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电影编剧学
35217000000064

第64章 思考题答案(1)

“一剧之本”

1.电影剧本是在电影发展的什么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电影的幼年时期,没有电影剧本。后来,也只有草图、提纲、梗概一类的作为未来影片骨架的文稿。到了有声电影诞生之后,随着电影内容的复杂化和含义的深化,便需要专门有人运用电影的形象思维,把结构复杂的内容,脉络分明和细致入微地在拍摄前事先做好周密的计划。电影剧本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了。

2.为什么说电影剧本是电影创作的“基础”?

创作一部电影,要由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美工、化装、道具、剪辑等许多电影工作者集体努力。但是,电影编剧把生活素材经过他的提炼、加工和构思,用文字构成银幕形象,然后交给以导演为核心的摄制组,进行“二度创作”,把文字形象转化为银幕形象。所以,电影编剧创作的电影剧本是影片创作的“基础”。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尽管在电影编剧手里的“银幕形象”,尚处在用文字表现的阶段,但它能“独立地描绘出鲜明的生活图画”(巴拉兹语)。所谓“独立地”,是指电影编剧所写的剧本,是一种用独特的银幕画面来构造形象的剧本。因此,它虽是文字的,却能向导演提供出拍摄影片的、包括思想的和艺术的“基础”。

3.苏联的杜甫仁科和日本的黑泽明是怎样论述电影剧本的“基础”作用的?

杜甫仁科说:“艺术电影是以文学,即电影剧作为基础的,因此,影片的高质量首先要以具有创作上真正优秀的电影剧本为前提。”

黑泽明说:“弱苗是绝对得不到丰收的,不好的剧本绝对拍不出好的影片来。剧本的弱点要在剧本完成阶段加以克服,否则,将给电影留下无法挽救的祸根。这是绝对的。无论拥有多么优秀的导演力量,也无论在导演时做了多大的努力,结果也无济于事。当然,导演对剧本要尽一番努力,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正因为有人把这种努力和导演混为一谈,所以才认为导演能够掩饰剧本的缺陷,那完全是一种错觉。总之,一部影片的命运几乎要由剧本来决定。我甚至认为,抓住一个好的剧本是导演艺术的第一步。”

“影视剧本是叙事和造型的结合”

1.请将电影和小说、戏剧做比较,说明电影属于“视觉造型性”的艺术。

电影和小说、戏剧一样,都要讲故事,即“叙事”。不过,小说是在书本里讲,戏剧是在舞台上讲,而电影是在银幕上讲。不管在哪儿讲,毕竟它们都属于叙事艺术。

可是,它们叙事的表现方式却很不一样。苏联电影艺术大师对此曾说过一段著名的活,他说:“小说家用文字描写来表述他作品的基点,戏剧家所用的则是一些尚未加工的对话,而电影编剧在进行这一工作时,则要运用造型的(能从外形来表现的)形象思维。”

所以,小说中的夹叙夹议手法,或是夸张的、带比喻性的描写,在电影中是不适用的,因为它们和电影的视觉造型性相抵触。而戏剧因受三堵墙的限制,在时空转换上很不自由,而电影在空间转换上享有极大的自由,这又是戏剧和电影的差别。此外,戏剧家塑造人物形象主要依靠性格语言,电影虽也要求人物语言性格化,但它更依赖运用人物造型以及人物的造型动作去塑造人物,这也是戏剧和电影的相异之处。从电影和戏剧、小说的不同方面,我们可以感到,电影特别强调它的视觉造型性。

2.所谓视觉造型性的画面语言,包含哪些方面?

电影的视觉造型性的画面语言,是电影的特有表现形式,它综合了画面的光影、色彩、构图以及镜头剪辑所造成的节奏和情绪冲击力等。

3.如何正确对待画面的造型功能和叙事功能?

总的来说,应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要偏废。

因此,电影工作者不应脱离人物命运而专门去追求造型。如果只强调了画面的造型功能,而忽略了画面的叙事功能,必然会导致造型失去意义。这样的画面造型再美,光影、构图再讲究,它的意义最多也就局限在画面本身,不可能产生出更丰富的内容和含义来。这是因为:电影毕竟是造型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一门艺术,说得通俗些,电影是一门用镜头(或造型画面)讲故事的艺术。离开造型不行,离开叙事也不行。作为一名电影艺术工作者,应同时在这两个方面下工夫。

“影视剧本是画面和声音的结合”

1.你认为,电影中的声音和画面哪一个更为重要?

