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老子人体生命科学
34438300000048

第48章 精彩绝伦的长寿设计A(道经篇的长寿理法)

为了使生命升华,获得罕世的高寿,老子创设了一系列精妙独到的理法,用来改造自身的体质,兹将老子在他亲著修道经验总结道经篇中,关于长寿方面的精彩论述,择要记述和阐释如下。

1、声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道经篇第4章)。

“声人”,老子自创的专用名词。“声”在本文指特异信息。“声人”指正在开发或已初步开发出人体特异功能的修炼者。后世其他传抄本不明文意,将《道经》中全部十个“声人”都改为“圣人”,造成后世对本文的严重曲解。“居”,《说文》:“居,蹲也。”俗居从足。

从足的“踞”就是坐。《史记·高祖本纪》:“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本文的“居”,意为坐,引申为坐善。“无爲”,是两个单音节词。“无”指“无”的意识功能态,“爲”指坐善修炼。“无爲”的意思是:“无”的意识功能态的坐善修炼。后世道家气功所谓的“无爲法和有爲法”,在老子气功学中是不存在的。“不言之教”,《说文》: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坐善是单独个体的清修行为。独坐善房默默潜修,故称“不言之教”。所以,整句的意思是:坐善修炼“无”的意识功能态,施行默默的独坐潜修。

本句段阐明何谓坐善?怎样坐善?所谓坐善就是“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具体而言,坐善者应独处善房,用盘坐或端坐,双目垂帘,舌舐上颚,双手置于腿部上面或采用抱球、对穴等手印,一坐就是数十分钟或若干小时,不明内情的人,可能觉得这种行为看上去傻乎乎的,好像在平白无故地浪费宝贵的光阴,其实这是人类最高级的修炼,因为这是在修炼生命,修炼意识,修练功能,修炼大脑。

坐善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属高级功夫的修炼范畴。坐善的调形姿态就是“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坐善时,身心处于极度宽松的状态,人与自然界的气体交换非常频繁,所以环境宜清静,空气要新鲜。练功时,宜个人清修,避免外界的干扰,所以一般不宜搞集体练功。

2、天下皆知善(道经篇第2章)。

“天下”,老子气功学“天”指人体巅顶,“下”指腹底。本章喻指整个人体。“皆”,《小尔雅》:“皆,同也。”引申为偕同。“知”,《说文》:“知,词也”;“词,意内而言外也”。本义用语言表达内心思想。引申为日常的知觉感觉等。老子将这一意义拓展应用于人体生命科学,指大脑意识层高功能。“善”,《说文解字注》:“美与善同意。”羊大则美。大羊肉可食,乳可饮,均为上佳的营养品,在本文称作“美”。引申为特殊营养素。善从美从口,这一意义应用于气功与人体生命科学,表示特殊营养素(美)摄入体内后转化为特殊营养(善)。所以,整句的意思是:整个人体偕同大脑意识层高功能都需要特殊营养。

道经首章是全文的总概括和总说明,道经第2章才是全文议论的开始。老子把气功修炼视作一门营养和规范人体的学问,所以文章以“天下皆知美”起始。

老子在“总结”起首的头句话,就将修炼气功的主导思想告诉了读者。改造人体和开发潜能,两者应同时并举,都要以特殊营养素作为物质保证,才能满足它们的需要。

气功修炼者要想开发潜能和健康长寿,没有物质条件不行,没有特殊营养素也不行,这就是唯物主义者老子讲气功与其他门派之间的本质区别。

特殊营养素进入体内后转化为特殊能量,并发生功能转换,所以它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保证。这种能量保证有利于体质的规范和改造。老子在道经第15章指出:“槫气致柔”。兹诠释如下:

古代楚人谓圆为槫。老子是楚人,以“槫”谓圆。《说文》云:“圆,圜全也。”“圜”本指无始无终的天体。“全”是完好的意思。本章的“槫”表示循环无穷,引申为永不枯竭。“氣”本义指君主赠送给诸侯的饲料和粮食,故从米。后扩展到赠送牲畜。这一意义应用于气功和人体生命科学,指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特殊营养素。所以“槫气”的意思是:大自然将永不枯竭的特殊营养素馈赠给坐善修炼者。什么叫“致柔”?“柔”,指人的体质发生了柔和细微的变化。所以,整句的意思是:自然界把永不枯竭的特殊营养素赠送给坐善修炼者,导致人的体质发生柔和细微的变化和改造。

