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处事绝学(历代经典文丛)
36233400000006

第6章 《世范》——移风易俗,可为世范(1)

平常人就要过平常的日子。过日子就少不了吃穿住行,少不了与人打交道。勤俭持家、交游有道、慎重言行、坚持自我……生活处处有学问。坚持原则的同时学学方法,平常日子要过出不平常的滋味!

【简介】

《世范》又名《俗训》,写于南宋淳熙五年,即公元1178年,作者袁采。据说,此人秉性刚正,为官廉明,颇有政绩。本书是袁采为子孙所做的家训。和宋代以前的家训相比,此书更有其独特的人伦学价值。以往家训大多意求“典正”,而该书却一反前人,立意“训俗”,作者对子孙的告诫训导涉及到家庭、邻里关系等许多细微之处。作者之所以最初将其取名为《俗训》,即明确表达了该书“厚人伦而美习俗”的宗旨。

《世范》包含有丰富的家庭伦理教化和社会教化思想,在许多方面都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和训俗的内容、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本书在中国家训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人誉为“《颜氏家训》之亚”。《世范》于我们今天的道德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处己长学问,需循序渐进

【原文】

人之智识固有高下,又有高下殊绝者。高之见下,如登高望远,无不尽见;下之视高,如在墙外欲窥墙里。若高下相去差近犹可与语;若相去远甚,不如勿告,徒费口颊舌尔。譬如弈棋,若高低止较三五着,尚可对弈,国手与未识筹局之人对弈,果何如哉?

【译文】

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及知识水平当然有高下之分,并且有的相差悬殊,水平高的人看水平低的,就好像登高望远,远处景物一览无余;水平低的人看水平高的,就像在墙外的人想往墙里看,什么也无法看见。如果高低相差无几,那么还可以相互交流,如果二者相差甚远,那么,两个人不如干脆不要切磋,白费口舌罢了。就像下棋,双方的水平只差三五着,还可以下下。如果一个是国手,一个是根本不知道如何走的,两个人下棋,果真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点评】

人的智商差别并不大,知识与见识,主要来自后天教育学习。所有的人只要肯学习,都会掌握一技之长,找到适合他做的事情。在这里袁采关于先天之“智”的论述并不准确。但文中的“对奕”说,颇有些道理:学习和工作不可好高骛远,要找相当的对手,要循序渐进,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富贵不宜骄横

【原文】

富贵乃命分偶然,岂宜以此骄傲乡曲!若本自贫窭,身致富厚,本自寒素,身致通显,此虽人之所谓贤,亦不可以此取尤于乡曲。若因父祖之遗资而坐享肥浓,因父祖之保任而驯致通显,此何以异于常人!其间有欲以此骄傲乡曲,不亦羞而可怜哉!

【译文】

谁富谁贵,在人生中是极偶然的事,岂能因为富贵了就在乡里作威作福!如果本来贫穷,后来发财致富;本来出身微贱,后来身居高官,这种人虽然被人称为有才能,但也不能因此而在家乡过于招摇。如果因为祖先的遗产而过上富足生活,依靠父亲或祖父的保举而获得高官,这种人又与常人有什么区别?他们中如果有人想借这种富贵高官在乡邻面前炫耀,这种炫耀不仅是令人感到羞愧的,而且是令人感到可怜的。

【点评】

挫折和坦途是每个人人生之旅都会遇到的。真正令人钦佩的人是那些顺境不沾沾自喜、逆境不消沉的人。然而,在我们身边许多人能做到败不馁,却做到胜不骄。那些凭着自己的显达而到处招摇的人更是让人气愤至极。这样的人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存在的。奉劝他们要仔细斟酌“弓满则折,月满则缺”的道理。

礼不可因人而异

【原文】

世有无知之人,不能一概礼待乡曲。而因人之富贵贫贱设为高下等级。见有资财有官职者则礼恭而心敬。资财愈多,官职愈高,则恭敬又加焉。至视贫者,贱者,则礼傲而心慢,曾不少顾恤。殊不知彼之富贵,非吾之荣,彼之贫贱,非我之辱,何用高下分别如此!长厚有识君子必不然也。

【译文】

世上有一些没见识的人,不能在对待父老乡亲时一视同仁,礼待如一,却根据他人的富贵贫贱划分高下等级,见到有钱有官职的就礼貌恭敬。钱财越多,官职越高,就越是恭敬。而见到贫穷的,地位低下的乡亲,就态度傲慢,心下轻视,很少去关照周济他们。殊不知,别人的富贵并不是自己的荣耀,别人的贫贱也不是自己的耻辱,又何必因他的富贵贫贱而用不同的态度对待!德行深厚,有识有见的人决不会这么做。

