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知识篇》(下)
34598000000014

第14章 千姿百态的昆虫(14)

解放前,我国也经常发生蝗灾。1929年的一次蝗灾,就毁掉了3.6亿多亩的庄稼,损失在一千万银元以上。同年,在南京以东的下蜀镇,蝗虫掩盖了铁轨,使火车无法前进而误点2小时。更为严重的是,1938年国民党派飞机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黄河决口,使千万亩良田变成荒滩,从而成为蝗虫孳生的地方。从40年代初开始,那里便连年发生蝗灾,使千百万人流离失所,痛苦不堪。在这一带的农民中间,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喂得起四个牙的骡马,喂不起两个牙的蚂蚱。”

迁徙性蝗虫,最奇特的特征就是它们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态。即群居型(也叫迁徙型)蝗虫与散居型蝗虫。

蝗虫的这两种类型虽然属于同一个种,但是它们却具有完全不同的外貌和习性。群居型蝗虫的成员瘦而长,呈暗色,身上带有橙黄或黄色的条斑,翅膀也很大,具有极强的群居本领,并具有聚集而形成大群体的强烈愿望。而散居型蝗虫的颜色则很浅,身体上的其它特征,也与群居型的蝗虫具有很大的不同。

蝗虫的这两种类型,差别如此之大,以至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被人们认为是不同的两个种。但是,俄罗斯的科学家尤瓦罗夫,在本世纪20年代里,经过仔细的研究,却发现这两种类型的蝗虫在遗传上是完全相同的。至于成虫到底会长成哪一种类型,则是由它们成长的条件决定的,而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蝗虫的种群密度。如果在生长时期,关在一个大笼子里的,仅仅是少数几个蝗虫,那么它们就会变成散居型的蝗虫。但是,如果是许多同样的小蝗虫,挤在一个小笼子里,那么它们就会发展成为特别爱集群的迁徙性蝗虫!

迁徙性蝗虫产的卵,可能会孵出同样的小蝗虫,也可能会孵较小的、淡颜色的蝗虫。后者则具有散居的习性,不表现出任何聚集成群的愿望。

在自然界中,散居型蝗虫的分布范围是很广泛的。

如果碰巧有大堆的蝗虫卵,产在可以保证来年春天有充足的食物的地方,那么那些孵化之后的小蝗虫,就有可能形成一个大的迁徙群。对这些蝗虫而言,最可靠的食物来源,就是那些沿着河谷的芦苇地,许多迁徙性蝗虫,就是从这种地方“爆发”出来的。但是在干旱的山丘里,有时候因为大雨,也会生长出有利于蝗虫食用的植物来,因此在这种地方也可能导致蝗虫的“大爆发”,非洲北部的沙漠蝗虫就是这样产生的。

蝗虫是怎样产卵的呢?而小蝗虫又是怎样聚集在一起的呢?蝗虫的卵是产在土壤里的。产卵时,母蝗虫往往将腹部和尾部插在地里,形成一个小陷窝,从而将卵产到了土壤里面。小蝗虫(也叫蝗蝻)刚孵出来时并没有翅膀,它们只会在地上步行。它们往往聚集成小群,然后一起寻食,这样愈聚愈多,当两个小群相遇时,它们就会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群,这样,蝗虫群体就会越集越多,规模也就会越来越大。而在聚集成群的过程中,小蝗虫也就逐渐发育成了迁徙式的成虫。当它们的翅膀,在最后一次蜕皮后长出来时,小蝗虫群就开始作短途的飞行了,它们每次停落时,都会在停落的地方贪婪地啃食那里的植物。这样,一个蝗虫群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就啃完一块地里的庄稼,甚至在几秒钟之内,就会把一条挂在晾衣绳上的湿衣服吃光。在这个阶段,当蝗虫大量吞食食物,并借此来积累脂肪时,它们给人类造成的灾害也就已经达到了高潮。如果小蝗虫们不能聚集在一起,它们就会发育成为散居型的蝗虫,它们的危害性,可能就没有群居型蝗虫的危害性那么大了!

当蝗虫在繁殖之前,它们便开始作最后一次长途飞行。这一次,它们并不是在寻求食物,因为这个时候,它们体内都已经填满了脂肪,胃也已经被撑得很大了。

这时候,蝗虫迁徙的驱动力,似乎产生于它们的身体内部,也可能与性成熟有关吧。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旦一个蝗群出动了,它们就会不停地飞翔,直到耗尽它们身体的能量,或者某种非常不利的天气条件强迫它们降落为止。蝗虫是没有预期的飞行方向的,它们只是随风飘荡而己。有些蝗虫会飞向大海,自取灭亡。另一些蝗虫,则终止于那些最荒凉的沙漠,或者最茂密的森林之中。蝗虫们如果顺着它们开头的方向飞行,可能会连续飞行三天三夜的时间,航程可达几百千米。如果降落时,它们碰巧遇到可吃的东西,它们就会继续在那里啃食,随即便会在地面下产卵,然后成虫们分散死去。

而来年的情况又将如何呢?这关健取决于出生时的幼虫,会遇到什么样的条件。如果食料充足,卵也是密集的,那么幼虫也会很密集,这就有可能产生一个新的迁徙群体。然而常见的情况是,由于蝗虫群的无目标飞行,导致它们的卵也将遇到一些极为不利的条件,那时候也只会有分散的幼虫孵出,从而发展成为散居的蝗虫。散居蝗虫,虽然也对人类有害,但是比起那些迁徒性蝗虫来说,它们的危害就小得多了!

