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上也。
若以無相為無相(牒問)無相即為相。捨有而之無。
若以無相是無相。無相即是相。雖捨有相而著無相。豈為智照也。
譬猶逃峯而赴壑。俱不免於患矣。
逃避也。峯者山之高處也。壑者溪也。逃避峯之危峻。而赴于溪壑。俱不免害身之患。捨有取無。俱不免乎取相。般若聖智。故非如是也。
二顯示正義。文二。初示正義。
是以至人(約人顯智也)處有不有。居無不無。
居處者。智之所詣故。即事造理。故處有不有。理不異事。故居無不無。又處有居無。照理事故。即前是當也。不有不無。泯理事故。則無是無當也。
雖不取於有無。
明不取也。非唯不取有。亦不取無也。又即前無當無是義也。
然亦不捨於有無。
明不捨也。正不取時。即不捨故。故云然亦。又非但不雙取。然亦不雙捨。即前物無不是。物無不當也。又初句不有離增益謗。次句不無離損減謗。次句雙非有無。離相違謗。末句雙照有無。離戲論謗。四謗既無。百非斯絕。是當之義。彷彿聖心也。
二出所以。
所以和光塵勞。周旋五趣。
此顯已證之所以也。和者謂渾雜也。光者智用也。聖人光有二。一身光。二教智光。今明教智光。塵勞者。三界中五塵坌污勞擾之處。是羣生之所居。聖人渾和其間。以教智光。而開導之也。周旋者。周徧返覆也。五趣者。天人獄鬼畜。鬼開修羅。即六趣也。四生不過五趣。聖人垂形於五趣。周徧返覆也。前明說教。此顯現身。蓋聖人從根後智。起大悲之化用也。
寂然而往。怕爾而來。
雖往來於三界。往無往相。故曰寂然而往。來無來相。故曰怕爾而來。前明處有。此顯不有。
恬淡(上呼)無為。而無不為。
心靜曰恬。智純曰淡。雖無作為之心。而常照理達事。故無不為。此明上居無不無也。
七應會問答。文二。初無知生滅問。又二。初牒前敘難。
難曰。聖心雖無知。然其應會之道不差。
即前云會而不差也。由無為而為。故應會眾生。不差失於機宜也。
是以可應者應之。不可應者存之。
釋不差之義。根熟則應之令入道。未熟則存之令熟。則金剛所謂護念付囑之義。
二正難。
然則聖心有時而生。有時而滅。可得然乎。
根熟則能應心生。未熟則能應心滅。既曰當而無是。則無知無為。何得有此生滅。
二用無生滅答四。初真妄對明。
答曰。生滅者(牒所問也)生滅心也。
妄心取相。故隨境生滅。
聖人無心。生滅焉起。
聖心無取。故曰無心。既不取境。何有生滅。
二釋妨正答。
然。
牒上領問也。問云既無心生滅。何有應而不差之義耶。故今領之。
非無心。(非同木石之無心)但是無心(無取著心)心耳。
靈明之心。長在此為應。本經云。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
又非不應(非同二乘之不應)但是不應(不起分別之應)應耳。
機感應生。則悲應之心常存。所謂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
三舉喻結答。
是以聖人應會之道。則信若四時之質。直以虗無為體。
質實也。應之不虗故。直但也。權智無心之心。不應而應。其由春夏秋冬。雖應不失時。虗而無體。權智無心而應。類此可知。
四結非所問。
斯不可得而生。不可得而滅也。
八真妄問答二。初惑智同真問。文二。初呈解。
難曰。(解中疑問)聖智之無(聖人無心生滅焉起)惑智之無。
境有生滅。智乃隨之。離境智無。生滅何有。難者因前而解。故此呈之。
二疑問。
俱無生滅(同也)何以異之。
如何分真妄之異耶。
二真妄同異答三。初總標。
答曰。聖智之無者。無知。
體本無知故。
惑智之無者。知無。
了知無體故。此上標真妄。
其無雖同(同無生滅)所以無者異也。
無之所以。真妄有異。此標同異也。
二釋真妄中二。初推釋。
何者(推上異之所以)夫聖心虗靜。無知可無。
智體本無知見。故曰虗靜。三際常然。可無生滅也。
可曰無知。非謂知無。
此明真異於妄。不假知了。
惑智有知。故有知可無。
惑智取境。隨境生滅。智性空無。生滅不有也。
可謂知無。非曰無知也。
此顯妄異真也。前則本無故無。此則了空故無。所以異也。
二結會。
無知。即般若之無也。
智體本無生滅。故曰般若之無。
知無。則真諦之無也。
結會妄智。為真境也。難者既了惑智性空。則惑智為所了境。由了始無即事而真。故曰真諦之無也。故知無生滅則雖同。本無今無有異也。
三釋同異三。初正明。文二。初顯體同用異。
是以般若之與真諦。
牒上同無之境智也。
言用即同而異。
即同無而理智不泯。是用也。
言寂即異而同。
雖理智宛然而同一虗無。是寂也。
同故無心於彼此。異故不失於照功。
