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第二明體用不二。顯智一。此論來意者。前顯不二之境。今明雙融之智。故次來也。然境非智。無以顯融通。智非境。無以發互照。良由智用和融。方顯真俗理一。但文不頓書。理不頓顯。故先明境。此明智。然智一之義。意有兩途。一則權實互具。二乃二用同體。實由二用同體故。權實互通故。對境則真俗互通。在智則根後同體。以一心三觀。照一境三諦。斯為般若無知焉。文二。初論文又二。初題目。
般若無知論第三
般若是梵語。此翻曰智。即用也。通權及實。或曰根本後得。如理如量。真智俗智名異義同。或曰在因名慧。在果名智。或曰實則名智。權則名慧。今因果權實通得智名。謂下論中竝不名慧故。知但以一用分二故。今通翻曰智。又前宗本篇中有漚和之名。文云。權慧具矣。今無漚和。則知智通權實。實智照理。權智照事。義分二照。用乃相融。此中實智照前不真空。權智照前物不遷。前既真俗相即。此亦權實互具。言無知者。即體也。體是本覺真心。心性寂滅。本無知覺。故起信云。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即是如來平等法身。說名本覺。離念本覺。即今無知。為權實體故。六祖以無念為宗。神秀以離念為宗。雖分頓漸。皆明智體無知。所謂如珠發光。光還自照。本覺起照。還契本覺。即理智不二之義。華嚴云。無有智外如為智所證。亦無如外智能證。於如般若無知之旨。良在斯矣。若對上五名一義者。本無實相。法性體上起智用。權則達緣會。實則照性空。權實不二。還照本無等理。為一義也。般若即無知。持業釋。般若無知之論。依主釋。
二本文二。初序意三。初標宗陳惑。
夫般若(雙標權實)虗玄。
一心真理。虗寂玄微。為權實體。不可以識識智知。故曰無知。
者。
牒上所標。
蓋是三乘之宗極也。
法華云。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故一乘法。是彼三乘所宗之至極也。彼一佛乘者。乃今即理之智。為此論所宗。故權實不異。理乃曰般若虗玄。所謂佛之知見故也。故涅槃云。佛性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
誠真一之無差。
誠實也。智體真一。故無差別。經云。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也。此上標宗。下陳惑。
然異端之論。紛然久矣。
異端者。語出論語。今謂人隨情見解別言差。正明權宗迷實故。異論各興。紛然不一。自佛滅度。權多亂實。故曰久矣。蓋彼境智不談一心為源。故使異論紛紜迷之久矣。
二序聞悟之由。三初明師教東來。文三。初標名歎德。
有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者。
法理無舛。解惑在人。既有異端。何以正之。故今先標其人。人能弘道。道在於人。故對彼惑者。有此正師。故標牒之也。天竺是梵音。正云印特迦。此云月邦。天竺有五。僧傳云此師祖是南天竺之國相。什生於龜茲。出家後往天竺傳道。故稱天竺沙門。言鳩摩羅什。是梵名。具云鳩摩羅者婆。義翻云童壽。高行勝業。備載本傳。此即論主受法之師也。
少踐大方。研幾斯趣。
賤履也。大方語出道經。云大方無隅。今借語以目真理無際故。少年乃心詣至理也。研覈也。幾心也。研覈自心。以般若為趣故。此上歎其所得。下釋其深契。
獨拔於言象之表。
拔出也。言象之表者。易所謂言生於象。象生於意。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今美什師得智之深意。故出言象之表也。
妙契於希夷之境。
契合也。雖以智合理。理外無智。故契而無契。曰妙契。希夷者。老子云。視之不見。曰夷。聽之不聞。曰希。真理無聲色也。羅什師契理於聲色之外。故上曰少踐大方也。此上序得理智。下明利用。
齊異學於迦夷。
齊者平也伏也。異學者外道也。迦夷者是梵音。具曰迦維羅衛。是天竺一國之名。康疏云。此云赤澤。什師在彼。曾以智慧屈伏外道。又溫宿國中。亦曾摧伏外道。備在本傳。今且舉迦夷之一國。以歎其能耳。
揚淳風以東扇。
淳風者春風也。以其和而發物。而况聖法能隨根起智。言東扇者。彼望此為東。傳風曰扇。此歎什師傳法東流智用之能事。
二美其來由。
將爰燭殊方。而匿耀涼土。