【点评】

与人交往要有原则,对比自己强的人不阿谀奉承,和处境不如自己的人打交道也不倨高傲慢。所谓的“不卑不亢”,并不只是一种仪表要求,而应该是一种处世原则。因为每个人情况都会有变化,我们自己有时也会陷入困境,你想要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你,你就要那样对待他人。

随遇而安方为福

【原文】

人生世间,自有知识以来,即有忧患如意事。小儿叫号,皆其意有不平。自幼至少至壮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虽大富贵之人,天下之所仰羡以为神仙,而其不如意处各自有之,与贫贱人无异,特所忧虑之事异尔。故谓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间无足心满意者。能达此理而顺受之,则可少安。

【译文】

人活在世间,自从有了知识,就有了忧患和不称心的事。小孩子哭闹,都是因为有些事没达到他的要求。从幼儿到少年到壮年再到老年,顺心如意的事少,而不如意的事却常常很多。即使大富大贵的人,虽然天下人都羡慕他,认为他过的是神仙一般的日子。但是,这种人也都有各自的烦恼不称心处,跟平民百姓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他所忧虑的事情跟普通人不一样罢了,所以我们把这个世界叫做缺陷世界。人生活在世上没有谁能处处如意、事事美满。能深刻地明白这个道理而在遇到挫折不如意时,安然处之,就能感到心里顺畅一些。

【点评】

更多时候,随遇而安是一种圆融的人生境界,是一个人历经沧桑后返璞归真的选择。当人年轻气盛时,每每遇到拂意之事,大多捶胸顿足、消沉颓废,甚至痛不欲生。然而即使是把眼泪哭干,事情终需想办法解决,而且每件事都需要一步步慢慢解决。况且我们自身能力的由来是一个脚踏实地积累的过程。好多时候,不“顺受之”,也只会徒增烦恼。由此看来,面对困境,努力而又随遇而安是一种最为明智的选择。

先天不足,后天补之

【原文】

人之德性出于天资者,各有所偏。君子知其有所偏,故以其所习为而补之,则为全德之人。常人不自知其偏,以其所偏而直情径行,故多失。《书》言九德,所谓宽、柔、愿、乱、扰、直、简、刚、强者,天资也;所谓栗、立、恭、敬、毅、温、廉、塞、义者,习为也。此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也。后世有以性急而佩韦、性缓而佩弦者,亦近此类。虽然,己之所谓偏者,苦不自觉,须询之他人乃知。

【译文】

人的品德、性格从生下来就各有各的缺陷。有学问、修养的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用加强学习的办法来弥补,于是就变成了一个具有完美品德的人了。普通的人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而被这种不足支配着任意作为,率性行事,所以造成许多过失。《尚书》中说有九种德性,即“宽、柔、愿、乱、扰、直、简、刚、强”。这些是天生的;而“栗、立、恭、敬、毅、温、廉、塞、义”,这些是通过学习而养成的。这就是圣贤之所以能成为圣贤而凭借的东西。后世有一些有性急毛病的人,就佩带韦皮;慢性子的人则佩带紧绷的弓箭,也是出于这种原因。即使这样,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常常因自己无法知道而苦不堪言,必须向他人请教才能知道。

【点评】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日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子路和冉有都问孔子,“听到一件事,是否就可以立即去做”,而孔子给二人的答案截然不同,原因是冉求做事总是退缩向后,所以他要鼓励他去做;而仲由胆子大、有时很鲁莽,所他要压压他。诚然,要想让自身有更大发展,就要不断克服缺点。而要这样做的第一步就是要不断发现自己的缺点。但这实际做起来并不容易,讳疾忌医的人不少,况且主动以自己的缺点“询他人”,这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人各有所长

【原文】

人之性行虽有所短,必有所长。与人交游,若常见其短,而不见其长,则时日不可同处;若常念其长,而不顾其短,虽终身与之交游可也。

【译文】

人的性格、品行中虽然有短处,也一定有长处。与人交往,如果经常注意别人的短处,而无视别人的长处,那么,就连一刻也难以与人相处。相反的,如果常想着别人的长处,而不去计较他的短处,就是一辈子相交下去也能和睦。

