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人民警察同人民群众之间建立的平等和谐、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警民关系。人民警察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在工作中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于群众。人民警察同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两者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为建立新型的警民关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实际工作中,人民警察要把群众视为亲人,平等待人,文明礼貌,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也要关心和爱护人民警察,尊重、理解他们,积极支持人民警察的工作,共同搞好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文艺道德
指文艺工作者在文化艺术领域的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文艺以其特有的听视觉艺术和塑造典型形象来反映生活本质,特别是在大众传播工具普及、精神生活丰富的现代生活中,文艺的社会作用尤为突出,文艺道德也越来越重要。在阶级社会中,文艺具有阶级性。无产阶级的文艺道德是在继承历史上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从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文艺的人民性、艺术性和科学性有机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体要求是:文艺工作者首先要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社会主义的创作原则,深入现实生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不断提高创作和演出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对人民负责,注重社会效果,制止内容不健康的作品和演出。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开展正确的文艺批评,互相学习,团结一致。加强自身的思想和艺术修养,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格
西方现代语言中的人格一词,源于古典拉丁语的Persona,有“人”、“个性”、“性格”等含义。目前,常见的义项主要有:从伦理学上讲,人格是道德上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它的普遍意义大于个性,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它内外两个方面的体现。在心理学上,人格主要指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等特殊的总和。基本上与个性或个性心理特征同义。在法律上,人格指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应受到法律的保护。社会主义的人格,是建立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基础之上的,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为准则,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道德人格
属于伦理学范畴。是指具有人格意义的道德主体,并具有道德上的权利与义务。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是构成道德人格的四个要素。它的特征是自律性、自主性、普遍性和规律性。道德人格是在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成熟的道德人格应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升华。发展道德人格既有社会客观环境,也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同时代、民族和阶级,会产生不同的道德人格内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创造了客观可能性。社会主义的道德人格,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道德为核心,把人们道德人格的内在价值与全人类解放,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实现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道德人格。
社会群体
亦称“社群”,主要指在社会的心理、思想意识等方面起交互作用,并发生关系而结合的群体。社会群体一般可分两类:基础的社会群体和机能的社会群体。前者主要是根据血缘和地缘等自然环境条件关系而形成的氏族群体。后者是为了实现国家和政治等机能而组成的社会群体,社会成员之间思想意识接近,具有不同程度的共同利益和社会结构体系,它比基础的社会群体有更强的组织性。同时,在机能的社会群体中,还有为了某种物质和精神生活而成立的区域性、小规模的社会群体。其中机能的社会群体意识很重要,它对维系群体的共同利益、统一成员思想,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现阶段,每个地区、行业和单位,都要以共同理想为奋斗目标,不断提高群体意识,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生活
人类为了生存、求得自身的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劳动是生活的基础。人们生活离不开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只有物质和精神的协调发展,才能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前进。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制约因素很多,大到政治、意识、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小到家庭、个人生活阅历、个体素质、周围的传统习俗和经济收入等。同时,每个人在生活中还会有各种困难,遇到意想不到的生活挫折。生活对每个人既是锻炼,又是严峻的考验。所以,人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把个人的生活目标与推动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联系在一起,合理安排家庭经济生活,战胜困难与挫折,开展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多做贡献,从而使生活丰富多彩、更富有意义。
生活方式
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形式的总和。生活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从广义上讲,生活方式是指由人们生产和使用物质与精神生活资料的目的所决定的生活内容、生活结构和生活态度。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狭义上是指生活实践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的具体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发展水平所决定和制约的,是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等条件作用和影响的结果。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经济、政治精神等生活,都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物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社会生产方式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清除旧的、落后的生活方式,建立和发展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经济生活
人们为了生存,求得自身发展而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劳动,不同社会的集团或成员间的分配形式,劳动及产品的交换过程,各种物质资料的消费,从整体上互相联系和制约,构成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同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经济活动,也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经济生活占主导地位,是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以“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为原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诸环节协调发展,促进了经济生产,使经济生活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政治生活
主要指阶级、政党和社会成员,在国家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动中所持的基本态度及行为活动。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生活是阶级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过程中,国家政治生活始终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的政治生活健康向前发展。在政治生活的实践中,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的政治观点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真正筑起反腐蚀、反演变、反渗透的牢固思想钢铁长城。
精神生活
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的各项活动。是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物质生活影响、制约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是物质生活的不断升华。人类精神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充实新的内容。社会主义物质生活的不断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社会精神生活,体现了时代的特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首先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指导精神生活,培育和造就一大批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文化生活
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各种文体娱乐活动。文化生活既有传统的历史继承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在阶级社会里,有些文化生活具有阶级性。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是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在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必备条件。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人民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对文化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突出群众性、科学性和民族传统继承性,根据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实际,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寓教于文、寓教于乐,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社会需要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一些客观事物存在需求的表现。人们的社会需要包括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不同需求,具体表现为直接或间接需要。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需要及构成,受一定社会劳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还有社会制度、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及民族习俗等方面的影响。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人类的社会需求及构成,只能是用野果、兽皮等物品来维系生命。而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需求及构成更加科学完善。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各种物质和精神的社会需要,都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反映了全体劳动者物质和精神的根本需要。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决定一切,劳动者的需要服从其资本需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而,社会主义的社会需要更为科学和完善。
传统习俗
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并沿袭下来的一种具有特点的、稳定的习惯行为倾向。它是社会主义道德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的社会风俗和习惯,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形成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起决定作用。同时,它往往又同社会心理、民族感情和阶级意识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稳定的习惯势力,源远流长,并作为道德规范的补充,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它来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服务。特别是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传统习俗中的积极方面适应了新风俗、新习惯的要求,成为无产阶级新道德规范的补充。而旧的传统习惯,则被资产阶级用作反对无产阶级的武器,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要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和分析传统习惯,建立和发展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情感约制
主要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他人和事物的感情作用的正确、合理控制。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等心理现象,感情既是丰富的,同时又受社会条件和个人心理素质的影响,如社会经济活动、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等。如果不正确认识和对待周围各种社会环境,排除个人心理干扰,一味放纵自己的情感,这既不是道德情感成熟的表现,也对自己的成长有害,对他人和社会不会起到好的作用。所以说,情感的约制,一方面要发挥社会对情感的约制作用,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强化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推动良好的社会风尚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个人情感锻炼。特别是道德情感的修养,提高明辨是非和情绪控制的能力,把握感情作用的质和度,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