首先应当说明,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比如,法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赞认为,不要分什么主要和次要,电影是一门视听结合的艺术。但有更多的电影工作者却认为,电影应是一门以视觉为主、听觉为辅的艺术。如英国著名电影理论家欧纳斯特·林格伦、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等都持这一观点。

其次,要看如何来使用电影声音。如果电影声音的三个组成部分——对话、音响和音乐——交叉出现,并与画面配合,凝结成一个整体,构成一个和谐而又复杂的完整的银幕形象,那么,声音就不在于它的多寡,即使多了仍不失为成功之作。

更何况,视觉空间在实际生活中总是和声音联系在一起的,也只有当两者结合起来时,才能给人以完整的真实感。所以,电影编剧在重视电影的视觉造型的同时,还应当重视对声音的描写,要善于在剧作中把两者结合起来。

2.有声电影诞生于哪一年?第一部有声片产生于哪一个国家,叫什么名字?初期的有声电影遭到哪些人的反对,为什么?

有声电影诞生于1927年10月23日。美国生产出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使单纯依靠画面来表情达意的默片,变成了声画结合的艺术。

电影一旦能发声,导致了影片制作者过于依赖声音的倾向。如大量使用“对话”。故而早期的有声片又被称为“会话电影”。正是由于当时的电影过于仰仗“对话”,以致丧失了运用造型画面叙事的功能,以及简单地让人物开口说话,未能创造出真正音画结合的整体,于是遭到了一些电影艺术大师如卓别林、爱森斯坦等的反对。卓别林在1930年拍摄的《城市之光》中,只有音乐;1935年拍摄的《摩登时代》中,只有音乐和音响,仍无人物对白;一直到1940年,他在《大独裁者》一片中,才运用对白。卓别林自己说过:“如果我(流浪汉)一开始说话,我的步伐就应该完全改变。”他又说:“……如果我想扮演‘说话的’角色,那么,我就要改变我所创造的形象。”这说明,不是卓别林顽固地拒绝使用声音,而是由于音画结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结合体,他正在酝酿和创造一个真正能说话的新形象。果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在《大独裁者》中创造的理发师和那段脍炙人口长达六分钟的演讲,不仅给了法西斯有力的鞭笞,而且创造了一个运用对白的出色的音画体系。

3.电影中的声音包括哪三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电影中的声音包括人声、音响和音乐这样三个方面。它们不是简单地相加。只有当它们结合在一起,相互交织,相互补充,成为一个艺术整体时,才有意义。

4.音响在整个电影声音中占有多大比重?它能起到哪些作用?

音响在电影声音中是占比重最大的一个,约占电影声音总和的三分之二。它所起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如显示环境,造成空间感,又如能衬托人物的思绪,甚至能成为剧作的元素。

5.电影音乐基本上可以分成哪两类?它们所起的作用有哪些?

电影音乐基本上可以分成故事空间内的音乐(又称画面音乐或写实性的音乐)和画面空间外的音乐(又称表现性音乐或假定性的音乐)两种。前者是指影片中的人物所演唱、演奏或播放的音乐,后者是指不是画面中人物发出的,属于画面以外的音乐。画面内音乐可以起到展示人物身份、性格和内心情感的作用。画面外音乐,应用的范围甚广,既可展示环境,烘托气氛,又可抒发人物感情,表述创作者的主观评价,甚至还可以制造悬念,表现各种情绪效果。

6.有人认为,电影音乐的使用属于音乐家或导演的事,编剧可以不管。你认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一名好的电影编剧不仅应当懂得音乐,而且还应善于把音乐作为一个剧作元素,运用到他所写的电影剧本中去。如果编剧撰写的是一部以音乐家为题材的电影剧本,而他不懂或不重视音乐,那么简直是难以下笔的。这是因为,在这类影片里,音乐已和剧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音乐始终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成为剧作的主要手段。即或是在一部不是以音乐家为题材的影片里,音乐同样可以成为剧作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如英国影片《苔丝姑娘》的舞蹈音乐,苏联影片《两个人的车站》中的手风琴声,西德影片《铁皮鼓》中的铁皮鼓把法西斯的阅兵音乐转变为优美的《蓝色多瑙河》等均是,更何况,音乐还可抒发人物感情,烘托环境,制造悬念,表现各种情绪效果,甚至表达编剧的主观评价等等。所以,电影编剧应当重视电影音乐的剧作作用,充分地使用它,为自己所撰写的电影剧本服务。

7.为什么要提出“声画分立”的原则,它的依据是什么?

