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优秀教师转变角色的18个细节
36182800000017

第17章 教师转变角色:应走进学生的心灵(3)

现在的学生难管理是事实,但并不是他们不接受管理,关键在于怎样去管理。只要教师热爱、尊重、理解学生,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积极探索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因势利导、服务全体学生,师生之间必然会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教师的劳动也必然会“收获人才”,收获学生的真情。

(二)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中国知名教育家李希贵老师说:“不要用成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

1995年秋,两个高一的学生经常在下午课外活动时在学校围墙外从破损的砖缝中间向女厕所偷窥。李希贵老师没有像往常那样:给学生扣上道德败坏、品质恶劣、流氓分子的帽子,然后再给学生处分,造成声势,以儆效尤。而是先调查、家访,找到了学生出现问题的症结:十六七岁的少年对异性的好奇,在言情小说的推波助澜下而采取的一种心理探险活动。找到了症结,当然就有解决问题的策略:(1)保密,此问题不扩散,仅限于当初知情的几个人。(2)把校园生活搞充实,有意识安排他们参加班级、学校的一些活动:早饭后检查卫生,课外活动在图书馆做馆员的助理员,双休日参加兴趣小组活动。(3)帮助家长把家中的言情小说换成他们既愿意看又很有教育意义的名着,用名着的力量来升华他们的品格,净化他们的灵魂,提高人生品味。(4)安排优秀的教师和品德高尚、兴趣高雅的学生分别与他们交朋友……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情、健康的家庭氛围使两个学生逐渐融入班集体中。经过两个月的,他们开朗合群了,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趟过危险的河流,坏习惯也彻底改掉,学习成绩的进步更让人欣喜!最后两个学生都考上大学。

在山东省高密一中破格录取的国画特长生贺明,不守纪律,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认为此生不堪造就。就是这样一个学生,李希贵把他的国画作品装裱后悬挂在校园的显眼处。这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使他自豪、自信,加强自我约束,发奋学习,成绩突飞猛进,还荣获校“百优学生”、山东省文学艺术博览会书画类第一名!

作为教师,就应当有宽容博爱之心,善待学生的错误,以自己的宽容、忍耐,让学生自省,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使学生的精神健康成长。而且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将批评的话,赞扬的话,严肃的话,幽默地话,婉转地说,从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这不但能让学生在前进中看到不足,从成绩中发现问题,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战胜自我、完善自我,也会让那些失败过的学生在失败中看到希望,树立信心,增强勇气。

陶行知在担任某小学的校长时,看到一名男生用泥巴砸班上的学生,便当即制止了他,并要求他放学后去校长室。放学后,这名男生已经等候在校长室准备挨训,陶行知先生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这名男生惊诧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上,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刻就停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更惊诧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巴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这名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没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怀揣着糖果离开校长室的男生,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

有一位警察是自行车运动爱好者。一大早,他在大街上巡逻,发现一辆自行车飞驰而来,他下意识地打开测速仪,看自行车是不是超速了。骑车人没有发现警察。警察一看测速仪打了个愣:不对呀,这是汽车的速度——这人把自行车骑得和汽车一样快!骑车人违反了交通规则,被拦了下来。车手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学生。他告诉学生,违规了,要罚款。学生说出了学校和住址,还有骑快的原因:怕迟到。警察笑着说:“你先去上学。”不久,那个学校收到一封信。信是哥本哈根最着名的自行车俱乐部写来的,这个俱乐部培养过许多优秀的自行车运动员。信中说,“欢迎贵校学生斯卡斯代尔参加本俱乐部,我们将为其提供一切训练条件”。信中还夹了警察测定的时速。4年以后,斯卡斯代尔成为丹麦自行车赛冠军,并在奥运会上拿到了自行车运动项目的金牌。学生骑车超速是错了,但那位警察并没有按常规处理了事,而是采取了智慧的举措,从而让那位学生成了全国自行车赛的冠军,并拿到了奥运会的金牌。警察的智慧就表现在,能理智地提取“错”中的积极因素,并加以引导,进而收到特别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而,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使人能自我教育,能够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自我提高与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调动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要给他们留下空间去判断自己的言行,去体会教师的“弦外音”,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自我教育能力,在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他们将逐步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学会体谅人,学会宽容,从而心胸变得更开阔起来。而这些正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教师要呵护学生的心灵

