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刘备
35453300000040

第40章 有借从来没有还

曹操派夏侯惇率领十万大军,直奔新野而来。刘备急忙找来关羽张飞商议如何迎敌。关张二人见刘备开口就是“诸葛先生”,闭口就是“如鱼得水”,心中一直有气。现在赶上有事了,张飞忍不住就说了一句俏皮话:“大哥,这有什么打紧,你派‘水’去,不就解决了?”

刘备一愣,随即明白张飞所说的“水”是指诸葛亮。刘备急忙劝道:“诸葛先生是出谋划策的军师,上阵厮杀当然要靠两位兄弟的。”为了避免引发纠葛,刘备先让关张退出,再请来诸葛亮商议。

诸葛亮聪明过人,早就觉察到了关张二人对自己的不服气。这对于立志大展宏图的诸葛亮来说,显然是一个很不利的因素。但是,真正的高手,能够从任何的不利因素中发掘出积极的因子,借势转化,化不利为有利。

诸葛亮说:“夏侯惇有何可怕?我担心的是您的两位兄弟不肯听我调遣。主公,如果您需要我来行兵布阵,那就得借您的剑印一用。”

刘备请诸葛亮来,是想让他当军师的。所谓军师,就是参谋。发号施令还是刘备自己掌控的。此前徐庶就是这样,只是出谋划策,并不越俎代庖。而诸葛亮提出要借刘备的剑印,看似要为自己增加威信,实则是要代替刘备的军事统帅地位。

一般而言,任何一个下属提出这样的僭越要求,必然会遭到主上的拒绝,并且会遭致猜忌与怀疑。所以,几乎没有人敢对主上提出这种有“瓜田李下”之嫌的要求。但诸葛亮初生牛犊不怕虎,竟然直截了当地对刘备说了出来。诸葛亮有十成的把握,认定刘备不会拒绝自己的请求。

那么,刘备会答应吗?会不会一盆冷水就将诸葛亮浇了回去?

刘备果然如诸葛亮所料,毫不犹豫地将代表自己威权的剑印交给了诸葛亮。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是蜜月效应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在人际关系中,当两个人的关系日渐亲密,那么在感情升温阶段,亲密关系人的任何要求都有可能得到许可。

刘备和诸葛亮正处于情好日密的阶段,诸葛亮精心包装的光环和他为刘琦解困的初露锋芒,都让刘备折服不已。刘备对诸葛亮的能力已经深信不疑,认为由他来发号施令,必然强过自己百倍。而且,刘备也确实担心关羽张飞纵横半世,不肯奉从嘴上无毛的诸葛亮的号令。所以,刘备很放心地将剑印交给了诸葛亮,以帮助他树立威信。

只是刘备不知道,和诸葛亮打交道,要特别注意,因为他借东西,从来是不还的。这一次刘备的剑印是这样,后来草船借曹操的羽箭也是这样,空口借孙权的荆州更是这样。

诸葛亮有了剑印,就很好办了。关羽张飞本来是想抗命不从,一心看诸葛亮笑话的。但诸葛亮指了指剑印,刘备又帮腔说了几句,关羽张飞即便内心更加不满,但也只能依令行事。

当然,诸葛亮故作强势,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因为,以几千人马迎战夏侯惇的十万大军,无异于以卵击石。但诸葛亮又是绝不能失败的。徐庶司马徽已经将他吹到天上去了,只要一打了败仗,所有的光环都将破灭。诸葛亮的职业生涯就会戛然而止。

所以,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只能冒险行事,谋划了出山后的第一次火攻——火烧博望坡。夏侯惇中计惨败。

诸葛亮初战告捷,威信初立,但他知道,这只是行险所致,并不牢靠,如果曹操再派大军前来,新野这个弹丸之地,恐怕很难抵挡。诸葛亮思前想后,决定还是要劝刘备趁早夺了刘表的荆州,作为抗曹的根本。

没想到刘备在历经百转千折后,拿定主意,要和曹操对着干,反其道而行之。这样,道德仁义就成了刘备牢不可破的限制性信念了。刘备再一次否定了诸葛亮的提议,说:“我深感刘景升之恩,实在不忍心这样做!”

