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品读
34502900000066

第66章 做人要思想纯正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的原则提出的。

孔子认为《诗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思想纯正”。诗歌都是直抒胸臆的,古代人们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对邪恶现象的批判,都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了。学习《诗经》不仅仅是得到了文学素养的熏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中体验到了真善美,更知晓了生活中的假恶丑。

《诗经》能够惩恶扬善,就是因为它的“思想纯正”。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把《诗经》作为不可或缺的教材,而且这个传统被后来的儒者所继承。三百篇的诗歌总集也成了儒家的一部经典文献。

孔子一生都把“思想纯正”作为治学的一个原则。《论语》中说,孔子也涉猎过《河图》、《洛书》,但是,孔子没有极力推崇这样的书,就是因为在他看来那些思想太诡秘,不够端正。《论语》中还说“子不语乱力怪神”。这几乎成了中国文人君子的高雅标准。孔子为什么不说“作乱、暴力、怪诞、神鬼”这些事情呢?就是担心影响自己思想的“纯正”。儒家是诸子百家的一家,后来为什么被“独尊”,这与他所追求的“思想纯正”有密切关联。

邪和正,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里说,这个标准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叫,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还要加一个“非礼勿思”。实质也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个“仁”要比这五个“礼”所规定的范围要广。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原道》里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人生需要时时拒绝邪恶的诱惑,让自己的心灵回到圣洁纯正的古道。

南宋理宗时期,贾似道等大臣把持朝政。在贾似道当政时,许多文人投入其门下成为其门客。在众多门客中,有一位叫陈淳祖的人,此人正直而且很有豪气,与别的门客大不一样,因此门客们都想法排挤他,贾似道的家人也不喜欢他。

有一天,贾似道的诸姬争宠,有人就把一位姬子的鞋子偷走,藏在了陈淳祖的床下,意欲借机陷害两人。贾似道在陈淳祖的房间里发现了自己爱妾的鞋子,但他没有立刻发火下令把陈淳祖抓起来,而是不动声色地退了出来。

当天夜里,贾似道把爱妾叫到自己跟前,在她耳边轻声说了几句,她面色绯红,站着不动。贾似道又凑其跟前说了几句,她才胆战心惊地朝外走去。她走到陈淳祖的房门前站住了,她抬起玉手,轻轻地叩了一下门。

陈淳祖正在灯下看书,听见敲门声,放下书问道:“是哪位?有何事?”

贾似道的小妾轻声说道:“是小女子,今晚无事,想来先生处一坐,想必先生是愿意的。”

陈淳祖是个正直的人,听见是贾似道小妾的声音,连忙回答道:“夫人,夜已晚,我已睡下,请回吧。”

她又用言语挑逗陈淳祖,陈淳祖一声不吭,不予理会。双方相持了一会儿,陈淳祖见她还不离开,就大怒道:“夫人,晚生为人正直,决不做偷鸡摸狗之事,夫人请自重,不然,晚生明天就将此事禀告宰相大人。”

这女子轻声笑了笑,就离开了。躲在暗处的贾似道见陈淳祖没有他意,就解除了心中的疑团。第二天,他询问了一位使女,得知内情后,就更加看重陈淳祖了。

贾似道在陈淳祖房间里发现自己爱妾的鞋子后,为了进一步弄清事情的真相,了解陈淳祖的真实想法,就采取了“投石问路”的计策,派爱妾去试一试,终于弄清了陈淳祖的真实意图。而陈淳祖自身正直,也就不怕任何方式的考验,结果免去了一场灾难。

诱惑祸人,不可小视,面对诱惑,勇于拒绝才能保持自己的本色。一个人要有优秀的品质、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真、善、美”,是一个人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准则。人的心灵,指引着人的行为,导向着人的趋势。同时,在不断实践、不断锤炼的经历中,人的心灵也在不断地净化和升华。

让我们成为一个心灵纯正的人!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