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論文二。初題目。
涅槃無名論第四
泥曰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後異出。蓋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疏曰。涅槃者是中國梵音。西有五天竺。唯中國音正。如此方夏音正楚音訛故。泥曰泥洹皆梵音之訛也。秦曰無為。亦云滅度。然萬法雖眾。不過心境。心境乃生住異滅有為之事也。事本無體。起必全真。真體湛然平等一相。是故即有為。而無生無住無異無滅。心如境如。故曰無為。生死本無起滅。煩惱本無縛脫。故曰滅度。此則前三論但境智未亡。今境智不二。故知四論說則前淺後深。理則同時一致。良由境則虗而無相。智則寂而無知。境智一如。即今無為滅度之義。然涅槃有四種。一自性清淨涅槃。謂理性本淨不待修也。二有餘依涅槃。謂煩惱永寂微苦所依未滅故。三無餘依涅槃。謂煩惱既盡餘依亦滅故。四無住處涅槃。謂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約修顯故。唯識云。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無學容有前三。此約定性。唯我世尊可言具四。然今一乘之教論此四者。中二約應化。前後約真實。但由應必全真。真不離應。事皆攬理。理外無事故。真應不二。通具四也。但真外執應。即為今之所破。若即應即真。竝今無為滅度之義。又於四中。後三約修。初不待修。若修即無修。證即無證。則三乘因果。竝得一乘無為之果。下之破立准此可知。言無名者。萬法歸本。各失自相。平等一味。不容異名。非唯即相無相。亦乃即名無名。故云以無所得故。得阿耨菩提。況涅槃也。又前則真俗同一。次則寂照同一。今則心境同一。不見二相。豈容異名也。論如前釋。第四者。次前三也。涅槃無名之論。依主釋。於前五名中。緣會諸法本無理智之異。緣會即本無。故曰一義。
二本文中二。初標章。
九折十演者
折者屈也。即下九章有名之難辭。演者水長流也。取連續不斷之義。即下十章無名之主義。雖以有名屈折。而無名之旨常通。故曰九折十演。者之一字。牒前標後故。
二正論一十九章。分三。初一章開宗定義。文二。初章名。
開宗第一
開啟涅槃無名真常之義。為下十八篇所宗。亦猶仲尼談孝。先有開宗明義之章。
二本文中二。初陳宗序意。文二。初陳宗二。初引經總標。
無名曰。
主者之宗尚。故標其所稱也。
經稱有餘涅槃無餘涅槃者。
此二涅槃。諸經皆說。餘殘也。煩惱雖盡。而身智未亡曰有餘。至於灰身滅智曰無餘。若定性二乘。從有入無。具此二種。迴心二乘。及一切菩薩。不入無餘。異二乘故。佛應化身。示現具二者。即牒經也。
二依經釋義三。初翻名釋涅槃。
秦言無為。亦名滅度。
秦朝翻上涅槃。有此二譯。下自釋云。
無為者。取乎虗無寂莫。玅絕於有為。
虗無寂寞者。真理無聲色也。玅絕者。即有而無也。有為者。三世四相心境諸法也。夫全真之事。雖事相宛然。而即事之真。真常虗寂故。過現未來生住異滅一切有為。本自不生。今亦無滅。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色無聲。顯示此義故。翻曰無為也。故楞伽云。初生即有滅。不為愚者說。又楞嚴云。生滅去來本如來藏。
滅度者。言其大患永滅。超度四流。
大患者生死也。老子云。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四流者。欲有見無明也。華嚴亦說此四。既常漂溺有情故曰流。生死是妄果。四流是妄因。若知生死本真四流常寂。故能滅大患度四流。不歷僧祇。而登玅覺者矣。前是通翻。謂一切有為皆即無為。此約別翻生死煩惱即滅度也。至於凡聖染淨依正等。一一皆可以即平等也。則涅槃義無處不顯。故大唐奘師。翻為圓寂。謂德無不備。障無不盡也。
二就理釋無名。
斯蓋是鏡像之所歸。絕稱之幽宅也。
斯者指涅槃也。鏡像者。鏡中現像似有實無。幽宅者。聖賢所住深理也。一切有為生死及四流。皆同鏡像之不實。推之不實。則同歸一性。性本平等。故絕差別之稱。乃曰涅槃無名。如百川歸海。各失本名。
三約應顯假名。
而曰有餘無餘者。良是出處(上呼)之異號。應物之假名耳。
良信也。處居也。從真起化。居處人天。故出現曰。有餘息化曰無餘。信此不虗。皆即真之事也。
二序意。
余甞試言之。
甞當也。試且也。未敢決言其理。當且議之。
二立義推宗三。初標宗敘義三。初明體超數表。
夫涅槃之為道也。