(一)允许自己的学生犯错

心理学家阿瑟·柯伯斯在研究教师观念时说,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莫过于教师自己相信的是什么。作为教师,我们都追求一种完美的教育教学结果,那就是学生尽量少出错,甚至不出错。可是,在教学中,我们的学生不可能不犯什么错误。也或许在他们的角度来看,那根本就不是什么错误。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正视自己面对学生错误的误区,形成正确的学生观,从而正视学生的错误。

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去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让他们在错误中快速地成长起来。学生有出错的“权利”,因为他们不成熟。学生以学习和接受教育为主要任务,受教育是他们应享受的社会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完全可以处于“无知”“无能”和“无德”“少德”的状态,正因为这样,才要接受教育。他们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差错和困难,需要我们帮助改正和克服。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有自己特殊的需要和独立的发展方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不良行为大多是因为“需要”没被重视或没被满足而造成的(虽然“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

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因为错误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任何正确的答案和方式,都是通过曲折探索才得到的。而往往在出错和改错的曲折探索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对于学生,不是尽量避免的问题,而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怕出错,怕暴露,怕被笑……为了避免各种错误,他们很少和教师互动甚至干脆不开口。学生不说,教师就很难掌握他们的学习进度和知识层度,就不知道他会在哪个环节出错。往往是第一个台阶还没上来,就要往第二个台阶爬,他自然就跟不上。跟不上,他就不跟了,就放弃了,上课就希望下课铃响。这时候,教师应该想办法让他说,告诉他说错了不要紧,笑容满面地像对待正确一样对待他的出错,把他带上第一个台阶,再继续往上带。

(二)善用批评

1.批评要讲究原则性

身为“传道授业”的为人师者有义务、有责任、有权力对学生的缺点进行指正,但这种批评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不允许感情用事或借权力泄私愤。

(1)牢记“治病救人”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一切批评的宗旨,教师们在管理教育工作中的批评也不例外。要允许犯错误,也要允许改正错误,不能一棍子打死。对犯错误的学生一要批评二要帮助,通过批评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吸取经验教训,使其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做得更好。

(2)坚持“实事求是”

批评是一种非常严肃的事情,不能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无真凭实据,也不能凭主观印象、自己的好恶信口开河地乱训斥。否则的话,势必挫伤学生们的感情,导致自己的威信降低。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不能道听途说,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分析问题,深入调查研究。不夸大不缩小,不能把一般问题说成严重问题;不把偶然的、个别的问题说成一贯的、系统的问题,一切都要以事实为依据。

2.批评要讲究针对性

教师批评时要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和事,有针对性地进行,千万不要脱离具体的实际情况随心所欲地乱指责。

(1)选择“时机场合”

不分场合、不分时机的批评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一般来说,学生涉及原则性问题例如打架、旷课等,适宜于在学生大会上批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则应在会议以外,如课余时间或放学后等其他场合中进行批评。

(2)注意“因人而异”

批评要在坚持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也要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灵活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对性格外向的人可以直言,对性格内向的则尽量做到和风细雨。

(3)掌握“对事不对人”

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事都是由具体的人做的,或是由具体的人引起的,就事批评使问题得到了纠正和解决,也就等于批评了当事人,同时还能教育其他同学,这比批评当事人的效果更好。

3.批评要讲究实效性

大胆有张地使用批评,可以鼓学生之气;如果批评走了过场不但达不到批评的目的,而且有时会起负面效应,甚至要花更大的精力来弥补。

(1)避免“隔靴搔痒”