老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有关长寿的崭新理念。要改造人的体质,必须通过穴位摄取特殊营养素。这种特殊营养素就是自然界清新的空气,所以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殊营养素进入体内后转化为特殊能量及其功能转换,所以特殊营养素既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物质保证,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保证。

3、浴神,不死。是胃玄牝(道经篇第10章)。

“浴神”,净化意识。“不死”,活动的意思。“玄”,按古汉字因形求义的特点,喻指隐藏在人体深处的先天潜能。详见道经首章。“牝”,本指雌牛,引申为慈母、哺养。所以,本句话的意思是:净化意识,生理功能就会变得活跃起来。这就叫做:埋藏在人体深处的人体细胞和潜能细胞得到了慈母般的哺养。

本句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生命奥秘,即:净化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人的生理功能,使生理功能进一步活跃起来。老子把意识对人体的反作用称作“玄牝”。并以“天地之根”说明“净化意识”是开发大脑意识层高功能的根本。

生理功能是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它是物质性的。意识是大脑的产物,它是精神性的。所以意识与生理功能是一对矛盾,两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互根互用。

意识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反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老子在人类历史上最先提出“浴神不死”这一充满哲理的科学论断,并将它应用于气功和长寿的实践,成为中国古代人体生命科学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

“浴神不死”的提出,标志着古老的中华气功已经与人体生命科学有机地紧密地连结在一起。意识产生于人脑的生理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即在“无”的意识功能态下),意识反转过来,成为推动生理功能进一步运动发展的基本要素。

老子认为,在净化意识的条件下,摄入体内的特殊营养素、特殊能量及其功能转换,能使人体组织细胞和潜能细胞得到充足的营养和规范,这是治理人体和潜能的根本。

4、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道经篇第11章)。

“天地”,在本章指广义的天地,即自然界的天和地。“不自生”,《说文解字注》:“自,本义鼻。其引申义为己。”本章是引申之义,指个人主观意志。“不自生”意为不是凭个人主观意志生成的。所以,整句的意思是:天地是长久的。天地之所以能够长而且久。因为它们不是凭主观意志产生的,所以能够长久地存在。

老子通过对人体生命奥的深入探索和气功修炼的长期实践,发现了长寿与开发潜能的秘密。他从“天长地久”中抽象出重要的自然法则。这个重要的自然法则,就是“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将它应用于气功与人体生命科学,引申为“自然生成”的最高原则。

已知地球的年龄大约46亿年,太阳大约60亿年,宇宙大约200亿年,称它们“天长地久”,确实当之无愧。中国古代睿智卓绝的唯物主义者老子,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简明扼要地指出:“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不自生”意为不是凭主观意志产生的,就是说,不是人为的、勉强地产生出来的。老子认为,凭主观意志是不能创造事物的。人为的造作同样不可能使事物维持长久。任何事物都是与周围环境密切联系,按照其自身具备的基础和条件逐步地成长发展起来的。这样成长产生的事物才有坚实的基础。“自然生成”才能长久。天地是原始自然界经过无限漫长的岁月,自然而然地发展生成的,所以能够“天长地久”。

“自然生成”是老子气功长寿学的最高指导原则,也是编制功理功法的最高准则。

5、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道经第12章)。

“上”,《说文》:“上,高也。”本章的“上”,指人体巅顶(包头部脑部)的部位。“水”,《说文》:“水,凖也”;“凖,平也”。《韵补》:“水之为言凖也”。说明水有准平物的特性。本章以“水”表示坐善修炼对人体和潜能具有准平的作用。“静”,《说文解字注》:“静,审也。采色详审得其宜谓之静。人心审度得宜,一言一事必求理义之必然,则虽繁劳之极而无纷乱亦曰静。”“静”还包含平安吉祥的意义。《正韵》云:“审,福也,安也。”这些意义应用于人体生命科学,指准平作用使人体和潜能审度得宜,平安吉祥。“於”,本章以“於”表示哺乳与反哺乳的双向气功效应。所以,整句的意思是:升登先天潜能的特殊营养,使人体和潜能得到治理和准平。能准平人体和潜能的特殊营养,有利于先天潜能在特殊营养素、特殊能量及其功能转换下的审度得宜。

