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和家长“对着干”
您是否了解孩子的“第一反抗期”:
①孩子一般在2 ~ 5 岁时,被称为人生的“第一反抗期”。这个阶段中,他们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产生反抗、不听话、顶嘴的现象。
②家长要学会适当地放手,让孩子去体验成长的滋味。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会变得越来越有自己的主意,甚至经常和妈妈“对着干”,以争取一些事情的决定权。比如,当妈妈辛辛苦苦做好饭菜,孩子却说不喜欢吃,吵着让妈妈重新做别的;妈妈让孩子去上钢琴课,可他偏偏说要去学轮滑;明明是两个圆球,可孩子非要做底来搭积木,妈妈告诉他这样做不行,可他就是不听劝,非要试一试……生活中有太多类似的事情发生,家长让他做什么,他偏不做什么,不让他做的,而他偏要去做,这让家长不由得发出“孩子真不听话,太有主意了”的感慨。
其实,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这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了,有了自己的主张,想通过自己的判断来为一些事情做主,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心理学研究认为,孩子一般在2 ~ 5 岁期间,称为“第一反抗期”,主要表现为: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产生反抗、不听话、顶嘴的现象。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准备盖房子,一个邻居说要把房子盖成方的,他就盖成方的;刚盖好时,另一个邻居说要把房子盖成圆的,于是他把房子拆了盖成圆的;接着,又一个邻居说应该把房子盖成方的,他又再次拆掉房子,盖成方的。结果把材料全弄坏了,最后什么也没盖起来。
您是不是觉得这个盖房子的人太没有主见,总是让别人的意见来左右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当其他人提出几种不同的意见时,却不知道选择哪一个,在需要做决定的时候因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不能当机立断把事情做好呢?那家长怎样来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呢?
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相对于以往的家庭来说,家长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因此,他们决定孩子的吃、穿、玩、用、学等事情,处处为孩子做主,以免孩子走弯路。殊不知,家长对孩子如此细心呵护,对孩子的成长并非有利。
那么,当孩子有了想自己做主的意识的时候,家长应该怎样对待?此时,若是家长对孩子的想法和行为反复限制和干涉,可能会使孩子将来变得唯命是从,成为一个没有主见、唯唯诺诺的人。同样,如果家长明明知道孩子的做法是错的,还一味迁就,就是在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那如何才能把二者的关系做到恰到好处,让孩子既能做事有主见、果断、独立自强,又能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呢?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下放决定权,让孩子体验一下自己做决定的感觉。具体做法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家长不要事事为孩子做主
很多家长不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事事为孩子代劳。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太小,很多事情还不懂,对于孩子能自己做主的事情要放手,让他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要听家长的,自己的意见也很重要。比如,让孩子决定穿什么款式的衣服出门;当家长准备给孩子买礼物时,可以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的意见和要求合理,家长就要给予满足和支持。这样,孩子慢慢就会养成遇到事情自己开动脑筋拿主意的习惯。
(2)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时,家长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诉说,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家长需要明白的是,有时候孩子在拒绝您或与您对着干时,并不是针对事也不是针对人,而是想让您知道他只是想表达自己有权利否定一些事情。所以,家长要让孩子们能够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有想法的人。
(3)设定自由与纪律的合理界限,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要让孩子接受并懂得人要接受规章制度的道理。很多孩子在上幼儿园以后,会对规章制度有初步的认识。如果把一些事情进行量化和制度化,就会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和遵守。如果孩子做到了对制度的遵守,要适当给予孩子一些表扬和奖励,以强化孩子好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