毋庸讳言,在学生中也有个别平时表现极差又屡教不改的,或者犯错误性质较严重、影响较坏的,对他们采取轻松、委婉的批评方法,无异于过眼烟云隔靴搔痒。对他们就要进行暴风骤雨般谴责式的批评,批评的态度要愤慨有力,表情要严肃认真,语言要犀利尖锐,要对犯错误的学生从心底里造成一种震撼,让全体学生都认识到错误的危害性和严重性,理解并体谅到教师的良苦用心。

(2)避免“批评升级”

批评升级指行使批评后,不但无效果反而激化了矛盾,使该学生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致使关系紧张,工作被动,很难收场。这就需要为师者掌握好批评的限度,做好暴风骤雨般批评后春风化雨般的劝导工作。

(三)多点赏识

赏识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体现了学生和教师人格尊严上的平等。它倡导个性解放,要求教师看到人性的美好,看到每个学生都有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倾向,都有聪明、好学、向善的一面,都有渴望肯定、渴求赏识的本质。所以,教师必须以平常心去看待学生的每一个长处,肯定学生的每一次进步,自然而然就会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学生在教师的赏识下,逐渐树立起自信心和自豪感。而对待学生的失败和错误,我们教师不能采取责骂、惩罚的态度,而要能以一种广阔的胸襟给予谅解、宽容和鼓励,并为他们指出一条解决问题、改正错误的途径。学生长期生活在和谐、温暖、信任、赏识的氛围中,就能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就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求知、交际、成长。

重庆市的王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案例:谷××是我们班的一名学困生,作业不是数量不够,就是乱七八糟,检测成绩班中倒数一二名,我曾经与家长沟通过,家长说:“孩子不足上学年龄,为了躲避超生罚款,被迫和大两岁的姐姐上了同一户口,为了她的学习,我放弃了工作,每天检查作业,辅导她,还是很差,我早就对她没信心了,我很失败,我两个孩子一个都没有教好。你教这么多学生,对谷××这么关注,我们很感谢你。”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望着家长一脸的无奈,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我说道:“谷××其实一点也不笨,只是对学习没有产生兴趣,自觉性差些,我们的教育方法不适合她,我想只要我们肯定她,鼓励她,她会进步的。”家长的眼神由暗淡转为光亮。

通过观察,我发现谷××素质并不是很差,作业本上开始的几行字,写得很漂亮,可是后面就不堪入目了,查字典选字义,不是不会分辨,而是根本没查,自己瞎写的。数学题也是,常常胡乱地编一些答案,从来不认真读题,如果有老师守着她做,老师不给她讲,她自己也能做对。更有意思的是,上课让她发言,发言前她先左看看,右看看,说话时的声音都是颤抖的,说完后还要如此的看一遍。由此,我找到了谷××学习差的原因,是学习态度以及自卑心理造成的。

我对谷××采取了赏识教育的方式,拿出作业本,找到书写工整的地方,欣赏地说:“你看这些字写得多好看,后面的如果也像这样,该有多好,老师相信你以后能从始至终都写好的。”她露出了惭愧又充满信心的表情。随后我又表扬了书写进步大的同学,其中就包括了她。课堂上我更加关注她,她发亮的眼睛看着我,我会用微笑向她示意,她欲言又止,我会鼓励她大胆把话讲完,发言后我总会附上欣赏与鼓励,课堂上能够看到她高举的小手了。她耳目一新的发言,让同学们对她刮目相看了,课间她不再独处了,座位边也围上了同学,昔日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由于个性的差异,每个学生的发展都不可能一样。但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学生的身上都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只要我们多留一份“心”,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一定会发现一些亮点。在发现了学生的亮点之后,及时地鼓励他们,将亮点适当放大,学生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乐于学习,师生关系也会变得越来越和谐。广大教育者应多思考,勤实践,常总结,力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构建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11.做有爱心的教师

教育就是一种付出,一种将自己全部的爱无私奉献的付出。这种爱,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一种朴实无华的慈母之爱,真诚平等的朋友之爱,这种爱又是及时的、全面的、科学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并用这种爱排挤学生心灵上的杂草。

一、“师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