本句段阐明,实施坐善修炼获得特殊营养,对人体和潜能具有营养和准平的作用。这种作用能使人体和潜能审度得宜,平安吉祥。

在古汉语中,“水”除了指自然的水以外,还以“水”的准平物的特性作为它的引申义。所以《说文》云:“水,凖也。”《释名》曰:“水,凖也。凖,平也。天下莫平于水。”人们往往利用水的这种特性,用来检查物体表面的水平程度。这种做法称作准平。

“有静”的“有”,指特殊营养素、特殊能量及其功能转换。段注“静”云:“采色详审得其宜谓之静。”本指绘画之事,色彩搭配相宜叫做“静”。又注云:“人心审度得宜,一言一事必求理义之必然,则虽繁劳之极而无纷乱亦曰静。”说明能从纷乱的事物中找出事理的也叫做“静”。这些意义应用于气功和人体生命科学,“静”表现在人体生理方面,指审度得宜,平安吉祥。这种审度得宜,平安吉祥的优化的生理环境,是在准平作用的前提下获得的。

准平作用是在功能转换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它是气功态下“具有独特生理效应”的特殊生命现象。

“准平”作用的准,指特殊营养素转化为特殊能量后,在功能转换的过程中自动寻找和捕获目标,主动消除致病因素。经常听到练功者说:为了治某种痼疾而修炼气功,结果连带其它疾病都治愈或好转了。为何会“无心插柳柳成荫”呢?这是因为准平作用具有自动找准目标的特长,这就叫做“准”。

“准平”作用的平。在某种意义上有些类似中医学的阴阳平衡和西医学的稳态理论。但是气功的准平作用比它们更完善、更积极、更深刻,因为这是改造人的体质的基础上的“平”。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人体阴阳双方在矛盾统一运动中取得平衡的过程。阴阳失去平衡协调,就会导致人体出现病理状态,故有“阳平阴秘,精神乃治”之说。“八纲”辩证施治的基本精神,就是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西医学认为细胞的正常活动需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相对恒定,叫做“稳态”或“自稳态”。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一旦机制失控或组织系统发生紊乱,稳态就难以维持而发生疾病,人的生命就受到威胁。医师的任务就是动用各种治疗手段,使机体恢复稳态,重新恢复平衡。平衡才能保持生命的稳定,这是中西医的共识。它们采取的一切医疗手段,都是为了消除不平衡的因素,保持机体的平衡协调。

与上述中西医的理念相比,老子在本句段所阐述的气功的准平作用,既包含着中西医的协调、平衡、稳定的理念,同时,含蕴着一种崭新的思想内涵,比中西医的理念更完备、更积极、更深刻。从气功理论和实践的功效来看,气功的准平作用,不仅仅是消除致病的因素,恢复机体的平衡,保持人体理化状态的恒定,其更重要更积极的意义是改造人的体质,改善生理内环境,使生命的活力得到加强,使生命重放异彩。

准平作用首先表现在人体经络穴位方面,然后深入到全身各个组织系统。对于长期坚持坐善的练功者而言,随着经络网络的开通面的不断扩大和深化,旧的平衡被打破,建立起新的平衡。接着新的平衡又会被打破,因此必须在新的层面上不断建立新的平衡。这种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反复出现的状况,说明老子气功长寿学的平衡理念是人体生命中最高层次的平衡,是建立在“改造体质”上的平衡,它不同于中西医的平衡理念,对人的生命具有更重要更积极的意义。

树立这种新的气功平衡理念,对于指导练功实践十分重要。练功者既要看到新的生理平衡状态带来的意义深刻的正面效应,又要看到打破原有的生理平衡状态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通过不断的修炼,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获得罕世高寿。

