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荒原生命的奇迹
36173200000008

第8章 沙漠中的植食哺乳动物(2)

小贴士

弓角羚羊在抵御敌人时,会先低下头,将尖角指向对方。然后弓角羚羊会不停地挥动长角,鼻孔还会不断地喷气呢!

半沙漠地区是弓角羚羊的主要栖息地,弓角羚羊夏季大多居于空旷的荒漠地带,晚秋至冬季则一般在盐沼半荒漠地带居住。弓角羚羊几乎一生都不喝水,它的身体所需的水分一般都从植物中获取。

弓角羚羊是群居性动物,它们多以5~20只为一群移动,由年长的公羚羊领队。

弓角羚羊在干旱季节为寻找新的草场而结大群进行长距离迁移。以草类和灌木嫩枝为食,如有足够的青草则不饮水。每年5月发隋交配,孕期6个月,通常在11~12月产仔,每胎1仔。鬣狗、兀鹰等为其天敌。由于人类长期大量猎捕,弓角羚羊现在已很稀少,柄息于南非的几个国家公园及其附近地区。由于易于饲养,成为动物园中有名的观赏动物。

荒漠上的精灵——高鼻羚羊

高鼻羚羊又叫大鼻羚羊、赛加羚羊。高鼻羚羊夏天毛短,呈淡棕黄色,由颈部沿着脊柱到尾基有一条深褐色的背中线,腹部白色;冬天毛长而密,全身几乎都是白色或污白色。高鼻羚羊雄兽的颊部、喉部和胸前都长着长毛,好似胡须一般。雌兽在头骨上有2个小突起。雄兽也有细长的角,但没有藏羚羊的角长,长度在26~37厘米之间,最长的记录为37.4厘米,粗13-3厘米。角基本直竖,角尖稍向前弯,略呈钩状,上面有11~13个棱状环节。角呈琥珀色的半透明状,向阳光透视,角尖内有血丝和血斑样影,基部稍呈青灰色,圆形,有骨塞,名叫“羚羊塞”,约占全长的一半或1/3。骨塞坚硬而重,横截面的四周呈齿状而与外面的角质层密合。角内没有骨塞的部分,中心有一条扁扁的角形小孔,直通近尖端,俗称为“通天眼”,并且质地坚硬,不易折断。

高鼻羚羊头大而粗,脸部较长,眼大,眼眶突出,耳短,呈圆形。鼻子非常特殊,鼻端大,鼻中间有槽,鼻腔呈肿胀状鼓起,比藏羚羊鼻子膨胀的程度要大得多,有很多褶皱,而且整个鼻子延长,稍似象鼻那样形成管状下垂,鼻腔中的鼻毛很多,两个鼻孔就朝下开在管的下端,口也向下,这样可以起到温暖和湿润空气的作用,还能防止风沙进人,适于在荒漠地带的缺氧环境中生活。此外,高鼻羚羊还有一种特殊的肌肉,可以使鼻子灵活地转动,采食的时候将鼻子向一侧弯曲。尾巴特别短,四肢较细,但强健有力,不过在站立或行走时的姿态比较特殊,头部低垂,颈向前伸,好似弯腰的样子。

高鼻羚羊一般在草原、灌丛和荒漠地区栖息。高鼻羚羊的食物主要是禾本科的各种草类以及灌木等植物,它可以较长时间不饮水,只有在极其干旱的情况下,才结群去找寻水源。

高鼻羚羊是群居性动物,一般20~30只左右结成小群活动。高鼻羚羊有季节性南北迁移现象。

小贴士

高鼻羚羊十分善于奔跑,即使是刚出生5~6天的幼体,奔跑的时速也可达30~35千米。另外,高鼻羚羊的嗅觉、视觉均非常灵敏,既可用嗅觉察知天气的变化,又可靠视觉看到1千米以外的敌害。

狼是高鼻羚羊的主要天敌,狼十分擅于捕食交配期后身体虚弱的雄性高鼻羚羊和怀孕的雌性高鼻羚羊以及高鼻羚羊的幼仔等。尤其是在冬季大雪过后或冰冻时期,由于高鼻羚羊的体重较大且蹄子狭小,容易陷入冰雪之中,而体重较轻的狼却可以凭借宽阔多毛的脚掌在雪地上奔跑,所以往往能够轻易得手。

高鼻羚羊一般在秋季发情交配,雄性高鼻羚羊通常与5~15只雌性高鼻羚羊结成“一夫多妻”的繁殖群。在繁殖期间,如果其他雄性高鼻羚羊侵入其领域,便会发生残酷的逐偶格斗,甚至造成死亡。雌性高鼻羚羊的怀孕期大约为139~152天,每胎产1~2仔,有时也会产3仔。幼仔初生时约为3.5千克左右,哺乳期约为2个月,1~2岁时性成熟。高鼻羚羊的寿命一般为10~12年。

