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刘备
35453300000038

第38章 一个比一个会吹牛

徐庶推荐的这个人,正是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对刘备说过的卧龙诸葛亮。

徐庶一直认为诸葛亮是不愿出山的,但还是向刘备推荐了他,这完全是为了回报刘备的大仁大义,甚至有一点不惜出卖朋友的嫌疑。而为了让刘备宽心,徐庶更是对诸葛亮大加溢美之词。

诸葛亮本人经常自比管仲乐毅,这已经被人视为自傲之举了,但徐庶偏偏还要添油加醋说,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百倍胜过自己,堪称天下第一人,就连管仲乐毅也比不上他。徐庶的说法虽然夸张,但和司马徽当初说的“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相互契合。而“落水者”刘备在失去一根救命稻草后,急于找到另一根稻草。在内心的强烈需求驱动下,刘备自然倾向于深信不疑。

但作为旁观者的关羽,深知管仲乐毅之丰功伟绩,却有点不以为然。就从这一刻起,关羽就认定了诸葛亮是个胡吹一气的家伙而留下了负面的第一印象。

徐庶特别交待刘备,诸葛亮只能上门去请,而不能随便召请来见。这还是因为徐庶深信诸葛亮不肯主动出山,但这又无形中提高了诸葛亮的身价。徐庶荐完诸葛亮,还清了欠刘备的人情债,顿觉浑身轻松,再次告辞而去。但他又突然想起,如果刘备乘兴去请,却被诸葛亮拒之门外,岂不还是要埋怨自己做事不靠谱?

一想到这,徐庶决定自己先去诸葛亮隐居的卧龙岗,希望凭着自己的面子,先去给刘备疏通一下,以免刘备事后吃到闭门羹。

徐庶赶到卧龙岗说明来意,却被诸葛亮狠狠数落了一通!

刘备本是诸葛亮盘算已久的“猎物”。早几年前,诸葛亮就开始精心布置一个不愿出山的局,目的就是要吸引刘备登门求贤,以便增加自己的分量,从一开始就得到刘备的重视与重用。眼看收网在即,却被徐庶横插一杠,捷足先登,你说诸葛亮生不生气?现在,徐庶“自投罗网”,诸葛亮当然要借题发挥了。

不过,诸葛亮内心还是充满喜悦的。他知道,徐庶这一走,就给自己腾出了位置。而徐庶这一荐,更是为自己脸上贴足了金。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什么也不做,坐等刘备上门。

再说刘备,在经历了徐庶的半途而别后,又很快得到了最佳替代者——卧龙的确切信息,内心反而变得更加快乐了,觉得那个美好的梦想离得越来越近了。这正是神奇的中断效应带来的美妙感觉。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某种愉悦体验在经历了短暂的中断后,反而能给人带来更大的愉悦感。这就是中断效应。

研究人员曾经从一位歌手的几首流行歌曲中截取片段,然后串烧在一起,组成一首60秒长的新歌曲。作为被试的听众被分为两组。一组从头至尾,连续听完60秒。而另一组则在听了50秒后,转而听10秒钟的吉他弹奏,再听完歌曲的最后10秒。结果,后一组遭遇过暂停的听众表现得更为喜欢这段60秒的串烧,他们愿意支付前一组两倍的价钱去参加这位歌手的演唱会。

当然,中断效应要发挥作用,中断的时间就不能太长,否则不但不能带来更美妙的体验,反而会造成当事者的绝望。

现在,刘备对于美梦成真的幸福感更强了。他立即着手准备去请诸葛亮出山。正在这个时候,平素很少出门的司马徽却主动登门来拜访刘备了。

司马徽是来探看徐庶在刘备这里的发展情况的。没想到,他晚来一步,徐庶已经辞别而去。刘备说明情形后,司马徽大叫不妙。

原来,以司马徽对徐母为人的了解,知道她无法承受徐庶受骗而来为汉贼效力的耻辱感。为了不成为儿子投鼠忌器的负担,徐母肯定会自杀了断。后来的情形果然如司马徽所料。徐庶在母亲自缢后,心伤若死,从此就像行尸走肉般苟活于曹营之中。一代大才,就此埋没,令人无限唏嘘。

刘备又说起徐庶临走之前曾经力荐诸葛亮。司马徽忍不住说了一句:“徐元直啊徐元直,你走就走了,又何苦惹他出来呕心沥血呢?”

这句话再一次验证了司马徽内心认定诸葛亮是不想出山的。如果诸葛亮自己愿意出仕,就谈不上什么呕心沥血。这也说明,当初司马徽确实是拿诸葛亮当幌子,实际上是要举荐凤雏庞统的。不过,在徐庶先后两次搅局(第一次是捷足自登,第二次是力荐卧龙)后,身为归隐高人的司马徽自重身份,也就顺其自然,不再干涉了。

刘备再度向司马徽打听诸葛亮的能力才干。司马徽说:“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乐毅,其雄才伟略,深不可测啊。”

关羽再一次听到旁人转述诸葛亮的自矜之语,再也忍不住了,问道:“我听说管仲、乐毅是春秋战国时的名人,功盖寰宇,诸葛亮如此自比,岂不是太过了?”

司马徽淡淡看了他一眼,说:“以我看来,用这两个人来比拟,确实有所不妥。”

关羽一喜,正要点头,却听司马徽又说:“我想要用另外两个人来比拟。”

关羽追问是哪两个人。司马徽说:“我看只有兴周八百年的姜太公和旺汉四百年的张良才比得上他!”