诸葛亮听了,内心一阵苍凉。明明在隆中对时,刘备是默许要夺了荆州和益州作为立身之本的。否则,诸葛亮跟着你一个无立锥之地的人出来混什么?刘备的坚定拒绝,让诸葛亮深感无奈,他只能说:“现在如果不夺取荆州,日后后悔莫及。”

刘备说:“我宁死也不做不仁不义之人!”诸葛亮心里暗暗叹了一口气:“如果你没有王霸雄图,把我折腾出山干什么呢?”,黯然退下。

之后,刘表病势更趋沉重,又派人来请刘备商议后事。这一次,刘备担心诸葛亮继续劝自己夺取荆州,索性不带诸葛亮去了,只带着关羽张飞,星夜前去荆州。

刘表见了刘备,吐出一句话:“贤弟,我已病入膏肓,今托孤于贤弟。我子无能,我死之后,贤弟可摄荆州。”

如果诸葛亮在旁听见了这句话,必然如获至宝,一定极力撺掇刘备答允下来。这是他内心的倾向性认知的必然反应。但一直坚守仁义道德的刘备,却听出了不同的意味。

首先,刘表说自己是“托孤”(今托孤于贤弟)。既然是托孤,摆明了是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刘备,让刘备辅助自己的儿子治理荆州。

其次,刘表用了一个“摄”字(贤弟可摄荆州),摄是“暂时代理”的意思(比如,摄政王只是代理朝政,并不是自为天子),并不是真的让刘备担当荆州之主。

由此可见,刘表终究还是想把荆州传给自己的儿子的。但他又为什么连续多次,口口声声要让刘备来摄理荆州呢?

实际上,这正是刘表的老谋深算之处。自刘备来到荆州后,人望日增,荆州士林对其倾慕不已。后来刘备又请出了一直不肯出山的卧龙诸葛亮。即便没有蔡氏一党的谗言,刘表也会对刘备心生忌意。刘表唯恐刘备挟诸葛亮之智、关张赵之勇,在自己死后夺了荆州。几番深思熟虑后,刘表觉得不如索性亲口对刘备挑明让他摄理荆州。如果刘备是个深藏不露的背信弃义小人,那么,事先再怎么防范布局也是无济于事。但如果刘备确实如他自己宣扬的那样力行仁义道德,那么,不管他答不答应摄理荆州,他都会顾忌社会舆论的负面评价,也就不敢强夺自己的基业。

总之,一句话,刘表赌的就是刘备是一个言行一致,注重名誉的君子。如果刘备是,他就赌赢了。如果刘备不是,他就输了。

刘表的这番话,顿时让刘备深感压力。此前,他一再表明自己绝无僭越篡夺之心,这次当然更是要为自己洗清了。刘备立即拜于刘表的床榻之下,说:“备当尽竭忠诚,扶助贤侄,安敢以摄荆州之重任乎?”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刘备一定会为你的儿子竭诚尽忠的,至于摄理荆州,那是打死我也不敢做的。

这正是刘表最想要的结果。很多人都因为刘表年老后的无能表现而对他十分轻视。但他这一“托孤妙招”却显露了他实在还是有几把刷子的,否则怎么可能雄霸四战之地荆州数十年呢?

刘备在诚惶诚恐之余,对于刘表的这一招心领神会,感触极深,日后也用在了自己的托孤上。刘备是个很善于学习的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托孤的效果也因远胜于自己的老师刘表而名扬天下。

刘备力辞后,匆匆赶回新野。诸葛亮问起经过,不由慨叹刘备又错了一次绝好的机会。诸葛亮说:“主公,您这一次不接受荆州,我担心大祸不远了。”

刘备心想:“你是看人挑担不吃力啊,你不是当事人,怎么能了解这托孤的压力到底有多大呢?”诸葛亮现在当然不知道了,但几十年后在白帝城,他就真真切切吃到了“托孤”的份量。也只有到了那个时候,诸葛亮才算是真正体悟到了刘备这一刻的内心挣扎。

再说夏侯惇惨败而归,曹操十分恼怒,心有不甘,决定亲率百万大军,征讨刘备,顺便扫平江南。诸葛亮所说的“大祸”果然即将临头。

刘表在一片风声鹤唳中撒手西归。蔡氏一党趁乱扶立刘琮继位。但曹军百万下江南的消息一传来,蔡瑁等慌做一团,竟然力劝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凭空得了荆州,骄狂更甚,立即命曹仁曹洪为先锋,引大军十万,杀向新野,要将刘备诸葛亮彻底剿灭。

刘备诸葛亮得知刘琮献了荆州后,内心的情绪苦涩难言。但事到临头,也顾不得后悔埋怨,诸葛亮只能再次冒险行事,又放一把火,烧了新野,借助火势,击败了曹兵先锋。

诸葛亮知道,曹操大军随后即到,于是和刘备率兵撤往樊城。

心理感悟:身临其境,方能感同身受。

蜜月效应在感情升温阶段,亲密关系人的任何要求都有可能得到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