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合理方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①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他们觉得自己能像大人那样去购物了。孩子到超市见到什么就要拿什么,也是对成人行为的一种模仿。
②满足孩子的需求要讲究科学,家长要让孩子学会等待。
3 岁零7 个月的佳佳是个不折不扣的小购物狂,每次佳佳进超市以后,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就显得特别兴奋,这个她要拿,那个也要买。如果遭到妈妈的拒绝,佳佳就会哭闹;可当妈妈同意后,她反而又转向其他的了。每次妈妈带她到超市买东西时,佳佳选购的物品要占到总购物量的一大半。佳佳基本上是见到什么就想买什么,如果妈妈不同意,佳佳就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耍赖,妈妈为了息事宁人就只好答应佳佳的要求,匆匆离开。尽管每次回到家里后,妈妈都会给佳佳讲道理,告诉佳佳这么做很不好,当时佳佳也答应以后再也不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再次遇到同样的场景时,一切都会重演。
显然,佳佳是个胜利者,不管事后妈妈怎么教育,佳佳想要的东西都已经得到,这对于她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在成长中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孩子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样,如果家长对孩子的不合理需求一味地满足的话,更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害。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
20 世纪70 年代,在Walter Mischel 的策划组织下,美国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基地内进行了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实验人员给每个4 岁的孩子一颗好吃的软糖,并告诉孩子糖可以吃,但如果马上吃掉的话,只能吃一颗软糖,如果等20 分钟后再吃的话,就能吃到两颗。实验人员说完后,留下孩子和极具诱惑的软糖,就离开了现场。
然后,实验人员通过单面镜来对实验室的孩子进行了观察,发现有些孩子只等了一会儿就不耐烦了,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软糖,是“不等者”;有些孩子却很有耐心,还想出各种办法拖延时间,比如: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或自言自语、或唱歌、讲故事等,成功地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顺利等待了20 分钟后再吃软糖,是“延迟者”。
后来,研究人员在参加实验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期时,向他们的家长及教师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孩子的情况,发现“不等者”在个性方面,更多地显示出孤僻、易固执、易受挫、优柔寡断的倾向;“延迟者”较多地成为适应性强、具有冒险精神、受人欢迎、自信、独立的少年。两者学业能力的测试结果显示,“延迟者”比“不等者”在数学和语文成绩上平均高出20 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对欲望的满足分为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五种。“延迟满足”的目的在于训练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让孩子学会忍耐。而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易成功,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也会更有耐性,较易适应社会。因此,爸爸妈妈不要因为爱孩子而一味地满足他,延迟满足能让孩子将来获得更大的成功。
所以,家长要以合理的方法来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同时我们还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3 岁是孩子彰显性格和特点的时期,他们爱憎分明又善于模仿,有自己主见但又需要成人的帮助,想要独立却对父母非常依赖,总之,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每天都在快速地成长。因此,孩子出现见什么买什么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可以独立做事情了,可是当他们见到各种各样的商品时一时又不知道选择哪个好,在他们心里其实都想要;另一方面,他们在模仿成人的行为,因为成人在购物的过程中都是随便拿的。
因此,对孩子的行为既要有所限制,同时更要给予满足,更重要的是用合理的方式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得以健康地成长。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提前有个约定
当您决定带孩子一起去购物时,可以事先做一个计划,把孩子需要购买的物品列一个清单,可以让孩子按照清单上的物品去购买。这就会减少盲目性,避免孩子因不知道购买什么,心里没底,而见到什么就买什么的情况。您可以把这种做法形成一个不成文的制度,每次都这样执行,让孩子养成习惯。
(2)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模仿对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做事情。这就要求您一定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模仿对象,并且可以给孩子适当地讲解购买这些物品的用途,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不是在随随便便地购物。您也可以让孩子说出自己购买的理由。
(3)及时表扬、进行强化
在对孩子的要求进行延迟满足的时候,对孩子进行表扬和奖励要比批评好,因为孩子在控制自己的情绪时是痛苦的。当孩子经过努力刷新了自己以往的纪录时,爸爸妈妈一定要肯定孩子,给予他们精神或物质上的小奖励。这是为了孩子能更好地自我激励,拥有自己的目标,孩子以后做起事情会更有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