此句標所宗。則知所議是無為之至道。又道者所行處也。眾生雖不失。而常背此。聖人雖不取。而常履此。今議聖者所行所證之處故。此句為總。下多句為別。以別釋總。則句句上皆有此句。
寂寥虗曠。不可以形名得。
深廣不可測也。寂兮無聲。寥兮無色。沖虗故深。曠大故廣。故不可以形名求也。
微玅無相。不可以有心知。
微玅不可知也。有心知者。解心妄智不能及。
超羣有以幽昇。
非有也。羣有者。三界二十五有。謂四洲。四惡趣。六欲并梵天。無想。五淨居。四禪。四空處。此二十五處。皆屬有情所居。涅槃非有。故曰幽昇。
量太虗而永久。
非無也。量比也。太虗常住。體無生滅。道亦如之。故曰永久。
隨之弗得其蹤。迎之罔眺其首。
弗不也。罔無也。眺見也。隨順者無蹤迹可得。瞻迎者無端首可見。上句則得在於無得。下句見在於無見。無得者方能隨順。無見者乃曰瞻迎。玅在斯矣。
六趣不能攝其生。
即無生也。天人獄鬼脩羅畜。此六是迷塗生趣。不能攝之。故無生曰道。
力負無以化其體。
無滅也。力負者。變化之力趨新捨故。故力莫大於無常。不能化真常之玅體故。
潢漭惚恍若存若往。
積水曰潢。水大曰漭。今但語其深廣。惚恍者不定也。深廣之體。欲言其有心色兩亡。欲言其無幽靈常在。故若存若往。此顯不可思議也。
五目不覩其容。二聽不聞其響。
肉天慧法佛眼曰五目。左右二耳曰二聽。理絕見聞。故不可覩聽也。
冥冥(深也)窈窈。(遠也)誰見誰曉。
誰何也。以何為見。以何曉了。
彌綸靡所不在。而獨曳於有無之表。
彌綸者周徧義。靡無也。曳出也。徧無不在。而獨出有無之外。上句則即一切法。下句離一切相也。然上諸句皆談涅槃玅道。體本如是。文雖似重。義各有理。且別中初句離名相故。第二句絕知解故。三離常情故。四超斷見故。五佛非新得故。六菩薩莫窺故。七八生滅難求[占*ㄆ]。九十存亡叵測故。十一十二見聞不及故。十三十四深遠難窮故。十五隨緣普周故。十六體常不變故。如是之義。皆語涅槃。諸佛既以八萬四千塵勞。一一為門。即知有塵沙玅義。今且略談十六句也。
二明比量難求。然法相宗說有三量。一心真見道曰現量。相見道曰比量。比度不真故曰非量。今比之既難。用比則失。失乃成非。是故一切深義。竝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現量者可證也。
然則(承上也)言之者失其真。
語言非是道。用言則失真。
知之者反其愚。
愚者昧也。道體常寂。如愚知解。非是道存。知失寂滅。
有之者乖其性。無之者傷其軀。
有無非正道。存之滯二邊。故傷其軀。而乖其性。蓋涅槃體。離此四故。四皆乖失。豈知見之比度也。非謂別有玄道不可四求。
三示現量之所以。
所以(由比之不得故也)釋迦掩室於摩竭。
釋迦始成道。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七曰不說法。同掩室也。自受法樂故。或云思惟行因緣行故。今取前義。行滿證圓。現量親證。故無所說。七日之數。或云。一七二七。乃至七七。半年一年。但為見聞隨機。故諸經各異。智論云。佛初成道五七日不說法。法華亦云。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等。
淨名杜口於毗耶。
梵云維摩詰。此曰淨名。杜默也。梵云毗耶離。此曰廣嚴。即城名。昔維摩詰。與五千菩薩。在毗耶城室內。共談不二法門。維摩默然無言。文殊讚曰。是真入不二法門。
須菩提唱無說以顯道。釋梵絕聽而雨華。
大品經。須菩提於巖中晏坐。釋梵雨華為供。善吉曰。空中何以雨華。天曰。我見尊者。善說般若波羅蜜。曰我於般若未曾說一字。天曰。尊者無說。我乃無聞。無說無聞。是真說般若波羅蜜。又復雨華。上所顯者。初則果佛無說。次則菩薩無說。三則二乘無說。四則天人無說。是知證之則聖凡皆爾。背之則比度皆非。故引四事以證。廣在諸經。
斯皆理為神御。故口以之而默。豈曰無辯。辯所不能言也。
神者不測之智也。御著控也。理當以智御。故口默也。豈為無辯。辯才不能及此矣。此結成唯現量可到。非比度可解。
二引教推窮二。初引教明深。
經云真解脫者。
解脫是涅槃之一德。權教三乘。皆具解脫離縛之義。今一乘三德。簡異於彼。故云真。舉一即三故。但云解脫。
離於言數寂滅永安。
言詮數量不及。故曰離言數。生滅滅已故曰寂滅。真常不動故曰永安。上總。下別釋。
無始無終。
釋上寂滅義。即樂德。寂滅為樂故。
不晦不明不寒不暑。
體非晦明寒暑故。數量不能及故。釋上離數義。即我德。自在故。
湛若虗空。
水澄曰湛。故不動如虗空。溥徧常住。釋上永安義。即常德也。
無名無說。
體本無名故無說。釋上離言義。即淨德。離言偏過非故。未見涅槃經文。理必如此。