蝗虫的危害性如此之大,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够防止它们的危害性呢?在蝗虫“大爆发”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化学杀虫剂来灭杀它们,但是这种效果并不好。因为,虽然这样杀死了很多蝗虫,但是到了来年蝗灾往往还会发生,而且蝗虫还可以产生抗药性,可以抵抗化学药剂的灭杀。而且药物也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对付迁徙性蝗虫,最好的办法就是预测和预防。科学家们根据地理、气候等因素,可以预测哪里有可能发生蝗虫“大爆发”,再通过对那里的环境进行改造,结合化学灭杀就能根除蝗害。我国建国初期,还发生过几次蝗灾,后来,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由党和政府带领群众采用“改治结合”的方针,对防止蝗虫的侵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自1952年以来,我国再也没有发生过蝗灾。

除过我们介绍的迁徙性蝗虫之外,在世界各地的沙漠上,还生活着许许多多种散居蝗虫。它们都是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同时它们也是许多沙漠动物的食物。多数沙漠蝗虫的颜色都与环境非常相似,比如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戈壁上,就有一种蝗虫,它们身体的颜色和身上的花纹,就与当地的红色砂石地面一模一样。它们要是不动的话,即使走到它们跟前,也很难发现它们。

神奇的黑甲虫

如果说蝗虫是沙漠中最具有破坏力的昆虫的话,那么沙漠中的黑甲虫就是最适应沙漠生活的昆虫了。

甲虫是昆虫纲鞘翅目中所有种类的总称,在世界各地的沙漠上都有甲虫,大多数甲虫都属于拟步行甲科,在我国北方的沙漠中也有许多黑甲虫。

甲虫一般都是黑色或暗褐色的,它们身体长约2厘米,扁平而坚硬,它们的头很小,背上有坚硬的翅膀,叫做鞘翅。鞘翅很大,可以将整个身体的后部盖住。甲虫大多数都不会飞。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枯死的植物、植物的种子以及动物们的粪便等。甲虫一般是白天出来觅食,只有在特别炎热的时候,它们才会钻到洞里面去。它们自己会挖洞,也能够利用蜥蜴或别的动物的洞穴供自己居住。你如果在沙漠里随便挖一下沙子,往往就会挖出一些黑甲虫来。

甲虫所食的食物中只含有很少的水分,它们又不可能跑很远地方,去寻找水源。但是,它们仍然能够在沙漠里自由自在地生活。那么,它们又是怎样获得维持生命所必不可少的水分的呢?

科学家对非洲纳米布沙漠上的黑甲虫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能够利用物理学原理,从潮湿的空气里得到水分。在沙漠上,白天虽然炎热干燥,但是在夜里,空气还是比较湿润的。有人研究发现,沙漠地区夜间的空气湿度,竟然和其它地区的空气湿度相似。尤其是非洲的纳米布沙漠,由于离海比较近,夜间经常有雾。所以生活在那里的甲虫,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奇特的获得水分的方法。

当夜晚降临的时候,大批的甲虫都会来到沙丘上,它们都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雾来的方向。由于此时,已经是日落以后的几个小时了,它们的体温也已经降低到了气温以下。

根据物理学的原理,空气中的水蒸气,能够在温度比较低的物体表面凝结成水珠,这样雾气凝结成的水珠,就在甲虫背上形成了。而此时,甲虫的头正朝着下方,这样水自然就可以顺着它背上的沟槽流到嘴里去了。如果某一天的气温、湿度以及甲虫的体温都特别合适的话,甲虫在一夜之间就能集到相当于它们体重40%的水分。而这个量又是多么惊人的呀!

在纳米布沙漠中,还有一种黑甲虫,则是采取另外一种办法来收集空气中的水分的。在夜里,它们来到沙丘的迎风面上,然后用身体在沙丘表面上,划出一道道平行的、相互紧靠着的沟,就像犁地一样,在每两条沟之间就有一条棱。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和雾气的慢慢来临,凝结在这种棱上的水珠就会比周围平坦沙地上的水珠多出二到三倍。这类黑甲虫,同样也是利用了物理学原理,专门沿这种棱,来舔食上面的水珠了。

在我国的沙漠地区,也有很多黑甲虫,它们是不是也利用这样的方法来获得水分呢?这个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亲爱的朋友们,以上就是昆虫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精彩的世界。你千万不要认为它们缈小,它们很多不仅是生物世界中美丽的成员,而且它们很多更是荒凉的沙漠中可爱的精灵。如果有兴趣,你们也可以在沙漠之中,发现和认识它们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