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资源极其丰富,有待研究、开发利用的动植物资源广泛,特别是将健康食品资源的利用在HT产业大发展的今天前景广阔。健康食品资资源的利用属于中国传统食疗科学、现代营养科学与现代食品科学交叉学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利用药食兼用类中药材资源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日益受到重视。Herbs或medicinal herbs一词已堂堂正正进入了美国保健食品原料资源的殿堂。美国人认为膳食补充剂就是来自天然食品和草药,具有扼制疾病的生理功能和产品。
一、健康食品资源是功能性食品研发的资源宝库
国际上对环境和健康日益关注,回归自然、崇尚绿色、健康饮食成为新的消费潮流,功能性食品(健康食品、保健食品)在世界各国已成为一个新的热点。现阶段全世界在这方面所热衷研究的课题包括抗衰老食品、抗肿瘤食品、防痴呆食品、糖尿病患者专用食品、心血管病患者专用食品等。人们都希望通过高品质的健康食品,增进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以达到减少医疗费用支出的目的。而这一切的实现必将依赖于生命科学与食品科技对药食两用生物资源的研究开发。
功能性食品的出现,标志着作为食品中的关键组分开始从重点要求大量的传统营养素开始转向重点要求微量的生物活性成分(或活性物质)。功能性食品中真正起生理作用的成分,称为生物活性成分,富含这些成分的物质则称为功能性食品基料或药食两用生物资源。在药食两用生物资源中普遍存在本文所列举的保健食品的各类功效成分。所以说药食两用生物资源是功能性食品研发的资源宝库,我们在研究开发功能食品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利用我国丰富的药食两用生物资源。
二、健康食品资源的研发要充分利用我国的中医食疗理论
中医素有“食药同源”、“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中医认为:机体衰弱失健或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意味着阴阳失调,而表现为机体平衡功能失调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病理状态。而食物有它本身的“性能”,即“食性”、“食气”、“食味”等,和药物性能一样,也包括气、味、升浮沉降、补泻等内容,因而具有平衡阴阳的功效。据历代中医药文献统计,常用的近百种食物具有补益养生作用,计有聪耳、明目、生发、增力、善走、益智、安神、健肤、美容、轻身、固齿、强筋、壮阳、助孕、益寿等20余类。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提出了食养的概念和原则,并开列出保健食品的方剂,到了唐代,食疗发展很快,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首列《食治》专篇记载,其中可供食疗的食物有二百余种。此后食疗专著大增,如《医食心鉴》、《食物本草》、《养生食鉴》、《食性本草》、《食经》、《随息居食谱》等专著。在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功能食品时,可查找上述著作,从中得到启迪。这些著作中的食疗方剂,许多都是经过大量人群验证的、毒副作用低、效果比较确切,研制成功的可能性大。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南亚、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区对中医食疗的研究应该说非常深入,应该引起我国大陆地区有关人士的思考。
食疗是中医药的宝贵遗产之一,我们应努力加以发掘,研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功能食品。近几年有不少具有中国特色的功能食品的研究和开发获得成功,进入国际市场。
三、健康食品资源的利用需要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与技术做支撑
在充分利用中医食疗理论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由于中医有关食疗的资料比较分散,又往往仅仅局限于实践经验,缺乏现代科学实验分析和论证。加之中医食疗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健身养生”、“防病”、“治病”,与现代生命科学存在较大差距,也限制了它的发展。
生命科学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一门大学科,它包括医学、微生物学、营养学、药学、遗传学、生物学等许多领域,每天均有大量的最新成果问世,这些不断问世的成果是我们进行功能食品研究取之不尽的源泉。因此,在对药食两用生物资源的研发中要经常关注生命科学的研究动向,运用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设计功能食品。
以我国的“中医食疗”为基础,我们可以在研究、借鉴发达国家“功能食品”研究理论的同时,发挥现代多学科综合研究之优势,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功能食品。如使用现代科学实验手段,研究“食养”、“食疗”的理论,既要用现代科学理论、术语阐明有关“食疗”配方的功能及其作用原理,又要允许运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资料阐明“食疗”机理,努力提高药食两用生物资源研究开发的水平。
另外我们应该依据生理学、生物化学、营养学及中医药学等多种学科的基本理论,建立一系列为国内外所公认的,反应灵敏的抗衰老、抗疲劳、增强免疫、抗肿瘤、增强记忆、降血脂等功能评价体系;发展功能因子的提取分离的新技术、新设备;研究功能因子的作用机理。以此开发新产品,使其能够更迅速地进入国际市场。
四、健康食品资源在中国烹饪中应用广泛
中国烹饪对于美学的追求,不仅仅是为了色、香、味、形、器的艺术享受,还蕴含着更深层次的追求,这就是饮食养生的目的,即“养”。“味养结合”一直是我国历来对饮食问题提出的崇高目标和理性要求。“味养结合”也是中国烹饪的原则。
