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既是人生最大的喜事,又是人生难测的转折。其实,男婚女嫁的仪式是一种宣告,宣告着他或她依赖父母的人生阶段结束;宣告他或她业已长大成人,是每个人从呱呱坠地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的转折点。民间将男婚女嫁这一转折简称为成家。成家是绝大多数人必经的人生轨迹。
所谓成家,首先是他和她的共同担当,要为家族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这既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又是家族对每一子孙的要求,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成家的另一担当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一儒家治世之道在民间则被简化成“男人当治天下,女人当管厨下”,这自然是民间的约定俗成。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有序地运转。
嫁妆
悠悠数千年,多少男婚女嫁!有关婚嫁的习俗五花八门,犹如万花筒,其中自然不乏蕴含慈风孝行的风俗习惯,有的依然保留至今。众所周知,婚俗是从古代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六礼”演变而来的,虽然各地有不同风俗,但总体而言,不外乎分为提亲、定亲、成亲与成亲后四个阶段。一旦男女两家定亲以后,浙江的一些准新娘要亲自为婆家的每一人做一双新布鞋,俗称“上贺鞋”。一般在出嫁前,女方家会专门请媒婆到男方家讨鞋样,量尺寸。准新娘做的鞋,不是白底黑帮就是白底青帮,寓意黑白分明,清清白白。新娘嫁到婆家,摆嫁妆时,伯娘们最关注的就是上贺鞋,因为一双双鞋展示的不仅是姑娘的手艺,还表达了新媳妇与她们的心心相印,展示了慈孝之风。
宁波有“若要富,先做裤”之说,也就是姑娘出嫁前,先要为婆婆缝制一条裤,以表达孝敬长辈、祝福婆家的心愿。宁波新娘备嫁妆时除了准备裤子外,还往往会准备棉被,因为宁波有送棉被给公婆的习俗,一般是送最厚最大的四床棉被,以示孝心。
慈城地区现有不少水井,这与昔日嫁囡嫁井的风俗有关。原来,慈城的一些大户人家在女儿谈婚论嫁时,往往会出一些钱专门用来打井,寓意女儿会像董孝子一样孝敬公婆;同时,这也是母亲为刚做媳妇的女儿所作的考虑。众所周知,新媳妇必定会迎来“洗手作羹汤”的日子,而在没有热水器、没有空调的年代,冬暖夏凉的井水是多么的实惠!
与慈城寓意女儿孝顺的习俗相通,河北武安有赠“换口瓶”的习俗,也就是当男方家向女方家送彩礼时,女方大多回赠馍馍、换口瓶等礼,换口瓶内贮面酵、食盐、脂油各少许,插红箸一双,意取新娘贤孝、帮夫发家。
虽然旧时的婚姻以“论财”——讲究聘礼、嫁资厚薄的居多,然而其过程、形式无不表达着人们追求吉祥,盼望幸福、和睦的愿望,正因如此,各地的旧时婚俗在今天看来仍然十分美好,如杭嘉湖地区的“万年青陪嫁”习俗,用四季常青的植物作为嫁妆来寓意夫妻同心,祝福婚后的家庭生活美满,多么富有诗意啊!
回门
成亲以后,各地的回门习俗又是各不相同。嘉兴地区有“办望朝酒”习俗,即结婚的第二天,由新郎亲自接岳父母来做客,新郎家置酒席招待,有的大户人家则更动用轿子,发大红请帖。婚后的第四或第六天,新娘才在新郎陪同下回家探望父母。在嘉兴的一些养蚕乡村,回门之前,新娘会将陪嫁衣箱的钥匙交给婆婆,在女性长辈陪同下打开箱子清点衣裙等,俗称“点蚕花”。嘉兴地区的嫁妆箱里还会放有一条裤子,那是新媳妇孝敬婆婆的小礼物。
拜亲
新娘入门后,接着就是拜亲,即面见新郎的至亲。
宁波人谓结婚日为“好日”。好日的第二天早上,宁波新娘首先要向公婆敬茶,有祖公婆的则先敬祖公婆。
在成亲的第二天清早,温州新郎一出房门就向父母及家中的长辈跪拜,若有前来道喜的亲友,也要见一个拜一个。新娘仍凤冠喜服在洞房中,请婆婆入新房,将嫁妆箱的钥匙交给婆婆。婆婆打开箱子,取出五包娘家米,与媳妇一起去祭堂,将娘家米置于祭桌上,再摆上其他的祭品,请来道士上告六神,告知神灵家里增加人口。然后,摆上香炉,奏起鼓乐,上香,拜读祭文,意告祖宗:娶了媳妇。读完祭文,新郎新娘双双跪拜,谒见祖宗。完毕,举行“拜家堂”仪式,先敬天地酒,后拜公婆,再拜众位亲戚。新郎家的所有亲戚,面南而立,接受新郎新娘的跪拜。严格地说,新娘自上轿后,不可在公开场合开口说话,只有在拜见公婆以后,方可开口说话,俗称“开金口”。
