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海水深度每增加约10米,压力就要增大一个大气压,因此海沟里的压力将达到1000个大气压左右,加上缺氧,有人认为在这样的环境里,生物不可能生存。1960年1月23日,一位美国科学家和他的儿子乘坐“特里斯特”号深海探测器,潜到“斐查兹”海渊的底部,成功地经受住15万吨巨大压力的严峻考验。据报道,他们下潜不到几百米,即已进入完全黑暗的世界。在那里,偶尔出现繁星点点,或象箭似地一掠而过的发光动物。经过两个多小时,他们终于下潜到世界海洋的最深点,亲眼看到鱼虾类悠然自得地遨游其中。
最大的海
珊瑚海是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它的西部紧靠澳大利亚大陆东北岸;北缘和东缘为伊里安岛、新不列颠岛、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等所包围;南部大致以南纬30度线与太平洋另一边缘海塔斯曼海邻接。海域总面积广达479.1万平方公里,比世界上第二个大海阿拉伯海要大四分之一。珊瑚海介于伊里安岛和所罗门群岛之间的一部分海域,有时又称所罗门海。
海底大致由西向东倾斜,交错着若干海盆、浅滩和海底山脉,有不少地方海深约3000~4500米。所罗门群岛和新赫布里底群岛内侧有一长列狭长深邃的海沟,这里是全海域最深的地方,最大深度达到9140米。珊瑚海平均水深为2394米。在各海中不算突出,但因其面积大,所以海水总体积达1147万立方公里,比阿拉伯海多9%,约相当于我国东海的43倍。
珊瑚海不仅以大著称,还以海中发达的珊瑚礁构造体而闻名于世,珊瑚海因此而得名。礁体的“建筑师”珊瑚虫,是一种水螅型的动物,呈圆筒状单体或树枝状群体,靠捕捉浮游生物和海藻为生。珊瑚外层能分泌石灰质骨胳,其死后的遗骸便成为礁体。
珊瑚海是一个典型的热带海,终年受南赤道暖流的影响。最热为2月,表层平均水温可达28℃,8月也有23℃,海水的含盐度和透明度很高,水呈深蓝色。在大陆架和浅滩上,或以岛屿和接近海面的海底山脉为基底,发育了庞大的珊瑚群体。一个个色彩斑驳的珊瑚岛礁,点缀在辽阔澄碧的海面上,构成一派绮丽的热带风光。澳大利亚东北岸近海的大堡礁,象城垒一样,从托雷斯海峡到南回归线之南不远,绵延伸展2000多公里,宽19.2~240公里,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珊瑚礁体。
最淡的海
世界海水的平均含盐度为35‰,而欧洲的波罗的海却远远不及,靠近外海的地方为20‰;中部海域为6~8‰而北部和东部只有2‰,已经同淡水差不多了。
波罗的海位于欧洲大陆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之间,四面几乎全为陆地环抱,仅在西面有3条又窄又浅的海峡通向大洋,十分近似于一个内陆海。
正因为海域封闭,同外海的海水交换很少,外面含盐度高的海水很难深入进来。加之流入波罗的海的河流有250条,它们带来的大量淡水平均每年有472立方公里之多。而当地气候又比较凉湿,海面蒸发很微弱,只勉强与海面降水相抵销(一般海洋蒸发量总要明显超过降水量),于是形成了含盐度低的特点。由于含盐度低,波罗的海的海水是灰绿色的,一些海湾里则呈现棕黄色,只有中部海域在晴天时才能看到一点蔚蓝色。波罗的海在冬季比较容易结冰,给海上运输带来不便。而且含盐度低也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长,水产种类大大减少,个体明显减小,如鳕鱼只有大西洋的五分之一。另一方面,含盐度低使得一些淡水动物能在波罗的海栖息,如鲈鱼、鳊鱼、狗鱼等。20世纪30年代附在船底而来的中国螃蟹也在此大量繁殖。这都是其他海洋所少见的。
最浅的海
“洋无边,海无底”,这是人们常说的话。当然,海洋是有边,也有底的。
不但有底,而且有的还非常浅。苏联西南部的亚速海可说是世界上最浅的海,它的海水总是呈现出灰黄色甚至灰黑色,形似不规则三角形,面积为3884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仅6.6米,最深的地方也只有14米;海水的总体积为256立方公里,大约只相当于我国渤海的七分之一,若与世界上最大的珊瑚海比起来,则只有四万五千分之一。由于亚速海太浅了,因此一遇大风,全部海水连同海底的淤泥都被掀动起来,海水就会长期混浊不清。
在50年代以前,每年由河流流入亚速海的淡水有50立方公里,它们还带来大量营养物质,加上亚速海的海水又经常上下搅动,通气很好,因此鱼虾非常丰富,是苏联最重要的渔场之一,所产的鲸鱼尤为名贵。但此后由于各河上建起了大小水库,工农业用水量增加,致使流入亚速海的淡水减少了一半,结果海水的含盐量从10‰上升到13‰,大大影响了原有鱼类的繁殖和生长。加上苏联环境污染严重,海面上经常漂着油花和垃圾,因此亚速海的渔业生产已经一落千丈。有人还指出,如果听任这种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做法继续下去,亚速海的情况还将进一步恶化。
最大的地震海啸
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波浪运动,其波高最大时可达数十米,起伏陡峻,俨如峭壁,而且来势汹涌,奔腾迅速。当这种能量极大的“水墙”冲上陆地时,会对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海啸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与海底地震或海底火山爆发的关系最为密切。这种海啸通常称为地震海啸。迄今为止,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大、危害最严重的一次,是1960年5月发生在南美洲智利中南部的海底地震所造成的巨大海啸。
大地震是5月21日开始的,一直持续到6月23日,先后共发生225次不同震级的地震,其中有10次震级大于里氏7级,3次超过8级,最强烈的一次达8.9级,震中海底最大上升量达3~4米,最大下沉量有2米,受地震影响的范围广及南北700多公里。在世界地震记载史中,象这样震级高、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的大地震是不多见的。震后不久,海水忽然迅速退落,露出了最低潮线以下的海底。过了10~20分钟,海水骤涨,平均波高10米、最大波高达25米的巨浪迅猛地直冲海岸。海水如此一涨一落,持续半天之久,本已被震垮成废墟的沿岸一带,又频遭海浪冲刷,便使一切荡然无存。据称,在这次地震加海啸中,智利有上万人死亡和失踪,有200万人无家可归。