高鼻羚羊浑身是宝,因此造成了人们长期对高鼻羚羊无情的猎杀,致使高鼻羚羊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大大减少,到20世纪初期,全世界只有1000只左右高鼻羚羊尚存。后来,在各国的大力保护下,高鼻羚羊得以休养生息,其数量上升到20万只左右。

在我国,高鼻羚羊虽然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但从20世纪40年代起,我国就没有再发现过高鼻羚羊的任何踪迹,在最近几年的调查中也没有找到它们。

奔跑之王——叉角羚

叉角羚是叉角羚科中唯一生存在北美洲的动物,也叫北美羚羊。叉角羚的上体呈红褐色,腹部呈白色,鬃毛呈黑褐色。喉部有两条白带,臀部有一大块白色圆圈。臀部的白色体毛可以竖起,像发出白色的警告信号,人站在3~4千米之外也能看得见。雄性和雌性的叉角羚头上都有角,分成两个叉,长的向后弯,短的向前伸。叉角羚因其角的中部有一向前伸的分枝而得名。雌雄均具永久性的角,但角的外鞘每年更换,角外鞘在每年的繁殖季节后脱落,脱落前在老鞘的下面长出新鞘。

叉角羚生活在宽阔的草原和沙漠地带,主要以草和树木为食。叉角羚可以长时间不饮水,因此可以很好地适应沙漠环境。叉角羚特别善于奔跑,它的奔跑速度仅次于猎豹,不过,叉角羚的耐力远强于猎豹。叉角羚奔跑的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95千米,并且耐力惊人,能以72千米的时速维持奔跑达11千米之久。科学家经调查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叉角羚惊人的奔跑能力跟已经灭绝的北美猎豹有关,叉角羚杰出的奔跑能力是在北美猎豹的捕食压力下进化而来的。

叉角羚的眼睛是北美有蹄动物中最大的,其生长位置相比其他食草动物更靠外靠上,这使它拥有更广的视野,更容易发现靠近的天敌。而且视觉特别发达,能达到相当于人用八倍双筒望远镜看远处的效果。但近视能力差,10米开外的人如果不动的话,叉角羚将很难察觉到人的存在。

叉角羚是一种天生好奇的动物,喜欢靠近一些没有明显威胁特征的新东西。猎人常常利用这一点,静坐在一处挥动白手帕,来引诱隐藏的叉角羚现身。传说中,生活在北美洲的叉角羚就对第一批殖民者感到非常好奇,这些殖民者躺在地上,向空中踢自己的腿或者摇动一块红色的手帕,便可以把叉角羚吸引到身边来。

为了避免敌害发现,叉角羚的幼羊适应长时间静卧的能力也是惊人的。在北美西部的3~4月份湿冷的天气中,静卧的幼羊只能通过产生大量的体热来维持体温。此外,不到最后一刻,静卧的幼羊在危险逼近时仍然能维持静止的状态。曾有人在北美野牛和叉角羚共存的草原上发现有些幼羊的脚被路过的野牛蹄子踩断成两截。很显然,野牛蹄子踏下来的时候幼羊还是坚持静止状态。

叉角羚在6000年来一直沿着固定的线路进行迁徙。叉角羚大迁徙全程125千米,是世界上迁移路程最长的陆上哺乳动物之一。但是由于人类制造的诸多障碍——栅栏、公路、天然气田以及房地产开发项目,叉角羚的迁移之旅面临艰难险阻。比如无法跳过人类建造的栅栏,它们被迫从中间慢慢穿过或者从带刺的铁丝下面小心翼翼地钻过去,如果越不过的话,它们就要选择后退,放弃已经有着6000年历史的年度大迁徙。

最有特色的角——旋角羚

旋角羚主要分布在冈比亚、阿尔及利亚并向东延伸至撒哈拉大沙漠地区。定角羚身体笨重,奔跑速度较慢,容易被当地居民捕杀,是一种处于极度濒苞的珍稀动物,不过全球有不少驯养于牧场中的旋角羚。旋角羚是偶蹄目牛斗旋角羚属的唯一品种。

旋角羚的体型较大,其体长约为1.5~1.7米,肩高约为0.9~1.1米,体重约120千克。旋角羚的脖子很短,肩比臀部略高;旋角羚的四肢较粗,蹄宽大,这有利于它在沙漠中行走;旋角羚的尾巴又圆又细,长约25~35厘米,端有长毛。冬季,旋角羚的毛呈灰褐色,长而粗糙;夏季,旋角羚的毛呈沙黄色。此外,旋角羚的头部前额有较大片的黑色簇毛。旋角羚的眼睛较小,无论是雌性还是雄性的旋角羚都有角,雄性角长可达120厘米,雌性可达80厘米。旋角羚的角较细,分别向后外侧再向上弯曲,并略呈扁的螺旋形扭曲,其名称即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