中医历来主张食饮有节、五味调和、阴阳平衡、祛邪扶正,在祖国医药文献中就有“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之说。关于食品的生理调节功能,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攘木之实,食之使人多力;橱木之实,食之使人不忘。挂,食之善走;获,服之不夭。”这里的“善走”、“不夭”、“不忘”、“多力”,换用现代术语,表明食物有延年益寿、增强记忆、提高耐力及抗疲强身之功效。
中国烹饪在世界占有相当的地位,如何在烹饪中创新利用健康食品资源,将是极具潜力的市场。应当指出的是,在中国烹饪中利用健康食品资源,不是简单的药膳产品开发,它应是在现代烹饪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营养科学、食品科学技术等进行综合与创新,而建立的一种新型功能食品开发思路。
五、应扩大药食两用资源库,建立健康食品资源库
1.扩大药食两用资源范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卫生部正式公布的药食两用资源外,许多食物资源或新资源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如冬虫夏草、鹿茸、海马、蛤蚧、全蝎、蜂王浆、蜂蛹、蚕蛹等传统中药滋补资源;螺旋藻、绞股蓝、花粉、红景天、月见草油、鲨鱼软骨、蚂蚁、蚯蚓、昆虫等新资源;南瓜、豆粕、麸皮、蛇肉、海参、茶叶、醋、食用菌等日常食用的食品资源;富含DHA、EPA、角鲨烯、褪黑素、甲壳素、多肽、多聚糖、大豆磷脂、花青素等有效成分的生物资源;以及富含乳酸杆菌、嗜酸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等发酵乳制品。
就食用菌来看,近年来的许多研究发现,香菇多糖、金针菇多糖、银耳多糖、木耳多糖、冬虫夏草多糖、灵芝多糖等食用菌多糖物质能明显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具有抗癌的作用。目前我国野生和种植的食用菌约有600多种,其中20多个品种已人工培养成功。利用食用菌来开发有关的功能食品,其前途是非常广阔的。
2.建立药食两用资源数据库
目前虽然有对健康食品资源中抗氧化与抗菌资源筛选的研究工作,但是对健康食品资源相关系统化的研究还相当分散与缺乏,如资源的分布、生物性状、生物特性、传统的中医性味功效与实践验方、现代营养功能成分的分析分离纯化技术、保健机理与毒性研究成果等等。
要充分开发健康食品资源,必须建立有详细的健康食品资源数据库。目前笔者所在的团队正积极组织中医药、食品科学、营养科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科技力量,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进行对相关研究成果与经典中医验方等汇总整理工作,以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筛选抗自由基、抗衰老、抗“三高”等药食两用生物资源。
六、高新加工技术在健康食品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在健康食品资源开发中,既要充分利用经典的中医食疗学与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做支撑,又要密切关注食品工业出现的高新技术,如超微粉碎技术、超高压灭菌技术、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辐照技术、微波技术、冷冻干燥技术以及食品生物技术等被列为国际性食品加工的高新技术。
1.超微粉碎技术
超微粉碎技术在健康食品资源的应用是加工技术的一种新尝试。由于颗粒的微细化导致表面积和孔隙率的增加,使超微粉体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如良好的分散性、吸附性、溶解性、化学活性、生物活性等,微细化的物料具有很强的表面吸附力和亲和力,具有很好的固香性、分散性和溶解性,特别容易消化吸收。此外超微粉碎可以使有些物料加工过程或工艺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如许多可食动植物都可用超微粉碎技术加工成超微粉,甚至动植物的不可食部分也可通过超微化而被人体吸收。
幅员辽阔的我国有不少药食两用富有营养的植物茎秆和果实难以被人直接食用和消化,可食性低。提高可食性和生物利用度是各种药食两用资源深加工技术的目的所在。传统的加工方法又难于使其充分发挥效用或加工成的产品口感差,通过超粉碎等深加工,才能满足人们的食用习惯和消化要求。该技术的应用扩大了人类的食品源,使得有营养但因无法消化的植物变成高档的营养性保健食品,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对植物的花、茎、叶、果都可进行粉碎,开发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系列超微产品。
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源加工方法,在发达国家超微粉碎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相当广泛,许多天然资源加工方法的改进或创新并不少见,日本、美国市售的果味凉茶、冻干水果粉、超低温速冻龟鳖粉等等都是应用超微粉碎技术加工而成的,以及我们利用此技术对食用菌、豆渣、茶叶等资源的开发均获得良好的效果。超微粉碎技术对于传统工艺、配方的改进,新产品的开发必将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2.功能(活性)成分提取、分离、纯化技术
目前欧美、日本等国只认可所谓的第三代功能食品,即确知具有该项功能因子的结构和含量。所以功能(活性)成分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在健康食品资源的应用应该是极具潜力的,如膜分离技术、层析技术、色谱分离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