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知识篇》(下)
34598000000021

第21章 世界之最(7)

不到迫不得已,绝不让出自己的领地。

金丝猴猴群内部很有温情。例如:热天午睡,母猴总是让幼猴倚偎在自己身上;当母亲的还常常把孩子抱在怀里以示亲热;据说有时母猴面临猎人无法逃脱时,它还会给孩子喂上最后几口奶;它们常互相帮助捉虱子、挠痒痒,尤其是母猴更是以此作为伺候丈夫的本职工作;天气冷的时候,它们就挤在一起互相取暖。

金丝猴食性比较广,主要吃素食,树叶、树芽、嫩树枝、青竹叶、嫩竹笋、植物浆果都是它们的日常食品,有时它们也会捉野鸟、掏鸟蛋、逮昆虫开开荤。至于吃鲜桃、吃香蕉,那是动物园中的金丝猴的福分,野生的金丝猴那是碰不到这种机会的。

金丝猴多在秋季进入发情期,孕期7~8个月,春季产仔,每胎仅产一只仔猴。仔猴刚生下时体毛可不是金色的,而是暗,棕色,约一个多月以后变黄,然后才逐渐变成金黄色。大约一岁半幼猴才断奶,长到4岁多,幼猴就长成熟了。寿命一般在十七八岁。

科学地说,金丝猴并非一律长着金黄色的毛。因为金丝猴还分为不同的亚种,不同的亚种体毛颜色并不一样。金丝猴可分为:(1)普通金丝猴,这种金丝猴毛色金黄,它们主要生活在四川省。(2)黔金丝猴,它的毛色是灰色的,仅两肩间有一块白色的毛,所以动物学家又称它为灰金丝猴,它们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与贵州相邻处也有一些。(3)滇金丝猴,它的毛色除胸腹和四肢内侧长着白毛外,其他部分都是深灰近黑的颜色,所以又叫黑金丝猴,这种猴在幼小时体毛是近乎白色的,所以当地人也有叫它白猴的。

很有意思的是金丝猴与大熊猫不仅同为国宝,而且还是近邻。有金丝猴的地方,常常也有大熊猫,只不过前者灵活地在树上跳来跳去地嬉戏、觅食,而后者则缓慢而孤独地在树下活动或觅食,双方互不侵犯,各得其乐。

金丝猴那珍贵的皮毛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它垂涎三尺,有钱人更把它作为炫耀富有的资本,总想以它的皮用来制成皮衣、皮褥享用,这引起了一些见义忘利者对金丝猴的猎杀。而破坏性的森林砍伐行为,又破坏了金丝猴的生活环境,较大群的猴群已极难见到了。

寒武纪海洋之王——三叶虫距今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陆地上还是一片荒凉,海洋里却已经是一派生机勃勃。这个时期,是海洋生物界第一次大发展,出现了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等无脊椎动物,在海洋中争相发展着各自的家族。

这时海里的霸王当推三叶虫。它是当时势力最大的家族,遍布海洋各个角落,且身强体健,数量众多,成为当仁不让的海洋之王。

三叶虫是节肢动物的一种,全身明显分为头、胸、尾三部分,背甲坚硬,被两条纵向深沟割裂成大致相等的3片,所以叫做三叶虫。三叶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的像飞行中的蝙蝠,称为蝙蝠虫;有的像展翅的蝴蝶,称为蝴蝶虫;有的尾部长出两把锋利的刀,称为刺尾虫……从现代生物鲎身上,可以看出古三叶虫威风一时的样子。

三叶虫既会游泳,又善爬行,所以从海底到海面,到处都在它的势力范围之内。三叶虫食谱很广,从藻类植物到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等,都会成为它的食物。

三叶虫在寒武纪兴盛一时,称霸海洋,到志留纪(距今4.4~4亿年)渐渐衰落,至二叠纪(距今2.8~2.3亿年)灭绝,前后延续了3亿多年,在生物进化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寒武纪是三叶虫的时代,三叶虫化石对于划分地层具有重要意义。

古老的胎生兽——袋鼠动物的行动方式可说是五花八门:有的慢行,有的快跑;有的会悦,有的会游;有的精于爬,有的则精于跳;有的竟能兼而并之………动物到底采用什么行动方式,这主要依其生理特点而定。不过,“以眺代步”的动物并不多。这方面,有袋类哺乳动物——袋鼠恐怕能算得上浊领风骚了。说到这里还有段趣话。