历代的注译者都将本句的“水”当作水火的水,并以水的不争品格比喻圣人贤士的谦让精神。为了使这种解释能够站住脚,他们大笔一挥,将“水善,利万物而有静”篡改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改,“有静”变成了“不争”,于是,“水”代表“不争的品格”似乎有了铁证。但是,令人可悲的是这个铁证是后世传抄者和注译者蓄意篡改原文后炮制出来的。

6、脩除玄蓝(道经篇第15章)。

《说文解字注》:“脩,脯也。”古人将动物的肉切成条形,轻捶后施姜桂等调料,使之味美,保藏时间延长,叫做“脯”。经传多假借为修治字。本文将“修”应用于人体生命科学,表示人体和潜能也需要修治。《说文解字注》:“除,殿陛也。殿谓宫殿。取拾级更易之义也。”“修”与“除”连在一起,意思是修治了人体和潜能,生命就会拾级而上,冉冉升华;玄。《说文》:“玄。幽远也。幽而入覆之也”。所谓“幽而覆之也”。《说文》:“幽,隐也。从山从幺。指极微细的东西深藏在深山里;入,内也”。在里面、在体内;覆,一曰盖也。把东西上上下下覆盖住。综上所述,“玄”指有一种极细微的东西被某种物质紧密地包裹着,隐藏在人体深处。这一意义应用于人体生命科学,指埋藏在人体深处的潜能组织;蓝。老子常以“小草”比喻先天潜能。“青”是草的本色,“蓝”是青的本色,俗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本文以“蓝(青的本色)”比喻先天潜能恢复资质美好的本色。所以整句的意思是:修治了人体,生命拾级而上,埋藏在人体深处的潜能组织呈现资质美好的本色。

因此,在修炼潜能的同时,改造了体质,修炼了生命,所以,既可开发潜能,又能使生命升华,显著提高年寿。

7、六亲不和,案有畜兹(道经篇第25章)。

“六亲”,本指父母兄弟妻子。本句泛指人体内组织器官和各组织系统,引申为人体的“六亲四邻”。“案”,《说文解字注》:“案,几属”;“几,凥几也”。段注:古之凥(九鱼切),今悉改为居。古以蹲居之事代凥。本义的“案(凥几)”,应用于气功科学,指修炼者坐善的善床;“有”指气功态下从自然界摄取的清新的空气所转化的特殊营养素、特殊能量及其功能转换。“畜”,《说文解字注》:“畜,田畜也。田畜谓力田之蓄积也。”本义努力耕耘使稻谷成熟生长。这一意义应用于气功和人体生命科学,指努力坐善修炼可以使人体和潜能得到滋益。“兹”,《说文解字注》:“兹,草木多益。兹今通用滋。”引申为滋益。所以,整句的意思是:人体内“六亲四邻”不能互相协调亲和,所以,要用善床上产生的特殊营养素、特殊能量及其功能转换,通过辛勤的“耕耘”,使人体获得滋益。

老子认为,人是有机的整体,要想获得健康长寿和开发潜能,必须使机体组织之间更加亲密协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体组织各自的独特作用。“六亲不和”是指坐善修炼前原来的人体生理状况。“六亲”指人体组织;“不和”指原来的人体生理状况不适合人体和潜能的成长。这一长寿理念阐明治理人体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系统所组成的,它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这些不同的功能都是整体活动的一部分。人体组织与先天潜能组织也是互相联系、互相协调的,所以治理人体和潜能必须同时规范直接或间接与其相关连的组织器官和组织系统,决不可孤立地进行。

8、绝学无忧(道经篇第27章)。

“绝”,断绝。“学”,《说文解字注》:“学,觉悟也。按知不足所谓觉悟也。”这一意义应用于气功和人体生命科学,指人在生命的长短存亡的大问题面前,必须要有“知不足”的危机感,要有生的觉悟。无,指坐善修炼下的“无”的意识功能态。忧,扰恐。所以,整句的意思是:断绝生的觉悟,“无”的意识功能态的发展前景令人堪虑。

老子在本句指出,修炼气功要有生的觉悟。生的觉悟就是对生命的觉悟,对病、老、死的觉悟,谋求生命升华的觉悟。生的觉悟是气功长寿的思想动力,也是修炼气功长寿的思想基础。

人在生命的长短存亡的大问题面前,必须要有“知不足”的危机感,要有对生命的觉悟和追求。许多人在生命长短存亡的大问题面前,觉得无所作为,认为对生命不可奢求,最多唯有养生而已,战国时代的庄周就有这种消极的观点。《庄子大宗师》云: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意思是:人的生死不可避免,如同昼夜变化是自然的规律。许多事情是人不能干预的,这是生命运动的实情。庄子的话只说对了一半。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规律,这话对。许多事情人不能干预,这话说得不对。因为人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产物,只要认识它的内在规律,就能改造人的体质,延长人的生命年寿,凭什么说“许多事情人不能干预”呢?

