净,铫复置炉上继续加热。倾出罐中沸水,开始纳茶,纳茶的工夫至关重要,它关系到茶汤的质量,斟茶时是否顺畅,汤量是否恰到好处等环节。每见有用冲罐泡茶者,才一、二冲,壶中茶叶即胀出壶面,顶起盖子;或斟茶入杯,杯中满布茶末;或壶嘴须插入一支牙签,不然茶汤便无法斟出……这都是纳茶不得法的缘故。

纳茶之法,须从茶罐中倾茶于素纸上,分别粗细,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滴口处:次用细末,填塞中层,另以稍粗之叶,撒于上面。纳茶之量,应视不同品种而定、一般说,福建茶条索卷结如螺头,叶片间隙小,纳入罐量之六成即可:凤凰水仙系条索强直,叶片互相“架空”,茶可纳至与罐面持平。此外,还要参看茶叶中整茶与碎茶间的比例而作适当调整,碎叶越多,纳茶量越少;否则反之。总之,纳茶须具一定的技巧与经验,但只要细心体会,多实践几次,自能“神明变化”,应手得心。

候汤

古人品茶,首重煎水。水煎得过头或不及,古有常用“老”(或称“百寿汤”)、“嫩”(或称“婴儿沸”)二字加以形容。这种讲究,看似繁琐,实则有其道理。没烧开或初沸的“嫩”汤,泡不开茶固然不好,开过头的水,随着沸腾时间的延长,会不断排除溶解于水中的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此即陆羽所说的“水气全消”,亦会影像响茶味。特别是不少河水、外水中含有一些亚硝酸盐,煮的时间太长,随着蒸发的加剧,其含量相对增加;同时,水中的部分硝酸盐亦会因受热时间长而被还原为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一种有害的物质,对人体不利不同品种的茶叶,付水温有各行不相同的要求。高级绿茶多以嗽芽制成,不能用100℃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左右为宜。红茶、花茶及中低档绿茶则要求刚100℃沸水。乌龙、普洱和沱茶,每次用量多,茶叶又较粗老,更要求用沸滚的水冲泡。按传统,工夫茶炉与茶几间须隔七步:

其一:榄核炭再好,燃烧时亦多少有些许气味,拉开距离,可避烟火气;

其二:砂铫置火炉上,扇火时难免有些火星洒落铫嘴,所以老练的茶客在冲水入罐前总要倾去一点“水头”,用以清除不易觉察的灰垢。扇火催沸时火苗四窜,而罐嘴中空,无水可传热,其热度远在百度以上,如不稍事冷却。倾出“水头”时,刚接触到罐嘴的水柱会溅出滚烫的水珠,弄不好会伤人;

其二:刚到三沸的水经短暂的停留,正好回到不嫩不老的三沸状态。冲点、刮沫、淋罐、烫杯取滚汤,揭罐盖,沿壶口内缘冲入沸水,叫做冲点。冲点时水柱切忌从壶心直冲而入,那样会“冲破茶胆”,破坏纳茶进细心经营的茶层结构,无法形成完美的“茶山”。冲点要一气呵成,不要迫促、断续,即不要冲出宋人所说的“断脉汤”。冲点时砂铫与冲罐的距离要略大,叫“高冲”,使热力直透罐底,茶沫上扬。

刮沫:冲点必使满罐而忌溢出,这时茶叶的白色泡沫浮出壶面,即用拇、食两指捏住壶盖,沿壶口水平方向轻轻一刮,沫即坠入茶垫中,旋将壶盖定。

淋罐:盖定后,复以热汤遍淋壶上,以清洁沾附壶面的茶沫。壶外追热。内外夹政,以保旺壶中有足够的温度。冬日烹茶,这一环节尤重要。

烫杯:淋罐后,将铫中余汤淋杯。砂跳添水后放回炉上烧第二铫水。再回到茶几前“滚杯”:用食、中、拇三指捏住茶杯的杯口和底沿,使杯子侧立浸入另一个装满热汤的茶杯中,轻巧快速地转动,务使面面俱到,里外均匀地受洗受热——每个茶杯都要如此处理,这是二次“焙盏”,因为只有“烧(热)盅烫罐”即杯罐皆热,方能起香。用盖瓯瀹茶时,上述程序大体相同。但盖瓯不宜淋罐,所以刮沫以后。一般是迅速将瓯中茶汤倾入茶洗,再次冲点。这样做的目的是:起“洗茶”及预热作用;追热,以弥补不能淋罐的缺陷。

洒茶与品茶

冲点后,经淋罐、烫杯、倾水,正是洒茶的适当时刻。从冲到洒的过程,俗称为“翕”。翕要恰到好处,太快则香味不出,太迟则茶色太浓,茶味苦涩。洒茶时冲罐要靠近茶杯,叫“低斟”,以免激起泡沫、发出滴沥声响,且可防止茶汤依次轮转洒入茶杯,须反复二、三次,叫“关公巡城”,使各杯汤色均匀;茶汤洒毕,罐中尚有余沥,须尽数滴出并依次滴入各杯中,叫“韩信点兵”。余沥不滤出,长时间浸在罐中,味转苦涩,会影响下一轮冲泡质量;余沥又是茶汤中最醇厚的部分,所以要均匀分配,以免各杯昧有参差。

洒茶既毕,即可延客品茶。品饮时杯沿接唇,杯面迎鼻,边嗅边饮。饮毕,三嗅杯底。斯时也,“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境界至此,已得工夫茶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