名士都是有脾气的,你关羽一介武夫,竟敢妄加质疑,我索性就把诸葛亮说到天上去,看你还能说什么?当然,这在无形中对诸葛亮的身价又是一次强力提升!

关羽果然被噎住了!而其他人除了刘备之外都惊呆了!

姜太公和张良的功绩远超管仲乐毅。关羽连诸葛亮自比管乐都不能接受,更何况是姜太公和张良呢?司马徽说完,自顾自走了,生性傲慢的关羽则大生闷气,从此留下了“这些人一个比一个会吹牛”的恶劣印象。这笔总帐,最后自然是要算到诸葛亮的头上的。

唯独刘备却高兴得不得了!他早已认定了诸葛亮是徐庶的唯一替代人选。诸葛亮的能力越是高超,就越是符合刘备的期望。

在社会人际关系中,存在着一个最小兴趣法则,即对于发展、维持关系兴趣较小的人拥有更大的权力。

诸葛亮深知这条法则,故意摆出一副“不情愿卖家”的姿态,拿足了架势,不折腾刘备个三番五次,绝不出山。而刘备呢,心甘情愿地拿热脸去贴冷屁股。因为他此时可不是求贤若渴,简直是求命如渴。如果不把诸葛亮请出来当军师,他这一伙儿全都得完蛋。

但其实,诸葛亮并不是刘备的唯一选择。当初,司马徽可是向他推荐过两个人选的。一个是卧龙,一个是凤雏,这两个人能力相当,无论得到了哪一个,都可以帮助平定天下。

可奇怪的是,刘备却根本没有把凤雏庞统当作徐庶的另一个替代性选择。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固然是徐庶司马徽相继接力,给诸葛亮抬轿子的结果。但我们不要忽略了另外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司马徽家的那个小童当初的无意之语对刘备的潜意识造成的微妙影响。

当初小童口无遮拦地告诉刘备,司马徽和庞统关系很好,以兄弟相称。这一无心之语,相当于在精于世故的刘备的潜意识中埋下了一个钉子。

关系好,当然要相互照应。这是进化积淀于中国人基因中的强烈印记。所以,后来司马徽推荐卧龙凤雏时,刘备在潜意识中就已经把凤雏视为了司马徽的关系户,而看轻了他的真才实学。再加上司马徽拉诸葛亮当幌子,刘备关注的重点更加集中在“首当其冲”的诸葛亮身上,而忽略了庞统。这种深入潜意识的忽略,并不会骤然消失,而是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也给庞统后来的事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种种因素,阴差阳错,造就了诸葛亮无可替代的局面。刘备自然是不惜屈尊纡贵,连续登门拜访诸葛亮,唯恐错失这一个可以让自己梦想成真的高人。但其实,如果当初刘备真的听懂了那个小童的话外之音,他完全不必如此大费周章。

小童曾经告诉刘备,司马徽等一帮人经常聊天,屡屡提及刘备。这群人中就包括诸葛亮在内。这足以说明,这帮荆襄名士早就在关注刘备了。换言之,当刘备在寻找贤人的时候,贤人们其实也在寻找刘备。明主和贤人,本来就是要互为呼应,相辅相成,才能成就大业的。刘备要是早知道了这一点,也就不用太过担心诸葛亮不肯出山了。

不过,尽管关羽张飞都认为刘备放低身段去请一个嘴上无毛的小年轻,是大失面子的。但刘备本人却很高兴。在司马徽的激发下,刘备的美好想象再一次升级,将自己的延请诸葛亮等同于当年周文王访求姜太公了。

周文王就是请了三次姜太公,才终于延揽得手。刘备由此归纳出:能力越强的人,就越是难请。反过来,越是难请的人,能力也就越强。能力高低和延请难度其实并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这是人类最为常见的错觉相关,但大家却都深信不疑。刘备在这一信念的支撑下,乐此不疲,先后三顾茅庐。而诸葛亮两次故意避而不见,在摆够了谱,过足了瘾后,第三次才和刘备相见,并最终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刘备欣喜若狂。他立即想到自己的先祖刘邦,就是在四十八岁那一年起兵抗秦,八年后成就帝业,而他自己眼看也要四十八岁了,此前虽然岁月蹉跎,但好在一切都还不算太晚。现在天下无双的诸葛亮已经成了他的军师,天下必然有望了。

也许有人会嘲笑刘备这种近乎“自欺欺人”的幻想激励。但其实,这也正是刘备能够扛过不计其数的逆境的重要原因。

逆境从来不是外在的,而只是内心的感受。无论客观环境如何不利,你都可以让自己顺应接纳。一味的抱怨自弃,只能让打击更为痛苦,无法忍受。刘备经常性地从逆境中寻找到积极因子,并化作对未来的美好想象,这支撑着他一路向前,走到了很多人都不敢想象的高点,而他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歇。难道我们不应该为他这一路的勇气与坚持鼓鼓掌吗?难道我们不应该从他的身上汲取这样的力量与智慧吗?

心理感悟:有时候,越是不在乎别人,越是能赢得别人的在乎。

中断效应某种愉悦体验在经历了短暂的中断后,反而能给人带来更大的愉悦感。

最小兴趣法则在任何关系中,对于发展、维持关系兴趣较小的人拥有更大的权力。

替代性选择替代性选择存在与否,会极大地影响到人际关系间的操控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