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伊战争
1980年9月至1988年8月,伊拉克与伊朗两个国家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和海湾霸权,进行了一场拉锯式的消耗战争,通称两伊战争。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结果两败俱伤。伊拉克伤亡和被俘4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伊朗伤亡和被俘10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海湾战争
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战争。海湾战争是冷战结束以后规模最大、参战国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场局部战争。参加多国部队的国家达到了39个,兵力达80余万人。与多国部队对垒的伊拉克也动员了120万兵力,在科威特战区部署了54万大军。多国部队不仅在空、海军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在科威特战区的地面部队与伊军也大体持平,在装备上则大大优于伊军。从1991年1月17日到2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利用自己的海空优势和高技术优势,对伊拉克进行持续38天的空中突击,使伊拉克的指挥和控制系统瘫痪,严重削弱了伊军的战斗力。伊军全线溃败,29个师丧失作战能力。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多国部队于28日8时停止战斗,海湾战争结束。伊军伤亡约10万人,其中2万人死亡。17.5万人被俘,损失了绝大多数的坦克、装甲车和飞机。美军148人阵亡,其中非战斗死亡138人。458人受伤,其中非战斗受伤297人。其他国家阵亡192人,受伤318人。
科索沃战争
1999年3月24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解决科索沃问题的“最后外交努力”失败为借口,进行代号为“联盟力量”的作战行动,出动大规模海、空军力量,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军事打击。科索沃战争开创了自二战以来一个军事集团公开武装干涉一个主权国家的先例。北约的空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月24日到27日,共进行了四轮,目标集中在南联盟的防空体系、指挥和控制中心、军工厂和在科索沃的塞族军队。3月28日,北约开始了第二阶段空袭,目标转为对北纬44度以南的南人民军地面部队和军用物资进行攻击,企图破坏南的战争机器,迫使南屈服。4月1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对南联盟的空袭进入第三阶段,扩大空袭范围,增加空袭强度。北约对南联盟境内的所有军事目标进行24小时不间断轰炸;另一方面,为了削弱南联盟人民的抵抗意志,北约还对南联盟的民用设施,如桥梁、铁路、公路、工厂、电视台、通信系统和电力系统等进行狂轰滥炸。此外,美国还向巴尔干派遣地面部队和“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为地面进攻做准备。北约绕过联合国,对一个主权国家大打出手的做法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迫于压力,北约不得不重新回到联合国的渠道和政治解决的道路上来,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由西方7国和俄罗斯提交的科索沃问题决议。表决之前,南联盟开始从科索沃撤军,北约宣布暂停对南的空袭。至此,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结束。6月20日,北约正式宣布结束对南轰炸。
阿富汗战
2001年美国联合阿富汗北方联盟对塔利班政权的一场战争。战争的直接起因是国际恐怖分子发起袭击美国的“9·11”事件。美国政府要求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交出受其庇护的“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遭到塔利班政权的拒绝。2001年10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实施军事打击,同时协助北方联盟向塔利班发起地面进攻。在强大的军事打击下,塔利班兵败并最终缴械投降。其主要领导人穆尔维·穆罕默德·奥马尔和受其庇护的本·拉登逃亡。
伊拉克战争
2003年3月20日,美英联军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斩首行动”,伊拉克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是美国等国家不顾大多数国家和世界人民的反对,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拉克发动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凭借巨大的军事优势,4月11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基本控制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发表电视讲话,宣布美国及其盟国在伊拉克的主要作战行动已经结束。
世界多样性
主要指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追求只能通过不同的文明来表达,各国人民的美好生活理想可以通过不同的发展道路来实现。各种文明和各种发展道路应和谐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进步。各国的发展必然要遵循各自的历史轨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应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平等交流、友好合作。