遭受海啸灾害的不仅是智利,海啸波又以平均每小时700公里的速度,横扫太平洋。海啸波到达夏威夷群岛只用了15小时,在这里最大的波高为9米,海水冲毁了岛上的防波堤,破坏了沿岸的建筑物,淹没了大片土地。海啸波走完17000公里的路程,到达太平洋彼岸的日本时,最大波高仍有8.1米,使日本本州和北海道沿岸同样遭到极大的破坏,甚至把沿海的大渔轮抛向高出海平面几米、深入陆地40多米的码头,最后跌落在房屋的断垣残壁之间。
海啸移动了上万公里,尚有如此巨大的威力,而在大洋行进途中却是感觉不出来的,即使船舶相遇,也可安然无恙。这是因为海啸波在深海远洋传播时,尽管速度很快,但波高是很小的,一般不足1米。但是一旦传到近岸浅海以后,由于底部摩擦增大,使波速减慢,而后面的海水运动比前面要快,这就会形成海水的大量堆积,波高骤然变大,波形变陡,能量集中,以致带来巨大的破坏力。
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
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南北长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19900千米,面积17968万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9.8%,占地球总面积的35%。太平洋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和岛屿、珊瑚礁最多的海洋。
太平洋西南以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与印度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的经线与大西洋分界,北经白令海峡与北冰洋连接,东经巴拿马运河和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沟通大西洋,西经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通印度洋,总轮廓近似圆形。
太平洋平均深度为4028米,最大深度为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是目前已知世界海洋的最深点。平均盐度约,3560,最高达36.5‰。
太平洋通常以南、北回归线为界,分南、中、北太平洋,或以赤道为界分南、北太平洋,也有以东经160°为界,分东、西太平洋的。北太平洋:北回归线以北海域。地处北亚热带和北温带。主要属海有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中太平洋: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处热带。主要属海有南海、爪哇海、珊瑚海、苏禄海、苏拉威西海、班达海等。南太平洋:南回归线以南海域。地处南亚热带和南温带。主要属海有塔斯曼海、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和阿蒙森海。”太平洋约有岛屿一万个,总面积44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岛屿总面积的45%。大陆岛主要分布在西部,如日本群岛、加里曼丹岛、新几内亚岛等;中部有很多星散般的海洋岛屿(火山岛、珊瑚岛)。
太平洋海底北半部有巨大海盆,西部有多条岛弧,岛弧外侧有深海沟。北部和西部边缘海有宽阔的大陆架,中部深水域水探多超过5000米。夏威夷群岛和莱思群岛将中部深水区分隔成奉北太平洋海盆、西南太平洋海盆、西北太平洋海盆和中太平洋海盆。海底有大量的火山锥。边缘浅水域水深多在5000米以上,海盆面积较小。
全球约85%的活火山和约80%的地震集中在太平洋地区。太平洋东岸的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和太平洋西缘的花采状群岛一带,活火山多达370多座,有“太平洋火圈”之称,地震频繁。
太平洋的气候分布、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于水面洋流及邻近大陆上空的大气环流影响而产生的。南、北太平洋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回归线向极地为20~16℃,中太平洋常年保持在25℃左右。太平洋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000~2000毫米,多雨区可达3000~5000毫米,而降水最少的地区不足100毫米。
在寒暖流交接的过渡地带和西风带内,太平洋多狂风和波涛。太平洋北部以冬季为多,南部以夏季为多,尤以南、北纬40℃附近为甚。中部较平静,终年利于航行。
在太平洋生活着的动、植物,无论是浮游植物或海底植物以及鱼类和其他动物都比其他大洋丰富。太平洋浅海渔场面积约占世界各大洋浅海渔场总面积的1/2,海洋渔获量占世界渔获量一半以上,秘鲁、日本、中国舟山群岛、美国及加拿大西北沿海都是世界著名渔场。
盛产鲱、鳕、鲲、鲑、鲭、鳟、鲣、沙丁、金枪、比目等鱼类。海兽有海豹、海象、海熊、海獭、鲸等。
太平洋近海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煤很丰富,深海盆地有丰富的锰结核矿层(所含锰、镍、钴、铜四种矿物的金属储量比陆地上多几十倍至千倍),此外海底砂锡矿、金红石、锆、钛、铁及铂金砂矿储量也很丰富。
盐度最低的海——波罗的海
都说海水又咸又涩,可是,从波罗的海中舀起来的水,几乎尝不到咸味。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很容易找到答案:盐度低。是的,波罗的海的海水含盐度仅有7‰~8‰,大大低于全世界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5‰);波罗的海各个海湾的盐度更低,只有2‰左右。因此,这里的海水当然很淡了。可是,你知道波罗的海为何含盐度这么低吗?
