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可贵的本能就是对未来充满幻想,对明天充满激情——尽管这些幻想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尽管有些人的梦想永远都不能实现。但是,每一个人都在憧憬着未来,并为着或远或近的“未来”投入他们全部的努力。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说:“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愿望的、最渺小的人,也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孩子天生就有梦想,童年是多梦的季节,童年是梦想的故乡。然而,面对孩子的梦想,我们的很多父母却会说那是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他们不明白,正是有了梦想,不切实际的事情才有可能变为现实。
多年前的一个晚上,有个年轻的母亲正在厨房洗碗,她才几岁的儿子独自在撒满月光的后院玩耍。年轻的母亲不断听到儿子蹦蹦跳跳的声音,感到很奇怪,便大声问他在干什么。天真无邪的儿子也大声回答:“妈妈,我想蹦到月球上去!”这位母亲并没有像其他的父母一样责怪孩子不好好学习,只知道瞎想!而是说:“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吃晚饭啊!”
这个孩子长大后真的“蹦”到月球上去了,他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他登上月球的时间是1969年7月16日。
阿姆斯特朗是幸福的,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使自己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可是我们的孩子呢?父母是想把孩子的梦想扼杀在摇篮中?还是让他们在自己的呵护中得以实现?这需要我们的父母深思!
还有一个同样有意思的故事:一天,一个小男孩在家里照顾他的妹妹莎莉,他无意中发现了几瓶彩色的墨水。母亲不在家,那些瓶子对他是一种极大的诱惑,小男孩忍不住打开瓶子,开始在地板上撒开了妹妹的肖像。不可避免地,他把室内各处都撒上了墨水污迹,家里变得脏乱不堪。
当他母亲回来时,被眼前的情情景惊呆了,但她也同时看到地板上的那张画像——准确的说是一片乱七八糟的墨迹。她对色彩凌乱的墨水污渍视而不见,却惊喜地说道:“啊,那是莎莉!”然后她弯下腰来亲吻了她的儿子。这个男孩就是本明杰·威斯特,后来成了一个著名的画家,他常常骄傲地对人说:“是母亲的亲吻使我成了画家。”
在西方国家,学校老师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我国的教育则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进行理性的冷静思考,甚至每个问题都会有“标准答案”,孩子的奇思妙想常常因为担心被老师或父母斥责而逐渐消失。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为求万无一失,不敢越雷池一步,完全成了一台学习的机器,哪里还有半点想象力、创造力?很多人习惯于把异想天开当成贬义词。曾有一幅流传很广的漫画,漫画上的第一幅是,一个穿长衫的人,在两只臂膀上装了鸟一样的翅膀,试图飞翔;第二幅是,他摔在地上死了。漫画的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呢?人不要有想象力,不要试图尝试你不知道、没把握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很多父母和老师所力求告诉孩子们的。
中小学生本应该是充满童真、充满童趣、富于幻想的,对于他们来说,今后想做的或喜欢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可是面对试卷,大部分孩子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所有原本属于他们的激情与幻想都无影无踪,似乎他们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要考虑工作与生存的小大人。
一个真爱孩子的父母应当精心保护孩子的想象力,让想象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对于一个未成年却充满想象力的孩子,我们永远都不可能预测他将通过何种方式、何种途径去实现未来的人生价值,获取属于他的成功。我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鼓励,鼓励,再鼓励!只要是积极的、向上的、生动的就去鼓励,剩下的一切都交还给他自己——让孩子做孩子的事,他往往能在“不可能”或“不太可能”中找到可以献身的东西,并能在造福于人类的事业中达到光辉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