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
农村亦即乡村,是相对城市而言的。它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综合实体。不仅包括分布于城市以外一切地域的国民经济各部门,而且是一个生态经济和社会相统一的有机整体。农村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同其他任何系统一样,有其客观存在的范围和边界,特别是有其特殊的质的规定性。目前,与城市相比较,其主要特征是:①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居住比较分散;②农业是其主要产业,农民占相当多数;③物质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经济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商品经济不够发达,自给经济还占相当比重;④物质文化设施较少,总体文化素质较低,封建宗法观念较多,人们交往范围较窄,等等。农村先于城市存在,但落后于城市,这是经济社会中城乡分离对立的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农村落后于城市的状况必将得到根本改变,人类严格划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时代,也最终将为城乡结合与城乡融合发展所代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各方面发生了极大变化,产业结构有了较大调整,农民生活有了较大提高,城乡经济正在走向协调发展的轨道,城乡之间的差别也正在逐步缩小,把农业等同于乡村的古老观念,在今天的中国已经过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不仅是我国到20世纪末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奋斗目标。
农村能源
是指农村中能够产生热能、机械能、电磁能、化学能等能量的各种资源。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限制性能源,大多属于开采性的矿物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核燃料等。其特点是数量有限,不可再生,无论储量多大,终有耗竭之日。另一种是长流性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力、海洋能、生物能等。其特点是都能重复再生,但常受季节、气候以及地区等的限制,不如矿物能源稳定可靠。农村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制造和使用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动力,而且是改善农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农村交通
是农村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的总称。农村交通既是生产部门,也是服务部门,是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先行部门,对促进农村各行各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交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通过中小城镇伸向广大农村的交通网络,交通事业的队伍不断扩大,交通的技术构成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交通事业已显得不相适应。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农村交通运输,主要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组成。为使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互相配合,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经济合理、现代化的农村交通体系,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①实行多家经营,鼓励和支持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一起上,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使我国农村交通事业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特点,即有国家管理的大型运输企业,又有省、市、县管理的中小型运输企业,还有相当数量的集体、个人运输企业;②打破部门所有、地区分割状况,发展省际、部门、行业之间的联营、联运;③搞活企业内部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广泛实行以承包为中心的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允许企业开展多种经营,推广产运销一条龙;④放宽政策,加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除继续采用民办公助和民工建勤的方法外,还应采取多种放宽搞活政策,如实行谁修、谁管、谁受益,群众集资或贷款建设路段和桥梁,用合理收费方法回收资金等;⑤对县乡道路建设继续实行“国家补贴,地方自筹,单位集资,群众投劳”的方法。农村邮电通信是农村交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在我国邮电局、所中,农村乡邮局、所约占80%,但是,尚未达到每乡有一个邮电所,有的地方甚至几个乡才有一个邮电所。这种状况,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广大农民的需求是很不适应的。因此,需要从邮电通信组织机构、网络布局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使之具有更强的活力和能动性,大力提高农村邮电通信的效能。
农村文化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财富。农村文化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农村这一特定的区域内所创造的各种精神财富的总和。农村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包括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既包括农村的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也包括农村居民的知识、信仰、道德、习俗以及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大力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对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农村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各种文化设施还比较少,农民的文化水平还比较低,不仅制约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束缚了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必须采取得力的措施,使之获得一个大的发展。为此,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制定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划,并像完成经济建设任务一样,确保完成文化建设任务;要坚持科学化、现代化、全民化的发展方针,并且把全民化放在首位;要继续抓好农村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要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集资办文化;要坚持农村文化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努力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讲究精神产品的社会效益;要不断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以适应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农村教育