體同故心境彼此無殊。用異故不失能所之功。
二述成不二。
是以辨同者同於異。辨異者異於同。
辨者解了也。欲解同無。但觀理智。欲明理智。須了同無。此明互即。下顯雙亡。
斯則不可得而異。不可得而同也。
辨異於同。故不可得異。辨同於異。故不可得同。同異兩亡。此答前云俱無生滅。何以異之也。
二推釋文二。初雙徵。
何者。
何故不可異。而又不可同。
二各釋中二。初釋不可同。
內有獨鑒之明。外有萬法之實。
約心為內。以境為外。蓋指拄如此。非有內外之相。獨鑒之明者。智也。即心之照。心外無法。故曰獨鑒。又以對下萬法故。萬法之實者。理也。理為萬法之體故也。
萬法雖實。然非照不得。
事本即真。非智不顯。
內外相與以成其照功。
與共也。由智顯理。理顯曰智。故共成鑒照之功也。
此則聖所不能同用也。
結異也。聖智與理。所以不可得而同者。此明照用也。
二釋不可異。
內雖照而無知(照體本寂)外雖實而無相(真理本空)內外寂然。相與俱無(境智同寂)此則聖所不能異寂也。
結同也。聖智與理。所以不可得而異者。此明寂也。
三引證三。初證辨同於異。
是以經云諸法不異者。
諸法者心境也。不異者同虗寂也。者字是牒經。下釋之云。
豈曰續鳧截鶴。夷嶽盈壑。然後無異哉。
續鳧截鶴。語出真經。云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等。夷平也。嶽山也。盈滿也。壑谿也。此則反釋經意。豈謂令鳧鶴長短。谿山高低。等無差別。而謂諸法不異。非此說也。下順釋云。
誠以不異於異。
不異之義。於殊異中也。則高低長短。性不可異。故曰不異也。
故雖異而不異也。
此證上辨。同者同於異也。
二證辨異於同。
故經云。甚奇世尊。於無異法中而說諸法異。
大品經。空生歎佛讚法。雖諸法同真無異。而境智宛爾差殊。此證上辨異者。異於同也。
三證同異不二。
又云。般若(智)與諸法(境)亦不一相。
能所各存。證上不可得而同也。
亦不異相。
同一真體。證上不可得而異也。
信矣。
佛語實不虗。故自信信他也。
九寂用問答二。初寂用何異難。文二。初牒論。
難曰。論云。言用則異。言寂則同。
牒上云聖所不能同用也。聖所不能異寂也。
二正問。
未詳般若之內。則有用寂之異乎。
此是請益。問般若真一無差。何以有一用一寂之異。未詳審也。
二用寂同時答二。初正答同時。
答曰。用即寂。
不離境智之二。而同一寂滅也。故勝鬘云。二而不二。難可了知。如全波是水故。
寂即用。
同一虗寂。而能所歷然。勝鬘又云。不二而二。難可了知。如全水是波故。此中言寂。即權實同體。言用。即二用雙明。竝體用同時故也。
用寂體一。同出而異名。
言體者。非所依真體。此明相依之體用依於寂。以寂為體。寂依於用。以用為體。相依故體一也。同出而異名者。寂出用。用出寂。故有寂用之異名。非謂別有一體。為用寂之出處也。
更無無用之寂。而主於用也。
又合云。更無無寂之用。而主於寂也。今文影略。更者定義也。意云。定無無用之單寂。而為用之。依主。又定無無寂之單用。而為寂之。依主。不有則已。有則用寂。同時既無二體。如何一有一無。
二結會權實九重問答。本因權實體用而起。今迹亡疑盡。理顯義圓。故今結會歸前。顯體用不二也。文三。初結義歸前。
是以(承上用寂不二故)智彌昧。照逾明。
結實也。彌極也。逾過也。體本無知故。昧之彌極。即體之照。照徹理源。其明過逾於常照也。即前云。智有窮幽之鑒。而無知焉。
神彌靜。應逾動。
結權也。體本無慮。故靜之彌極。即體之應常。應有緣故。動之逾越也。即前云。神有應會之用。而無慮焉。下總責疑者。
豈曰明昧動靜之異哉。
明與昧。動與靜。豈當執異也。
二引文為證。
故成具云。不為而過為。
證上權智靜而常用。
寶積曰。無心無識。無不覺知。
證上寶智。即昧而明也。淨名上卷實積偈讚云。以無心意而現行。今則小變其文也。
三總結文意。
斯則(總指標宗已上問答等文也)窮神(權也)盡智(實也)極象外(有無曰象)之談也。
般若體用不二。故極有無之象外也。談者指上所說也。
即之明文。聖心可知矣。
結也。明文者。如證而說。故曰明了之文。思之可解。又或近指上二經。曰明文。問答終此。
第三般若論畢。
音切
驍
(古公切)
萇
(除良切)
襲
(似力切)
韜
(他刀切)
洽
(胡夾切)
拓
(他各切)
韞
(於昆切)
渝
(弋朱朱)
忒
(他得切)
瞽
(公五切)
彷彿
(上芳往切下芳勿切)
鳧
(扶音)
脛
(經郢切)
惘
(文兩切)
抗
(可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