普多夫金在《有声电影的一个原则——音画分立》一文中说:“有声电影的主要因素不是音画合一,而是音画分立”,因为,“音响的首要作用是增加电影内容的可能的表现力。”这说明,“音画合一”局限于告诉观众他们已经知道了的东西,而“音画分立”则能增强电影的表现力。

“声画分立”的依据,来源于现实中人对客观世界的感觉。在生活里,往往会出现客观的声音不等于感觉到的声音的现象,而如果电影剧作者让画面去表现客观部分,而让声音去表现主观部分,则会出现“音画分立”,达到刻画人物心理的目的。

“声画分立”的依据,还来源于人们的感觉过程。在现实生活里,音响和形象并不总是同时出现的,人们或是先听到音响,或是先看到形象。如果电影剧作者掌握这种感觉过程,就会让音响和形象互相补充,不仅能增强电影的表现力,更能逼真地表现生活的形态。

8.什么叫“速剪艺术”?它的特点是什么?

在现代的西方电影中,出现了一种艺术倾向,创作人员在剪辑一部影片的时候,不像过去传统的做法那样,主要依靠画面,而是依靠声音的节奏。这就使得电影声音在影片里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也使得画面的变化显得非常简明、快速。这就是所谓的“速剪艺术”。

速剪艺术片,不仅重视声音的作用,对画面的要求也非常高,要求摄影师像画家那样,把画面拍摄得非常优美。而且,主张画面具有象征意义。

从技术方面来说,速剪艺术片运用的都是最新技术,如电脑绘画、动画卡通、蓝幕合成等。总之,它追求高、精、尖,追求艺术的高质量。

“影视剧本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

1.你能证明电影是时间和空间结合的艺术吗?

德国文艺批评家莱辛在他所著的《拉奥孔》一书中,把艺术分成两大类:“诗”和“画”。他并且说:“绘画运用在空间中的形状和颜色。诗运用在时间中明确发出的声音。”这说明,绘画是在空间中展开的艺术,属于空间艺术;而诗是在时间中展开的艺术,属于时间艺术。

莱辛接着又说:“绘画描绘物体,通过物体,以暗示的方式,去描绘运动。诗描绘运动,通过运动,以暗示的方式,去描绘物体。”这又说明,绘画(空间艺术)的长处在于它有具象,即“通过物体”所呈现的可视的具体形象。但它的弱点是不能表现“运动”,即事件的过程。因此,它只能用“暗示的方式”(如“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去表现时间。而诗(时间艺术)的长处恰恰在于它能表现运动,但它的弱点是缺乏具象。因此,它也只能用“暗示”的方式(通过读者自己的想象)去表现空间。电影则对时间艺术(诗)和空间艺术(绘画)的长处兼而有之。电影以镜头画面去构成银幕形象,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使电影具有视觉形象的确定性;同时,电影又以运动的画面去表现事件的过程,按照时间的推移,把情节和事件展示出来。这样,电影在获得了双重艺术手段之后,成为具有最大表现可能的艺术品种。

2.电影中的时空与现实生活中的时空是否相同?它呈现出哪几种状态?

电影时空不等于现实时空,我们往往把电影中的时空叫做“电影的新时空”。

电影的新时空往往呈现出两种状态,即:第一,现实时空被压缩了;第二,现实时空被延长了。

现实时空在电影中被压缩,这是经常发生的。如从北京开车去天津,实际时间需要一个多小时,但在电影里只消用几个切换的镜头,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能表现出来。如果每一部影片描绘运动的事件都要和实际时间等同,那么,这样的影片看起来是会相当冗长和沉闷的。可见,在电影里时间的压缩意味着艺术的取舍原则。

现实时间在电影里有时也会被延长、放大,但这不是经常发生的。只有当电影创作人员需要去突出、夸张、强调、渲染人物的某种思绪,或某一事物时才被运用。延长、放大时间的手法有两种:一是高速摄影(又叫做“时间的特写”,因为它能捕捉到时间的每一瞬间);二是多方位、多视点、多景别地拍摄同一事物,再把它们剪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