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刘备
35453300000022

第22章 反复无常的老师

在去往许都的路上,刘备的心很不平静,一直在反思自己为什么会遭遇“徐州惨败”。

他身无凭依,只能严守仁义道德,倒也获益不浅,凭空得了徐州。但是,当他继续循此行事,却被不讲仁义道德的吕布夺走了徐州。这就给刘备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到底是该继续坚守仁义道德(声望名誉)呢?还是要放弃仁义道德,不顾一切地追求现实利益呢?

一直到抵达许都,刘备还是处于迷茫与困惑之中,没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刘备之所以陷入迷茫与困惑,主要是因为他的经验与能力都还不足以驾驭较为复杂的三方博弈(刘备、吕布、袁术)。

刘备空空两手,凄凄惶惶,求见曹操。曹操听刘备诉说了遭遇,内心不禁暗暗好笑:“早干嘛去了?当初我让你暗中杀了吕布,你置之不理,现在可不是遭吕布祸害了?”

曹操对刘备的心情颇有几分复杂。

最初在十八路联军讨伐董卓时,曹操有意结交刘关张而未果。后来,刘备得了徐州,曹操差点嫉妒成狂。但囿于形势,曹操硬忍下这口气,转而用官爵笼络刘备,希望他暗中除掉吕布,却又被刘备委婉拒绝。现在,刘备走投无路,找到了他的门上,他是收,还是不收呢?

这时的刘备,已经不是当初那个默默无闻的小小县令了。他的汉室宗亲招牌,早已为天下人所公认;他三让徐州,早已让仁德名声响彻海内;他已经是世人眼中的一个响当当的英雄人物了。

而此时的曹操,拢聚了天下众多文武英豪,羽翼渐丰,又将汉献帝牢牢控制在手中,正是一颗快速上升的政治明星。曹操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成功初膨胀阶段。如果刘备还是当初那样的卑贱身份,曹操也许会像袁术一样不把他放在眼里。而收留有了英雄之名的刘备,却正好可以极大地满足曹操的虚荣心。

曹操大喜,对刘备说:“吕布是个不义之人,我和贤弟并力诛之。”有了曹操的这句承诺,刘备不禁心中大快,也就安心在许都住了下来。

但是,刘备却不知道,和曹操这一场看似情投意合的会面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刘备前脚刚走,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就来找曹****。英雄的名声其实是具有两面性的,正如陈宫将刘备看作勾践式的危险人物,荀彧也是这样想的。荀彧对曹操说:“刘备是个英雄人物,如果今天不趁着他失势,早点除掉他,日后必然为患。”

曹操听了,沉默不语。一个正处于初成功膨胀状态的人,是很难听进去这样的话的(当初刘备也是因为这个才不顾众人反对,收留了吕布),但荀彧的话向来分量是很重的,曹操不想驳他的面子,所以没有表态。

荀彧走后,郭嘉来见。曹操问郭嘉:“刚才荀彧劝我杀掉刘备,你觉得如何?”

郭嘉立即摇了摇头,说:“不能杀。主公您兴兵除暴,正要通过诚实信义招徕四方豪杰。最担心的是人家不来投奔。现在刘备正好有英雄之名,在困穷之际来投,如果杀了他,不知道会冷了多少豪杰之心?那么,主公您还靠谁去平定天下呢?为了铲除一个人的祸患,却阻断了四海的热望,到底是利,还是弊呢?”

郭嘉这番话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否定刘备将来可能成为祸患,而是着眼于更大的布局。显然,从曹操当前的紧迫之需来看,收留刘备比杀掉刘备更为有利。

曹操一听,这个说法不但和他先前的做法一致,保住了他的面子,而且在立意上也胜过了荀彧的观点,当即抚掌赞同。随后,另一位重要谋士程昱再以荀彧相同的观点来劝曹操,曹操就用郭嘉的这个观点予以反驳。

第二天,曹操驾轻就熟地在汉献帝面前保奏刘备为豫州牧。这虽然只是一个虚衔,但此后人们经常用刘豫州来称呼刘备。刘备对曹操感恩戴德,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在鬼门关里走过两遭了。

曹操很快又拨给刘备三千人马,让他再度回转徐州,在小沛驻扎,监控吕布。这是曹操很妙的一招棋。你刘备既然已经和吕布结下了深仇,那么,我就还用你来对付吕布。曹操同时告诉刘备,自己很快也将亲率大军,前往徐州,征讨吕布。刘备大喜,欣然赶往小沛。如果没有曹操的这个承诺,刘备还真不敢只带三千人马就重返小沛。

