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怀才纳贿“二皇帝”和珅
34511000000081

第81章 秘密全给抖露出来了

蒋全迪被捕后,经不起和珅的软硬兼施,终于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竹筒子倒豆——全抖露出来。和珅的查案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原来,这捐监的点子本是前任布政使王亶望想出来的。

王亶望出生于山西临汾,是江苏巡抚王师的儿子。王师是清朝树立的清官模范,但再怎么清廉,家里银两还是有的,牵系到子女的锦绣前程了,后门也是要走的。比如这个王亶望吧,数理化没学好,但有个好爸爸,给他捐了个官,连科举考试都不用,直接当县长了,后来又混成甘肃布政使。

王亶望最初为了得到县官一职,花掉了家里的不少积蓄。亲身经历让他认识到,捐监绝对是一条可以生钱的路子,而且“钱”途不可限量。

来到了甘肃这个“政策特区”后,王亶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怎么解放思想呢?就是大胆地闯禁区,大胆地搞特区。怎么大胆呢?就是不唯上,不唯规,只唯钱:上面规定不准将粮食折算成银两,他就将粮食折算成银两;上面只准将监粮入国库,他偏偏将银两入私囊。

王亶望在甘肃搞了不少新政策、新措施,比如,按照上面的规定,捐监起步价是50石粮食,他把这折算成银两47两。给你捐监得填表啊,得盖章啊,得发个本本啊,服务费加工本费是8两,共55两。

55两还不行啊,王亶望还“上有老”——上有老领导勒尔谨等人嘛,“下有小”——下有跑腿办事的手下嘛,例如兰州知府蒋全迪等人。他把这些成本都计算在里面,其中,赡养上与抚育下都是2两;还有不可预计的事情要应付,打了预算1两,加起来是60两。整数,给百姓少了找零的麻烦了嘛。

另外,王亶望还有个制度创新,他首创了个“驻省办”,要求各县各府都在省城建立办事处。一旦王亶望家里准备建房了、老婆准备过生日了、小妾准备旅游了、孩子准备留学了……就通知办事处,办事处再通知州县送钱来。当时甘肃有句顺口溜:“一千见面,两千便饭,三千射箭。”意思是,给1000两银子,可以跟你见个面;给2000两,留你吃个便饭;给3000两,可以给你办事了。

王亶望就这样干着,干得有声有色。到任半年,他向乾隆汇报工作,说已有19017人捐监,捐纳粮食80万石。三年后,共有捐监生15万,收到监粮600万石。这么多的粮食得有储备库,得国家拨款啊。于是,大笔大笔的银子又来了,都落到了这些贪官手中。

“王亶望调走以后,王廷赞也是这么干的?”和珅继续审问蒋全迪。原来,乾隆认为王亶望既然政绩如此突出,那么不提拔就对不起干部了,就体现不出用人的政策导向了,所以,乾隆就把他调任浙江去当巡抚,提拔王廷赞为新任甘肃布政使。

“王廷赞起初发现监粮折银不符合政策,曾经请求总督勒尔谨停止捐监。我也不知道勒尔谨劝了他什么,后来王廷赞也继续将监粮折收为白银。”几天下来,蒋全迪已经被折磨得脱了人形,无论和珅问什么他都老老实实回答。其实,他早料到有这么一天,只是没有想到这天竟然来得这么早。

“你们实在是胆大包天,根本未收一粒捐粮,竟然还谎报存粮需加盖二十六处仓房,甚至需要雇佣运粮夫役。当初户部给你们拨过二十万两银子用来加盖仓房,那些银子你们都做了什么了?”和珅细细地追查每一笔银子的下落。

“都被官员分掉了。”

“有多少官员参与其中?”和珅打算顺藤摸瓜。

“捐监本就是一省之事,王亶望煽动很多人加入进来。这些人有的直接分赃,有的接受贿赂,对我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朝廷上报假情况。预计甘肃官场上,至少有一百多官员被牵扯其中。”回答这个问题时,蒋全迪稍微想了想。其实,拉拢了多少人他心中是十分清楚的,只是不知道自已有没有说这个的必要了。

经过数天的审讯,和珅终于查明了甘肃捐监冒赈的账目明细。他立即决定启程回京,向乾隆禀报这一惊人内幕。办得如此漂亮的一件大案,用来邀功请赏是再好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