是指在农村这一特定地域内开展的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农村教育既是农村智力开发的核心,也是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点。据1986年全国抽样调查估算,我国文盲、半文盲占全国人口的20.6%,其中90%以上集中在农村,而农村青壮年中的文盲近30%,小学文化程度的约占40%。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不仅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把我国的农村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新的水平。①普及中等教育。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结构上的一个特点是:小学较多,中学脱节,大学更少,比例失调。必须在大力扫盲、巩固和提高普及小学教育质量的同时,把普及中等学校教育作为发展农村教育的战略重点,特别是要切实解决“升中学难”的问题,争取在近期内实现普及初中教育,适当发展高中教育。②抓好职业教育。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对教育的需求构成发生了变化,即对技术教育的需求更甚于对文化教育的需求,这样就出现了中等教育的结构性的失衡。其突出表现是,职业中学偏少,职业中学学生满足不了需要。为此,应根据各地的经济社会需求,调整农村中等教育结构,为农村培养更多的急需人才。③发展成人教育。目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事业比较落后,接受成人教育的人还很少,很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更不适应农村经济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必须积极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并给予大力扶持,包括逐步增加农村教育投资;合理调整农村教育结构;认真落实农村知识分子政策;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教育的方法;实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并举的方针,等等。
农村保险
是指在农村实行的依靠集中起来的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用于补偿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或者对个人的死亡、伤残、疾病给予经济补偿的一种制度。目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我国农村开办的保险项目主要有: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机动车辆及第三者责任保险、渔船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团体人身保险、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工商业个体户财产保险、公路旅客意外伤害保险,养老金保险、牲畜保险、奶牛保险,生猪保险、养鸡保险、水貂保险、淡水养鱼保险、对虾养殖保险、棉田覆盖膜保险、烟草种植保险,果树保险、森林火灾保险,等等。农村保险工作是一项新兴的事业,应该采取积极扶持的态度,使之进一步发展完善起来,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服务。积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保证农村各业生产的持续进行和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可以充分发挥保险集聚闲散社会资金的作用,为农村各业发展提供资金来源;可以解除农民对意外灾害等不幸事故的后顾之忧,保证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可以保障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实施,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由于我国农村幅员广阔,人口众多,交通不便,保险业务分散,目前,农村保险工作在相当一部分地区采取的是代办形式。代办分为兼职代办和专职代办。兼职代办即由愿意从事保险代办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在取得保险公司许可后代为保险公司宣传、动员、承揽业务。如由银行代办企业财产保险业务,由兽医站代办畜禽保险业务等。专职代办是由保险公司成立专职代办所或聘用专职代办员办理保险业务。
农村集镇
是指以一批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会经济实体。农村集镇是由农村集市发展演变而成的。“以其所有,易其所无”的农村集市,早在四千年前就出现于我国。随着农村集市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修道路、盖房子、提供交易场所、发展公用事业等,而后又随着人口的集聚,经济活动的增加,这种集市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各种功能的社会经济实体-集镇。新中国成立后,农村集镇曾一度出现繁荣景象,但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又很快衰落下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农村商品生产的迅速发展,农村集镇获得了新的生机,呈现出大发展局面,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其基本类型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商品生产为主的工业型集镇;一种是以商品交换为主的商业型集镇。此外,也有一些是由于当地资源开发、地处交通要道、名胜古迹发掘等原因而发展起来的集镇。农村集镇作为城乡的中间环节,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连接城乡经济的桥梁,沟通城乡信息的纽带,工农产品的集散地,乡村城市化的试验场。因此,搞好农村集镇建设,强化农村集镇功能,无论是对城市还是对乡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集镇建设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涉及城乡的方方面面。因此,一定要根据国家关于农村集镇发展和建设的方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长短期规划,以及集镇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发展条件等,科学地确定集镇的发展目标、规模、步骤和布局,合理地安排集镇的经济、文化、公共事业等项建设,使农村集镇成为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生活舒适、环境整洁的具有多种功能和富有地方风貌的社会经济实体。
农村规划
是指把农村的一定的地域作为一个整体,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目标而拟订的关于开发农村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推动社会进步、保护生态环境的总体规划方案。农村规划是农村建设发展和农村管理控制的基本依据,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大部分。总体规划,是一种控制性的规划,它规定着农村各项建设的目标、布局、规模、标准、途径和步骤等;详细规划,是一种建设性规划,它根据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的要求,就各类建设做出具体安排,使总体规划得以有计划、有步骤、协同地进行。农村规划所涉及的内容较多,但主要的就是三项:一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包括生产布局,科学技术、产业结构等;二是农村社会发展问题,包括文化,教育、卫生、人口等;三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包括保护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等。农村规划具有战略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制定农村规划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必须把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家关于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作为重要依据;②必须遵循农村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农村各项建设的目标、规模、布局和标准等;③必须依据总体规划制定各类建设的详细规划,使各类建设项目得以协调进行;④必须把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看待,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农村个体经济