1770年7月,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在澳大利亚东海岸,发现了四只像猎犬般大的野兽。库克让猎犬去追赶。这时,库克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几只野兽逃窜时不是用四条腿,而是用两条后腿跳跃前进,并且跳跃的速度惊人,不一会儿竟跳进草丛里不见了。库克问当地人这是什么动物,当地人说是“坎格鲁”。库克以为“坎格鲁”就是这种动物的名字。回到英国后,便大肆宣传他所见的神奇动物“坎格鲁”。后来才弄明白“坎格鲁”是当地土语,意思是:不知道。但此时“坎格鲁”已经传开了,所以直到现在,英语里仍把这种动物叫做“坎格鲁”(不知道),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袋鼠。

大袋鼠的体态很逗人喜爱:脑袋小,像没有角的鹿首,耳朵长大,眼睛也很大。视力、听力也都很好。大袋鼠身长两米左右,两脚站立起来,就比一般的动物都高些。有趣的是,它的前肢短小瘦弱,有点儿像人的手,后肢则强壮有力,如同人的脚。如果要凭借四肢行走或奔跑,显然难以达到协调一致。所以它不得不充分发挥强壮而极富弹跳力的后腿的作用。袋鼠跳跃能力惊人:轻轻一跃就是四五米远,稍许用力,七八米宽的小河,一跃而过,最远的可跳到13米。袋鼠跳跃时速可达40~65公里,比一般汽车还快,但这种速度只能保持几百米的距离。袋鼠不仅会跳远,还会跳高,2米高的障碍物不在话下,稍纵即过。它那长达1米有余的大尾巴在其跳跃时担负起了“舵”的作用——能保持身体平衡,控制运动方向。休息时,尾巴和两只后腿形成“三足鼎立”,支撑起身体。

可以跻身“跳跃健将”行列的还有跳鼠。这种沙黄色的小动物生活在沙漠里。它在沙丘或稀草丛旁一跳而过的情形与在茫茫沙漠列队穿行、缓缓而过的高大骆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跳鼠不但跳得快,跳得远,一步可跳一两米,而且可以连续不停地跳跃,直到脱离危险境地为止。

从生理构造的特点来看,跳鼠与袋鼠颇为相似,跳鼠也有一条比身体还要长的尾巴,尾梢扁平又有长毛,且尾巴富有弹性,跳跃时,尾巴上下用力,能使身体保持平衡状态;跳鼠的后肢要比前肢长许多,有的甚至长二三倍。这种强健而且长的后肢,成了跳鼠能迅速跳跃的最好条件,再加上尾巴的密切配合,“跳跃健将”更是“如虎添翼”了。

短跑冠军——非洲猎豹在诸多的动物之中,能疾跑如飞的多不胜数,但能堪称短跑冠军的恐怕只有一种动物了——它就是非洲猎豹。非洲猎豹猎捕其他动物时,常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从后面和侧面发动进攻,或埋伏在灌木丛中,凝神屏息,以逸待劳。当猎物走到距它50米的地方,它便突然窜起,如一支利箭直冲向前,没等猎物反应过来,它已到跟前,将猎物扑倒。据观察计算,猎豹从静止状态到时速70千米,只需要2秒钟的时间,最高时速可达到110多千米。

猎豹目光敏锐,四肢强健,动作迅捷。它肩高约0.75米,体重在50千克左右,一身黄色皮毛上布满了黑色斑点,看上去体态苗条优雅,风度翩翩,因此与长颈鹿、斑马并称动物界的“三王子”。但它也有弱点,个头不大,爪子也不锐利,所以很少捕捉超过自己体重的大动物;猎豹的腿细长直溜,遇上小土丘不便于作急速转变,因此不少猎物被它追击时,常以锯齿形的路线奔逃,或在草丛间的小山丘地带作不规则蹦跳,使它发挥不了快速的长处,从而扑空。

猎豹的生活很有规律,通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睡早起。它一般清晨5点半左右外出寻食。主要以捕食羚羊和野兔为生。它行走时很警觉,不时停下来东张西望。午睡时,也每隔6分钟坐起来察看一下情况。它一般每天捕杀一只猎物,每顿约吃9千克的肉食,偶尔抓到一只大羚羊能吃上一两天。每天平均走4千米,最长走十几千米。