波罗的海位于欧洲大陆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之间,从北纬54°起向东北延伸到北极圈附近。波罗的海形成的时间不长,这里的冰河时期结束时还是一片被冰水淹没的汪洋。后来大水向北极退去,最低洼的谷地形成了大海,因此,这里的水质原本就比较好。除此之外,波罗的海处于高纬度地区,气温低,海水蒸发量很小。这里又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四周还有许多河川注人大量淡水。大西洋和波罗的海的通道又浅又窄,盐度高的海水不易进来。因此,波罗的海成为世界最淡的海。
最著名的陆间海——地中海
陆间海,又称陆间地中海,是指那些被几块大陆所环绕的海洋。地球上陆间海的面积约占大洋总面积的8.2%。
这里所谈陆间海,是陆间海中最最有名气者,它就是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之间的地中海。希伯来人和古希腊人称它为大海。古罗马人把它看作罗马帝国的中心海。英、法、西、葡、意等语意为“陆地中间之海”。中国古籍《岭外代答》称地中海为西大食海。
地中海东西长4000千米,南北最宽处为1800千米,面积约为252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为1494米,最大水深为5530米。北部岸线曲折,多海湾,南部岸线较平直。
地中海的海底地形以大陆架狭窄,陆坡陡峭,深海盆被海脊所分割为主要特点。欧洲向南突出的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和巴尔干半岛,将地中海北部分为利古里亚海、亚得里亚海和爱琴海。西西里岛和突尼斯北端之间的一个水下海脊,将地中海分为东、西两部分。
西部有阿尔沃兰海盆、阿尔及利亚海盆和第勒尼安海盆;东部有爱奥尼亚海盆和黎凡特海盆。亚得里亚海深度仅几十米至几百米,爱奥尼亚海盆深度在3000~4000米间,爱琴海中岛屿星罗棋布。
关于地中海的成因,海底扩张和板块学说认为:它是特提斯海(古地中海)的残存水域。
中世纪时,特提斯海的范围逐渐缩小。现在的地中海是中生代到新生代中新世间,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非常复杂的相对运动而造成的。
在气象学上,“地中海式气候”可谓赫赫有名,其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潮湿,春季天气多变,秋季时间,暂短。由于这种气候特征在地中海地区分布最广、最为典型,故全世界凡属此种类型的气候均被冠以“地中海式气候”之名。此外,强风盛行是地中海又一大气候特征。
地中海由于蒸发大于降水和径流,故水位低于大西洋,且盐度较大。表层平均盐度约为38‰。
自古以来,地中海就是欧、亚、非各国交往贸易的通道。
苏伊士运河到直布罗陀海峡的地中海航线,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沿岸有贝鲁特、塞得港、亚历山大、阿尔及尔、马赛、巴塞罗那、热那亚、那不勒斯等港口。地中海有丰富的藻类,还有海豚、龙虾、牡蛎和螃蟹、墨鱼、水母、珊瑚等经济生物。沿岸还是晒盐的良好场所。
世界上最小的洋——北冰洋
北冰洋位于地球最北部的世界面积最小的大洋。介于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和格陵兰岛之间。面积131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的4.1%。平均深度1225米,最大深度(位于格陵兰岛东北)5527米。因面积小,又称北极海。大陆架面积占大洋的39.6%。这里全年气温较低。洋底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里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连接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捷径。挪威海北冰洋的边缘海。与巴伦支海的界线是挪威北角与熊岛连线,与格陵兰海的界线是扬马延岛同冰岛的连线;冰岛-法罗群岛-设德兰群岛-挪威塔德角是其同大西洋的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