【点评】

与人交往,最重要的是宽容。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果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就容易与人产生矛盾、出现争执。更重要的是,我们并不能按自己的意志去改变他人,如果苛求别人与自己相同,最终只能让自己心情恶劣。因此,多看别人长处,是我们处世时首先要学会的本领。

慢心、伪心、妒心、疑心不可存

【原文】

处己接物,而常怀慢心、伪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轻辱于人,盛德君子所不为也。慢心之人自不如人,而好轻薄人。见敌己以下之人,及有求于我者,面前既不加礼,背后又窃讥笑。若能回省其身,则愧汗浃背矣。伪心之人言语委曲,若甚相厚,而中心乃大不然。一时之间人所信慕,用之再三则踪迹露见,为人所唾去矣。妒心之人常欲我之高出于人,故闻有称道人之美者,则忿然不平,以为不然;闻人有不如人者,则欣然笑快,此何加损于人,只厚怨耳。疑心之人,人之出言,未尝有心,而反复思绎曰:“此讥我何事?此笑我何事?”则与人缔怨,常萌于此。贤者闻人讥笑,若不闻焉,此岂不省事!

【译文】

待人接物时,如果总是怀着傲慢、虚伪、嫉妒、怀疑之心,那么这是自己向人讨取轻蔑与侮辱。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不会这么干的。有傲慢之心的人,自己明明不如人,却喜欢轻薄别人。见到地位低于自己,以及有求于己的人,不仅当面不以礼相待,并且在背后暗地里讥笑人家。这种人如果能反省一下自身,则可能会惭愧得汗流浃背。怀有虚伪之心的人,言语十分委婉动听,好像对待别人很厚道,可心里则大相径庭。这种人可能一时之间还被人相信仰慕,可是与他打上二三次交道,他的真面目就暴露无遗了。最终被人唾弃。怀有嫉妒之心的人常常想把自己放于高出别人的地位,所以听到有人赞美他人的优点时,就忿忿然觉得不平,以为这种赞美是错误的;听到别人有什么地方不如人,有缺陷,就感到欣慰,从心底发笑。其实这种行为对别人又有什么损害,只不过徒增别人对你的怨恨而已。怀有疑心的人,别人说的话,可能是随口说说,他却反反复复地想:“这到底在讥讽我什么事?那又到底在嘲笑我什么事?”这种人与人结怨,往往就是从此开始的。贤明的人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讥讽嘲笑,就像没听见一般,如此不是省却了许多烦恼事!

【点评】

真诚是待人接物最起码的准则。只有以诚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友爱。慢心、伪心、妒心、疑心,是人际交往之大碍。即使在权术之争中,这四者也常致人失误、失败。如《三国演义》中,怀慢心之孙权失庞统,怀疑心之曹操杀伯奢,怀伪心之刘备摔阿斗,而怀妒心之袁术、周喻均各为天下人所笑。在凡事讲究技巧的现代社会中,五花八门的处世哲学使我们不知所措,孰不知最好的也是最可行的处世方法就是真诚待人。今天,在我们繁忙的生活中,真诚、坦率,似乎能让我们更直接地解决问题,提高我们的办事效率。

忠信笃敬,圣人之术

【原文】

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之术。盖财物交加,不损人而益己,患难之际,不妨人而利己,所谓忠也。不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处事近厚,处心诚实,所谓笃也。礼貌卑下,言辞谦恭,所谓敬也。若能行此,非惟取重于乡曲,则亦无人而不自得。然敬之一事,于己无损,世人颇能行之,而矫饰假伪,其中心则轻薄,是能敬而不能笃者,君子指为谀佞,乡人久亦不归重也。

【译文】

言论讲究忠信,行动奉行笃敬,这种原则是圣人教人们如何获得乡里人们敬重的方法。不外乎在财物方面,不干损人利己的事;在关键时刻,不干妨碍别人而方便自己的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忠”。一旦许诺言给人,就是一丝一毫的小事,也一定要有结果;一旦定期有约,就是一时一刻也不耽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信”。待人接物热情厚道,内心诚实敦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笃”。礼貌谨慎,言辞谦逊,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敬”。如果能够“言忠信,行笃敬”,不仅能得到乡亲的敬重,而且干任何事都能顺利。然而恭敬待人一事,因为对自己毫无损失,世人还能做到。可是如果不能表里如一,表面上待人很好,心中却轻视鄙薄,这就成了能“敬”而不能“笃”了,君子就会把他称为谄佞小人。乡亲们久而久之也不会再敬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