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档案
孟子,名轲,字子舆(有待考证),战国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明出身,幼年丧父,由其母亲仉氏抚养长大。孟子的思想成就仅次于儒学圣人孔夫子,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亚圣”。他们二人也被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达到了传统散文写作的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但他这种学说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按他的说法社会应总处在太平盛世,而残酷的事实给予了否定。这样的理解可以说是断章取义,完全是对孟次理论的误判。
历史揭秘
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从古至今的争论一直喋喋不休,众说纷纭,谁对谁错根本无法判定,因为善恶没有严明的界限。孟子处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对此敏感性问题的争论也一直存在。孟子在与告子的辩论中更是明确的提出了性善论的说法。世界万物都是对立的,有对就有错,有善也有恶。荀子曾提出“性恶论”的观点,韩非子则认为“好利恶害”。各种关于人性方面的学说大都根据人的需求来定义的,而孟子却做到了独树一帜,他用智慧诉说着人的本性。
孟子独树一家之言,源于他思维的深度。他将人的自然生理属性和社会道德属性作了严格区分,认为前者只是“性”,后者才是“人性”。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即是人皆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就是著名的“四心”,没有这“四心”的人就不能算作是人。
人之所以被称为人,不仅仅区别于会用工具、会独立思考,更大区别在于人有道德伦理,我们的生活充满仁、义、礼、智,若缺少了这些元素人和动物又有多大区别呢!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但也从未回避过善的反面,他提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里的“几希”自然指的不是人与动物共同存在的自然生理属性,而是人上天赋予人的“四心”。完全将现实中的恶归咎于人性的恶的想法是错误的。
通俗的打个比方,比如说大家都种稻子,还是同一种稻秧,我们把它种到地里,经过阳光和雨水的滋润,稻子成熟了。但收获到的稻子质量却各有不同,有的好有的坏。在这里我们就不能借口说稻秧不好,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造成这样的结果,肯定是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土壤肥沃,养分充足的土地必将高产,而土地贫瘠,缺乏元素的土地产量肯定低。人也一样,善恶的形成是靠后天学习的,人之初性本善。孟子用智慧阐述了影响善恶的因素,但并未说明这些是人的本质。
孟子认为人人都有善端,如果健康地成长,保持本心,就都可以成长为圣人、君子。他反对人性无善恶的主张,作为人就无法回避善恶问题,即使有恶的存在善也不会被扼杀。假如某天迷失了本心,放纵自己的私欲,那么,人就可能会沦落为恶,被扣上“人渣”的帽子。因此,孟子的“性善论”有其存在理论依据,并非他凭空捏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