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手中宝,他即将要离开父母的保护,独自去一个新的环境,他会和同学搞好关系吗?他能理解老师的意思吗?……太多太多的问题,让—个什么也不懂的孩子如何去面对昵?爸爸妈妈为此担心又忧虑。
怎么办昵?于是,为了孩子能不受欺负,父母有自己的“妙招”。有位妈妈特别有趣,她给孩子自编自导了几部情景剧,让孩子提前感受学校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麻烦,然后告诉孩子如何处理才不会吃亏。比如说,有同学不经孩子同意,随意拿他的文具。妈妈来演孩子,孩子饰演同学,“孩子”看到“同学”拿自己的文具,便声色俱厉地说:“不许拿我的东西,想用向你妈妈要去。”一旁的孩子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上。某天,孩子在学校真的遇到了情景剧中的情况,他就说出了妈妈曾经教过的那句话,语气严厉,想法独特,让人“刮目相看”。
再来看一个孩子,叫鑫鑫,有天他撅着嘴向妈妈诉苦: “妈妈,同桌总踢我凳子。”妈妈一听火冒三丈,大声说:“他再踢,你就踢他。现在社会就是欺软怕硬,咱不能认输。”鑫鑫看到妈妈生气的样子,心里有点害怕,他觉得自己做错了,应该按照妈妈的方法去做才对。
其实,这两位妈妈本意都是出于关心、保护自己的孩子,可是,她们教给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却是某些成人片面的理解和武断。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此,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成人的怎能一样呢?两位妈妈教给孩子的其实就是成人的想法,“小大人”必然在妈妈的无意识中被引导而成。
那么,孩子在学校的情况,父母就只能不管不问、坐视不理吗?当然不是。
其实,家长需要做的是注意处理方式和对孩子的引导。
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之间的打闹跟成人之间的打斗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更多的是带有游戏成分,是一种玩耍。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慢慢学会该如何与周围的小朋友交往,对他们来说,没有“吃亏”与“不吃亏”的概念,很多时候,所谓“吃亏”其实是家长的想法。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两个孩子刚刚才打过架,可过不了一会儿又在一超亲密无间地玩耍。
可见,只要能保证孩子的安全,父母没有必要把孩子们之间的打闹看得过于严重。如果只是偶然受到欺负,完全不必理会,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我们千万不要给孩子传递一种受欺负的概念,那样,会使他原本没有负担的心理变得沉重起来。
当父母遇到这种问题时,理智的做法是: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孩子在外受委屈了,做父母的自然心疼,最直接的情绪反应就是想带着孩子气势汹汹地找对方家长理论一番,讨回公道。这样做本无可厚非,实乃人之常情。但是我们要考虑一时冲动的后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孩子的神经,这样过于冲动的处理方式,孩子以为是正确的,当他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也会很强势地要做“胜利”的一方。
实际上,如果孩子没把打闹当回事,继续高兴地玩耍,家长也就不必再追究;如果孩子很伤心,很委屈,家长就得先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公正客观地帮助孩子进行分析,在这件事上,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在批评别的孩子缺点的同时,也要指出自己的孩子在这一事件中的责任,不要把埋怨都倾泻在别的孩子身上,要让孩子学会宽容、大度。
然后父母要及时和对方孩子的父母沟通,提出问题所在,友好地商量解决方法。当双方父母意见达到一致时,可带两个孩子见面,这时候父母不需要再掺和,而是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该道歉的道歉,该和好的和好,一场交际危机也就化解了。
这样的处理方式可比教孩子“以牙还牙”好很多哦。
首先,父母给了孩子尊重和理解,孩子们会觉得父母很理解他们,可以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这种感受会增强孩子对您的信任以及对家庭的归属感。
其次,孩子们知道处理这件事情有多么“繁琐”,他们也很清楚自己错在哪里,而且也明白了一定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道歉。这样可以培养孩子承担责任的勇气。
最后,这样处理“纠纷”的方式,可以暗示孩子:“我这件事情做错了没关系,我愿意承担责任就可以了。老师和父母只是觉得我这一件事情做得不对,但不是否定我整个人,他们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喜欢和支持我。”如此,孩子今后再犯错误便不会因为害怕责备与惩罚而遮遮掩掩。
所以,家长无须担心孩子在校是否被欺负,再说,这件事原本也没那么复杂,这反倒给我们提供了教育孩子的契机。
1.教孩子学会分享和宽容。孩子受欺负是给孩子上一堂思想教育课,这是培养孩子学会宽容的好时机。
打架冲突是孩子进入他们的“小社会”不可避免的事情之一,父母只需告诉宝宝:不要害怕,因为你越怕他,他就越欺负你;不要以牙还牙,因为打人是错误的,如果你也打人,你也就错了。在别人对自己的行为道过歉后不要得理不饶人,要学会宽容和谅解。
2.教育孩子受欺负时懂得大声呼喊。文静的女孩受欺负时,总是一声不吭,只会呜呜地哭。这样往往招来更多的欺负。所以,我们要教孩子遇到欺负要大声呼喊表示抵抗。当孩子面临欺负时,大声呼喊是一种巧妙的办法。一方面,它能引起旁人注意,获得别人的帮助:另一方面,也是给欺负者一种警告和示威,欺负别人的人毕竟理亏,受欺负的人一喊,他自然心慌,就不敢为所欲为了。
3.给孩子自信。心理学专家说,帮助孩子练习果敢行动可使他们增强信心。要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开朗的性格、宽阔的胸怀、勇敢的意志,首先在家里要让孩子学会大声说话,勇于表达个人意愿。很多事情要和孩子商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个人价值,知道自己的主权不容侵犯。如果一味强加和约束,只会压抑孩子的思维和信念,让孩子变得畏首畏尾。
4.培养孩子一颗勇敢的心。勇敢的孩子敢于说不,敢于拒绝;勇敢的孩子才会有胆量直视欺负他的人。
让孩子勇敢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敢于做事,如果一点小事孩子都不敢做,那就更别提敢于向欺负自己的人抗争了。
总的来说,很多东西不在于家长刻意灌输和训练,而在于平时潜移默化地培养,让孩子在不经意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