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的提醒
34501700000014

第14章 知足常乐,不知足常怨

“原 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译 文”

孔子说:“颜回真有贤德啊!吃一碗干饭,喝一瓢白水,住在狭小的巷子中,别人无法忍受这种穷苦生活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内心的快乐。颜回真有贤德啊。”

追求快乐是人之本性。人要得到快乐,关键要有一种乐观的心态。知足常乐正是当代人的根本需求,能使无穷的欲望和有限的资源之间达到平衡。知足是一种智慧,常乐是一种境界。

美国开发初期,地广人稀,地价便宜,土地的出售以一人一天所跑的范围为准。于是,有一个人付了钱之后就开始拼命跑,从早晨到中午、到黄昏,此人也不休息,唯恐少圈了地。结果,他倒是圈了好大一块地,而自己却因奔跑过度,累死了。卖主只好将他草草就地埋葬。此人最终占的不过一棺之地。

一个人,再怎么有钱、有权、有名气,到了生命的尽头,也只不过是需要“一棺之地”安葬罢了。“纵使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孔子也提倡人们 “知足常乐”,警戒人们不要“不知足而常怨”。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闲对青山隐绿丛,春波抱日半江红。长竿漫置听莺啭,俗事随钩没水中知足常乐是一种适可而止的精神,但不是安于现状,不是不思进取。理性的进取应该以知足常乐的心态为基础。没有适可而止的精神和知足常乐的心态,人们往往会采用不符合伦理的手段,达到人们欲望的短暂满足,由此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不良的社会效应。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古人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不能病态地沉溺于欲望的满足,而知足则是一种心理的健康,一种精神上的节制和坦荡。人如果只为满足欲望而活着,那就永远也满足不了。满足了一种欲望,就有十种欲望受到压制,又有百种欲望随之产生。它们不可能全部都得到满足,定会使人常不乐或者乐不常。

知足常乐是一句古训,也是人生的真谛。诸葛亮“宁静致远、淡泊明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做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他们的言行蕴涵着知足者的宽广情怀,尽显常乐者的怡然自得。

唐伯虎曾经写过一首《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伯虎一代才子以文名天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花落水流,一片自然。将车马权贵视若尘土,将酒盏花枝分者奉为天人,自有傲骨。疯癫也好,痴狂也罢,花间独坐自饮自斟,自有风流。像陶渊明、唐伯虎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使我们很受启迪。

知足常乐,不知足常怨。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世人生活在万丈红尘中,求名、求利、求婚姻,求的事太多了。怎么能知足呢?房子还不够大呢,官还太小呢,车子是便宜车,存款才十几万,烦心事多了。很多时候,为事业、为爱情、为家庭,我们不能不拼了老命去干活、去赚钱、去操劳。根本不可能知足,也不敢知足。可是,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于是,觉得生活像根鞭子,而自己却像只陀螺,一直旋转到形神俱疲。这时候,难免心生感慨。

其实,赚一千,有一千的活法;赚一万,有一万的活法。穷人自有穷人的乐趣,没必要把自己逼得那么紧。我赚钱少,就少花,青菜稀饭依然能保持快乐的心情;我赚钱多,就多花,但就算是天天鱼翅龙虾,也不一定能快乐。所以说,决定你是否快乐的因素,物质条件算是重要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重要的是心态。只要你有“知足”的好心态,就能“常乐”。但是,如果你只有“不知足”的不良心态,那么一辈子都得辛劳,都得“常怨”了。

以平常心、宁静心面对周围的一切,真诚、善良地为人、处事,自能赢得人生的常乐。

有知足的好心态,就能常乐;有不知足的不良心态,一辈子都得辛劳,都得常怨。知足常乐使无穷的欲望和有限的资源之间达到平衡,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