浙江台州地区,在新娘拜见公婆时,公婆还要将家规一一告知。比如每日晨昏,儿子必须问候父母;儿子外出归家,必须先到父母房中问候,再到自己房中与妻儿相聚;男客上门,儿孙端茶、送点心;女客上门,媳妇、女儿端茶、送点心;每天早上要给长辈端来茶水,冬天送火熜,有的还要送饭茶。
山东的拜亲习俗是,经吹鼓手“三吹三打”后,新郎才准进入岳父家拜见女方祖先与家长,然后再接新娘拜天地、拜高堂而成亲。而下轿的新娘则要经“抱瓶跨鞍”,即新娘进入夫家门时,要怀抱“宝瓶”或手拿苹果,跨过马鞍,这一仪式谐音“平”、“安”,寓意婚后一家人幸福平安。在同省的泰安地区,接新娘的花轿一落地,就有两个小男孩手持麻秆扎成的火把,绕着轿子燎三次,称为“燎轿”,然后让新娘跨过点燃的一盆炭火,寓意婚后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在河北束鹿地区,拜见翁姑、伯嫂、伯叔等亲戚时,新娘还要送上自己缝制的衣服、巾履等礼品,以示孝心,也展示自己的手艺。
山西解县等地的拜亲风俗是:在成亲后的次日,新娘先见舅姑;第三天,在谒家庙后,由婆婆陪同,一一拜见邻里族人。
下厨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唐代诗人王建笔下的这首新娘下厨诗是新娘下厨民俗的写照,通过短短四句诗文还能读出新娘的孝心和智慧。不是吗?初成人媳的新娘不知婆婆的食性,而小姑是婆婆抚养大的,食性当与婆婆相近,因而通过小姑间接了解婆婆的口味,多聪明的新娘哟。民间对媳妇的要求常常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各地的新娘下厨都有些独特习俗,来协调新娘这位家庭新成员与老成员的关系。
湖州地区是在结婚第三天,新娘才能下厨,先烧一条完整的鱼,讨个富足有余、有头有尾的口彩。
河北北部新娘下厨第一天要做一顿“喜面”。第一锅喜面敬公婆,寓意两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第二锅敬兄嫂,希望日后妯娌和睦,互帮互爱;第三锅第一碗奉新郎,愿情长如面丝,然后是自己,表示日后能勤俭持家,细水长流。
拜亲与下厨是新娘由姑娘变成媳妇的转折点,也是夫家人考察、了解新娘能力与为人的平台,就此而言,聪慧的母亲会在女儿出嫁前教一些孝敬公婆,尊重丈夫、姑叔等处世道理,因为此转折宣告着一个女人步入新的人生。
归宁
归宁,俗称“做客”,一般指出嫁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曹雪芹笔下的“元春省亲”情景即是归宁民俗。
归宁是古代延续下来的民俗,只是归宁时间在不同地区各不相同,新婚第三天回门是浙江省内大多数地区新娘归宁的时间。
女儿出嫁后的归宁,多在新婚满月之内,有些则在一年内,此时归宁比以后女儿回家省亲的礼节要多,仪式亦隆重得多。一般需新娘的兄弟迎于大门外,父母迎于大门内,还有岳父母让儿子(即女儿的弟弟)到女婿家送请柬的。然后,婿女备礼相偕归宁,俗称“双人返”。在岳父母家,一对新人也是先拜祖先,次拜岳父母等诸尊长。然后岳父母宴请婿女。宴毕辞归,岳家馈赠糕饼、鲜果,还有一对雏鸡,寓繁衍之意。浙江绍兴地区,新娘归宁俗称“回花”,岳父母要在中堂摆一两桌酒席,曰“孝顺酒”,酒席须备佳肴、状元红酒,女婿、女儿双双先拜长辈亲属,后拜平辈亲属。有的人家,借此请来五服外的族亲,将女婿向其一一介绍,俗称“会亲酒”;有的人家还借此机会雇戏班唱戏。
江苏南京六合地区,将归宁日期定于农历七月十五前,因为此后各家需忙于农事。河南新乡地区的新娘归宁约定在新婚的第八或第九天,大多是夫妻俩当天去当天归,或者夫妇去夫归。此俗有谚称:“八对八,九对九,两头有。”谚语中的“两头有”寓意男女双方两家都富裕、幸福。同省的周口地区,流传有描写出闺女子在归宁路上被丈夫取笑的歌谣:“蒲笼子辙,吊被子,里头坐个花叫驴。蒲笼子辙,吊单子,里面坐个花奔子。”
在男婚女嫁的相关习俗中,选取嫁妆、回门、拜亲、下厨和归宁等,旨在凸显人与人的交往中,始终注重亲情、友情这一特点。上述的归宁是古老的习俗,宁波也称“回门”,谚语“女儿不断娘家门”之说,就与归宁有关。这种古老的习俗,按如今的说法,如同一首歌的名字——常回家看看。男婚女嫁是缔结两家亲缘的一种宣告,民间习俗中以归宁等来联络双方感情。其他婚嫁习俗中也充分展现着亲情,展现着小辈的孝心与长辈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