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了舞台,就难有精彩的表演。影视界常常形容自己拍摄影视剧制作精良、阵容强大、场面气势恢宏,以此来推介自己的产品。有时制造场面也是造势良策。
美国总统尼克松出国访问时,对诸如时间、场合和群众场面等公关要素都提出严格要求。所以每次出访,总统的随行公共关系负责人霍尔德曼都要想方设法为总统安排“摄影机会”,以便使总统的形象能及时赶上晚间的电视广播,并多次出色地完成任务。
1970年9月,尼克松访问意大利时,访问了罗马教廷的所在地梵蒂冈。访问快结束了,但尼克松在这里还没有机会碰到群众场面。因为在罗马,名人来访并不是什么异乎寻常的事,数百年来英雄辈出的罗马居民对政治领袖人物已经感到有点腻烦了。再者,从根本上说,罗马是教皇的城市,只有教皇的活动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一般的国事、政治活动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肯尼迪总统也曾来此访问,他的活动就几乎没有引起群众的任何注意。眼下,霍尔德曼的任务就是要在这样的特殊环境条件下,在尼克松访问结束前,想方设法用特殊手段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为制造情绪激动的群众场面。
为此,霍尔德曼使出了浑身解数,动用了多年来在美国搞无孔不入的竞选活动时积累的智慧,对罗马市中心人流的活动规律、时间分布等情况迅速做了细致的分析,最后决定用堵塞交通的办法促成这一场面。于是,他布置手下人员临时组织了个特别车队,用于导向和拦阻人流。这一天,尼克松准备离开罗马,整个车队驶向圣彼得广场,尼克松的座车也随着向罗马市中心驶去。此时正值交通最繁忙的时刻,由于国事活动车辆有特别通行权,大量过路群众被迫停下来给车队让道,可是车队却突然在人最多的路上停了下来,造成严重的交通阻塞,当人们知道美国总统也夹在这里时,情绪开始高涨,对美国总统的出现表现出热情和兴趣。很快就在车队的周围聚集了大批人群。尼克松抓住机会,向欢迎的人群招手致意,从而激起了热情的高峰。当这一切转播到美国的电视上时,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动人心弦,在国内政治舞台上树立了有利的形象。
尼克松非常满意霍尔德曼的这一杰作,对他大加赞扬。而霍尔德曼则从中得到启示,在尼克松以后访问南斯拉夫和西班牙时,又使用了同样的办法制造群众场面,也都获得了极佳的公共关系效果。
造势要抓住观众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兴趣并调动他们的热情。造势一定要善手制造场面,并尽可能把场面做大,取得轰动效应,才能达到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