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
34785000000027

第27章 日积月累获才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地滴坠。

——贝多芬

古往今来,有学问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刘勰有一句名言“积学以储宝”;苏东坡教人为学之道要“厚积而薄发”;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无论做什么事,如果不断地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知识的增长,是一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要牢记“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古训。何以为“勤”?邓拓先生曾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带粪筐,见粪就捡。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积学如捡粪,要非常勤快,既要眼勤,处处留心;又要手勤,不怕麻烦。诸如写笔记、作摘要、制卡片、搞剪贴等等。邓拓先生常用的办法是,准备一个小本子,平常读书报杂志,看到有用的东西就随手记下。

古今中外勤于涉猎,随时随地积累知识的传闻逸事不胜枚举。

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就在自己家门前的道路旁设了个茶摊,“见行者过,必强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就是这种“闲聊”使作者积累到了广泛的素材,才使他写出了这部伟大的著作。

清代诗人袁枚十分注意积累语言,他许多的好词佳句都是从村夫僧人那里得到的。有一次,在二月梅花盛开的时节,站在梅树下的一个村夫很高兴地对袁枚说:“你看,梅树有了一身花了!”袁枚听了,心想:“这不是诗吗?”他便默默地记下来,久久地咀嚼,后来就写出了“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名句。还有一次,一位给袁枚送行的僧人惋惜地说:“可惜园里的梅花正盛开,您带不去!”袁枚受此启发,吟得“只怜香梅千百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已故数学家苏步青曾说:“我在国内连续出版了几本专著,还和刘鼎元副教授合著了《计算几何》,最近又编写了《等周问题》、《拓扑学初步》等教材,为中学教师举办讲座。我已经年逾八旬,而且还有一些社会工作,哪有时间搞科研、著书立说呢?我的办法是见缝插针。我常常利用零碎的时间,积沙成塔,积少成多。当时外国同行寄来国外最新出版的微分几何新书,我就细读,写了几万字的笔记……”

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每研究一个科学问题,总是事先收集大量资料。他去世后,人们在他的书房中发现他亲自摘录的笔记竟达到2.5万多本。

革命导师列宁为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曾浏览了数以百计的书籍,其中重点对148本书和49种刊物上的232篇文章认真进行了阅读,做了笔记摘录和批注,写下了60多万字的札记。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批判、吸收,写作了著名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爱迪生口袋里经常放着一个小笔记本,有时还画上草图,写下一些计算公式,这个笔记本像是爱迪生盛知识的“金碗”,一有空,他就拿出来进行研究。

古人云:“学贵而能专。未有不博而能专者也”,说明了“博”与“专”的辩证关系。因为各种知识是互相联系的、互为作用的,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能左右逢源,豁然开朗。试想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如果没有极其丰富的园林、服装、医药、诗词、绘画、建筑、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他能为后世绘制出那么瑰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吗?奠定经典力学理论基础的科学大师牛顿,倘若只是懂得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物理学,而不精通德国科学家开普勒的天文学,他能提出“牛顿力学三定律”吗?著名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在当印刷徒工期间,一方面利用工余间隙,学习正在印刷、装订的书刊,另一方面利用和书铺学徒熟悉的关系,从他们那里借书看,抓紧业余时间攻读,多年来一直如此,终于成为了一名大科学家。

作为正在广泛积累知识的中学生,一定会从上面的事例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季羡林老先生平常遇到重要的文字都会马上找个纸片摘抄下来;清华大学博士生高皓不但记下重要的知识点,还专设一个笔记本记下自己的错误;有的同学还专门准备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把需要机械记忆的内容写在上面,利用打饭、候车等零碎时间拿出来背一背;有的同学已经养成了听报告一定带笔记的习惯……这些做法对于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显然是大有助益的,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从小事做起,从点滴积累,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积累知识是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企图一蹴而就是绝不可能的。重要的在于有恒心和毅力。有一副名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没有持之以恒的意志,缺乏坚持不懈的精神,就不可能攀上知识的高峰,就不可能在各种知识竞技中游刃有余。

随时随地地积累知识,目的是加深理解,帮助消化,丰富思想,提高水平,使自己的知识基础更加丰厚和坚实。

积累使人知识丰富,学问渊博。作为风华正茂的中学生,一定要把握住这个黄金时节,勤于积累,广泛吸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