雌猎豹一胎生1——6个幼仔,将窝巢建在林深草密或沼泽地内,人兽难以发现,保护了幼豹不受伤害。小猎豹1岁后能独立生活。

人类的远亲——猩猩以往,研究者只依据形态、肢体和器官等的相似程度,来判断不同物种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从这个角度看,人和猩猩似乎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最后,生物学家分析人与猩猩的基因,结果惊奇地发现,人与猩猩的差异只有1%,这主要通过研究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来进行判断的。

“脱氧核糖核酸”(即DNA)象一套图谱,能说明动物是如何发育成长,每天怎样制造所需的各种蛋白质,如肌肉、细胞等各种成分。

科学家通过分析某种蛋白质,如分析血红蛋白中氨基酸的序列来判断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异。虽然实验的结果,各家略有不同,但总的趋势是人与猩猩最相近,其次是人与猴子,人与狗。粗步推算,人和猩猩在500万年前是同一祖先。

与人类有着共同祖先的猩猩,它们有许多生活习惯都与人差不多。比如,它们与人一样会使用工具,生活在野外的黑猩猩会用前肢(相当于人手)从树上折断树枝,然后,用这树枝去掏白蚁窝里的白蚁。有时,它们并不直接用树枝,而是摘一片树叶,用牙齿咬掉叶肉,只留下中间叶脉和短刺,然后插进蚁穴。过一会儿,它悄悄抽出叶脉,你会发现叶脉上已爬满了小蚂蚁。它把叶脉凑到嘴边,用力一捋就将叶脉上的蚂蚁全部吃光。

猩猩有与人相似的喜怒哀乐各种表情:当心情愉快时,它们会大笑,大笑是除了人类只有猩猩才会;当心情郁闭时,它们会愁眉苦脸;当心情烦躁时,它们会无缘无故发火;当受到欺负时,它们会很生气,更会发怒。

衡量一种动物智能的重要指标就是看它的“交际”能力,因为这些行为是靠先天本能和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在猩猩王国里,它们彼此见了面,会发出一种特有的喊叫声,那是它们在互相打招呼。如果有猩猩生气或发脾气时,另有猩猩过来,用手搭在它的肩头,嘴里还叽里咕噜的,那是它在劝慰呢。另外,它们还会握手、两手上举表示欢呼等,甚至它们还会像人一样亲昵地接吻呢。

“分食行为”也是衡量动物进化的标志,猴子吃食时往往自顾自,很少顾及同伴,而猩猩群里是有明显顺位的,取食时,它们按顺位来进行,一般地,上位猩猩常常给下位猩猩分递食物。这点与人也极为相似。

经过驯养的猩猩,更会模仿人做些简单的劳动,比如,用扫帚扫地,用铲子铲土,用餐具吃饭,用棍棒击打来犯之敌等等。有的猩猩还会穿针引线,会倒立,会骑小自行车,会使用乐器,会开拖拉机,还可以帮人做些简单家务。另外,它们还会用手语表示一些简单的语言。

性情孤僻的黑熊黑熊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中南半岛、中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它全身毛色漆黑,只有鼻子和嘴部的毛呈黄色,胸前有一道“V”型白色斑带,是区别于其他熊类的主要标志。黑熊体型大,听觉和嗅觉灵敏,但视力很差。它会游泳、爬树,还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黑熊主要吃植物性食物,还吃蜜蜂、蚂蚁、鼠类等。黑熊性情孤僻,喜欢独来独往,一般不主动伤人,但常常危害农作物。

每年从9月中旬开始,黑熊开始大量进食,12月份便爬进岩洞、树洞,或者钻进自己在地上挖的洞,进入冬眠,直到第二年的3月份。

在冬眠期间,黑熊不吃不喝,只靠消耗体内的脂肪维持生命。在冬眠过程中,母熊还要产仔,哺育后代。刚生下的幼熊只有250克左右,经过母熊一年左右的哺育,小熊才能独立生活。

“沙漠之舟”——骆驼沙漠是另一种“海洋”,因此叫“瀚海”。古代我国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就是骆驼在“瀚海”中走出来的。即使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骆驼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沙漠之舟”。