爰欲也。燭照也。殊方者彼土來此。是異方故。匿耀者掩智用也。涼土者五涼。當後涼都姑臧。什法師本因此土。前秦符主。諱堅。建元十三年。有德星現。至十八年。遣驍騎將軍呂光。率兵七萬。四伐龜茲。呂光果克龜茲。與什同回。至涼州聞本主。為姚萇所害。光乃竊號關外。遂稱後涼。父子承襲。三主一十八年。什師亦在後涼。一十八載。匿耀韜光餘如傳述。
所以道不虗。應必有由矣。
聖道埀應。必待時至。根熟方可傳通。今十八年。匿耀之所以。蓋欲待時候機故也。
三流通年數。
弘始三年歲次星紀。
姚萇崩。子諱興立位。歲號弘始。言星紀者。爾雅曰。丑月曰星紀。丑年曰赤奮。今避文拙。故以月名號年歲。星次在丑位故也。
秦乘入國之謀。舉師以來之。
康引三十國春秋云。後涼呂隆懼南涼北涼所逼。表奏。秦請迎羅什至。五月。秦遣隴西公石德。伐呂隆。隆至。九月歸降。方得迎羅什師入關。謀計也。舉用也。師者眾即兵也。秦王乘呂。有入國之計。故用兵伐涼。迎什來之也。
意也北天之運。數其然矣。
意也者。牒上索意也。前秦取什。後秦次主方來。而上云道不虗應其意。何也。今牒而釋之。大品云。般若於佛滅後。先至南方。次西至北。北方大盛。智論釋云。北方謂北天竺也。今謂北天。般若運數。轉興東國。待時而至。使其然矣。此上序弘始三年為發教之時。下明秦王為待熟之機也。
二秦王垂護二。初標號歎德。
大秦天王者。
天王者。法天而治。使民歸往故。
道契百王之端。德洽千載之下。
無為而治。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蓋王者之道德。今歎秦王道德充實。故契合百王之端。洽潤千載之下。
遊刃萬機。弘道終日。信季俗蒼生之所天。釋迦遺法之所仗也。
王者遊智刃。日應萬機。萬機之暇。弘佛道。於終日季末也。蒼生者。指萬民也。既日應萬機。下民仰之如天。由弘道終日。故使如來遺法倚仗流通也。
二明翻譯闡揚。
時乃集義學沙門五百餘人於逍遙觀。躬執秦文。與什公參定方等。
集聚也。義學者。學習譯場義理之人。逍遙觀者。逍遙園中有觀也。躬親也。秦文者。新舊譯出之經。方等者。大乘般若教也。羅什入關。既重譯諸經。故秦王親執新舊二文。與什公參。竝詳定方等至教之深旨也。
其所開拓者。豈唯當時之益。乃累劫之津梁矣。
秦王與什師。如是開拓於聖道。不獨一時之益。乃累劫為迷津之梁道也。故知般若真旨。自羅什東來。秦王參定。義方明正矣。
三明預座聞悟。
余以短乏。曾廁嘉會。以為上聞(句)異要。始於時也。
短乏者謙也。廁預也。嘉會者。譯場也。上聞者。聞般若上義也。昔因異端殊執正理無憑。今預譯場。聞此上義一乘異要甚深之旨。始於時而領悟。
三讚深謙述。
然則。
牒上。雖因羅什。秦王護此聞悟。下云。
聖智幽微。深隱難測。
般若體用幽微。量超數表。故曰深隱。由此故難測度也。
無相無名。乃非言象之所得。
釋上體量難測。無相故不可以象思。無名故不可以言議。
為試惘象其懷。寄之狂言耳。
今論者欲剖聞悟。以示未來。而口不能言。心不能測也。為試者且用也。惘象者語出莊子。但取無心之義。狂言者。蓋無定語也。且用無心之心無言之言。而議論之。以息異端耳。
豈曰聖心而可辨哉。試論之曰。
非謂般若言可詮辨。且論之耳。
二正論。文二。初標宗正顯。文四。初標具用之體。文三。初引經標體。
放光云。般若(標能觀智)無所有相。無生滅相。
出體也。言所有相者。即現在所有差別相。始自色心。終乎種智。世出世間相。生滅相者。過未相。然般若體性。過去非新生。未來不滅壞。現在無住。異三際常平等。等同虗寂。故曰無相。又中間不住異。故非有前後無生滅。故非無體超四相。量絕百非。故曰無相。譬如虗空。雖畢竟湛寂。而前際無生。後際無滅。般若實體。當知亦然。故心經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道行云。般若無所知。無所見。
成立上義。然相則就體而論。知見帶用而辨。辨用歸體。體本自寂。故無知無見也。言所知所見者。所有之知見耳。靈知正見。言用則有。言體則無。今既明體。故曰無知無見也。然由體無知見。故能知見。如鏡無像。故能照物。又有知曰無明。有見曰妄想。智體無。無明亦無。於妄想由離迷妄。故無知見也。又體無相故非色。無知見故非受想行識。出世智體非蘊聚法故也。
二約體辨用二。初牒經問用。
此辨智照之用。而曰無相無知者何耶。
辨明也。何耶是疑辭。此論正明能照之智必有知用。而放光曰無相。道行曰無知。見者何所辨耶。
二即體顯用三。初正答。
果有無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
