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为二”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精髓。任何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自然科学当然也不例外。从哲学的眼光看来,自然科学也是可分的。
“一分为二”的哲学理念最早是中国古人提出来的。提出这一观点可能会遭到不少人的反对,因为他们不相信中国古代已经具备了产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基础,所以有人会不假思索地提出反对的意见。但是事实胜于雄辩,“一分为二”的哲学理念,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中国最古老的汉语字典《说文》云:“小,物之微也。从八。一见而八分之。”清训诂学家段玉裁注曰:八,别也。一才见而辙(就)分之。
什么叫‘微’?什么叫‘见’?什么叫‘分’?古代无显微镜,所以用肉眼能够看到的都叫“见”。现代人用高倍电子显微镜“见”到人体细胞这也叫“见”,哈勃望远镜能拍摄到150亿光年前宇宙大爆炸后的余烬,这也是“见”,另外,物质在超高压、超高温、超高速下的瞬间变化中所发现最细微的基本粒子都可叫做“见”。可见,中国古人早已具有“一分为二”的哲学理念。凡是能“见”到的都是可分的,而且都要一直分下去。“一才见而辙(就)分之”嘛!可见在中国的远古时代,早就建树了“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自然科学”能不能分?用哲学的眼光看待,自然科学本身也是发展的、可分的。近数十年来现代科学的研究课题中出现反物质、暗物质、黑洞……等新名词,这些新名词的出现,表示“科学”在发展,在前进。老子探索人体生命奥秘的伟大发现和发明的出现,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十大科学发现和发明”存在于气功态中,所以,超常态的自然科学是常态下自然科学海洋之外的另一片自然科学的海洋。这就是自然科学“一分为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