国际关系民主化
就是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协商,全球性的挑战要由各国合作应对。世界上所有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拥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成为各国共同遵守的国际关系准则。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任何国家都没有干预他国内部事务、把自己意志强加于人的特权。
单边主义
美国保守主义奉行的一种对外政策。当前人们使用“单边主义”一词是特指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在国际关系中所表现的一种行为方式。它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仅仅从自己的判断和自身国家利益出发,不同其他国家进行磋商。这是美国追求世界霸权的一种表现。正如美国安全事务助理赖斯所说,美国对外政策应该从美国国家利益这一坚实基础上,而不是从一个虚幻的国际共同体的利益上开始实施。美国的单边主义之所以能够发生,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世界力量的不平衡发展。从实质上说,美国在许多方面的单边主义是由于其遍布全球的利益所驱使的。在美国看来,全球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单边主义的外交策略极易使美国成为众矢之的,并使失去盟友和朋友。近年来,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美国多次绕开联合国,无视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利益与愿望,采取单边主义行动,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严重不满。美国在伊拉克陷入困境说明,单边主义者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低估了国际事务的复杂性;忽视了国际合作和发挥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的重要性。
冷战思维
美国的“冷战思维”始于杜鲁门任总统的年代。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说,提出了“杜鲁门主义”。他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其他国家复兴的“使命”;要求美国国会向希腊、土耳其提供四亿美元的援助,以“防御共产主义的威胁”。这篇演说被视为宣告冷战的开始,其反共、遏制、威慑、维持全球均势的“冷战思维”一直贯穿于嗣后半个世纪的美国外交战略政策和行为之中。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冷战格局结束了。但是,持续几十年的东西方冷战思维模式或认识框架,仍然在现实国际关系中表现出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按照“冷战思维”行事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主要表现是:继续推行把西方价值观强加给不同发展模式的国家的战略,把东方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视为自己的危险对手;继续加强在冷战时期形成的同盟关系;维护霸权,谋求美国独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国际恐怖主义
个人或团体在战争以外出于某种政治目的而采取的个别国际暴力行为。它是当代世界上国家、民族、阶级、宗教间各种尖锐复杂矛盾的反映,是国际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就本质而论,恐怖主义是一国范围内经济、政治、文化等矛盾不断累积和世界范围内南北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这两者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毒瘤。也就是说,今天的恐怖主义不仅具有暴力性和政治性,而且具有国际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国际恐怖主义加速向世界各个角落蔓延滋生,威胁人民生命、破坏社会秩序,使本来就不平静的世界更加动荡,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障碍。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成为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主持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任务。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既要采用军事手段,也应采用政治手段。由于恐怖主义没有国界,来去无踪,隐藏很深,混杂在一般民众之中,政治手段就更为重要。中国政府主张,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斗争中,应当加强国际合作,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
李文和事件