言果有決定。有此義也。無相之知者。據放光答用也。般若真體。雖三際無相。即體之用。了了常知。不知之照者。據道行答用也。不知者。牒上無知也。雖體無知。見湛然寂滅。而全體之用。靈靈常照。圭山云。正念者。無念而知。若總無知。何名正念。明矣者體必具用。義可見故也。此則據理而答。以實教言體則必具用。談用必全體。如水與波。不相捨離。極成之。理明矣。
二推釋。
何者。
推也。何以無相不知果有知照之義。
夫有所知。則有所不知。
反釋也。夫若有知之體。而起於知用者。必有所不知矣。此則妄心逐事。不能契真。二乘證真。不能達事。皆有知故。有所不知。下順釋。
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
全無知而起用。故用無不知也。然此義猶暗。若謂以無知為體。而起於知用者。則尚惑矣。當了即無知而知。全體為用。方真達般若體用之旨。但言不頓說。理實同時。如全金成像。思之。
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
一切知者。理事雙照。真俗竝觀也。但全體之用。鑒照照用。自然融通。即佛正徧知義也。所以知照之義。在乎無相無知也。
三引證。
故經云。聖心無所知。無所不知信矣。
信體用不二也。
三會用歸體。
是以聖人。
般若體用不二得之者曰聖人。
虗其心而實其照。
虗寂心體必具權實照用。
終日知而未甞知也。
終日照理達事。未甞有知也。此述上體用同時。下會歸于體。
故能默耀韜光。虗心玄鑒。
無照而照。曰默。耀韜韞也。藏也。照而無照。曰韜。光心而無心。曰虗心。無鑒而鑒。曰玄鑒。此則默韜虗玄皆體也。耀光心鑒皆用也。此四二而不二者。其唯聖人乎。
閉智塞聰。而獨覺冥冥者矣。
閉塞者。泯絕也。聰者。聽之明也。冥冥者。寂之又寂。故雖體用常俱。而體外無用。若全用歸體。則閉泯智照。杜塞聰明。唯本來覺性冥冥寂寂者矣。故起信云。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即般若無知之義。
二明即體之用五。初明權實同體。
然則(承上之辭)智有窮幽之鑒。而無知焉。
上明全體智用。今開用為二。一能窮理曰實。二能應物曰權。權用名神。實用名智。但由所照理事不二而二故。能照智用權實有殊。而其兩用未始抗行。故下論中。多影略言一。學者必須互知。今此先明實智也。窮者。照之極也。幽者。理之深也。實智雖有窮理之鑒能照之體。寂而無知。
神有應會之用。而無慮焉。
次明權用也。神者。不測之義也。應化之心不可知之故。應會者。感屬機。應屬聖。應與感合。曰會。慮則思念也。無知無慮。文別理同。神有感應。合機之用。能應智體。本無念慮。是知照理應機。二用雖殊。無知無慮體一。故曰般若無知也。
二顯一體同虗。
神無慮。故能獨王於世表。智無知。故能玄照於事外。
獨王者。唯一故自在也。世表者。處世不滯於世也。無慮而應應。無所滯故。自在不染也。玄照者。照而無照也。事外者。不滯事也。無知而照故。即事而真故。不滯事也。
三述成二用。
智雖事外。未始無事。
實智窮理。理不異事。
神雖世表。終日域中。
權雖無慮。終日化生。
四顯即體之所以。
所以俯仰順化。應接無窮。
俯下也。仰望也。俯就仰望。隨順應化。接之無窮。蓋權智之用也。
無幽不察。
實理幽深。智無不察。蓋實智之用也。
而無照功。
實體無照。權體無功。二用即體。體無照功也。
五結成二用。
斯則無知之所知(實也)聖神之所會也(權也)。
三體用合明四。初標指。
然其為物也。
此標牒之辭。上所論般若。體用有無無定。未知照理照事。是何物也。故今牒而指之。
實而不有。虗而不無。
用即體。故實而不有。體即用。故虗而不無。
存而不可論者。其唯聖智乎。
存在也。般若體用。常在乎不二。而不可以有無議者。其唯聖智如是也。
二推釋。
何者。
推之。何故不可以有無論耶。
欲言其有。無狀無名。
體無形狀。離心緣相。體絕言說。離名字相。故不可言。其定有。此釋上實而不有。
欲言其無。聖以之靈。
聖人用此照理達事。未甞間息。故不可言其定無。此釋上虗而不無。
聖以之靈。故虗不失照(全體具用)無狀無名。故照不失虗(全用是體)照不失虗。故混而不渝。
混融也。渝變也。用即體。則混融常虗。虗而不改。此明不變之體終古不忒也。
虗不失照。故動以接麤。
麤者對細之假相也。對上理體細妙故。指今事用麤著也。體即用。則運動接照而無窮。此明隨緣之用不失也。
是以聖智之用。未始暫廢。求之形相。未暫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