从曹操之于刘备的收留与否的处理,对比刘备之于吕布收留与否的处理,就可以看出,曹操的机心与手腕都要比刘备高明得多。

当刘备在小沛盼星星盼月亮,等待曹操大军前来的时候,却等来了一个让他五雷轰顶的消息。

曹操不但没有前来亲征吕布,反而给吕布封了一个平东将军的头衔,并吩咐他与刘备交好。吕布一见曹操主动向他示好,立即背弃了袁术,将袁术派来的使者韩胤拿下,派陈登为使者,押着韩胤到许都请功。

刘备还没从吕布的反复无常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曹操又给了他一记“反复无常”。刘备气愤已极,派人去打听后,才知道原委。

原来,曹操并不是存心食言。正当他要出兵征讨吕布之际,宛城张绣与刘表连结,图谋兴兵讨伐许都。曹操必须优先解决张绣这个腹心之患,为了防止吕布趁机捣乱,只能先行安抚。

曹操的“反复无常”,其实是给刘备上了非常重要的一课,正好可以解开他那个百思不得其解的迷惑。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一个高明的政治操盘手是决不能僵化拘泥于非黑即白的选择的。仁义道德有时候和现实利益并不矛盾,有时候却有轻重缓急之分。到底何者为重,何者为轻,则要视当时的情势,随行就市,灵活判定。

曹操身居中央,他所面临的局势,所要处理的关系要比刘备曾经历过的三方博弈复杂得多。当时天下的割据势力主要有袁绍、公孙瓒、袁术、吕布、刘表、张绣、孙策、刘璋、张鲁等十余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意味着要与所有的割据势力展开博弈。无论是战,是和,是结盟,是分化,在时间先后、空间秩序上都容不得一丝差错,而且必须根据情势的最新变化,随时应变调整。

曹操堪称东汉末年排名第一的政治家,也只有他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乱麻般的局势中做到有理有节,游刃有余。

刘备得知曹操“反复无常”的真相后,久久地陷入了深思。痛定思痛,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在文治武功、谋略才情上的综合素质比曹操差得太远了。在他的内心,不由自主地涌现出了对曹操的敬佩之情与恐惧之心。这样的人,最好是成为他的朋友,永远也不要成为他的敌人。这样的人,最好是把他当做老师,永远也不要被他当做对手。

再说吕布,得了曹操的好处后,果然没有与刘备为难。不过,陈登出使许都的时候,却把吕布给卖了。陈登最初对刘备倾心,十分痛恨吕布鸠占鹊巢。借着出使的机会,陈登主动向曹操表示,愿意给他当内应。曹操大喜,封陈登为广陵太守。陈登的父亲陈珪的爵禄也被封为中二千石。回到徐州后,吕布见陈登父子都得了好处,唯独自己没有,不禁大怒。这个贪得无厌的家伙,早就忘了曹操不久前就已经给了他平东将军的头衔。

陈登为了缓解吕布的怒气,忽悠他说:“曹公说了,我待温侯就像养鹰,狐兔还没有抓光,可不能喂饱。一喂饱,可就飞了。”

吕布问谁是狐兔。陈登说:“曹公说,江东孙策、冀州袁绍、荆襄刘表、益州刘璋、汉中张鲁,可不都是狐兔?”

吕布听了,哈哈大笑,以为曹操真的对自己十分倚重,日后自然会有一大把升官发财的好机会,也就放过了陈登。谁也不会知道,陈登这一番凭空而来的忽悠,给吕布造成的自我认知错觉,最终把吕布送上了断头台。

袁术得知吕布再次背约,一怒之下,约齐七路人马向徐州发动进攻。吕布策反了其中的韩暹、杨奉两路(当初因慑于曹操兵威而流窜在外的势力),与刘备联手,将袁术击败。

袁术向江东孙策求援,没想到孙策早已被曹操的一个会稽太守的头衔拉拢。袁术孤立无援,曹操于是联动孙策、吕布、刘备,大举进攻袁术,攻占了袁术的大本营寿春。袁术仓皇逃过淮河。曹操因为兵粮不继,暂时放过了袁术。

此后,袁绍见曹操势力渐大,对曹操顿起恶意。曹操却表荐袁绍为大将军、太尉之职。袁绍被这顶级的荣誉所迷惑,竟然放过曹操,自行与公孙瓒火并去了。曹操乐得坐山观虎斗。

刘备见曹操纵横捭阖,频施妙手,仿佛所有的对手都是他的棋子,任由他指手画脚,不禁对曹操更是钦佩,更是畏惧。

心理感悟:在黑白之间不仅要看见界限,更要看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