骆驼最显著的特征,是它背上高耸着的驼峰,有一个驼峰的叫“单峰驼”,有两个驼峰的叫“双峰驼”。我国的骆驼基本上都是双峰驼。骆驼的四肢很长,走路的姿势很奇特,是同一侧的前腿和后腿同时迈步,滑稽可笑。它的蹄子扁平,形状像盘子,脚底有厚厚的肉垫,富有弹性,走在沙漠上,不会陷进沙地,十分平稳,而且行走的速度也很快,还善于夜行。

西北草原风沙很大,刮起大风来,黄沙滚滚,飞沙走石,遮天遮日,可骆驼不怕这一切。原来它有能抵御风沙的特殊眼睛和鼻子。骆驼有一对双眼皮,眼睫毛长,也是双重的。风扬起的时候,双重的眼睫毛就像一幅纱帘,可以挡风沙;骆驼的鼻孔里有一个“瓣膜”,它只要把“瓣膜”关闭,便可以阻挡风沙,以免沙子灌入鼻腔。

浩瀚的沙漠缺水少草,而骆驼最能耐饥耐渴。耐饥是因为它有一个特殊的“食品仓库”,这就是它背上的驼峰。骆驼摄取的养分,有一部分转化为脂肪,积存在驼峰里。驼峰最丰满的时候,可以贮存脂肪20~30公斤。当骆驼得不到食物、或者长途跋涉,体力消耗比较大的时候,驼峰里贮存的脂肪就会分解,转化成它需要的养分,供身体使用,这时候驼峰也明显地变小。耐渴是因为它很能喝水,一口气能喝下100升水,连苦涩的咸水也喝得津津有味,喝下去的水,不但储存在机体内,还能贮存在红血球内,可以供身体需用。另外,它的血浆中的蛋白质,可以维持血浆中的水分,保证生命的需要。骆驼很少张嘴,呼吸次数也少,这就避免了水分的蒸发。

骆驼的体温可以调节,能升能降,最高时达四十度,所以沙漠气温高,它也不出汗,节省体内水分。另外驼峰中的脂肪在进行化学变化时,会生成许多水分,供给身体用。所以,只要让骆驼吃喝足,并给它喂些食盐,就是十天半月不再给它食物,它也能忍受得了。另外,在沙漠中,骆驼有找水的本领,它的鼻子能嗅出远处或埋在沙丘下的水味来。

骆驼不是老站着的,它需要休息。卧倒时,先是前腿慢慢跪在地上,而后才是后腿跪地,但总是抬着头和伸着弯曲的脖子。

铠甲护身的穿山甲穿山甲尖头尖尾,身体呈流线型。四肢粗短,小眼小嘴小耳朵。除腹、面及四肢内侧外,其余都披挂覆瓦状的角质鳞片,如同鲤鱼鳞一般,所以又称“鲮鲤”。

穿山甲白天蜷缩于洞内,入夜外出,在洞穴周围活动觅食。它能爬行,会游泳,但胆子很小,一有惊动,即刻挖洞藏身。如躲避不及,就把身体蜷成一团,一动不动,用坚硬的“铠甲”护身。

穿山甲是以黑、白蚁为主食的哺乳动物。一只成年穿山甲的胃能容纳500克白蚁,偶尔也吃些蜜蜂、胡峰等昆虫的幼虫。它的听觉、视觉都很差,但嗅觉灵敏,能靠嗅觉发现蚁巢。它的舌又细又长,能伸缩,觅食时伸出粘腻的长舌,舔食蚂蚁。由于穿山甲世代以蚁类为食,牙齿就退仕了,只好借助于胃中的角质膜和吞进去的小砂粒,在胃中把食物磨碎。

穿山甲住所很不固定,常随季节和食物的变化搬家,冬季迁到背风向阳、较低的山坡栖息,夏季又搬到通风凉爽、较高的山坡上。夏洞简单,不到一米;冬洞长达十几米,并与几个白蚁巢连通,作为越冬的贮备粮仓。

穿山甲善于挖洞,循地而居。前肢挖洞,后肢刨土,速度极快。有时先用前爪把土挖松后把身子钻进去,然后竖起全身坚硬的鳞片往后退,将松土拉出。据计算,穿山甲每小时的掘土量相当于它的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