論曰(衍論)涅槃非有(有即乖性)亦復非無(無即傷軀)言語道斷(言即失真)心行處滅(知即反愚)。
文竝可見。
二推窮顯玅二。初總釋。
尋夫經論之作。豈虗構哉。
作立也。構成也。推究經論。皆以義立文。豈虗成立而無詮表耶。
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無。不可得而無。
果者決定義。尋其涅槃玅體。定非有無。故不可以有無名數而得也。非有無之所以。下自推釋。
二推釋。
何者。
有何所以。下釋。
本之有境則五陰永滅。
本者推求義。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此五覆法身真理。故曰五陰。即有為色心二事。既五陰即寂滅。方曰涅槃。則不可以涅槃為有也。
推之無鄉則幽靈不竭。
幽靈不竭者。寂寂惺惺之體無窮。故不可曰無。
幽靈不竭則抱一湛然。五陰永滅則萬累都捐。
抱一湛然者。兩手相合曰抱。合抱則同一。湛然者不變也。此幽靈不竭之體。理智不二。始終不改故。萬累都捐者。一切塵勞門。總曰萬累。捐者棄也。即事而真故。萬累當體都息矣。
萬累都捐故。與道通洞。
洞者達也。事與理同。故曰與道通洞。
抱一湛然故。神而無功。
不測之體絕二相故。故無能所修證之功。以能修能證即所修所證故。修而無修。證而無證等也。
神而無功故。至功常存。
以無修無證。無因無果。同真際等法性。故曰至功常存。
與道通洞故。沖而不改。
沖者虗也。由沖虗常不改故。即塵勞而道體通達。故淨名曰。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沖而不改。不可為有。
道體不改沖虗。焉可曰有也。
至功常存。不可為無。
平等至功。豎貫三際。橫及十方。豈曰無也。由上義故。經論皆謂涅槃玅體。非心言有無可得者。故非虗構也。
三結示深玄。文三。初結難測。
然則(總承前義)有無絕於內。(離性相也)稱(去)謂淪於外。(離名言也)視聽之所不暨。
暨及也。體超名相。非聲非色。故視聽不及。
四空之所昏昧。
外道所修四空定。謂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非想。妄計為究竟。於此玅道迷而不知。故曰昏昧。
二結平等。
恬焉而夷。怕焉而泰。
恬怕者。心之寂靜。夷平也。泰通也。涅槃玅心平等通達。無所不在故。
九流於是乎交歸。
九流者。欲界一地為一流。上二界八地為八流。九類雖殊。理唯一致。故曰交歸。故會色歸空。歸是即義。
眾聖於是乎冥會。
眾聖者。三乘人也。冥會者契合也。三乘同歸一佛乘。一佛乘者無為滅度。故曰於是冥會也。以九流對眾聖。聖凡同體。故曰平等也。
三結超情。
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鄉。
老子有希夷義。即無聲色也。楊子有太玄義。玄者黑也。黑故無異見。即不可測也。況玄之又玄曰太玄耶。今惜語。涅槃玅道。既非思議所得。故曰太玄之鄉也。
而欲以有無題牓。標其方域。而語其神道者。不亦邈哉。
題牓謂書題牓示。皆詮名也。邈遠也。此破三乘異見。既不能即事契真。乃謂實有有餘無餘名之與相。以為涅槃者。皆以書題牓示。標指生滅方域。語論玅道。迷之甚遠也。論主既欲返權順實。理當如此也。
後一十八章。問答推窮。合為九重。開解行證之次第。大分為三。初三就真應明等解。次四對三乘顯等行。後二就人法示等證。初中三重。一真應異同辯。文二。初敘應疑真問。文二。初章名。
覈體第二
覈責也。前云有無絕於內。稱謂淪於外。故今執示現生滅之相。責覈推究涅槃真體何以絕有無名相也。此據人天二乘所見。應化為實。故疑真身。何以離名絕相。
二正問中二。初序問。
有名曰。
難者所謂涅槃必有名相可得。故標有名為難者之辭。
夫名號不虗生。
名因相有。
稱(平聲)謂不自起。
稱說言謂必由名起。故不自然。此上是汎敘。
經稱有餘涅槃無餘涅槃者。(即前經)蓋是返本之真名。神道之玅稱者也。
返者歸也。由聖人歸本證神玅不測之道。是此有無二涅槃。故經文立此名稱也。然今有名者。陳相致問。蓋以二乘所見。應化為真。未達真身畢竟寂滅。報體相續長時。故執示現生滅之身。已為返本真實。則知向下所說。但認化身示成正覺。以為大覺法身圓滿。故說因果行相。正符小教。雖以法報。標名釋義。多論化相。此意為欲破二乘及諸凡夫執化為真。令達真化不一不二之旨耳。
請試陳之。
此句是無名者問曰。試且陳之。行相如何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