李文和是出生于台湾的华裔科学家,曾多年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工作。从1996年开始,美国司法部对李文和“涉嫌间谍”案进行调查。1999年3月,美国能源部长理查森以违反安全规定为理由,下令将李文和赶出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4月20日,美国联邦调查局怀疑李文和泄露核机密,对其住所进行搜查。5月8日,李文和发表声明,抗议一些美国人将他当做反华的靶子。12月11日,美国司法部以“非法获取重要机密”等项罪名对李文和进行起诉逮捕。2000年9月,因为没有“间谍罪”的证据,李文和获释。李文和事件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
九一一事件
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上午8时42分,一架由波士顿飞往洛杉矶的波音757客机突然直接撞击位于曼哈顿的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大楼的北楼;十几分钟后,另一架由华盛顿飞往洛杉矶的波音767客机又撞击了世贸中心南楼。9时40分左右,由华盛顿飞往洛杉矶的175次航班撞击了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南角。此后,美国白宫、国务院大楼、国会山附近相继发生爆炸事件。10时左右又有一架班机坠毁,世贸大楼也先后倒塌。这一系列令世界震惊的突发事件被称为“9·11”事件。这一事件给美国造成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有2000余人在这一袭击事件中丧生。种种迹象表明,这一恐怖袭击事件是由藏匿在阿富汗的恐怖主义“基地”组织所为。此后,美国对庇护“基地”组织及其头目本·拉登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开战,并组织起世界反恐联盟,在世界范围内对恐怖主义实施打击。
三一一事件
2004年3月11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发生旅客列车连环爆炸事件,共造成190人死亡,至少1800人受伤。这是欧洲国家自二战结束以来遭受人员伤亡最惨重的恐怖袭击。被称为“欧洲9·11”事件。西班牙政府事后曾多次宣称“埃塔”是事件的幕后“黑手”。爆炸袭击发生3天后,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领导的执政党人民党在大选中败北。舆论认为,阿斯纳尔政府积极支持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招致激进组织的报复袭击,此后又误导民众,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归咎于“埃塔”组织,失去了选民信任。
塔利班
“塔利班”在波斯语中是学生的意思,塔利班全称是:阿富汗伊斯兰宗教学生运动。1994年成立。成员多为普什图族,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为原教旨主义派。主要领导人是穆尔维·穆罕默德·奥马尔。塔利班最初成立时只有800多人,随后逐渐壮大,成为阿富汗各派中最强大的一支势力。1996年9月27日,塔利班攻占了首都喀布尔,并成立了一个6人委员会作为临时政府接管政权。到1997年5月,塔利班已控制了阿富汗30个省中的26个省,占阿富汗国土的90%。此后,塔利班与反塔利班联盟的战争时断时续。由于塔利班实行了一些极端政策,逐渐失去阿富汗人民的支持。“9·11”事件后,从2001年10月7日开始,美国对塔利班持续进行了两个月的军事打击,同时协助北方联盟向塔利班发起地面进攻。在强大的军事打击下,塔利班兵败并最终投降缴械。其主要领导人穆尔维·穆罕默德·奥马尔和受其庇护的本·拉登逃亡。
“基地”组织
1988年,本·拉登在阿富汗建立了“基地”组织。成立之初,其目的是为了训练和指挥与入侵阿富汗的苏联军队战斗的阿富汗义勇军,但是从苏军撤退后的1991年前后开始,该组织将目标转为打倒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腐败政权”。“基地”组织在阿富汗境内有10多处训练基地,对从各国来到阿富汗的成员进行恐怖活动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学习原教旨主义教义,学习使用轻型武器、发射追击炮和火箭筒、使用电脑和因特网。基地和其他几个恐怖组织有联系,包括黎巴嫩南部、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菲律宾、埃塞俄比亚和要脱离俄罗斯的车臣共和国内的组织。诸多迹象表明,包括美国“9·11”事件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恐怖袭击事件,均系“基地”组织所为。
阿布萨耶夫武装
阿布萨耶夫武装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意为“持剑者”,是一个激进的恐怖主义组织,成立的目的是企图在菲律宾南部诸岛成立一个独立的国家,从菲律宾分离出去。创始人是阿布杜拉加克·阿布巴卡尔·简加拉尼。到1998年,阿布萨耶夫武装已经发展到数百人,他们经常袭击政府军和天主教徒,搅乱菲律宾南部地区。由于菲律宾警方成功设伏击毙将该组织的创立者简加拉尼,阿布萨耶夫组织分化为数支小股武装,实力减弱,但仍为害一方。
奥姆真理教
奥姆真理教是日本的一个邪教组织,1984年由麻原彰晃发起,总部设在东京都和静冈县,在日本各地设有20多个传教地,在境外设有4处传教地。其内部组织严密,等级森严。该组织犯下了一系列罪行,如1994年6月27日在长野县松本市进行沙林毒气实验,致使7人中毒死亡,约600人受害;1995年3月20日在东京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地铁沙林毒气事件,造成12人死亡,5500人受伤,14人终身残疾。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发生后,日本警方对奥姆真理教老巢进行了全面搜查,发现该教储存的剧毒物质足可杀死420万人。同年5月15日,日本警方逮捕了麻原彰晃等人,10月30日,东京地方法院下令解散奥姆真理教。
埃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