在生与死的大是大非面前,老子的态度与庄周不同。老子在道经第23章指出,“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意思是:气功修炼呈现昏淡缊的“情”的功能态势,叫做复还生命。这种复还生命的功能态势的出现,就能使人体和潜能的生命得到保障,使年寿延长。老子是古代最伟大的人体生命科学家,他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深入探索人体生命的奥秘,并获得了多项发现和发明,所以他能够认识生命运动的规律,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向人们推出改造人的体质、延长人的生命的科学理念。老子所说的“情”,是气功修炼进入“无”的意识功能态时,体内呈现的功态功境;“复命”是修炼老子科学气功的必然结果。

世称老子继承人的庄周,在生与死的大问题上,他的观点与老子的理念相比,两者是有差距的。老子的理念是积极的,而庄子的理念是消极的。在如何对待人的生命的大问题上的认识和思想的差别,说明庄周至少在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上,并未科学地全面地继承老子的长寿理念。

人的生命运动变化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人的体质是可以用气功修炼的方法得到改造的。因此,人的年寿是可以延长的,人体内的各种潜能也是可以开发出来的。这一认识来自气功的实践,并且经过再实践的验证,所以它是正确的。然而,并非每个人对这一真理都有足够的认识。生的觉悟(学),就是人对生与死问题的觉悟,对气功修炼能使人获得罕见高寿的觉悟。只有觉悟了的人群,才会自觉地去修炼气功,并在修炼中赢得成功。明张三丰说得好:“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访明师,问方儿,下手速修犹太迟”、“劝贤才,休卖乖,不迂明师莫强猜”,“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来有药医”、“梅寄柳、桑接梨,传与修真作样儿”。这些话值得大家深深体味。它告诉人们,修炼气功可以使人健康,延长年寿,越早修炼越好。还劝告世人,切莫不懂装懂,自作聪明,盲目反对,可千万不要“卖乖”呀!

前有春秋老子,后有明张三丰,他们修炼气功的脉络有近似之处,都是人类谋求长寿的良师。

9、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於天下(道经篇第41章)。

“道”,功能转换;“佐”,辅助;人主,即主人。声人是人体和潜能的主人;“兵”,《说文解字注》:“兵,械也。械者器之总名。器曰兵,用器之人亦曰兵。”本句的“兵”指强暴性的手段。“天下”,人体的比喻词。所以,整句的意思是:以功能转换佐助主人,不可将强暴性的手段强加在主人的身上。

本句阐明,规范治理人体和潜能必须禁用一切强暴性的手段。功能转换是气功修炼的核心。“以功能转换佐助主人”就是指用气功修炼的方法去佐助修炼者。

“不以兵强於天下”是气功修炼必须严格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说,在气功修炼时,决不可使用强暴性的手段,以免戕害自己的身体。练气功的目的是为了健康长寿和开发潜能,然而强暴性的手段,却反其道而行之,给人体制造祸患,这当然是万万做不得的。

“自然生成”是气功修炼的最高原则。气功的一切功理功法,必须以“自然生成”为准绳,衡量它的是与非。强暴性的手段与“自然生成”的原则背道而驰,所以要彻底摒弃它。

老子在本句指出,气功修炼有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修炼方法和手段。一种是摄入特殊营养素,以建树“高大的桑树”为目标的珍惜生命、升华生命的方法和手段。另一种是偏向凶狠的强暴性的方法和手段。前者使人体和潜能得到保障和成长,后者使生命和潜能受到伤亡。所以声人要从中吸取沉痛的教训,建树起正确的理念。声人要在明辨是非,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以办丧事的方式来对待强暴性的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